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六榕寺

寺院风貌 | 作者: [投稿]

  广州六榕寺位于广州市中心中山六路西北,建于梁大同三年(537),原名宝庄严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广州著名的古迹之一。门前"六榕"二字是苏东坡手迹。明代称六榕寺,并沿袭至今。寺内千佛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这是“花塔”的第二重涵义。花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和天王殿、韦驮殿,榕荫园内有六祖堂、观音殿、僧舍斋堂、功德堂、藏经阁等。

  六榕寺是广州市内最著名的古刹之一,曾是禅宗道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并称为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数十万中外游人和信徒,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寺内有巍峨的千佛宝塔,原名舍利塔,是广州有名的古代高层建筑。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天王殿和韦驮殿。塔西为庄严华丽的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该佛像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

  寺内的榕荫园内有六祖堂,供奉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的铜像。六祖是唐代杰出的高僧,随五祖弘忍学法,很得弘忍赏识,后衣钵而归,创南宗学派。其铜像铸造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高1.8米,重约1吨。法貌庄严而性格化,垂目坐禅,神态栩栩如生。六祖堂前榕荫苍翠,菩提婆娑,别致的补榕亭和苏东坡书的“证道歌”碑刻,掩映于绿荫丛中。 80年代,大雄宝殿和观音殿重新修建,使六榕古刹青春焕发,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佛教弟子和各方宾客。

  进入六榕寺,但见巍峨壮丽的花塔屹立在寺院中央,塔身除斗拱及楼层用木制外,各层砌砖迭涩挑承平座和瓦檐,并逐层向内收进,塔身尚存北宋铭文砖和保存北宋重建时的风貌。塔顶层的塔刹为铜柱,铸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像,边同塔顶金色火焰宝珠、双龙珠、九宵盘和八根铁链等构件重逾5吨,庄严、绚丽,直指苍穹,蔚为壮观。登上塔顶俯瞰市区,锦绣景色,历历在目。 塔东为天王殿,建筑为明代风格。塔西为大殿,供奉三尊清康熙三年(1664)铸造的高6米,每尊重10吨的铜佛,分别为阿弥陀佛(过去)、释迦牟尼佛(现在)和无量寿佛(未来)。塔北有一小庭园,内殿供奉一尊泰国佛。南面,在菩提树和榕树的掩影下观音殿、六祖堂和补榕亭显得格外秀雅。堂内的六祖座像是北宋端拱二年(989)按六祖国统一真人真身铸造的紫铜像,重千余斤,六祖像神态平静,双目微闭,微凸的眉骨及闭着的双唇,显示一位圣哲的睿智、圆通、明慧和超然。身上衣裳褶流畅,质感鲜明,实为宋代雕铸之杰作,佛门艺术之珍品。此外,寺内还有碑记10余方,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六榕寺  

广州六榕寺

  广州六榕寺历史

  早在南朝宋代(420一479年),六榕寺原址已建有佛殿,名为广州宝庄严寺。梁大同三年(537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奉命出使,求得舍利返至广州,因病淹留宝庄严寺,修书表示“愿居此刹”,得到诏许并筑舍利塔,塔下珍藏自海外求得佛舍利。唐永徽元年(650年),舍利塔示现瑞象。宝庄严寺上座宝轮和尚借助各级地方官之力重修寺塔。上元二年(675年)十一月,著名诗人王勃途经广州,此时宝庄严寺舍利塔已经修葺一新,僧俗都钦仰王勃大名,对他讲述本寺略史及此次修塔因缘,请他撰写重修碑记,王勃欣然命笔,其《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写道:“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内道场沙门昙裕法师所立也......仍分舍利、俾宏真福。……是岁也(650年),忽于宝塔重睹神光:玉林照灼,金山具足,倏来忽往,类奔电之舍云;吐焰流精,若繁星之转汉;倾都共仰、溢郭同窥......。”

  大越国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越汉),年号乾亨,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历代君主虔信佛教,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每于上元、中秋佳节登塔燃烛悬灯(号曰“赛月灯”)以兆丰年。南汉(917-971年)灭亡时,长寿寺“寺塔均毁、胜迹荡然”。

  宋朝

  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后,铸造禅宗六祖惠能(638-731年)铜像供奉,因寺僧主修净业,遂改名为净慧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于宋元符三年(1100)路经广州时,游静慧寺,览舍利塔,僧人请他为寺庙题字,东坡看到寺院有六棵榕树,遂挥笔写了“六榕”二字,寺庙门口的“六榕”就是苏东坡的手迹。大门对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即指此事。其中的"博士"指王勃;如今六株榕树已不存在,因为东坡而令人追忆。宋元佑元年(1036年),德超和尚驻锡此寺,名僧道琮和尚、南海郡人前任凤翔府宝鸡县主簿林修以及信士王衢等众檀越,共议重建宝塔。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三日,新塔落成,塔壁佛龛供奉贤劫千佛等圣像,自此称千佛塔。

