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城东7.5公里的泾河北岸,是北魏泾州境内众多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寺之一。现存5个洞窟,均坐北向南,开凿于白垩纪红砂岩上。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与北去45公里的庆阳北石窟寺合称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南北石窟寺是由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的南北呼应的姊妹窟,两窟均以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得名。
奚康生是北魏的权臣名将,曾出任过南青州、华州、泾州、相州刺史。《魏书·列传》载:“康生久为将,及临州尹,多所杀戮。”而又“向信佛道,数舍其居宅以立寺塔。凡历四州,皆有建置。”南石窟正是他任泾州刺史时所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奚康生奉诏讨伐泾州沙门刘慧汪起义而出任泾州刺史;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十一月,“诏奚康生、李崇治兵寿春”而终止任期,前后共3年时间。在这短短的3年之内,奚康生几乎动用了全泾州的人力和财力,经过千百名能工巧匠穷年累月的劳动,终于造就了南、北石窟寺这两座佛教艺术的殿堂。正如《南石窟寺之碑》碑文所说:“命匠呈奇,?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奚康生一面以武力镇压农民的反抗,一面又大肆凿石窟,倡佛事,这既是当时社会尚佛的反映,又是武力镇压后对百姓的安抚之举,同时也是由于奚氏因杀戮过多,惧怕“天谴”,故以敬佛来求得心灵的解脱。
另外,北魏晚期临朝听政达13年之久的胡灵太后(魏孝明帝之母,安定临泾人氏)及胡氏家族其他成员对于佛教的崇信也会给家乡南北石窟寺的开凿以相当大的影响。
1963年,南石窟寺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泾川县多次对南石窟寺进行了修缮,并修建了南石窟寺大桥,使南石窟寺得以较好的管护和建设。
[寺院胜景]
主窟的营造形制
南石窟寺5个石窟从东往西一字排列,1号为奚康生所凿魏窟,是南石窟的主体;4号是唐窟;2、3、5号已成空窟。
南石窟1号窟高11米,宽18米,深13.2米;窟顶为覆斗式,方门,门上设明窗。门外有经后代补塑的二力士立像,显得气势恢宏,浑然一体。在约238平方米的洞窟内,沿窟壁于东、北、西三面雕有高约6米的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世佛立像,每尊立佛两旁各塑有3.5米高的胁侍菩萨一尊,南壁窟口两侧,各有一尊高5米的弥勒菩萨坐像。这种形制和造像内容与庆阳北石窟今编号165窟基本出自一个模式,唯石窟规模略小而辅助造像亦略少于北石窟。
一窟之所以雕七佛,是因释迦牟尼成佛以前有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为过去在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佛,南石窟寺1号窟正好是这一概念的形象化。
七佛造像历史悠久,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亦有类例,但规模都不大。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则以南北石窟为最早,它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
如果说北石窟的造像继承了云冈石窟古朴雄伟的风格,那么南石窟则借鉴了龙门石窟清秀典雅的模式。总体而言,南石窟的造像要精于北石窟。
造像艺术风格
南石窟7尊立佛简化螺鬓,高鼻齐额,硕耳垂轮,鼓目半合,形态自然丰满,表情端庄慈祥。右手掌心朝前自然端起,左手则抬起后平伸于前,掌心朝外指略弯,作号召或说法状。身披通体袈裟,垂及膝下,两袖宽大,折叠反卷,颈项袒露,于胸前结丁字璎珞,腰带作结状。衣纹雕刻精致,平直流畅,阴阳有致,层次分明,有随风飘动之感。造像的整个艺术风格淳朴实在又温文含蓄,别具一格。
14尊胁侍菩萨,有石胎泥塑,也有纯泥塑。面部俊俏,体形修长,或双手合揖,或一手下垂一手抚胸。衣饰紧凑舒美,有袒胸者、披巾者、胸前挽缨者、系飘带者。姿势活泼生动,栩栩如生,与佛的庄严神威形成鲜明的对比。
雕佛造像
南壁的两尊弥勒(交脚)菩萨头戴宝冠,身着袈裟,面庞丰满,仪态端详。右手上扬,左手置于膝头,作说法状。这种装束和姿势,体现了他们虽为菩萨,但又是佛的继承人的这一特殊身份。
窟顶及壁满布浮雕,有树木、山峦、飞鸟、屋舍、宝塔、飞天及佛教故事。正披(北披)浮雕包括了佛降生到涅?的较为完整的故事,可惜现首尾部分残缺。前披(南披)刻有舍身饲虎故事,因风化严重,现仅余三骑,疑是三王子出游情节。整个雕刻刀法纯熟精到,以简练概括的手法,生动流畅的线条,准确地表现了每个造像的神态和内心世界,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
4号窟,今名罗汉洞,内存有18尊罗汉像。1925年,在对南石窟调查时,北京大学陈万里教授用考古方法清理出数尊塑像,确认为唐代所塑,此窟亦为唐代所开。因当时窟中塑像损坏比较严重,后进行了重新修饰,使其成为如今所见之样。
弥足珍贵的南石窟寺之碑
南石窟寺之碑原存南石窟寺1号窟,民国初年出土于泾川王家沟村,现存泾川县王母宫文管所。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题额阳刻“南石窟寺之碑”,笔意在篆隶之间。额上横列楷书“石窟寺主僧斌”六字。碑文楷书23行,行38字,因下有断缺,现每行最多存34字。碑文记载了奚康生创建南石窟寺的功德,碑阴有出资修建石窟的施主题名,共三列,计五十六人。
