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诉阿难:「当法藏比丘把偈颂说完,整个大地顿时出现六种震动,天空飘着奇妙的花儿,散落在广阔的大地上,美妙的天籁乐音也悠然而至,空中宣弘种种赞言,肇示法藏比丘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果。
「阿难,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以及诸天、魔、梵、龙神八部等大众之中,阐发完上述弘大誓愿之后,勇猛精进,专心致志,以成就清净庄严、不可思议的佛土。他所修的佛土空旷无涯,辽阔无际,能广容无量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于无量劫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之行,同时软化他人修行六度。以崇高的福德、智慧庄严具足那一切德行,从而达到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智慧圆满、住于常寂的正定境界,观诸法如幻如化。法藏比丘由于积功累德,所以感生胜果,或为长者、居士、或作豪姓尊贵,或为国王、转轮圣帝,或作六欲天主甚至大梵天王,上宏下化,能满所愿,并常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供养尊重诸佛。
由于法藏比丘成就如此无量功德、广植无量善根,所以随他所生之处,有无尽的妙法宝藏自然涌现,全身毛孔也散发无量的妙香,薰遍大千世界。无量众生闻香之后,全都生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做任何事件均自由无碍。总之,法藏比丘所说的各个誓愿全都如愿实现。现在,在离现世人间世界十万亿远的西方,有一佛国土名叫极乐世界,其佛的名字叫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成佛以来,至今已历经十劫时间,身边有不可计数菩萨、声闻跟从听闻佛法。
「阿难,那无量寿佛所放的智慧光明,照遍东方世界像恒河之沙般不可计数的佛土,南方、西方、北方及四维上下,也是如此。这智慧光明如果化为无量寿佛头顶上的光轮,或者一、二、三、四由旬长,或者百千由句长,或者亿万由旬长,或遍照一 、二佛土,或成千上百个佛土,甚至不可计数的泱泱无边的佛国土地。正因如此,无量寿佛也称为无量光佛。他的无限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承受到佛光照耀,就能罪垢消灭而善根增长,身心柔软清净。如果处在三恶道的极苦的境况中,有缘受佛光泽被,都能脱离苦途,临终之时获得解脱。对于众生来说,如果能在听说无量寿佛的无量光明功德之后,日夜称说无量寿佛,专心致志, 诚心不断,念念不忘,随自己所愿,最终就能往生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①,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②、魔、梵③、龙神八部④大众之中,发斯宏誓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于阿僧只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亦教人行六波罗蜜。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三昧常寂,智慧无碍,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众法如化。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⑤恭敬诸佛。由成就如是诸善根故,随所生处,有无量宝藏自然涌出,身诸毛孔出无量香,普薰世界。无量众生闻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说诸愿皆悉得之。现在西方,去阎浮提⑥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日极乐,佛名无量寿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围绕说法。
「阿难,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⑦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⑧,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亿万由旬,或照一二佛刹,百千佛刹,乃至遍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是故无量寿佛,亦名无量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有缘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①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关于「六种震动」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认为六时之动为六动:㈠佛入胎时,㈡出胎时,㈢成道时,㈣转*轮时,㈤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㈥入涅槃时。第二,认为能动六方是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说:「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这里举出东涌西没等震动的六相。第三,认为动有六相,以六相之动,名为六动。晋《华严经》举出动 、起、涌、震、吼、觉为六动。动是摇荡,起是升高,涌是凹凸,震是有声,吼是巨响,觉是觉他。
关于六种震动的因缘,《大智度论》卷八载:「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干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此外,《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的八种因缘:㈠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㈡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㈢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㈣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脇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㈤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㈥佛初成道转无上*轮,则普地震动。㈦佛之说教将毕,欲舍生命,则普地震动。㈧如来于无余涅槃界涅槃时,地大震动。
②诸天:根据诸经而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的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诸天皆前来庆贺。
③魔梵:是并指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魔与色界的梵天王。《俱舍论记》卷三说:「魔,谓他化自在天魔;梵,谓梵王。」
④龙神八部:又作天龙八部、八部众。是指守护佛法的诸神。八者就是,天、龙、夜叉、乾阁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这些异类全都归化于佛的威德 ,成为佛的眷属,住在诸佛的受用之地,护持佛及佛法。
