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
略说就是总略来说,就是结论的性质,阿赖耶识以异熟识一切种子为自性。
所谓三界的一切自体,一切趣的自体,都是相似相续的东西,不是一直不变的,这相似相续,一种是由异熟的缘起,一种是由分别自性的缘起,这样综合起来构成的。所以这两种缘起就构成了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宇宙,无论是有情世间还是器世间。
“此中五颂:”
底下它总起来谈种子的问题。有五个颂子,首先讲种子的种类差别。
“外内、不明了、于二、唯世俗,胜义。”
种子有外种子、内种子两类。外种子就是指的稻、麦这些种子,那么还应该包括动物的种子,胎、卵、湿、化,象人的卵子、精子,合起来胚胎,这也是外种子;内种子是什么,就是阿赖耶识。这个种子又有点摸不着边儿,猜测起来就跟无明生盲摸象一样。
不明了就是无记的意思,不能分别它是善是恶。无性的解释认为这个“于二”应该跟后面的“唯世俗,胜义”断成一句,意思是外种子是世俗安立,内种子才是胜义有。普通的外种子是世俗,就是一般公认的,它不是真实的东西。这世俗对真实的东西有掩盖作用,不能一下就看到真实。胜义种子是阿赖耶识,而外种子也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所以阿赖耶识这个种子才是一切法的真实种子,万物生起的真实原因。
“诸种子,当知有六种:刹那灭、俱有,恒随转应知,决定、待众缘,唯能引自果。”
这是讲种子的六种特征,1、刹那灭,2、俱有,3、恒随转,4、决定,5、待众缘,6、引自果。无论是内种子,外种子,都要有这六种特点,它才能生起东西来。
第一、刹那灭,种子都是生起以后,一刻也不能停留就灭了。这个说法大概跟一般常识很不相同,一般的科学家也不会承认,它刚生起就灭了,怎么能生起东西呢?很纳闷。而真正的原因必须如此,必须刚生起来就灭,它才能发挥一个种子的作用。这就是佛教说的灭不待因,事物生起是需要原因的,而灭掉一定是当生即灭不需原因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关于这个,世亲就说:“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恒常的法不能作种子,为什么呢?“一切时其性如本”,它跟原来一样,前后没有差别,没有变化。所谓“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因。”如果种子生起来还能停留一会儿,它这一会儿它就成常的东西了,常的东西不可能存在,也根本不能作原因。
第二、俱有。也就是果俱有,即因果同时。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不是相离,就是同时同地俱生俱灭。无性解释说,不是因已灭后生果,一个东西已经灭了你还叫它生起,这不是跟死鸡下蛋一样吗?“已灭生果不应道理”。“应许种子与果俱时而住”,这样完全揉在一起同时而有,才能生起,才能作种子,这是第二个条件、第二个特点。
第三、恒随转,这个恒随转,不是一两个刹那地存在,不象电光石火的样子,要经过长时间随转,一直到生成现行或是阿赖耶识被转识成智以前,这种子虽然刹那灭,而生现行的功能却相续不失,还会发挥作用,随着我们的生命,阿赖耶识都恒常随转。
第四、决定。性决定。就是善、恶、无记三性,什么性的种子就生起什么性的现行,不是泛泛的都可以生起。这决定很厉害,决定是这个,不是那个,决定生起白不是黑,种子的功能,效用已经定了。
第五、待众缘。种子不是一切的时候都能生起现行,一定的时间才能生起?这就是们必然性跟偶然性,必然性是性决定,可是还得有所待,缘成熟时才能生起,不是每一时刻都能生起。
第六、引自果。种子各自生起自己的果,种瓜得瓜,种豆就不得瓜,得豆,这是不会混的。
底下的颂子讲薰习。这个熏习呢,就有能熏、所熏的问题。
