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友彭生绍升。述无量寿经起信论成。书命有高曰。勉叙之。有高讽经论。反覆。光明云流。骸藏郁洁。喉舌听视。旷若新有。冰涣膏释。弗碍弗挛。阁卷欣庆。赞叹作礼。善哉彭生。乃能发起如是大心。乃能担荷如是大法。乃能唱演如是妙义。乃能流布如是经典。善哉彭生。不忘嘱累。不忘宏誓。快得遭逢
圣清乐国。仁寿光被。万亿器界恒沙有情。应共信受。应共证入。无量寿经。今正是时。我观有情。希望寿命。黄发难老。百千万岁。我观有情。欲无彀期。宫室被服。饮馔什器。园池华鸟。及与音乐。未得欲得。得已欲备。备已欲富。富已欲好。此好彼未。欲彼俱好。彼俱好已。又欲精良。一一精良。淫巧环奇。欲转变生。匪有竟阈。我观有情。欲善眷属。色泽壮姣。知心顺恉。迎机赴节。团圞和合。富贵聪明。我观有情。微尘计校。束归贪欲。不出斯等。诸斯等欲。承谁恩力。举体光明。无量寿经。无始无明。执吝成想。想幻尘劳。虚妄影事。无住为本。生灭为性。盘古开天。英雄大人。廊庙金貂。岩穴黄缁。散材下走。靡哲靡愚。肠中车轮。转转不净。污薉净田。雝培苦本。助发苦芽。蕃苦枝叶。点缀苦华。结苦果仁。甘苦谓饴。恋苦护苦。立苦辩说。建苦鼓旗。为苦效忠。争锋决胜。如聋如盲。有耳有目。闻见是经。依正庄严。功德殊胜。如海爰居。见钟鼎陈。骇怖窜逃。谓当谋我。离本久远。智梏情迁。为鸴为蜩。笑九万矣。游盘豕虱。汤火宁知。庙牺丽碑。枯鱼过河。求悔再及。而并不得。不其痛而。我
释迦尊。慈愍有情。火宅毒药。昧珠客作。穷露痴颠。顺其欲然。激扬引导。权巧方便。曲垂济拯。十二部经。广说净土。而于是经。专指西方。观经观行。小本劝信。是经愿门。尤异方便。我友彭生。入是愿门。竺念有情。绎经述论。谓发大愿。全凭信根。于是博考。大乘经典。约采菁华。疏沦正信。于是乃知。欲为苦本。欲为道本。用欲知方。出宣大愿。于是乃知。佛大愿力。我大愿力。无二无别。平等平等。于是乃知。十方净土。依正庄严。佛非有余。我非亏欠。于是乃知。淫怒痴性。当体空寂。无量寿经。无终无始。生佛正等。作如是观。岂得不信。火则能烧。冰则能寒。饭则能饱。乌喙能毒。如是信已。离信名字。开大愿门。出生念力。一声佛号。忘义忘年。敬作颂曰。
归命西方净满尊圆证三身无量寿
归命难思真教体归命难数圣贤僧
宝台巍巍净光明遍照微尘国土众
本师亲口如是说是故决定摄受我
我自未度愿度人愿我圣清万万
太平丰熟人康和 念佛财报君亲恩
人人念佛为忠臣 人人念佛为孝子
人人念佛安处善 人人念佛乐循理
良男淑女家家有 甘雨景风调四叙
人人念佛了自性 人人念佛证唯心
一期报尽共往生 见佛闻法克大果
不离安养入诸刹 还以念佛教众生
六波罗密一声佛 诸陀罗尼一声佛
如幻闻熏闻中持 诸圆通根尽皆摄
我礼十方发是愿 十方三宝证明我
更愿善友若彭生 生生会值为道侣
我愿如空非思量是故归命无量寿
圣清乾隆四十年栴蒙协洽之岁十一月既望越翼日佛弟子罗有高撰
知归子撰无量寿经起信论。既成。予得而读之。为之赞叹曰。是能旋转万流归于净土者乎。知归子邀予宿其家。属笔点刊。翼日而竟。是夜梦乘人舆。度大桥梁。既归家室中。忽闻佛香。满二日。予之于知归子法事中出声诵弥陀佛号也。先梦入一金地。礼拜七佛像。翼日。偕知归子入文昌禅院。殿中供佛七。柱上揭七佛偈。予出外。尝梦众星聚为宝塔。横亘天中。比归。乃知先妣为予诵弥陀佛号。朱填画塔。满而焚之。即是夜矣。予之默诵弥陀佛号。凡三度。初度。以四大若欲解散时。一念弥陀。色身顿得坚固。再度于万人如海中。以拙酬应故。回光念佛。一念弥陀。人我相顿入平等。三度以刊定起信论归。发欢喜心念佛。一念弥陀。顿证入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三昧。因知念佛法门。但得一念相应。有不可思议功德。况念念相应者哉。知归子以予识净土香气。既属予刊定。复属予序之。予诺为后序。序曰。知归子本愿以度生故。述此论。或有众生。忽起妄见。以为由知归子之愿。其将空却此方众生耶。予解释之曰。文殊师利不云乎。十方诸佛世界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恒沙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或有众生不通文字般若。自憾不能读知归子起信论。得开悟。予安慰之曰。文殊师利有偈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实能精研此一偈。有所信入。知归子起信之指。尽在是矣。偈见贤首宗五台无著禅师传中。流传未广。望见者闻者。持诵书写。为修净土者作眼目。知归子之愿也。是为序。
乾隆三十九年春二月吴汪缙谨序。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