另外,天龙八部又指四天王率领的八部族,即乾闼婆、毘舍合、鸠盘茶、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⑤四事供养:指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四种物品。四事,就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者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⑥阎浮提:又作合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梵语是树之名;提,梵语是洲的意思。梵汉兼译叫做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为合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意思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另外,又因为阎浮洲出产阎浮檀金,所以有人把阎浮提译为胜金洲、好金土。阎浮洲是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原来是指印度之地,后来泛指人间世界。
阎浮洲的地形南狭北广,纵横七千由旬,人的面像也与这样的地形相似。另外,阎浮洲上,阿褥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的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的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此有斯陀(徒多)河,从象的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俱舍论》卷十一记载,四大洲中,只有该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⑦恒沙:即恒河之沙,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很细,其数量无法计算,所以经中凡是形容无法计算的数字,多以「恒沙」这样的词作比喻。例如《阿弥陀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⑧圆光:指从佛菩萨顶上放出的圆轮光明。
「又阿难,那无量寿佛,有无量无数个声闻弟子,他们的数量不可计算。阿难,你可知道,那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能于一昼夜中,全部知晓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星宿、众生的数目。即便如此,假如那百千万亿个声闻弟子都有大目犍连般的神通,并且每个声闻的寿命均长达百千亿岁,这样,穷尽其神通和寿命,去计数那无量寿佛国声闻众生的数目,也只能在一百分之中,数不尽一分。
「再次,阿难,再打个比方给你听,你想那大海,深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浩渺无边,茫茫无际,假如有一个人拔出身上一根毫毛,再划分为一百分,细小得像微尘。
然后,以这样的一分微毛,去沾一滴海水,这一点微毛水与浩渺的大海比起来,谁少谁多?阿难,这下你应该明白了吧!在无量寿佛国,对于大目犍连等声闻弟子而言,他们的形寿之数,我们所了解的,只如纤毫沾水一般,我们所不知的,却如那大海一样。同样,无量寿佛及诸菩萨的寿量,以及成佛或成菩萨以来所经的劫数,也同样超出任何能知的范围。
佛又向阿难描绘道:「在那无量寿佛国,有七种宝树遍地生长,布满佛土。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七种宝树枝繁叶茂。或有金银琉璃等七宝,互相搭配,交错和合而成,以至于一树之中,根茎枝干为一种宝物组成,花叶果实又是其他宝物合成。甚至有这样的宝树在佛国生长,它黄金为根,白银为身,枝是琉璃,梢是玻璃、真珠为叶,砗磲为花,果是玛瑙。其他各种宝树,七宝交互搭配合成,宝树也千姿百态,看上去阵阵行行,相立相望,枝枝叶叶,相偎相依,好一派佛国风光。
「再说那无量寿佛国的菩提树,它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句长,枝叶向四方延伸二十万里,各种宝物自然和合成珍奇绝妙的宝网,包罗覆盖在菩提树上。清风徐徐吹来时,菩提树上演布出无数种微妙的法音,法音悠扬,在整个佛土上缭绕。
如果众生能看到菩提树,听到菩提妙音,闻到菩提果香,尝到菩提果味,沐浴于菩提树的光与影后,赞念菩提树的功德,这样,众生就能获得五根清净,住于永不退失的修行阶位,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道。」
佛继续对阿难说道:「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国土中,一派清净庄严,地势平坦宽阔,没有丘陵、谷洞、荆棘、沙石,没有土山石山,也没有什么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唯有黄金遍地。」
阿难听到这里,向佛问道:「如果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住于哪儿呢?」佛对阿难说:「那四禅天,色究竟天依什么而住呢?你要知道,众生的业因与果报非一般的思惟语言之所能及,十方诸佛的无量功德与善力,也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你要知道,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本无人与天的分别,只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情况,才方便示现了天人三界。
「复次阿难,无量寿如来,有无量无数声闻之众,譬喻算数所不能及。阿难,彼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百千万亿声闻,神通之力,皆如大目乾连,一一声闻寿百千万亿岁,尽其寿命,数彼声闻百分之中,不及一分。
「复次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广阔无边。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为百分,细如徽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较海孰多?阿难,彼目乾连等声闻之众,尽其形寿,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及诸菩萨寿量、劫数,亦复如是。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五宝、六宝、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玻璃为梢,真珠为叶,砗磲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诸宝展转相互,亦复如是。行行相望,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又无量寿佛国,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流遍国中。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五根清净,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无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①、铁围山、大铁围山,惟以黄金为地」
阿难闻是语已,白世尊言:「若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②、忉利天③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四禅天④、色究竟天⑤,依何而住?当知众生业因果报,不可思议,诸佛神力,亦不可思议。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