  清初,“环寺驻防”之清兵目睹千佛塔色彩斑斓,以其远东习俗称呼曰“花塔”,故净慧寺亦名“花塔庙”。民国重修时,“为通俗计”,在公函、募捐告示和《碑记》中悉称“花塔”,于是成为正式命名沿用至今。

  清代

  清光绪元年(1875年),继咸、同年间修建殿宇之后,重修千佛塔亦告竣工,此时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净慧寺始正式易名为六榕寺。1931年重修时在内部用钢筋水泥加固。

  1979年3月,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六榕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1983年,在塔之西重建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六榕寺在云峰法师及众大德师僧、四众弟子努力下,重新修复。六榕寺大放光彩,十分庄严,接待了海内外游客和文人禅客。法量法师如法律仪,领众清修。著名学者、文学家、哲学家方海权为六榕寺作诗《六榕咏》曰:

  淡结荷香韵六榕,

  雕栏塔立俏如峰。

  沉凝万代禅风定,

  八面玲珑入满容。

广州六榕寺  

广州六榕寺

  大事年表

  ◎公元420一479年(南朝宋代)建寺,名为“广州宝庄严寺”。

  ◎公元537年(梁大同三年),沙门昙裕法师从扶南(柬埔寨)请得佛陀舍利回广州,得到梁武帝诏许后,于

  ?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六榕寺

  宝庄严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此佛塔为一座四角形的六层木塔,下瘗佛舍利,木塔内外绘画着佛典图解,称“敕赐宝庄严寺舍利塔”。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历经一百余年的风雨侵蚀,寺塔梁柱已出现破损。某日,舍利塔祥光涌现,震惊羊城百姓,信众蜂拥来观。时广、韶都督李燧,邀集朝散大夫广州太守史某、明威将军行番禺知府折冲都尉李公等,专门到寺拜竭宝轮和尚,共商募修舍利塔事宜。经过精心组织施工,舍利塔修葺一新,再现巍峨雄姿。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春,王勃离开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南赴交趾(今越南)探父(其父王福畴任交趾令已多年),于十一月到达广州。适逢宝庄严寺开设法会,因受寺僧托请,写下三千余字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公元917年,南海王刘龚称帝,国号大越,定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年号乾亨,升广州为兴王府。南汉历代君主虔信佛教,宝庄严寺易名长寿寺,作为刘氏宗室女修道之所,塔仍称舍利塔,每于上元、中秋佳节登塔燃烛悬灯(号曰“赛月灯”)以兆丰年。

  ◎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南汉灭亡,长寿寺及舍利塔均毁于大火,从此湮没一百多年。

  ◎公元988(北宋端拱元年)重修该寺,并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铸铜像供奉,寺于端拱二年重修竣工,遂改名为“净慧寺”。当时寺内有古榕六棵,民间已有“六榕寺”之称,但当时只是“俗称而已、非寺名也”。

  ◎公元1086年(宋元佑元年),净慧寺住持德超和尚发心募资重建舍利塔。与前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官、南海

  人林修居士、本郡信士王衢等,共商重修舍利塔一事。他们依碑记“方井圆泉、参差倒景”的记载和民间所传“环列古井九”之说,寻得旧塔基址重建宝塔,当时发掘出梁代建塔所藏的佛舍利,仍旧瘗藏。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六月三日,宝塔落成,寺僧又邀请常到寺礼佛的宋皇叔、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赵叔盎撰书《重修广州净慧寺塔记》。新塔改用砖木结,八角形,外观九层,内有暗层,实为十七层,各层内外墙壁设置佛龛供奉贤劫千佛像,故称“千佛塔”。

  ◎公元1100年(北宋元符三年),大文豪苏东坡由海南贬所北归,路经广州到该寺游玩时,应寺僧道琮之请为寺题字,他见寺内六株榕树绿荫如盖,盘根错节,气势不凡,即欣然书下“六榕”二字。

  ◎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重修舍利塔,并铸9.14米高的千佛铜柱,柱身刻有1023尊佛像及祥云天宫宝塔图,连同塔顶的火焰宝珠、三层九霄宝盘、九层宝轮、一层双龙宝盘、八根铁链组成重达5吨的塔刹。