“坚、无记、可熏,与能熏相应,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先提的所熏,所熏就是指的阿赖耶识,只有它能够储藏这个熏习,这个种子。所熏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坚,第二是无记,第三是可熏,第四是与能熏相应。
首先要坚住。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以至到将来转识成智之前这一长的时期,固然是要刹那刹那生灭,不能有一点停留的,但是它一类相续坚住,长期保持稳定,这就跟普通的风、声、电,以至于我们的前七识,都不同。色法以及前七转识,都不是一个稳定的体态,都是有间断的,所以不能受熏。
第二个条件就是无记。这就简别善、恶这两种很鲜明强烈的性质,阿赖耶识本身要是善性的话,它就不能再被恶熏了,只有无记的、中性的东西才能兼收并蓄这个善、这个恶,才能受熏。如来的转依后的第八净识它不受熏,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不合乎无记性的条件。因为如来的第八净识——大圆镜智是无漏善,它就不能再受熏了。
第三个条件就是可熏。它这个可熏的意思,《成唯识论》说是“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若法自在”是简别心所,一般比喻识是心王,心所好象是臣,王来臣随,它好象是被领导的,不能独立、自在。所以,心王才能受熏,心所不行。阿赖耶识是心王,它的五种遍行心所就不能受熏;“性非坚密”就是这东西不能太密实,得能受影响才行,比如水跟奶,两种的液体能互相揉和,互相影响,这就是可熏,阿赖耶识能够受前七识的熏习,就是我们现在一起心、一动念,跟第八识都密切地揉和在一起,这个密切的程度恐怕比任何的气体、液体揉和的情况都要密切。
而象真如就不可熏,世界上没有比真如再坚强、再细密了。《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可以受熏,这是很特别的说法。佛教么,真如是无为法,无为法如何受熏?现在说,它又坚又密,怎么能受熏?假设真如都能受熏,它还能生出小真如来,那就很奇怪了。
第四是与能熏相应。相应指的是同时同处,非一非异,跟能熏的关系非常密切。凡是互相离开了、不和合、不同处、不相应的都不能够受熏。别人办的事就不能直接熏我的阿赖耶识,不是相应。
大家不要忘了,这里所讲的都是在排斥所谓的独立存在、所谓的常一不变,我们应该理解阿赖耶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了,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一般的人一讲阿赖耶识,就认为它是一种常体,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一般所谓唯心论,拿阿赖耶识当成本体了,跟真如简直就不能分开,于是阿赖耶识能受熏,真如也可以受熏了。
佛学里头的本体,跟世间所有哲学里头的本体,完全不一样,因为世间哲学都逃不出有为法的范围,它找本体也是从有为法这方面找,不能认识什么是无为法,于是常常就根据他所谓的理解,来认识佛学,完全造成了一个相反的东西。
熏习的问题是我们一个核心的问题。现在我们抓住真正原因了,就好办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应该做我们的事情了,不至于走许多冤枉路,不至于在轮回中受许多苦。
“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所熏必须合乎这四个条件。这就是所熏的能相,能划定所熏。
“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
这个颂子是简别前六识,只有阿赖耶识是所熏。而小乘经部譬喻师却说前六识就有薰习义。
“六识无相应”,这相应,跟前头讲的相应是一样的,就是所谓这个同时同处、非一非异,不能分离,共和合性。第六识为什么不能够跟前五识相应,成为所熏与能熏的关系呢?
