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愿,愿我成佛时,我的佛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之名。如果存在地狱、饿鬼、畜生,或者还有听到三恶道的名称,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是化生,没有胎生,也没有女人。如果他方世界有女人愿往生我佛国,则使女人命终之时就化为男身,往生到我佛土,来我佛国时,生于莲花中,莲花盛开,便可亲眼见佛。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三愿,愿我成佛时,假如佛国中的天人众生,形貌颜色有所差别,甚至有好丑之分,身体如都不是真金色,不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的话,我将终不成佛。
第四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知晓过去世的命运,成为宿命通,继而能洞悉无量劫前世的善恶苦乐情状,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五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到天眼神通,能洞见百千亿兆之多的他方佛国的情状,如果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六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到天耳神通,能听到百千亿兆尊佛所说佛法,继而闻法受持,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七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到他心神通,能洞悉无数佛国众生的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八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能得到神足通,能在一刹那间,踏迹万千佛土、周巡万千佛国,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九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能得到漏尽神通,能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大涅槃佛果,如果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广长舌相,宣说佛法真实巧妙、辩说无碍,辩才没人能超越,如果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一愿,愿我成佛时,我的光明无限,遍照他方诸佛国土,佛光超绝,无与伦比。光明朗照时,令彼十方世界众生,顿觉身心柔软,垢灭善生,命终之际,都能来生我的佛国。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二愿,愿我成佛时,寿命无量,非百千亿兆劫数所能胜数,若非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三愿,愿我成佛时,我的声闻弟子不可计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成缘觉,即使以百千劫之时间共同计算,都不能知晓我佛国中万亿声闻、缘觉弟子的数量。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四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天人众生,都像佛一样寿命无量,超越生死,那本来发起的示现寿命长短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宿愿除外,假如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一愿,设我得佛,国中无三恶道之名。设有地狱、饿鬼、畜生,乃至闻其名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亦无女人。其他国女人有愿生我国者,命终即化男身,来我刹土,生莲华中,华开见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愿,设我得佛,若国中天人,形色①不同,尚有好丑,不悉金色身、三十二相②者,不取正觉。
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皆识宿命③,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④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限正觉。
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⑤者,不取正觉。
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种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干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得漏尽住灭尽定,及决定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悉得广长舌⑥,说法善巧、辩才无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光明若有限量,不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普胜诸佛光明,令彼十方众生触此光明,身意柔软、罪垢灭除,命终皆得生我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寿命若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⑦,若有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其计校,能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亦皆如佛,无有限量、永无生死,除其本愿⑧示现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①形色:此处是形体与色相的意思,即指生于国中者的颜色形貌。
②三十二相:指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形貌与微妙形相。这三十二相一般指(1)足下安平立相,(2)千辐轮相,(3)手指纤长相,(4)手足柔软相,(5)手足缦相,(6)足跟满足相,(7)足趺高好相,(8)腨如鹿王相,(9)手过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纵广相,(12)毛孔生青色相,(13)身毛上靡相,(14)身金色相,(15)常光一丈相,(16)皮肤细滑相,(17)七处平满相,(18)两腋满相,(19)身如狮子相,(20)身端直相,(21)肩圆满相,(22)四十齿相,(23)齿白齐密相,(24)四牙白净相,(25)颊车如狮子相,(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27)广长舌相,(28)梵音深远相,(29)眼色如绀青相,(30)眼睫如牛王相,(31)眉间白毫相,(32)顶成肉髻相。
③宿命:指过去世的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的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如果能知晓、洞悉这些情状,称为宿命通。
④那由他:是印度数量的名称,又作那由多、那庾多、尼由多、那术、那述。意译作兆、沟。据《俱舍论》卷十二所载,十阿由多为一大阿由多,十大阿由多为一那由他,所以一那由他是一阿由多的一百倍。一阿由多为十亿,所以一那由他为一千亿,通常就以一千亿为佛教所说的那由他的数量。另外,就印度一般数法而言,阿由多为一万,那由他则是一百万。
⑤心念:即心识之思念,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
⑥广长舌:即广长舌相,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称长舌相,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柔软红薄,能覆面至发际,如赤铜色。广长舌相具有两种特徵:一是语必真实,二是辩说无碍;没有人能超越。
⑦国中声闻:指阿弥陀佛国中的声闻弟子。此中的声闻弟子全都发菩提心,欲往生净土,所行必是菩萨乘,而非原本意义上与大乘相左的声闻乘,所以国中声闻应全是菩萨弟子,以下“缘觉”也是。总之,阿弥陀佛国中的声闻、缘觉,只是就断惑的情况而言。虽断见思,未破尘沙与无明惑,就称声闻,这样的声闻不是自度自利的小乘,声闻、缘觉最终还趋无上佛果。
⑧本愿:是指“因位”的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称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在过去世没有成就佛果之前为救度众土所发起的誓愿。在因位发愿到今世证得佛果,所以相对于“果位”而言所起的誓愿就是本愿。另外,“本”又有根本的意思,虽然说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也无量,但以此愿为根本时,就称“本愿”。佛菩萨所发的本颗有好多种,例如,一切菩萨都发菩提心,以坚毅的弘誓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期望能成就佛果,这就称为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如果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各于十方净其国土,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这些依照诸菩萨各自的意愿所发的誓愿,称为别愿,如弥勒奉行十善愿等都称为别愿。
此外,作为本愿所救济的目标、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即指末代浊世的众生。本愿所誓行的念佛,称为本愿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暂无简介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