  ◎公元1373年(明洪武六年),寺院一半面积被辟为永丰仓,自此之后山门便改为向东,而寺院面积也日渐缩小,而六株古榕,也因寺院被割而处于寺外(原来的净慧寺规模相当宏大,占地甚广,山门朝南,“横直绵亘实逾二里”)。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寺僧愈坚和尚等重修于元末明初期间被损塔殿,并在塔东辟建觉皇殿(此后六百年都以此殿为大殿,但该殿于“文革”时期被毁)。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净慧寺一度归并于西禅寺,六祖铜像也于其后被迁往西禅寺[*]。

  ◎公元1411年(明永乐九年),净慧寺重修,寺僧将苏东坡遗墨“六榕”二字,刻造一木匾悬挂于寺门之上,自此,净慧寺又称六榕寺,舍利塔称六榕塔。此后经明正统、嘉靖、万历、天启及清乾隆年间均有重修(六榕塔自清初重修之后,该塔“檐壁榱题,红绿白黄,互相辉映,旭升日落,观美如花”故又称为“花塔”)。

  ◎公元1856年(清咸丰六年),受台风侵袭,塔顶坠于地。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清皇室从海防经费中拨出巨款大加修缮。

  ◎公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继咸同年间修建殿宇之后,重修千佛塔并已竣工,并撰《重修六榕寺佛塔记》。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廷诏封六榕寺住持铁禅为广东僧纲司。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国民政府废除僧官制度成立广东省佛教会(会址六榕寺),铁禅被推为会长。同年5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回到广州,铁禅组织广东佛教界人士在六榕寺举行隆重的欢迎大会,支持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题书“自由平等博爱”贻赠六榕寺。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铁禅和尚率四众弟子迎回侨龛西禅寺达数百年之久的六祖惠能铜像,并修建六祖堂以供奉。又补植榕树四株(六株古榕时存二株:一在东坡精舍后、福泉新街后侧;一在寺东旧平南王府。)、建补榕亭、筑东坡精舍、树立“曹溪法乳”牌坊,收归散置在外的太湖奇石“朵云”等。

  ◎公元1915年(民国四年),广州地震,塔内壁与千佛铜柱之间被震裂。(1915-1935年,广州一共录得7次地震,其中比较剧烈的是1915年与1918年发生的两次。)

  ◎1921年(民国十年),市政府在六榕寺东开辟花塔街(今六榕路),又割寺东建造净慧公园,寺院面积再度缩小。

  ◎1931年重修花塔,在内部用钢筋水泥以加固。

  ◎1935年(民国24年)4月,举行花塔重修落成典礼,梁致广居士撰《重修六榕寺花塔记》。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广州,铁禅避难于番禺、佛山等地。

  ◎1939年(民国28年)6月,日伪政权派人强行将铁禅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政权之佛协会长。

  ◎1946年(民国35年),抗战结束后,铁禅欲告老还乡,致函延请乳源云门寺住持虚云接管六榕寺。其后,铁禅因汉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同年秋季,为纪念抗日胜利一周年,举行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法会。八月中旬,虚云与弟子宽鉴等来到广州接管六榕寺,并向国民政府呈文保释铁禅。国民政府最高法院湘粤分庭改判为4年徒刑,9月27日,铁禅病死于狱中(1939年,日伪政权派人强行将铁禅接回六榕寺,并委以伪政权之佛协会长,使其最终蒙冤而逝,为世人所不解)。

  ◎1946年(民国35年)9月17日,虚云奉玄奘顶骨舍利,于六榕寺设七天七夜的水陆道场法会,以超荐抗日阵亡将士。时蓬六榕寺北堂桃树开花,胡毅生(胡汉民之弟)写下《绯桃瑞应记》一文。

  ◎1948年,宽鉴盗取六榕所有重要财产和文物逃往香港,其中有寺内四件珍贵文物:(1)辽代紫铜精铸的药师佛像;(2)玄奘法师顶骨;(3)淡归诗卷;(4)汉玉等,称为“净慧寺镇山四宝”。虚云和尚发觉后马上追还,并免去宽鉴方丈职务,由明观法师继任住持职务,解放前夕明观法师去香港。

  ◎1966年“文革”时,六榕寺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寺院也全被占作仓库。

  ◎1979年3月,中共广州市委批准六榕寺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1983年,在塔之西重建大雄宝殿,供奉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

 广州六榕寺 

广州六榕寺

  广州六榕寺建筑特色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级,里面十七层,沿梯级登至塔顶,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华丽壮观,檐角都悬挂吊钟,整个塔好像是花朵叠成的一根花柱,塔顶好似长在最高一朵花上的花蕊心。这是“花塔”的第二重涵义。塔顶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铸造的千佛大铜柱,连上面的九霄盘、宝珠及下垂的铁练总重达5000公斤。

