自禅宗在唐代兴盛以来,禅师们常常游方学道,主要是寻师访友,参拜善知识,以求发明宗旨。当时所谓“参方”、“行脚”,并没有固定的去处。到唐末时,信徒集中朝拜的地方有四处:一是五台山一文殊菩萨的圣地;二是泗州普光王寺一僧伽大圣的圣地;三是终南山一三阶教圣地;四是凤翔法门寺一佛骨圣地。
南宋宁宗时,由于史弥远的奏请,制定禅院等级,有“五山十刹”的规定。
五山:杭州径山的兴圣万福寺、灵隐山的灵隐寺、南屏山的净慈寺、宁波天童山的景德寺、阿育王山的广利寺为五山。
十刹:以杭州中天竺的永祚寺、湖州的万寿寺、江宁的灵谷寺、苏州的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的龙翔寺、福州雪峰祟圣寺、金华的宝林寺、苏州虎丘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为十刹。(参见周叔迦《法苑谈丛》)
在中国,菩萨信仰非常普遍,甚至超过对佛陀的崇拜。这是因为入世的菩萨似乎比涅磐的佛陀更亲切,更贴近人生。在中国民间,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那种大慈大悲的。济世宏愿,“地狱末空誓不成佛”的“六度”精神是那样普遍地深入人心,为妇孺皆知。特别是弥勒和尚,那袒露的胸怀,嘻笑自若的神态更洋溢着释迎“继承人”的尘世生活气息。
四大佛山的形成,正体现四大菩萨“悲、智、行、愿”大乘佛教的理想。
“悲”——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
“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
“行”——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
“愿”——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
浙江东北部普陀县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原名小白华。传说观世音菩萨常来此山化现说法。《华严经·入法界品》:“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迎,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补陀洛迦”,梵文音译,意为美丽的小白花,于是简称为“普陀”,以名此山。
唐大中元年(847年)有一印度和尚在潮音洞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于是就地结茅而居,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之地。
唐大中十二年(916年,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临济宗名僧慧锷礼五台山得观音像,归国时舟过普陀山为大风所阻,遂将观音像供奉于潮音洞前的紫竹林茅宅,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这就是观音道场的开基。普陀山从此有了最早的一座佛寺。
自北宋以来,普陀山观音信仰盛行,寺院渐增,僧众云集。到明末清初达到极盛,已拥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禅寺,88座庵堂,128座茅棚,僧众达数干人,号称“五百丛林,三干僧众”。这里处处有观音的胜迹。
与南天门遥相对立,伸向海面的一脉半岛上有一块临海的巨石,上有一只很大的类似足迹的凹痕,人们称它为“观音跳”。相传是观音从洛迦山跳入普陀山的足迹。
著名的潮音洞、梵音洞,海潮入洞,声如虎啸龙吟,在光影的作用下,若隐若现,变幻莫测,据说观世音就是在此“观”梵音、海潮音而开悟,于是形成“大士显灵”种种神奇之说。
磐陀石对面有巨岩方广三、四十米,顶平如台,传为观音说法处。磐陀石西,有二石酷似龟状,一蹲岩顶,昂首跃动,一缘岩壁,竭力上爬;如二龟听经状。此外,还有五十三参石、师石等奇岩怪石。
普陀伪海、山、石、‘寺、树,在海天之中逐渐形成佛国。是天然巧合,还是人为?然而,深深吸引历代佛门弟子、海外香客的,还是观音菩萨那慈悲愿力,普渡众生的大弘大愿,留给人们的是“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神往与思索。
用耳“观”音的观世音菩萨,永远充满了神秘……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从北岳恒山婉蜒而来,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广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北有山,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眷属诸菩萨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唐代华严宗澄观法师在《华严经疏》中则直接把五台山与清凉山等同起来:
清凉山,即代州雁门郡五台山也,于中现有清凉寺。以岁积坚冰,夏乃飞雪,曾无炎暑,故日‘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表示我大圣五智已圆,五跟已净。
这个比附对于信奉《华严经》的佛教信徒产生灵山在望之感,纷纷前来朝拜五台山,礼拜文殊师利,于是五台山渐渐成为 佛教圣地。
