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

维摩诘经 | 作者:张培高 [投稿]

  《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就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翻译和注疏。翻译、注疏《维摩诘经》的过程其实就是吸收、消化其思想的过程。僧肇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有 “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1〕之感叹,后来读到《维摩诘经》,于是出家;永嘉玄觉因《维摩诘经》而悟道;宋代宰相张商英也因看此经而“深信佛乘,留心祖道”。王维、李商隐、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文人也都读过《维摩诘经》,且都留下了相关的诗篇。可见《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在《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影响中,其中它的言说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维摩诘经》言说智慧的要点在于:一方面认为佛法法相解脱是不可说的。所以有维摩默然无言,因此文殊师利会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2〕另一方面又认为,佛法、法相等形而上的东西又是可以被言说的,关键的在于采取什么方式说,因为“不说”也是“说”。无论是“说”还是“沉默”只是一种通达佛道的方便,最终都要被超越的。

  《维摩诘经》与中国思想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本文只拟从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禅宗的宗风和两宋文人的禅诗等几个方面略谈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窥见其影响。

一、《维摩诘经》的言说智慧

  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维摩诘经》富有哲理、兼具文采,还能够和老庄魏晋玄学产生思想共鸣,引起中土的人士,特别是魏晋文人的关注和兴趣。

  鲁迅曾指出,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有三本书:《论语》、《老子》、《维摩经》;同时指出,南北朝时期有学问的人都有三种爱好:吃药、清谈、《维摩经》。〔3〕魏晋文人学士对《维摩诘经》的激情和喜爱,无论是高僧的传记、文学名著,还是正史都有记载。何尚之对宋文帝说:“渡江以来,则王导、周岂页、庾亮、王濛、谢尚、郗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注、孙绰,张玄、殷岂页,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尽善羽仪,或置情天人这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皈依,厝心崇信。”〔4〕可见第一流名士几乎都成为佛教虔诚的信徒。《世说新语·文学》有支道林为法师,名士许掾为都讲为会稽王即后来的简文帝司马昱讲《维摩经》的记载;《高僧传》卷四也记载着支遁在山阴讲《维摩经》;郗超、王羲之这对以天师道联姻的妻舅对《维摩诘经》也很熟悉;〔5〕郗超在《奉法要》一文里引用《维摩诘》就有四次;《世说新语·文学》还记载王羲之接受了支道林讲《维摩诘经》的邀请。

  《维摩诘经》能够引起魏晋文人的兴趣,并在一时成为显学,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首先,维摩诘的“以在家身份做出家事”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非常适合当时文人的心态。名士们从维摩诘身上找到了论证自己生活方式的有力证据。与此同时,《维摩诘经》提倡的在家修行,调和了个人的宗教信仰与儒家社会价值观的对立,佛教信徒在履行佛教教义与尽忠孝的价值观之间有了很大的回旋空间,不再处于尴尬的境地,这必然奠定了《维摩诘经》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坚实基础。

  其次,《维摩诘经》本身就有极强的革命精神,它提出的“非道即是佛道”的理论是当时一个全新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对“成佛必须是证道”的背叛,这种变革精神与玄学对经学反叛的性格一拍即合,促进了《维摩诘经》的迅速传播。然而在魏晋时期,掀起《维摩诘经》研究热潮的主要原因既不是维摩诘与士大夫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也不是《维摩诘经》与玄学相同的变革精神,而是在语言问题上的观点一致性。

  《维摩诘经》和魏晋玄学都是重义不执言的,《维摩诘经》中的“语默不二”要说明的不仅是“语”即是默,更重要的是在佛教真谛与语言文字之间,真谛更为究竟。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应该是不执著,维摩诘说:“一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着文字,故无所惧。”〔6〕《维摩诘经》中的“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的主张就表明在“言意”问题上的态度——重义不执言。

  作为对汉代繁琐经学否定的魏晋玄学,肯定不会重蹈“一经之说,到百余万言” 的覆辙,王弼通过对《周易》的研究,率先提出了“得意忘言”的重意而不重言的理论。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言。……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虽然王弼在这里强调了语言文字在表达意义时所起的作用,但是其真意是要“忘言而得意”,即“义苟在健,何必马乎”?语言文字在王弼眼里只不过一个走到对面河岸的桥梁而已,到达目的地之后,就可以把刚刚搭建的桥拆了。

  荀粲、嵇康等与王弼稍有不同,提出了“言不尽意论”。这类观点认为语言不能穷尽思想,荀粲说:“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其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7〕话中的“象外之意”和“系表之言”便是“理之微者”,语言是不能表达的。据说嵇康著有《言不尽意论》一文,可惜今已不存,虽无从得知其思想全部,但仍然可知道他的某些基本观点。其基本观点就是言不尽意,他说:“知之之道,不可待言也……夫言非自然一定之物,五方殊俗,同事异号,举一名以为标识耳。”〔8〕“言不可尽论”者也是重言不重义的,嵇康说:“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9〕

  尽管“言不尽意论”与“得意忘言论”稍有不同,但是两者态度还是极为一致,都认为意比言更为根本,这种主张必然能够与《维摩诘经》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玄学家和《维摩诘经》的爱好者们在“重义不执言”的语言问题上,互相影响,相互发趣,共同催生了禅宗的诞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