①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
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佛教宇宙观沿用了它,把它规定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璟绕,而形成一个须弥世界。须弥山由四宝组成,处于大海中,高出水面三百三十六万里,水面之下也深达三百三十六万里。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堙突出,有四大天王的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中央为帝释天所居,其余三十二天,分住在四侧。四天王天,居住在山的半腹。南赡部洲等四大洲,在海的四方。
②四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天处的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众天。佛教的世界观中,在须弥山的第四层,有一山名叫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天王及其部众各住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所以称护世四天王、四镇,其居住的地方称为「四王天」。四王天就是东面的持国天、南面的增长天、西面的广目天、北面的多闻天。四王天与忉利天合称为四王忉利。在四王天中,四天王与天众的寿量为五百岁,那里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五十年。在欲界六天中,四王天的境域最为宽广。
③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在佛教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的第二天,是帝释天所居住的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有八个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的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所以称三十三天。在忉利天中,天众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寿命一千岁(以世间一百年为一日一夜),初生时,就如人类六岁的模样,色圆满,自有衣服。此天又具足种种妙宝,有美妙的楼阁、台观、园林、浴池、阶道等。忉利天为帝释天的住处,这一信仰自古就盛行于印度。经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
④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果报的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四禅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没有鼻、舌二识,但还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的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第二禅天,进一步没有眼、耳、身三识,也没有寻、伺思惟,只有意识及喜受、舍受(非苦、非乐的感受)相应。第三禅天,只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第四禅天,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前三禅天各有三天,第四禅天则有八天,合为色界十七天。
⑤色究竟天:色究竟梵名音译是阿迦尼吒、阿迦尼师吒等。又作碍究竟天、质阂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无小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也为五净居天之一。此天是修得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其果报在有色界中为最高。
佛又对阿难描绘道:「那无量佛的极乐净土上,没有大海,却处处布满泉池,泉水潺潺,源远流长,水深从十由句、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成千上百由旬不等。池水澄清纯洁,具有八种功德。无数棵郁郁葱葱的梅檀香树以及各种吉祥果树夹生在泉水两岸,在那里,花果飘香,沿水流芳,光明灿烂。如果那里的众生要淌水过泉,或沐浴泉水,这里的泉水能随着众生的不同心愿而变化着水位、水温和流速,或者齐足,或者至腰,乃至要深达头顶:或者水暖,或者水冷,或者急流或者慢淌,众生享受智慧之水的无限乐趣。在宝物彻成的泉池中,全是一片莲花亭亭生长,如果他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到这极乐世界,就是在莲花中结跏趺坐,自然化生。
「另外,莲花池中,微波荡漾,会演布出种种妙法音声,如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等等,众生听到这种种声音,便心无妄念,清净光明,顿然契合种种音声中的妙法,没有什么执着分别,继而善根成熟,智慧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永不退失。即便有不愿听这些音声的人,也随其心愿,能够像住入寂定一般,什么也听不到。
「又阿难,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里的诸菩萨,假如在早晨起来要供养诸佛,想起香花等供养之物时,种种花香、璎珞、幢幡、网盖以及各种伎乐,会应念而来。不仅如此,那些香花还会在广阔的天空结成大盖,直径有的十由旬,有的成百上千由旬,继而广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以后,这些菩萨还于早晨回到极乐国土。如果心念需要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东西的时候,也会应念而至。其实,极乐世界的诸菩萨,他们所需之食并非实物,他们以心意行食,身心清净柔教,见到色闻到香,但又不执着于任何美味。那些饮食,在诸菩萨需要时就示现,食用完毕就化离而去。假使有的不愿闻饮食之香之味,也可以应其心愿,什么也闻不到。如果心念需要摩尼宝珠等宝物来庄严修饰,或者需要宫殿楼阁、亭台房宇,这些都能应心念需要而自然出现,大小下一,高下不等,或者处在虚空,或者立于平地,或者座落在宝树旁,应有尽有,完满具足。
「极乐佛国的诸菩萨和阿罗汉,也于极乐世界各修其道,各行法事。有的在地上讲经诵经,有的在地上听受佛经,有的在地上安静地散步,或沉思修道,或坐禅修行;有的则在虚空中讲经诵经,有的在虚空中听受佛经,有的在虚空中往复散步,或者沉思修道,或者坐禅修习。他们当中如果有人尚未证得须陀洹道果,经过不同形式的修习,则能获得须陀洹道果;同样,还没有得斯陀含道果的,能证得斯陀含果:没有证得阿那含果的,则能获得阿那含果,尚未得阿罗汉果的,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尚未达到阿惟越致的,就能达到阿惟越致境界。总之,他们能在极乐世界,自由自在地修行其道,各自获得各种道果。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虽无大海,而有泉池处处交流。其水深广,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净,具八功德①。又水两岸,复有无数梅檀香树②、吉祥果树,华卉恒芳,光明照曜。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时,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顶者;或要冷者,温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令受禅定之乐。其宝池中,纯是莲华,有他方众生来生其国者,即于莲华中自然化生,结跏跌坐。