“三差别相违”,三差别指的是所依、所缘跟作意三种,前六识它们各有各的所依根,各有各的所缘,各有各的作意心所,都不是长期稳定、一类相续的,不能同时同处、和合生起,所以能熏、所熏是没法子相应相合的。所以第六识不可能是所熏,前五识更不能是所熏。
“二念不俱有”,经部譬喻师说,前念意识跟后念意识可以是能熏、所熏的关系。前头讲能熏、所熏必须俱有,而这前念跟后念不能同时存在,前念灭,后念才生,根本不是俱生俱灭,所以互相不能形成熏习的关系。没法子认识阿赖耶识,于是把阿赖耶识的任务搁在第六意识上,就非常勉强,没法解释,根本不相应,说前念后念熏习,这是小乘没办法就举出这么个说法。
“类例余成失”,经部师又说,二念虽不同时有,却都是识类,所以可以受熏。这是找一个变通办法,同类相熏,前一刹那后一刹那,都是识,或者第六识跟前五识,都是识,都是同类的东西,咱们就以同类的东西,为相应的东西。
种类要例余,如果你要拿同类作为能受熏的理由,认为种类相同,就可以有能熏所熏的关系,那么,两个人的识也都是识类,是不是也可以互熏了,有为法和无为法还都是法类呢,照这样也可以互熏了。这样例余,拿它跟其它类比的话,就有问题了,就成过失。
“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不管内种子还是外种子,作用都有两个,能生和能引。就外种来说,种子发芽长出根茎叶,这是生因,植物死后,残枝败叶不是立刻消失,而是慢慢枯死,这是引因的作用。内种子也是这样,生命的开始和延续是生因,丧命后诸识虽然不再执受色身,这尸体也不是马上消散,而是慢慢烂坏,这也是引因在起作用。所以,这能引之因有点儿惯性的意思,草枯死和人死亡后并不立即消失,是自然而然地灭掉。
“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
这个外种不一定非要有熏习不可,比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它的种子就没有受熏,否则就成臭花了。但是内种子不是这样,内种一定是有熏习的,要没有积极的多闻熏习,就不会有于法忆持以及如理作意的结果。
为什么这样?“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外种它其实不是真正的种子,它本身也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显现,也是依内种的熏习而生起的。比如我们认为这个精子与卵子和合就能产生新生命,实际上这只是个助缘,没有阿赖耶识的执受作用不成。所以外种它只是个显现的假相,有没有熏习没太大关系,而内种是亲因亲缘,是宇宙人生的真实原因,必须有熏习,否则就是断灭见!就好像凡夫就盯着这一期生死,看不到真正原因,老觉得好人没好报,但是,就阿赖耶识种子来说一定是因果毫厘不爽,若不是这样,“作不作失得”,作了反而失,不作反而得,劳而无获,不劳而获,这是拨无因果,成大过失了。
外种它是色法,它离不开心法的感觉和显现,所以色不是真正的原因,原因是心法,是阿赖耶识,色依心现,这与我们普通认为的物质决定意识是不是一样?这里我们要多思考一点,色法在我们细分析起来,并不象我们原来想象的,我们知道,佛教里头,色法里有显色、形色,还有大种跟所造色。
颜色是显色,体积、形状是形色。佛教认为显色是依他起性的法,是实法;形色是假法,是依靠显色建立的,显色的不同分布就成了形色。长短方圆、立体、平面的,实际上都是假安立,都是依靠青黄赤白这个显色,这一方面多点、那一方面少点这样造成的。我们先拿太阳来说,是个大火球,在我们这个角度看起来太阳是个红的东西、黄的东西,显色是这样。立体的,圆的、球形的,这都是形色。太阳这个大火球,就是一个显色的问题,太阳没边、常常在变动,你说哪个是太阳的体,形色,很难说。所以,只是一个显色的物象的感觉,而没有形色一个的实体。
再者,佛教里说,组成物质的大种是坚湿暖动,就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是能造,所造色就是色、香、声、味、触。 这坚湿暖动,有个坚、硬的问题,我们现在站在地球上,感觉是硬的,是依靠,要是离开你的感觉以外,是不是还有个硬?就是咱们两脚一抬,这硬还存在不存在?所谓的地水火风这些基本物质,实际上只是坚湿暖动的感觉。刚才说的青黄赤白,白色跟眼睛的这个白觉,是不是能分开?离开白觉是不是另外有个白色?当然人老这么想,离开能感觉一定有那个所感觉的东西!这种假设、是不是真实的、合理的,这还是个问题。我们习惯的看法可能跟真实的看法不一样。所以,所认识跟能认识的关系,是什么?所认识能不能离开能认识,离开能认识它还存在不存在?这都是问题……
无性这个颂子大家可以考虑。他说“天地、风、虚空,陂池方大海,皆真内所作,分别不在外。”他就认为那都是假的,“分别不在外”,分别就是青觉,或是能触,这所触东西都不在外。我们都认为离开这个能触、离开这个青觉,有个青色有个所触,实际上青色、所触是不存在的,你没法儿证明,你要证明那还得通过能触,再触一触,拿眼睛再看一看。
