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十二种妄想识相
复次,大慧,今当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善分别,汝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妄想,到自觉圣。外道通趣善见,觉摄所摄想妄想,断缘起种种相妄想自性行,不复妄想。
现在同你们说妄想种种相。如果你们能弄清楚种种妄想不同表现及其实质,便能舍离一切妄想,到自觉圣智境界。便能分辨外道是如何摄受种种妄想的,从而彻底断除外道见,断除种种因缘妄想自性,不再生妄想。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
妄想有哪些不同的表现?通常有下列十二种表现: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着,是名言说妄想 。
怎样是言说妄想?喜欢听像唱歌一样悦耳动听的言说,叫做言说妄想。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谓有所说事自性,圣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说妄想,是名所说事妄想。
怎样是事妄想?执着圣者所说的事,认为哪些事是某某圣者说过的,从而生起妄想,叫做所说事妄想。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种种计着而计着。谓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怎样是相妄想?因听来的事发生联想,从而生起幻相,像鹿群执着阳焰是水一样,把坚湿暖动等幻相执着为实有其事,叫做相妄想。
大慧,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珍宝,是名利妄想。
怎样是利妄想?贪乐财利,爱取种种金银珠宝,叫做利妄想。
大慧,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怎样是自性妄想?固执错误知见,认为一切法自性不变,叫做自性妄想。
大慧,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怎样是因妄想?执着因缘相,执着于有无二边,叫做因妄想。
大慧,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着妄想,是名见妄想。
怎样是见妄想?执着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外道错误知见,叫做见妄想。
大慧,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
怎样是成妄想?计着“我”见和“我所”知见,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识,决定不会错,固执己见,叫做成妄想。
大慧,云何生妄想?谓缘有无性生计着,是名生妄想。
怎样是生妄想?执着种种法是有性生或无性生,而有一切法生,叫做生妄想。
大慧,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生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怎样是不生妄想?执着无生起种种法的种子,种种法无生因,无生因,则一切法都不生,叫做不生妄想。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怎样是相续妄想?认为一切识相都像被一条金线串起来一样,前后相续,叫做相续妄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着。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
怎样是缚不缚妄想?修习方便法门,受因缘缚缠,又缚又解,解了又缚,叫做缚不缚妄想。
于此妄想自性分别通相,一切愚夫,计着有无。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这种种不同的妄想相,都是愚夫执着有无二边见而生的妄想。愚夫执着自心显现的种种幻相,缘名相和事相生起种种妄想。凡夫见种种幻相,以为幻相不是妄想所成。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若异者,幻非种种因。
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是故非异非不异。
幻相与种种妄想,非异非不异。如果幻相与妄想异,则执着幻相不会生出种种妄想,所以它们非异。
幻相与种种妄想又不无差别,幻相是虚妄影像,妄想是自心对幻相的错误认识,所以它们非不异。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你们这些修习菩萨行的人,对如幻缘起的妄想自性,不应执着异不异、有无等错误知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
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
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世尊把妄想识相再宣示一遍,说偈言:
执着影像受相缚,妄觉妄想随转生,
观察幻相非实有,诸法平等智慧生。
妄想执着自性有,知是缘起又说无,
说有说无心摄受,缘起妄想当真如。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
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种种妄想自性相,知其如幻相不实,
幻相显现种种形,形从幻起非真实。
执着幻相有是过,诸相皆从心缚生,
凡愚无知以为真,于缘起法妄想生。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①。
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① 第三无因生 外道立二十五谛,以说明因中有果。第一、从冥谛初生觉,第二、从觉生无心,第三、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等,他们不知缘起根本而妄作分别,世尊批驳这是无因生。
生起妄想种种性,都是缘起无实性,
妄想见有种种身,不外缘起妄想性。
世谛所说第一义,认为诸法无因生,
于妄想处说世谛,断妄便立圣智身。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
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
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譬如修行见幻影,所起妄想随人异,
于种种相不执着,离妄想相生正智。
譬如有人眼生翳,视物不清起妄见,
翳人所见非无色,常人不见翳人见。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
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
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譬如熔炉炼真金,应当远离垢秽边,
万里晴空无翳云,心无妄想净现前。
自心清净无妄想,远离妄想众因缘,
说法生起诽谤相,都由妄想起罪愆。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
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
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若计妄想无自性,而说缘起有自性,
无性有性杂乱说,如此杂乱理不清。
依于妄想说缘起,从而施设立缘名,
妄想展转生无已,名不离相影随形。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
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
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若不摆脱诸妄想,欲求成就难究竟,
我说圣智第一义,妄想识灭智清净。
妄想通相有十二,妄想缘起六种因,
自觉圣智所知障,二者所缘无区分。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
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
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若执五法为真实,始终执着三自性,
修行于此作分别,始终不越如如境。
自心影像为缘起,依相立名起妄想,
从彼缘起展转生,生出妄想万般相。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
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①。
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① 建立二自性 在世间法施设名相自性和事相自性,建立这两种自性,不是要弟子们执着这两种自性,而是为了引导弟子们了解这两种自性实在无所有,从而能离如此虚妄的自性。
自觉圣智善观察,断绝因缘无妄想,
圆成实智离有无,何有妄想觉知相?
依彼妄想自性相,施设建立二自性,
愚夫妄想种种现,圣智离想悉清净。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
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
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妄想如画亦如幻,幻相妄想无区分,
若谓如幻异妄想,愚夫陷入外道论。
于妄想处说所想,因缘和合妄识身,
远离缘起妄想性,成就如来圣智身。
第七节 自觉圣智相及一乘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大慧菩萨再请佛开示:世尊!请为我们说自觉圣智相和一乘相。如果这自觉圣智相及一乘相,我和诸菩萨都能掌握自觉圣智和一乘,便能不由他力而依自力通达佛法。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世尊告诉大慧:好好听着,认真思考,随时忆念。我现在详细给你们说。
大慧说:我用心听着。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
佛告诉大慧:从前的圣人亲自体验到的,一代一代传授下来,妄想这个东西,并无实性。
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修习菩萨行的人,独自找一处清静的地方,自觉观察;想得无上佛道,只能靠自己,离恶见妄想,上上升进,直到修入如来地。这就说是自觉圣智相。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
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怎样是一乘相?得一乘道觉,我说是一乘。
怎样是得一乘道觉?对摄所摄的一切法相,如实观察,不生妄想,就说是一乘道觉。
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除如来外,其余外道、声闻、梵天王等都不可能得一乘道觉,只有如来才能得一乘道觉。这就是我说的一乘。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亦称《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各译为四卷本、十卷本、七卷本。由于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早,更接近本经的原始义,因此流传广、影响大。我们也以四卷本为工作底本。针对佛僧对话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北凉译:昙无谶所译,四卷。《楞伽》是中天竺国昙无谶三藏法师,他于西元四一二年来华,在北凉之首都姑臧地方,于八年中译出。他曾经译出《大般涅槃经》四十卷。何时译出《楞伽经》不得详知。因为昙无谶示寂于西元四三三年,大概是从四一二年即开始著手翻译,到四三三年之间译出此《楞伽经》罢。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 矾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