「又于水中,出种种声,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众生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与声中所说法相应,无诸分别,成熟善根,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有不愿闻声者,即如定中,一无所闻。
「复次阿难,彼国菩萨,或于晨朝欲供诸佛,思香华等,作是念时,华香、璎珞、幢幡、网盖及诸伎乐,随意即至。其所散华,即于空中结成华盖,或十由旬,或数十百千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若思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亦复如是。此诸菩萨所需之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教,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其香味或有不欲闻者,即无所闻。又复思念摩尼宝③等庄严,及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大或小,或高或下,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随意所现,无不具足。
「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④者、思道者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经诵经者,有在虚空受经听经者,有在虚空经行者、思道者及坐禅者。中有未得须陀洹⑤道者,则得须陀洹道;未得斯陀含⑥道者,则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⑦道者,则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⑧道者,则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⑨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自在。
①八功德:指泉池水具有八种功德:㈠是澄净,㈡是清冷,㈢是甘美,㈣是轻教,㈤是润泽,㈥是安和,㈦是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㈧是饮后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参见《称赞净土经》)
②柄檀香树:《本草纲目》称此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该树为常绿乔木,干高数丈,木质芳香,可供雕刻;把根研为粉末,可做檀香,或者制作香油。叶长约五厘米,呈枪锋状对生。果实呈球形,有蚕豆一般大,熟时呈黑色,果核坚硬。
③摩尼宝:是珠玉的总称。摩尼意译为珠、宝珠。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的功效,所以也称之为如意珠、如意宝、如意摩尼、摩尼宝、无价宝珠等。千手观音的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月精摩尼可给人清凉,除人恼热。
④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地行走。通常在吃饭后、疲倦时,或者坐禅昏沉瞌睡的时候,即起而经行,作一种调剂身心的安静散步。
⑤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中最初的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的圣者所得的果位。全称须陀般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就是初入圣者之流,逆流指断三界之见惑后,方违逆生死之流,预流就是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的法流的意思。
⑥斯陀含:意译为一来、往来,是沙门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舍果,就是进入预流果(初果)的圣者进一步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修惑,称为斯陀合向,或一来果向;要进一步断除欲界第六品的修惑,还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
⑦阿那含:略称阿含,意译为不还、不来、不来相。是声闻四果中的第三圣果。进入阿那含果的圣者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的圣者中,如果九品之惑全部断尽,则称阿那含果;如果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如果断除七、八品,而所余的一、二品还须对治成无漏之根,须进一步受生至欲界,称为一向。另外,在阿那含果中,又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的差别。
⑧阿罗汉:是声闻四果之一,也是如来十号之一。意译为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觉、真人。是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全智,而能受世间供养的圣者。该果位通于大、小二乘,但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而言。就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⑨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阿毘跋致。译为不退、不退转、无退、必定。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称为不退转住,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又阿难,在那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每天于晨起饮食的时分,香风微微吹动,摇曳各种宝树宝网,触发起各种微妙法音,演布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等佛法真谛。风送妙香妙音,闻到的人顿然涤除烦恼、洗尽尘垢恶习 。香风吹身,顿觉神智清朗,如此丘证得灭受想定的境界一般。又那香风徐动时,吹得千树万树,落英缤纷,洒落在一片佛土上,那些落花随颜色的不同,而飘落有序,层层不同。宝花遍地,如图如锦,又柔教洁净,恰似草木花絮。踏足而行,脚步深陷在花瓣中,人走过后,踏过的地方又平整如初。一段时辰过后,落花自然消失于地上。再过一段时辰,空中再飘落新花。一日之中,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昼夜六时,花降花化,循还往复,永远不断。
“又阿难,那极乐世界,还有许多鸟儿,他们飞翔在虚空中,宛转鸣啁,仿佛是佛在演说佛法的声音,众鸟的鸣唱在广阔的佛土上相闻,他们其实并非真正的畜生,而是佛凭佛力化示而来的。
“又阿难,那极乐世界,没有日月星辰之分,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别:没有劫数的名称,也没有高山流水、园林家室:在任何地方,没有标记,没有名号,更没有让人分辨取舍的东西。只有无数宝莲花逼满佛上,朶朶莲花,有百千亿莲叶相伴。莲花光彩夺目,色泽无限,青色的莲花放出青光,白色的放出白光,黄色的放出黄光,紫色的放出紫光。每一朶莲花中,放出无限光明,每一光明,又现出无数佛,每一尊佛,又放出千百种光明,为十方世界广弘佛法,教化众生,使他们走上无上佛道。
