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律法——比丘尼八敬法(中)

怡西法师 | 作者:怡西法师 [投稿]

佛弟子众的位次排序

  佛弟子众的位次是怎么排的呢? 首先是出家五众。

  (一)、出家五众

  男众方面有比丘、沙弥二众。

  女众方面有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三众。

  合称出家五众。

  (二)、在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在家的男居士和女居士。

  七众弟子以比丘为首。

  所以佛戒严格的规定弟子们的位次是基于平等,而非不平等。佛以慈悲给予女众平等出家修行的机会,同时又以智慧根据女众的特点来制戒,帮助女众修行成就。

  由以上的学习,我们得出结论:八敬法是佛戒。既然是佛戒,应如何对待佛戒呢?

如何对待佛戒

  关于如何对待佛戒的问题,我们约化教和制教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约化教来说明:

  那么什么是化教?

  化教通于道俗,专门开演信解之门,能够生起对三宝的信仰,是了解佛法的门户,像十善法、五停心观等都属于化教。简单说是出家、在家都能学的法。

  从化教这方面来讲,可以分别从小乘经、小乘论、大乘经、大乘论当中找到佛陀的教言,来做为如何对待佛戒的最好回答:

  一、小乘经

  《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

  「般」是入的意思,「泥洹」是涅槃的意思。佛陀示现入涅槃的经典,叫做《般泥洹经》,也叫《般涅槃经》。

  「垂」是将要的意思。其实佛陀是不灭度的,灭度是示现的,这个世间的有缘众生度尽了,他又示现到其它世界去度化众生,所以他成佛之后,永不灭度。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一些必须要佛示现入灭才能得度,佛陀常常在世,众生就感觉不稀奇、不可贵,没有难遭遇想,佛陀示现入灭,这一些众生感觉世间没有导师了,再不努力怎么可以?

  「明佛垂灭度」,说明佛将要示现灭度。「世间无师」,世间就没有伟大的导师。「阿难祈请」,阿难尊者祈请佛陀,但是他晚了一步,魔王波旬已经先请佛入灭了。阿难尊者知道之后,非常悲哀苦恼,三次请求世尊住寿一劫,但是佛陀已经答应了魔王波旬,佛陀绝对不打妄语的,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实现。阿难尊者没办法,因此忧愁苦恼,佛陀为他宣说了偈颂:「我所说诸法,即是汝等师。又云,汝等勤精进,如我在无异」,我所说的一切诸法,就是汝等伟大的导师。又说:汝等要精进,精者不杂,修道必须要不间杂、不掺杂,进者不间断、不退转,汝等勤精进,如同我在世间没有两样。上文引自《行事钞》。

  《佛遗教经》说:【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在我示现入灭之后,应当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功德高超殊胜叫做「尊」,利益宏深叫做「重」,保护爱惜,不使令丧失叫做「珍」,谨慎奉行而不高慢叫做「敬」。

  「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就好像在暗夜裡遇到光明的照耀,我们过去都是生存在无明的长夜当中,佛宣说戒法等等,如同大光明的宝灯,所有的无明暗夜就大放光明。也如同「贫人得宝」,贫穷之人获得宝物。

  「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应当了知,这就是汝等伟大的导师。我们能够依照戒法好好奉行,就是伟大导师在我们身边。

  诸多经典都说到,佛临灭的时候,阿难请问四桩事:

  第一问:「依何而住?」,佛陀回答:「令依四念处而住」。

  第二问:「以谁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

  第三问:「经首要安什么样的言语?」,佛陀回答:「如是我闻等等」。

  第四问:「制罚恶性的比丘有什么办法?」,佛陀回答:「令默摈置之」。大家都不跟他讲话就是「默摈」,不跟他讲话,他就感觉不好意思了,就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不然还能够生存吗?所以就用默摈之法来制罚恶性的比丘。

  四分律藏《说戒犍度》,卷三十五:

  【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昧成就。

  波罗提木叉就是戒,比丘、比丘尼必须要好好摄持自己的威仪,谨慎守护六根,在遇境逢缘的时候一心正念,安在我们所修的法门上,不可以随便的虚妄分别,不虚妄分别,就不会进一步对尘境有所染著,对尘境不染著,就不会造业,不会受苦。

  所以六根遇境逢缘的时候要摄护威仪,行住坐卧、大小便溺、举止投足、穿衣吃饭种种时节都要常尔一心,念除诸盖,这就是摄持威仪。

  自己威仪庄严,就能够感动人跟我们出家,佛世就有这种情形,像马胜比丘威仪非常庄严,外道看到了受感动跟他出家,我们亦复如是。庄严跟漂亮是不同的,一个威仪庄严的人,带著摄受人心的力量。

  佛的威仪到底有多庄严?灭度百年后,有一位优波鞠多尊者被称为无相好佛。他所度的夫妻二人共同成就四果阿罗的数不清有多少。总之每度一对夫妻成就四果,就放一根筹到山洞里,单个成就四果的不算,成就四果以下的也不算,夫妻共同成就四果的就放一根筹。什么叫筹呢?就是一根像筷子一样的小木棒,是当时用来计数的工具。放筹的那个山洞已经都放满了筹,说明他度的夫妻二人共同成就四果的不计其数。

