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在《长阿含经》中卷第十八世纪经阎浮提品中,就详细开示有关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释尊所开示的娑婆世界,是由「小世界」为最小单位扩充而成。在经文中,「佛告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须弥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龙、四千大龙、四千金翅鸟、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四千大恶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树、八千大泥梨(地狱之义)、十千大山、千阎罗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为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尔所小千千世界,是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尔所中千千世界,是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败,众生所居名一佛刹」,在此段经文中说明此娑婆世界的空间分布状况,一千个小世界集合成一群,称为「小千世界」,依笔者所知这些小世界在此群中的分布不一定很均匀。一千个「小千世界」又集合成一群,称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之集合,则称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众生所住之处,称为一个「佛刹」。此即一佛在教化之处,此处是指释尊自己所化的「娑婆世界」,也就是《华严经》中所述「华藏世界」中央世界种上,第十三层的中心部份。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须弥山,四十亿个南赡部洲,十亿个日月。而《华严经》中所说毗卢遮那如来所化的娑婆世界有百亿个须弥山,百亿个日月,故它是第十三层含周围十三群佛土的总合,由《长阿含经》与《华严经》相对照,可知释尊所化的娑婆世界「约为」毗卢遮那佛所化娑婆世界的十分之一。
在《长阿含经》世纪经中也开示「小世界」的状况,经文中说小世界是由地、水与风三轮所支持,最下为风轮,依虚空而住。小世界的中央是「须弥山」,此山高出水面84000由旬(约110万公里),其水下部份亦同高。须弥山半山腰有四大天王宫殿,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帝释住在其中,在三十三天之上虚空中有欲界、色界与无色界诸天宫,包括焰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梵加夷天宫、光音天宫……色究竟天宫,空无边处天……,有想无想处天。经文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即有想无想处天)是众生边际,众生世界,一切生、老、病、死、受阴、受有、齐此不过。
经上说在须弥山周围大海中,有八重大山,离须弥山最近的叫「伽陀罗山」,此山高42000由旬,依次降低,最外围的山叫「金刚山」,此山只有300由旬高。在须弥山的四面有四个洲,其南边即人类居住的「南赡部洲」,又名「阎浮提」。经上说此土南狭北广,纵广7000由旬。经文中又说四洲各有一棵大树王,南洲大树王名「阎浮」,此树高百由旬(约1300公里),其树围700由旬。经上又说在此小天下中,有各种植物,例如木瓜、甘蔗、竹子、栴檀等,有很多水池,也有很多动物,例如象王、龙王等。经上说雪山顶上的阿耨达池,七宝合成,阿耨达龙王居住此中,此龙王没有一般龙族的三种痛苦:即被热风灼身烧肤之苦、恶风吹龙所住宫殿使龙失去宝衣之苦与被金翅鸟吃食之苦。又说雪山之东有毗舍离城,其附近有洞穴名「善昼」,妙音干达婆王及五百眷属居其中,在此洞穴北面有一棵大树,名「善住」,其下有大象王,身纯白,力能飞行,随行有八千象王。
《长阿含经》中,对四洲的北洲有详细描述,此洲名叫「郁单日洲」,其土正方,纵广10000由旬,有大树王高百由旬,此土的土地平整如常,没有坑坎,沙丘等,有自然而生的梗米可吃,其人住在天然的树下,有庄严树、衣树等自然提供衣服及庄严之用具。其人民没有病痛、蚊虫之苦,到处香花异草,无有冬夏之分,人的长相皆相同,不会衰老,皆如南洲二十几岁的年青人。大小便时,此土地自然开,结束后地又合起来。男女若相爱则嬉戏七日即怀胎,七日后就生产,胎儿放在街道中,由过路人以手指给小孩吸吮,即出乳汁,七日就长大成人。人死之后,不哭泣,也没有葬礼,只要放在街上,自然有鸟将尸体接到其他处所。经中说此土之人不受十善,但自然行十善,寿命千岁,死后往生天上。