所以讲这个颂子,就牵涉到讲佛教里头怎么看色法的问题,我们看庞然大物,简直好象色法最了不起的,离不开的,生于斯、死于斯的这样一个地方。我们要反过来,说生于斯、死于斯在什么地方?这问题就很大了。我们现在觉得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北京、生活在法华村这个地方,但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是值得大家考虑的。是不是我们在这做梦呢?觉得怎样怎样,这个觉得怎样怎样是不是可靠的?这都是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如不细追究还就罢了,要细追究,是不是有许多问题?是不是我们有许多认识是不正确的,是应该再考虑的?底下就继续讲。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
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其余转识”,就是除开阿赖耶识,其余的识,常常能转起,有变化,尤其前六识,第七识有时也有变化,但是比较少一些,所以叫转识。前面说了阿赖耶识能摄三界一切自体、一切趣等,那么,其余的转识对于一切自体诸趣,是什么关系呢?“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明能受用者。”这是能所的一个区别,所以我们在这儿,怎么认识我们人生宇宙?怎么对待我们的环境?这都是我们前七识,就是能受用者。所受用者呢,就是缘,就是阿赖耶识。
这里引了圣教量。我们考虑问题,一是要依靠逻辑,所谓因明,现量跟比量,来决定是有还是无,是怎么回事情;而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圣教量,就是修学圣教有证悟的人,他的现量,出世间现量,就是我们研究的原典,它能够作决定的依据。
《中边分别论》,后来,玄奘法师翻译的时候叫《辨中边论》,“分别”翻成辨,《辨中边论》还有真谛的翻译。这也是慈氏学五个颂子之一,汉文里只译了三个,藏文里五个颂子都有。按说这地方应该叫《辨中边颂》,论都是对经来说的,是分析经,解释经的。有时把慈氏的五个颂也叫做论,现在藏族就管它叫做慈氏五论。我觉得还是叫慈氏五颂合适,因为都有后来人们的解释,象《辨中边颂》就有世亲的解释,叫《辨中边论》。
我们慈氏学最主要的是根据慈氏五个颂子跟一个大论《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是无著菩萨听慈氏讲话记录下来的。所以我们知道慈氏学是很丰富的,它的道理,可以说是把释迦学跟龙树学中道的解释到了究竟。
这个颂子说什么呢?
“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两种识,一种缘识,一种受者,就是受用识,能受用识。一切一切,无论内的外的,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的,这是作为缘的识。而我们依阿赖耶识生起的转识就成了受用识,享用阿赖耶识提供的一切条件,这里就有能受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受蕴。分别呢,就是想蕴,推是行蕴。受、想、行、识这些都是心法。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他曰: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
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这里引用阿毗达磨大乘经的一个颂子,阿赖耶识与前七转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转识在阿赖耶识里熏成种子,阿赖耶识又现行成为转识诸法。种子是一个潜隐的状态,可以说是暗流,现行是一个显现的状态,是明流,这样明流与暗流互为因果,互相交替,就构成了我们的一切。
“若于第一缘起中,如是二识互为因缘,于第二缘起中复是何缘?是增上缘。如是六识,几缘所生?增上、所缘、等无间缘,如是三种缘起,谓穷生死、爱非爱趣及能受用,具有四缘。”
第一缘起是分别自性缘起,第二缘起是爱非爱缘起。第一缘起大家都熟悉了,阿赖耶识跟前七识是互为因缘的。第二缘起就是是增上缘的关系,阿赖耶识对前六识是增上的,前六识对于阿赖耶识也是增上的,这个前头还没有特别分析。
总结起来,缘,大体分别起来是有因缘跟增上缘;要细分析起来有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前头说的三种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实际上都属于广义的增上缘。阿赖耶识对于前六识是增上缘,这里头就包含了所缘缘跟等无间缘。
我们知道,前六识起惑造业对于阿赖耶识形成异熟因,那么阿赖耶识对于前六识,是怎么形成增上缘的?