  花塔东为山门、弥勒殿和天王殿、韦驮殿,还有苏东坡画像和有"六榕"的石刻等古碑10余方。塔西为大雄宝殿,高14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内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黄铜精铸的三尊大佛像。佛各高6米,重10吨,仪态慈祥,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像。大殿南侧现重建了说法堂,榕荫园内有六祖堂、观音殿、僧舍斋堂、功德堂、藏经阁等。

  建筑规模

  南朝始创之大殿位于今仓前街以北数十米处。梁朝昙裕法师在大殿前(南)赠筑舍利塔。唐初重修宝庄严寺舍利塔时,“光合玉庑、栋宇绵邈”。寺院规模由此可见。宋、元以至明初,净慧寺“横直绵亘实逾二里”,其时寺址:东面包括广东迎宾馆之地和将军东、将军西、六榕路,北面拥有仓前街、稻谷仓、石马槽,西至福泉街、福泉二巷、三巷、净慧街,南达中山六路。明洪武六年(1373年),净慧寺院大半改为永丰谷仓,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坚和尚于塔东改建觉皇殿,自此,山门东向,一塔两殿的基本格局维持到清初。乾隆五年(1740年),寺僧“广购近地”、建造禅堂、斋堂、僧寮、客舍、仓厨、园圃,是谓“中兴”。鸦片战争后,寺院东部原平南王府之部分旧址被占为英国领事馆(今广东迎宾馆南)。民国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筑路,在六榕寺东部先后辟建花塔街(今六榕路)和净慧公园(今广东迎宾馆),以致山门再往后退与天王殿相连,寺院范围再次缩小。而今占地面积不足八千平方米塔、殿、堂、楼、阁、廊、舍等建筑总面积4350平方米。此外,东北距寺院三公里处之白云山柯子岭,尚有一片面积为4315平方米的祖师墓塔碑,1996年辟建为墓园。

  宋代广州净慧寺山门在今中山六路,明初割寺之半为永丰仓,山门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年)在千佛东重建觉皇殿,改后山门东向。民国十年(1921年)起,广州市政府拆城筑路,在六榕寺东辟花塔街(今六榕路),明初所设山门又退缩与天王殿相连。花塔是一座四角形的六层木塔。

  南朝始创建的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塔在殿前。此殿保存到明初,洪武六年(1373年)割寺之半为永丰仓时被割去。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坚建觉皇殿(在今塔东),六榕寺即以此殿为大殿,正中门额挂着长形木刻匾“觉皇宝殿”,明清年间数次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获皇帝赏赐匾额“清修忠悃”,悬在殿梁上。

  明初净慧寺仅存千佛塔与观音殿,昔日殿址在今之说法堂。重建的观音殿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殿前榕荫园之东,建筑面积220平方米,高11米,以清代风格为基调,并糅合南方殿宇特色。

  藏经阁在寺内解行精舍旧址东面。明代中叶净慧寺分为八房,此处是北堂所在地。

 广州六榕寺 

广州六榕寺

  相关建筑

  六榕花塔

  过了天王殿,便是一个庭园。庭园正中,是一个色彩艳丽、蔚为壮观的花塔。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因此塔一层层的塔角飞檐,宛如吐苞向天开放的枣红色花瓣,塔刹又酷似花蕊,整座宝塔犹如一支直插蓝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红白相间,色彩斑斓,所以人们又习惯地称其为花塔。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层,内设暗层8层,共17层。它是一座仿楼阁式的穿壁绕平座结构的砖木塔,塔高57.6米,是岭南地区现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刹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铸。铜质刹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彩云缭绕的天宫宝塔图。千佛铜铸连同顶上的火焰宝珠、双龙宝珠、九霄盘、覆盘以及八根铁链等各种构件,重是超过5吨。

  值得一提的是,花塔的根基很有特色。由于古时花塔濒临珠江(旧时珠江宽达2公里),地下水位较高,为了保护塔基,花塔的建造者们先沿着塔基,像打井一样用坚固的花岗岩石砌筑9个水井并相互连环依托,形成一个九井环基,然后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后重修时都发现了这个九井环基。经科学测量,花塔塔身虽然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较稳固。

  友谊佛堂

  大雄宝殿的左侧是友谊佛堂,这里供奉着1985年由泰国教育部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一尊,该佛像高2.6米,重1吨。

  观音堂

  大雄宝殿的右前侧是观音堂。观音堂供奉的观音铜像高3米,重达5吨。这尊观音铜像与大雄宝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六榕寺花塔塔基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九井环基,比较稳固。然而,花塔毕竟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洗礼,虽经多次维修,但塔身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裂缝,并倾斜1.7米而成了一座斜塔。为此,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拨款400多万元,采用了“中华791化学浆”、碳素纤维布等材料,从2001年2月开始对花塔进行了加“箍”加固维修,并于同年8月底通过验收。

\  

广州六榕寺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