“又阿难,今天不光是我一个人在这里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限光明功德,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里,有无数诸佛,他们也现出广长舌相,放出无量的光明,发出诚实的宣说,共同称赞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在遥远的西方、南方、北方无数世界,也是如此,四维上下的无数佛土的无数诸佛还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呢?目的在于让一切众生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能生净信之心,忆佛功德,念佛名号,信受坚持,身心归向,依止不舍,供养诸佛,以求往生那极乐佛土,证得永不退失的修行果位。
“又阿难,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凡是有至诚的心愿要往生无量寿佛国极乐净土的,可分为三辈。三辈之中的上辈是那些削发为僧、投身沙门的人,他们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一心专志于称颂忆念无量寿佛,修德积善,以求往生极乐净土。他们在临终之际,无量寿佛等极乐世界的众人,会出现在其面前,前来接引他们往生极乐净土,往生净上时,会在七宝莲花中自然而然地化生,住于永不退失的修行果位,并且会马上获得智慧神通,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三辈之中的中辈,是十方世界一心发愿往生净土的一切众生,虽然没有投身沙门,却能动修功德的人。这些人也能发成就最高觉智的心愿,并能专心持名念佛,尽力修善,奉守戒法,供养佛法僧三宝,以所修善德,回向给众生,以期共往生极乐净土。这些人在临终之际,无量寿佛以化身相好光明现前,一切庄严如真佛具足无异。
像接引上辈之人一样,佛及众化佛会来到此人跟前,此人也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世界,庄于永不退转的果位,其功德智慧,仅次于上辈。
“三辈之中的下辈是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他们有至诚之心,愿往生净土的,但又不能完全修德积善,只要能发成就无上觉智的心愿,专心持名念佛,或者具足十念称颂无量寿佛,以求往生净土,或者只要听到佛法后,能欢喜信从,没有疑惑,诚心正念,甚至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称名一句,愿往生净土,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在临终之际,梦见无量寿佛前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不过这些人的功德智慧,要比中辈之人差些。”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每于晨食时,香风自起,吹动宝树宝网,自触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其有闻者,尘劳垢习 ,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如比丘得灭尽定①。复吹树华,落放地上,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教妙如兜罗绵,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足举已,复还如故。过一时后,其华自然没人于地,随其时节,复雨新华。一日之中,如是六反。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犹如佛声说法,普闻世界,皆是佛力化作,非实畜生。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劫数之名,亦无山川高下、林苑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示,亦无名号,亦无取舍分别。惟有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紫色紫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各各安立众生于佛泥洹之道。
“复次阿难,不独我今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功德。东方过恒河沙数世界,诸佛如来亦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西方、南方、北方恒河沙数世界诸佛,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河沙数世界诸佛,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求生彼界,得不退转故。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身出家而作沙门,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应时即得智慧神通自在。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供养三宝,以此回向②,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于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③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于中辈者也。”
①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即灭尽心、心所(心的作用)而住于无心位的寂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然而无想定是异生凡夫所得,而灭尽定则是佛以及全部获得解脱的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也就是以现法涅槃的胜解力而修得的入定。
②回向:又作转向、施向。意思是指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者以自己所修的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净土宗认为,回向有两种:一是往相回向,即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的功德给众生,而愿共生净土。二是还相回向,即已经往生净土后,生大悲心,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希望共向佛道。道绰在《安乐集》卷下中,解释回向有以下六种:㈠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往生净土,待得六通后,再返世间救度众生。㈡回因向果。㈢回下向上。㈣回迟向速。㈤回施众生悲念向善。㈥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③一念:指一次心念。念是思念的意思,一般有心念、观念、称念,因而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称名一句就是一念。义寂的《无量寿经疏》中说:“此言念者,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顿名一念。”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