  优波鞠多尊者长的非常庄严,威仪又非常好,又度人无数,只是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因此人们称他“无相好佛”。尊者很想知道他的威仪行止和佛相差有多远,于是他就找到了一位年老的比丘尼,这位比丘尼已经一百多岁了,她年轻的时候曾经亲眼见过佛。

  尊者到了比丘尼的地处,轻轻推开房门,走进屋内。向比丘尼说出了他想知道的问题,比丘尼说:当年,六群比丘也曾经来到我的地处,他们推开房门的时候,门后油瓶里的油没有洒出来一滴。

  原来比丘尼提前在门后放了一只装满油的油瓶,尊者进来的时候,推门的动作虽然很轻很稳,但油还是少少洒出来一些。

  比丘尼对尊者说的话什么意思呢?六群比丘是当年佛的僧团里最调皮捣蛋,戒律威仪都属于比较差的。他们的威仪都比尊者还要好,何况僧团里那些戒律威仪好的比丘僧呢?

  这时候,比丘尼又接着对尊者说:我无法形容佛的威仪,当年我还是个小女孩的人,佛带着僧团到我的村子里托钵乞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佛陀。见到佛的时候,就好像是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我,我不自觉的就跪在佛陀面前,从那一刻起,我从佛出家,成长为一名比丘尼。

  这是佛灭度百年后,有关佛当年威仪行止的一段描述。

  假如我们佛弟子们的威仪非常庄严,俗人看到就会受感动,怎么有这么威仪庄严的人呢?坐有坐相,卧有卧相,行有行相,立有立相,太庄严了,坐下来绝对不会随便翘起二郎腿,脚随便摇动,吃饭不随便讲话,讲话不要多,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枉,有那么多话需要讲吗?假如说平时有一个人,对著灯泡讲话,灯亮了是因为有电流,知道原因了没什么奇怪的,无话可说,但是这个人一见灯亮了就讲个不停,灯灭了也讲个不停,总之不停地对著灯泡讲话,你一定怀疑他是不是精神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就那么简单一个有电就亮的事,讲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这样,全都是幻影,一个泡泡起来了,一个泡泡又破灭,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泡泡,起来了也必然灭掉。

  一切都是业力因果的显现,缘生缘灭,没什么话要说。

  即使有话不得不说,也不要大声,扰动别人的清淨,修行人理应寂静,而且待人处事要谦虚、恭敬,讲话柔软,不粗暴。

  一个修行人,就好象轻轻的一阵风,安静的,舒服的经过你的身边,或许你根本没注意到,但是这一阵风确实经过你身边了,它的经过已经实际上对你造成了影响,至少你喜欢这样轻柔的一阵风,让你感到很舒服。

  什么是修养?让你身边的人都感觉到舒服就是修养。这是从心中发出来的影响力。不仅是对身边的人,就连小动物都喜欢待在你身边。我以前讲过《佛子行三十七颂》,裡面谈到修行者在草原上,小动物围绕著他跑来跑去,一点也不害怕,甚至还有凶猛的狼之类的动物也变得温顺,和其他小动物一起欢快地待在修行者身边,万物和谐的画面在这位修行者身边是常态。

  假如你也喜欢万物都跟你亲近,就要自己摄持威仪。

  说戒法是【住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总要有一个住的地方,鸟兽必须有鸟巢洞窟,出家人亦复如是,好好持戒就是安稳的住处。

  戒法也是「行根」,修行的根本。

  戒法也是「面首」,看一个人庄严不庄严,主要看他的脸面,戒法就像我们的脸面一样。

  戒法能够聚集众多的善法,因为好好持戒的关係,因戒而生定,使三昧正定可以成就。

  接下来我们看小乘论当中的有关内容:

  小乘论

  《成实》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入善人众,要佩戒印,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成实论》是小乘的一部很重要的论典,它跟《俱舍论》有同等地位。《成实论》属于空宗,《俱舍论》属于有宗,空有相对,同为小乘两部很要紧的论典,就如同大乘《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一样。

  「如《成实》云」,如同《成实论》说,这裡举出三个比喻:

  一、「道品楼观,以戒为柱」。

  「柱」比喻依持。三十七道品的楼观必须以戒法做为支柱、依持。

  二、「禅定心城,以戒为郭」。

  「郭」是外城,比喻防御。坐禅想要入定,往往有烦恼贼作祟,使令我们的心定不下来,戒法就好像外城,有外城戒法的守护,烦恼贼侵犯不进来,心才容易得定。

  三、「入善人众,要佩戒印」。

  说戒羯磨当中,必须戒法清淨的僧众才可以参与,否则不能参加诵戒羯磨,所以入善人之众,必须要佩戴戒印。

  《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涉」,无量的道品含摄在其中,我们不要小看三十七道品,它是通于大乘的,大小乘都要共同学习。

  下面,我们看大乘经当中的有关内容:

  大乘经

  《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能够具足受持威仪的教法,对于轻的威仪,重的戒法,都能够轻重等持。

  再行六和合,互相恭敬。「六和合」是见和同解、利合同均、戒和同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六和敬是一个团体保持长久稳定和活力的方法。不仅是指出家众的团体,在家众的团体也是一样的,包括社会上任何一个社团。我们这里提到【僧团】,任何一个六和敬的四人以上的团体都可以称为僧团,不一定只有出家人才能称僧团。这样做,能令僧宝不断绝,正法得以久住。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