《南石窟寺之碑》的历史价值极为宝贵。首先,正是由于其碑尾结衔是“大魏永平三年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节都督泾州诸军事平四将军泾州刺史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所以才确切得知南、北两石窟的开凿时间和主造者。其次,从碑文所书“命匠呈奇,竞工开剖,积节移年,营构乃就”的记载中,能够体会到当时开窟的艰难,这座绚丽多彩的艺术之宫,是经千百名工匠穷年累月的艰辛劳动而完成的。第三,从《南石窟寺之碑》碑阴的施主题名可以知道,奚康生在修建南石窟寺时,不仅征集了许多能工巧匠无偿为其劳作,而且动员了全泾州的头面人物捐资。在碑阴题名的59人中,包括平西将军府隶下的各级官吏,陇东诸郡太守及下属,泾州所辖15县的县令等,可谓动员了全泾州的人力物力为之效力。第四,因该碑是永平六年所凿,可正《魏书》之误。据《魏书·地形志》,泾州领6郡17县,《南石窟寺之碑》载5郡15县,无平原郡,无阴磐、鹑有两县,嵩显寺的《敕赐嵩显禅寺之碑》所载亦同。又《魏书·地形志》称泾州首县是临泾,两碑所载是安定。还有泾州所领5郡的郡守,唯安定郡称内史,其他4郡皆称太守等,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第五,碑文的记载为北石窟寺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1925年2月,北京大学陈万里先生在考察南石窟寺时不仅清理、认定4号窟为唐窟,而且还找到了《南石窟寺之碑》的碑首,并进一步论证了北石窟存在的必然性。29年后,在距南石窟北约45公里的荒郊,终于找到了北石窟寺,证明了陈万里先生判断正确。
南石窟寺之碑除记载了丰富的历史资讯外,其书法成就为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所赞誉:该碑书法“瘦硬通神,风采奕奕。郑文公碑系永平四年,此则三年。足以奴视张黑女,弟畜郑文公”。陆维钊先生认为,此碑属于六朝书法中“近于《石门铭》而用笔方圆皆能”一派的“整齐”者,“与其学《爨宝子》,尚不如学《南石窟寺》”。
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悬空寺,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原名玄空寺,又名崇虚寺。现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建筑主要是明、清遗物,该寺历代均予重修。悬空寺
山东庆云海岛金山寺位于山东省庆云县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该寺院建筑宏伟,大殿禅堂10余排,占地千余亩,僧侣众多,有骑着毛驴关山门之说。寺门之东即为汾水镇,居两水交汇处,乃水旱码头,游者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日进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记载。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
扶风县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地处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
恒山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约65公里。位于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是国内仅存的佛、道、
武汉归元寺又名归元禅寺,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位于武汉市汉阳翠微街西端。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著
雷音寺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盐锅峡镇小茨村黄河和湟水河的交汇处,整个建筑坐南朝北,依山取势,寺院重迭,以集中、紧凑、高雅著称。设计以中轴线展开,横向左右对称,逐次延伸、升高、平地、高台浑然一体。寺院显得非常庄重宏伟、气势非凡。
红螺寺风光欣赏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城北5公里的红螺山南麓,为历代佛教圣地,也是京华气功的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永和四年(公
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始建于384年,为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建。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始祖。
历史沿革 寺院胜景 当今住持 法务法事 交通通讯 [历史沿革] 南山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据史志所载,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有大光明山之称,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