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

维摩诘经 | 作者:张培高 [投稿]

三、两宋文人的禅诗

  与《维摩诘经》的言说智慧《维摩诘经》在宋代仍然很受欢迎,北宋宰相张商英因读了此经而向心佛道。此外,还有许多文人志士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纲、辛弃疾、陆游等都读过《维摩诘经》,而且还作过许多与之有关的诗词。从他们诗中引用《维摩诘经》的典故来看,引用《维摩诘经》中的故事很多,有天女散花、维摩示疾、请饭香土、文殊问疾、不二法门等等。但是他们引用最多、最普遍的就是维摩示疾、维摩一默和不二法门。撮要例示:

  王安石就曾经作过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其内容为: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27〕

  苏轼《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

  公退清闲如致仕,酒余欢适似还乡。不妨更有安心病,卧看萦帘一炷香。心有何求遣病安,年来古井不生澜。只愁戏瓦闲童子,却作泠泠一水看。小阁低窗卧晏温,了然非默亦非言。维摩示病吾真病,谁识东坡不二门。〔28〕

  《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灰藁照不灭。方定之时慧在定,定慧寂照非两法。妙湛总持不动尊,默然真入不二门。语息则默非对语,此话要将周易论。诸方人人把雷电,不容细看真头面。欲知妙湛与总持,更问江东三语掾。〔29〕

  黄庭坚《今岁官茶极妙而难为赏音者戏作两诗用前韵》:“乳花翻鰕正眉开,时苦渴羌冲热来。知味者谁心已许,维摩虽默语如雷。”〔30〕《维摩诘画赞》:“维摩无病自灼灸,不二门开休闯首。文殊赞叹辜负人,不如赵州放笤帚。二法门无别路,诸方临水不敢渡。鶖子怕沾天女花,花前竹外是谁家。”〔31〕

  辛弃疾的词《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

  心似孤僧,更茂林修竹,山上精庐。维摩定自非病,谁遣文殊。白头自昔,叹相逢、语密情疏。倾盖处,论心一语,只今还有公无。最喜阳春妙句,被西风吹堕,金玉铿如。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归去也,绝交何必,更修山巨源书。〔32〕

  陆游的《秋晚幽居》:“吴中秋晚气犹和,疾竖其如此老何?鸟语渐稀人睡美,木阴初薄夕阳多。扫园日日成幽趣,抚枕时时亦浩歌。车辙久空君勿叹,文殊自解问维摩。”〔33〕《戏用方外语示客》:“红粟青钱一扫空,笊篱行卖学庞翁。身居本地风光里,愁掷它方世界中。剩欲剧谈明不二,谁能太息赏无同?踞床一喝君闻否?三日犹应觉耳聋。”〔34〕

  事实上,引用维摩示疾、维摩一默和不二法门典故的诗词还很多,但是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些诗人对“维摩示疾”、“维摩沉默”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示疾”只是方便之举,“沉默”即是“言说”。但是总体说来,宋代禅僧与士大夫关于禅学的讨论,通常以《楞严经》和《圆觉经》这两部经为依据而展开。《维摩诘经》的影响逐渐减小,问津的人也逐渐少了。即便如此,《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仍是巨大的。

  〔1〕[梁] 慧皎:《高僧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

  〔2〕《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大正藏》第14册。

  〔3〕鲁迅:《准风月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 119页。

  〔4〕[梁]慧皎撰、汤用彤校点:《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1页。

  〔5〕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卷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292页。

  〔6〕《维摩诘经·弟子品》。

  〔7〕《魏书·荀后传》。

  〔8〕《嵇康集`声无哀乐论》。

  〔9〕《嵇康集`声无哀乐论》。

  〔10〕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卷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页。

  〔11〕《五灯会元》卷二十。

  〔12〕《五灯会元》卷十。

  〔13〕[宋]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八,《大正藏》第51册。

  〔14〕[宋]赜藏、萧 父点校:《古尊宿语录》卷一,中华书局1994年版。

  〔15〕《古尊宿语录》卷十六。

  〔16〕《古尊宿语录》卷三三。

  〔17〕《古尊宿语录》卷三。

  〔18〕同上。

  〔19〕《坛经》,《大正藏》第48册。

  〔20〕马祖道一所建立的禅学思想,要求否定文字的作用。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都是主张不立文字的。百丈怀海的“割断两头句”和“透过三句语”、黄檗希运的“若开纸墨,何有吾宗”及临济义玄的“设解得百本经论,不如一个无事底阿师”。青原一系的禅,却十分重视知见。希迁曾向弟子说:“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知见。”重视知见,必然重视文字的作用。

  〔21〕刘泽亮:《语默之间: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中国禅学》,2002年第1辑。

  〔22〕《古尊宿语录》卷一。

  〔23〕《古尊宿语录》卷三。

  〔24〕《五灯会元》卷十七。

  〔25〕《碧岩录》第87则,《大正藏》第48册。

  〔26〕比如在“不可说”问题上,《法华经》也有相同的主张:“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又如在言说问题方面,《楞伽经》也主张扬眉动睛均是言说方式。《楞伽经》提到:“大慧,非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相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睛,或笑或欠,或謦咳,或念刹土,或动摇。”

  〔27〕傅璇琮:《全宋诗》卷五七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42页。

  〔28〕《全宋诗》卷八一七,第9449页。

  〔29〕《全宋诗》卷八二八,第9581页。

  〔30〕《全宋诗》卷一○一三,第11566页。

  〔31〕《全宋诗》卷一○二六,第11728页。

  〔32〕唐圭璋主编:《全宋词》第3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96页。

  〔33〕《全宋诗》卷二二三七,第25708页。

  〔34〕《全宋诗》卷二一九三,第25038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