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涥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