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文白对照版

无量寿经 | 作者:网络 [投稿]

  译文

  佛又对阿难描绘道:“那无量佛的极乐净土上,没有大海,却处处布满泉池,泉水潺潺,源远流长,水深从十由句、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成千上百由旬不等。池水澄清纯洁,具有八种功德。无数棵郁郁葱葱的梅檀香树以及各种吉祥果树夹生在泉水两岸,在那里,花果飘香,沿水流芳,光明灿烂。如果那里的众生要淌水过泉,或沐浴泉水,这里的泉水能随着众生的不同心愿而变化着水位、水温和流速,或者齐足,或者至腰,乃至要深达头顶:或者水暖,或者水冷,或者急流或者慢淌,众生享受智慧之水的无限乐趣。在宝物彻成的泉池中,全是一片莲花亭亭生长,如果他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到这极乐世界,就是在莲花中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另外,莲花池中,微波荡漾,会演布出种种妙法音声,如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等等,众生听到这种种声音,便心无妄念,清净光明,顿然契合种种音声中的妙法,没有什么执着分别,继而善根成熟,智慧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永不退失。即便有不愿听这些音声的人,也随其心愿,能够像住入寂定一般,什么也听不到。

  “又阿难,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里的诸菩萨,假如在早晨起来要供养诸佛,想起香花等供养之物时,种种花香、璎珞、幢幡、网盖以及各种伎乐,会应念而来。不仅如此,那些香花还会在广阔的天空结成大盖,直径有的十由旬,有的成百上千由旬,继而广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以后,这些菩萨还于早晨回到极乐国土。如果心念需要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东西的时候,也会应念而至。其实,极乐世界的诸菩萨,他们所需之食并非实物,他们以心意行食,身心清净柔教,见到色闻到香,但又不执着于任何美味。那些饮食,在诸菩萨需要时就示现,食用完毕就化离而去。假使有的不愿闻饮食之香之味,也可以应其心愿,什么也闻不到。如果心念需要摩尼宝珠等宝物来庄严修饰,或者需要宫殿楼阁、亭台房宇,这些都能应心念需要而自然出现,大小下一,高下不等,或者处在虚空,或者立于平地,或者座落在宝树旁,应有尽有,完满具足。

  “极乐佛国的诸菩萨和阿罗汉,也于极乐世界各修其道,各行法事。有的在地上讲经诵经,有的在地上听受佛经,有的在地上安静地散步,或沉思修道,或坐禅修行;有的则在虚空中讲经诵经,有的在虚空中听受佛经,有的在虚空中往复散步,或者沉思修道,或者坐禅修习。他们当中如果有人尚未证得须陀洹道果,经过不同形式的修习,则能获得须陀洹道果;同样,还没有得斯陀含道果的,能证得斯陀含果:没有证得阿那含果的,则能获得阿那含果,尚未得阿罗汉果的,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尚未达到阿惟越致的,就能达到阿惟越致境界。总之,他们能在极乐世界,自由自在地修行其道,各自获得各种道果。

  原典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虽无大海,而有泉池处处交流。其水深广,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净,具八功德①。又水两岸,复有无数梅檀香树②、吉祥果树,华卉恒芳,光明照曜。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时,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顶者;或要冷者,温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令受禅定之乐。其宝池中,纯是莲华,有他方众生来生其国者,即于莲华中自然化生,结跏跌坐。

  “又于水中,出种种声,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众生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与声中所说法相应,无诸分别,成熟善根,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有不愿闻声者,即如定中,一无所闻。

  “复次阿难,彼国菩萨,或于晨朝欲供诸佛,思香华等,作是念时,华香、璎珞、幢幡、网盖及诸伎乐,随意即至。其所散华,即于空中结成华盖,或十由旬,或数十百千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若思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亦复如是。此诸菩萨所需之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教,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其香味或有不欲闻者,即无所闻。又复思念摩尼宝③等庄严,及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大或小,或高或下,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随意所现,无不具足。

  “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④者、思道者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经诵经者,有在虚空受经听经者,有在虚空经行者、思道者及坐禅者。中有未得须陀洹⑤道者,则得须陀洹道;未得斯陀含⑥道者,则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⑦道者,则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⑧道者,则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⑨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自在。

  注释

  ①八功德:指泉池水具有八种功德:㈠是澄净,㈡是清冷,㈢是甘美,㈣是轻教,㈤是润泽,㈥是安和,㈦是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㈧是饮后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参见《称赞净土经》)

  ②柄檀香树:《本草纲目》称此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该树为常绿乔木,干高数丈,木质芳香,可供雕刻;把根研为粉末,可做檀香,或者制作香油。叶长约五厘米,呈枪锋状对生。果实呈球形,有蚕豆一般大,熟时呈黑色,果核坚硬。

  ③摩尼宝:是珠玉的总称。摩尼意译为珠、宝珠。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的功效,所以也称之为如意珠、如意宝、如意摩尼、摩尼宝、无价宝珠等。千手观音的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月精摩尼可给人清凉,除人恼热。

  ④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地行走。通常在吃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沉瞌睡的时候,即起而经行,作一种调剂身心的安静散步。

  ⑤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中最初的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的圣者所得的果位。全称须陀般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就是初入圣者之流,逆流指断三界之见惑后,方违逆生死之流,预流就是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的法流的意思。

  ⑥斯陀含:意译为一来、往来,是沙门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舍果,就是进入预流果(初果)的圣者进一步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修惑,称为斯陀合向,或一来果向;要进一步断除欲界第六品的修惑,还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

  ⑦阿那含:略称阿含,意译为不还、不来、不来相。是声闻四果中的第三圣果。进入阿那含果的圣者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的圣者中,如果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如果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如果断除七、八品,而所余的一、二品还须对治成无漏之根,须进一步受生至欲界,称为一向。另外,在阿那含果中,又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的差别。

  ⑧阿罗汉:是声闻四果之一,也是如来十号之一。意译为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觉、真人。是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全智,而能受世间供养的圣者。该果位通于大、小二乘,但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而言。就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⑨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阿毘跋致。译为不退、不退转、无退、必定。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称为不退转住,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