这里寺宇密集;白塔入云,气象万千,是五台山佛教胜迹的象征。
著名的五大禅处:显通寺、塔院寺、罗堠寺、殊像寺、菩萨顶。灵鹫山麓的显通寺为青庙之首,菩萨顶为黄庙之首,传说那里就是文殊菩萨的居住处。南禅寺与佛光寺堪称唐代艺术之殿。
熏螺顶,是朝山进香人必登之地,因为这里供奉着五个台顶朝拜的五方文殊像,又称小朝台。登上小朝台,乌瞰远,处,菩萨顶、梵仙山、黛螺顶三山鼎立,五峰耸峙。这时,你会记起那首佚名禅师的《咏五台》诗:
何处青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端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样。
你才恍然大悟,只要心里清凉,哪一座青山不是殊胜的道场?千里跋涉,征逐不休;却忘了自己的心才是智慧的胜地。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县城西南,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娥眉,细而长,美而艳”,故有此名。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东汉时就开始建道教庙观。晋代建普贤寺,可算是山侍奉普贤之始。
到了唐代峨眉山佛教日益兴盛。宋代传说,有一位采药蒲翁,入山见普贤菩萨瑞相,而曾在白水普贤寺礼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又造巨形的普贤铜像,供奉于白水寺(今万年寺)。从此以后峨眉山便成为普贤菩萨的圣地。
峨眉山佛寺到明清两代臻于极盛,梵宇琳宫,大小寺院 近百座,几经兴废,现重要的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洪椿坪、清音阁、金顶上的普光寺等。
而那些朝山者,则以一睹金项佛光;神灯、云海、日出为朝拜峨眉山的最后目的;
九华山原来并不是佛教的道场,最早来开山的是道教信徒,汉代的窦伯玉、晋代的葛洪、唐代的赵知微等。山上建有开元观、白云观、仙坛观等,李白称为“漂缈羽人家”。从晋代起,佛教也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占山建庙。于是,一山两教,少木了矛盾斗争。唐以后,佛教渐兴,终于使九华山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
从什么时候起,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相传,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新罗国国王的近宗金乔觉渡海来华,云游至九华山,见此地风光绮丽,环境清幽,遂居山修行,苦行75年。至唐玄宗开元l
6年(738年),坐化圆寂。传说金乔觉死后颜面如生,其肉身与佛教中的地藏菩萨相像,众生认为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并在他的葬地立“地藏塔”,以供朝拜。九华山从此成了地藏王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唐历经宋、元、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僧尼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历史上究竞有多少寺庙,谁也说不清。但几经沧桑,留存现在还有78座。其中著名寺院有百岁宫、东崖寺、甘露寺、祗圆寺四大丛林,。此外还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等。
鸡足山在大理东北的宾川县境内。因山势背西北面东南,前伸三支,后拖一趾,形似鸡足而得名。作为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僧的道场,鸡足山虽名在五台、蛾眉、九华、普陀之后,但在中国和东南亚享有盛誉,被称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相传迦叶僧来此入定,开华首门,为华化道场;鸡足山佛教之兴始于此。实际佛教传入鸡足山,大体始于唐代,而盛行于明、清。山上寺庙星罗棋布,迦叶殿、金灿寺、圆觉寺始建于唐宋,元明时又兴建了华严寺、寂光寺、悉檀殿、金顶寺等。明代鸡足山形成以寂光寺为主的八大寺七十二丛林的规模,清代达到极盛时期,有l08座寺院,僧众达5000之多。
山上奇峰突起,峰下有天然岩壁,形似城关“华首门”。门周围的悬崖上有许多柱状节理岩面,极像僧侣袈裟的衣褶,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便成了佛家信徒追求的灵异之物。
鸡足山奇绝的景色还在最高的金顶寺,登上楞严塔,东观日出,西观苍山洱海,南观祥云,北观玉龙雪山,谓之四大奇观。因此鸡足山又名“四观山”。
中国的五大佛山,成了宗教精神之山,信仰之山,文化之山。干百年来,仿佛在它们的上空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佛教传统,不同地域所带来的信仰、情感、意念和文化的浸润,当人们跋涉在朝山路上感觉到空气中无形的力量在颤动时而被震撼,被威慑……又仿佛于冥冥之中获得了某种神秘意味的启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