至于我们所住的南赡部洲,在《起世经忉利天品》有简单说明,只说人寿约百岁,以贩卖各种物品为生及人类有嫁娶等,其余未详说。《长阿含经》世纪经地狱品有提到娑婆世界中有各种地狱,有所谓「八大地狱」,每一个大地狱又有十六个小地狱,其位置在世界外围的两「大金刚山」之间,经中说此二山中间窈窈冥冥,日月光所不能照。此二山中,除了八大地狱外,还有较轻罪所受的「十地狱」。这些地狱的众生都受各种痛苦无有间断。《长阿含经》也提到在阎浮提南边金刚山内有阎罗王的宫殿,此王所治处纵广6000由旬,中有阎罗王居住,有火热的铜镬自然现前(业力之故),阎罗王会被大鬼王捉住放在铜镬上,并灌热铜汁于其口中,王全身热烂,但受完罪后,王又与宫女嬉戏娱乐,其有福诸大臣亦皆如此。阎罗王与其「三使者」会同审判罪人,有罪者即送入大地狱中。在《长阿含经》中,也提到娑婆世界有《阿修罗》众生存在,经中说其位置在须弥山北大海水底下,其城纵广8万由旬,皆七宝所成。其城内有阿修罗王宫殿、讲堂、园林及臣下所住宫殿等。阿修罗世界,除大阿修罗王外,尚有很多不同阶段的各种阿修罗小王。
《长阿含经》中也提到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经上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着,一切街巷田衢道中,屠夫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着。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皆有鬼神依止,无有空着,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时,皆有鬼神随逐拥护,若其死时,彼守护鬼,摄其精气,其人则死。」以上简述《长阿含经》对娑婆世界的描述。此外经中也说出阿修罗与帝释天的战争,又提到阿修罗势力的增长与否,与人类的恶业增长有关,这一点说明整个娑婆世界存在有「共业」关系。至于娑婆世界的成住坏空过程,此经中也有详述,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参阅。
由于近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进步也很快速,目前科学家已可由仪器观测到100亿光年范围内的天体现象(注:1光年是光行一年的距离,其数字是94605亿公里,约9.5×1012公里,例如有名的织女星离我们有27光年之遥)。此100亿光年约合1023公里,这大概就是人类目前所知的「宇宙大小」。目前已发现此宇宙中约有10亿个与银河系相同的星系,「银河系」是人类所在的星系,其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整体看起来,类似中间凸起的圆盘,而我们的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边缘。银河系中共有大约1011个恒星,形成约1000多个星团。因此每个星团大约有108个恒星。除了这些物质密度较大的星系,宇宙中尚有密度很低的星际物质充斥其中,包括一些尘埃或气体分子,此外,宇宙中也充满各种辐射线,例如可见光,x—线,γ—线,微波、各种高速粒子(称宇宙线)。宇宙中这些物质、辐射线等,在重力、热力等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宇宙现象,例如星球出生,死亡、爆炸、再生、黑洞现象等,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法尔如是」。除了观测外,科学家们也企图想由实验室中去了解宇宙「最初」的状况,也用理论去创造各种「宇宙模型」,目前比较容易了解的宇宙模型为「泡泡论」之说,其理论说宇宙物质的分布就如一个大泡泡内中有很多小泡泡,此大泡泡又含在另一个大泡泡中,如此无尽的扩充到无限。反之,也有科学家认为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可能只在某些区域,其它都是虚空无一物。总之,有很多理论存在,但皆「不能证实」。
本师佛在《长阿含经》中所开示我们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其中的须弥山等,到底在那里?很多有兴趣的人士有不同说法,有很多人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早年笔者开始学佛时,也认为如此),也有人说是北极,也有人说是银河系盘状星云中央凸起的部份,为了比较佛经与科学家所观测的结果,我们先将一些相关的主要数据列于下面:
(1)须弥山离水面高84000由旬,即约114万公里(若1由旬等于13.6公里),由佛经记载得知,欲界顶离人间约3400万公里(3.4×107)。笔者也依据《长阿含经》所说,估计由须弥山中央到其周围八个山的最外边缘,得出其距离约为470万公里(4.7×106),经中也说,支持世界的地轮厚16万8千由旬,水轮厚三千三十由旬,风轮厚六千四十由旬,总计约240万公里。由佛经中,也看到大海底有很多龙宫,其大小宽广可达8万由旬(约合一百万公里),海底也有一些阿修罗宫殿,宽广也有到百万公里者,佛经中也有记载在人类所住地下6000公里处有饿鬼城,其宽广达36000由旬(约合50万公里)。
(2)科学上目前已观测到一些资料,包括:太阳直径约140万公里,地球平均直径约1.2万公里,其总面积约5.1亿(5.1×108)平方公里,此中约1/4为陆地。且有证据显示约一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整块,并未如今日之分成多块。至于本星系(即我们所住的银河系),其形状为圆盘形,中央凸起,此圆盘之直径约为1018公里,其厚度约为1016公里(指中央部份)。
由这些资料与前文的资料,笔者认为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即100亿光年范围内)就是与人类有因缘的娑婆世界(即释尊所教化的世界)。科学家说,宇宙中约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星团,也就是有10亿(109)个银河系,若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知的宇宙,佛经说此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则其中有10亿(109)个「四天下」(即小世界),因此,推论得出一个「小世界」大约相当一个「银河系」的范围。若如此,则《长阿含经》中所说的「海面」应是指银河系盘状星云横向中间剖面。
若须弥山在盘状星云的中央凸起处,则由科学家资料与佛经所说:须弥山高约114万公里,地、水与风轮总厚度240万公里,欲界诸天高度约3400万公里,若此三者皆在中央凸起部份,则总高度约为3754万(约3.7×107)公里,此数字与科学家所观测到的厚度1016公里,二者相差甚多;但若将色界天宫加入,则有可能。又由科学家观测得知,此银河系中约有1000个星团,这些星团可能是《长阿含经》中所说的一些陆地、宫殿、湖泊及八大山之类。其中八大山,可能是在盘状星云中较厚的中央部份。《长阿含经》中记载,此八大山的最外围名叫「金刚围山」,过此不远有大海水,北岸有大树林,林中有很多大树、木瓜等植物,其每棵枝叶所覆面积纵广各50由旬(约合45万平方公里)。经中提及40棵大树之名,然后是大片空地,又有花池,此外,尚有郁禅山、金壁山、七黑山及雪山、大浴池等。须弥山北面海底尚有阿修罗大小不同宫殿,有宽广各8万由旬者。海中尚有很多龙宫,住各种龙王,宫殿大小也有八万由旬(约100万公里)。山南有金翅鸟王的宫殿;南洲地下有馈鬼城,宽广各36000由旬。除此之外尚有很多地狱。这些非虚空部份与科学上所观测到的1000多个星团,可能有密切关系。我们可能看到其中某部份,此中很有趣的是太阳(恒星之一)的直径与各龙宫、阿修罗宫殿的大小大约相同。
至于佛经中说日与月绕须弥山,这与科学上所知,银河系中各星团都绕着盘状星云中央运行,二者不相违背。(注:月亮虽绕地球而行,但在银河中心看,日月皆绕中央部份运行。佛经中说日宫及月宫中有日天子与月天子居住其中,他们主导放日月光;我们虽见不到天子及宫殿,但可见其光明与放光的主体(即太阳与主体))。再看看我们居住的地球与佛经所说的南赡部洲,二者是否相合,《长阿含经》中记载,南赡部洲,纵广各7000由旬,其地南狭北广,由此估算其长宽各约9.5万公里,面积约9×109平方公里,此比地球陆地总面积约大18倍。其他佛经有说,须弥山周围有四洲为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亦称南阎浮提,有大树故名。西牛贺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故名。北俱卢洲,其地方正,此洲人寿千岁,衣食自然,唯无佛法,是八难之一。这些叙述用吾人科学知识如何解读?依读者之了解,释尊当年在印度,定中以佛之殊胜天眼所观,须弥山在其之北方,故说其所在之南赡部洲在须弥山之南方。故所谓南赡部洲,有佛法盛传之地是指印度、中国、日本、泰、马、中亚及非洲等地。南北美洲在印度之东,故应是相当于佛经中的东胜身洲。北极与苏俄在印度之北方,故应是北俱卢洲,而澳洲在印度之西南,此应是相当于西牛贺洲。北洲由于是寒冰所盖,故看起来是地平整如掌。至于释尊当年所见住于此地之人,寿命千年,衣食自然,也许人数很少,未有记载,或未被发现,也不无可能。今之澳洲多牛,也尚正确,至于南北美洲当年之原住民,其身殊胜,也不无可能。至于这些洲的陆地面积比佛经所记载少很多,这是因为吾人业障之故,若能见到陆地周围之红外线或气,则就会有可能如佛经所说之面积。另外一点,若依佛经所说,则在银河系中应该只有地球一处有人类;但在宇宙中,有10亿(109)个银河系,则就有10亿(109)个类似人类所住的南赡部洲,其中皆有与我们相同的人类,此有待未来科学家去证实。由以上这些资料相比对,虽不能很正确的说明佛经所说与科学所知完全相符合,但应该可以说「二者不相违背」。