现在我们享受这个世界的时候,也就是有情世间跟器世间发生关系的时候,一定有器官的问题,也叫作所依或根,一定有境界的问题,还一定有等无间的问题,也就是识体的前一段让路后,后头的识才能生起。一般认为,诸识起现时,以根为增上缘,以境为所缘,以前念无间灭识为等无间缘。这些条件都是阿赖耶识提供的增上缘。
总起来说,可分为三种缘起:一是穷生死,实际上讲的就是分别自性缘起,从无始无明以来,一直到涅磐,都有分别自性缘起,叫穷生死。
第二,爱非爱趣,因为有恶业、善业、无记业,就使得有爱趣跟非爱趣,也就是善趣与恶趣,这都是异熟因和异熟果,属于增上缘的范围。
第三,能受用,爱非爱里头还有一个受用问题,就是刚才说的能受用的现行六识,它必须有三种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也就是必须有色根、色境,和无间灭识。所以这三种缘起就涵盖了四缘。
前头说了阿赖耶识的异门,异名,跟阿赖耶识的相,能相,包括因相、果相跟自相。佛教的因果律跟其他世间的所谓因果都不太一样,就在于它是刹那刹那生灭,是灭不待因,同时又是相续的,相续恒转,这样一个识体,才能受熏,才能摄藏种子。前头讲的能熏习跟所熏习,大家要特别注意,什么法能够受熏?什么法能熏?这是一个佛教里头讲因果的一个中心问题。
前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也叫所知依,它的作用,虽然跟前六识是互为因缘、互为增上缘,但是它还有比六识殊胜的地方,那就是前六识办不到的,必须是阿赖耶识才能办的到。后面还会特别分析前六识是不是能作所知依?前六识能不能代替第八识的作用。所以希望大家前头要复习一下,后头也预习一下。
今天讲完以后,我希望大家写一个小的总结,我提出两个题目来,一个是解释讲熏习的五个颂子的要点,第二是描述一下佛陀学因果规律的特点,一个要点一个特点。写的时候可以参考《摄大乘论》两个释,一个世亲释,一个无性释。另外还可以参考《成唯识论》第二卷能熏所熏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根据《摄大乘论》前后讲的,可以锻炼自己写作能力,把问题廓清,把理论彻底分析清楚。我觉得这步作完后,对以后讲第六意识、前六识它能不能代替阿赖耶识的作用很有帮助。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无著菩萨:摄大乘论
内容提要:《摄大乘论》是唯识宗的重要经典。本文阐述了《摄大乘论》的译传情况外,比较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的“旁统唯识”,介绍了本论最重要的《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第二》,便于学人掌握唯识学的中心理论——阿赖耶识。此外批判了小乘行者毁拨大乘不是佛说,论证了大乘是佛语。
No 1594 摄大乘论本卷上 无著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总摽纲要分第一 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谓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一者所知依
暂无简介
暂无简介
论名:摄大乘论 著译者:无著菩萨造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摄大乘论》,梵文Mahāyānasajgraha?āstra,藏文Theg-pachen-pobsdus-pa,又名《摄论》、《广包大义论》,无著菩萨造,现存三
佛教典籍简介:《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又称《摄论》、《广包大义论》。三卷。无著菩萨造,唐代玄奘大师译。无著菩萨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
内容提要: 本论依无著《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论述大乘佛学之殊胜于小乘教义,从缘起、三身、涅槃等方面阐释大乘究竟义。《摄大乘论》依中观空义发挥大乘空慧悲济的特质,又以识为立论根本,其先由缘起
《摄大乘论》探索 作者:释智德 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摄大乘论》里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课题。一是比较证明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成为旁统唯识的缘由,让学习《摄大乘论》和唯识学的学人,更好
《摄大乘论》、三卷、无著菩萨造,是唯识宗的依据论典之一。 一、作者和本论的撰作目的 无著,是大乘唯识学的创始人,于公元四世纪出生在北印度富娄沙富罗(译云丈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有兄弟三人(无著
摄论师是指弘传真谛译《摄大乘论》及释等摄论学说者,其活动时期是从陈末到唐初,虽然此期间历时七十年,但存留至今的资料为数不多,藉由现代研究成果的显示,有道基、道奘、灵润三人的学说,本文即藉由三人的学说来整理《摄论》思想,其中的道奘和灵润有师徒关系,正与道基形成不同系学说的代表。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