依笔者的了解,「世界」是一些有缘「众生」的聚集而成,这些众生包含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在内。所谓有缘是指起心有「交集」,也就是有某些相关因素,这些无情的众生,笔者称之为「尘」,每个尘皆有自己的如来藏,「尘」是属于「相」,但不是吾人所见的现象(佛教称此为法),吾人所见所知的现象都是尘、根、识和合所生的「意识心」。至于尘的相状为何,吾人不得知,只能说它是一些与我们有缘的众生。这些众生也是因为无始无明之故而妄现于各世界。而法尘不同,其乃妄想所生。由这种「尘」聚合加上三界有情众生,形成有情众生的各种世界,释尊的娑婆世界即属此种。至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则与此不同,其国土乃阿弥陀佛由不空如来藏的智种子变现而成,即其国土与阿弥陀佛皆来自同一个如来藏。一些有缘众生依佛力之加持而安住于此净土中。至于「华藏世界」,此土部份是由毗卢遮那佛的如来藏所化现,有些则是有缘众生(即尘)由佛力召引或依因缘自聚而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
依笔者所知,「尘」有「智尘」与「识尘」两种,前者未有无明遮覆,故可回复其空性,佛所召集之尘即此种;而识尘则具有无明,不易回复其空性,娑婆世界之尘大多属此种,这是「法尔如是」(即因缘自聚)。智尘所成世界大多是属实相(如麻绳蛇比喻中的绳),西方净土即属此。而识尘所成世界,即为凡夫所住之娑婆世界之类。娑婆世界是释尊为渡化一些刚强顽劣的众生,故依众生之业力而现此秽土,此与净土的状况不同。在娑婆世界中有六道众生共同居此世界,但由于业力不同,故所见所觉亦各自不同。释尊在佛经中所开示娑婆世界的相状,此乃释尊以其神通力得知在娑婆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尘,这些尘乃与六道众生有因缘者;对这些尘,释尊将其「以人类的识能系统现出」,此即佛经中所开示的世界相状。由于人类业力所障,娑婆世界中很多「尘」人类看不见,例如经中所说的龙宫、阿修罗宫、各天宫、地狱等,这些虽看不见,但释尊所说,我们可以了知,此乃因释尊以人类所知方式予以表达之故。以南赡部洲而言,释尊所见就比人类所见宽广很多。又例如人类看见地球呈椭圆形,但释尊所见则为平面。人类所见的「海」,只是释尊所见的极小部份。人类所观测到的很多星球,是释尊所见小世界中「土地」的一部份。另外顺便一提,是六道众生有缘之「尘」不同,众生轮回时,「尘」改变,故依报亦变。
佛经中所说的世界,包括净土与秽土两种。净土是佛由不空如来藏智种子所化现,为其功德福报所累积而得成就。秽土是佛为教化刚强顽劣众生,故依所渡众生之业力而现不同之相状。娑婆世界约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此中有10亿(109)个小世界,一个小世界约为人类所知的一个「银河系」(或称本星系)。须弥山及其上天宫,是银河系盘状星云中间凸起的部份。秽土是由很多「识尘」所聚合而成。「尘」是如来藏因无明而妄现,是属「无情类众生」。例如地狱乃有情众生神识及一些识尘和合所成,佛在经中所开示地狱之位置与相状,此乃以其所知地狱之众生与尘,依人类的识而呈现者。大体而言,佛经对娑婆世界的描述与科学目前所观测所得,大致没有违背之处。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般剌密帝译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
楞严经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卷一 这部经是我亲自听佛陀宣讲的。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与大比丘等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人在一起。这当中,有些是成就了无漏智的大阿罗汉,有些是具备了佛智而住在世间以宏扬佛法的菩萨。他们都以佛智慧超越了种种有为事物的束缚,从而能够在俗世界施行佛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略称《楞严经》、《大佛顶经》。十卷,唐中宗时般刺密帝译,属于秘密部,收在《大正藏》第十九册。自宋而后,盛行于禅、教之间。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楞严经讲解
楞严经白话解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