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舍利塔碑文
公俗姓萧,梁武帝之后也,世居湖南湘乡。父玉堂为福建泉州府幕僚,母颜氏年逾四十无字,忧无后,祷观音大士得孕。父母同梦一长髯者着表袍,顶观音圣像跨虎而来,跃上卧榻,惊醒互告,闻异香满室。公诞生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7月30日寅时。初坠地为一肉团,母大骇恸今后无复举子望气壅而亡。翌日有卖药翁来剖团得男,庶母王氏为育之。7岁在署试读,不喜荤腥。
13岁随叔进香南岳,不欲回家。父知有出尘志,留在家中读书。一日乘叔外出,打包向南岳去。以岐路多,半途被截回,送至接泉州。17岁因兼继为定二室,一田氏,一谭氏,与行婚礼。禁锢与二氏同居而无染,为说佛法,变夫妻成法侣。19岁决志离俗,探知鼓山路,作《皮袋歌》一章留别田、谭二氏。逃至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名古岩,又名演澈,字德清,60岁后改别号虚云。出家后,初隐山后岩洞礼忏三年,不敢露面。后知父观告老还乡,23岁回寺任职4年,自水头、行堂诸苦行事,无不为之。后闻父在原籍病故,并知父殁后庶母王氏领二媳出家为尼,王氏法名清节。28岁复住后山居岩穴,食松毛青草叶,渴饮涧水,静坐观心。31岁由普陀回宁波至阿育王寺拜舍利,在天童听《愣严宗通》。后其发愿行脚朝拜四大名山,遍参善知识。43岁再朝普陀,由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至五台。饱受冰雪饥寒酢暑疾病之苦,而道心益坚,感文殊菩萨示化引路。48岁在终南山南五台茅蓬与诸师共参,深有心得。49岁到宝光寺,经川入藏,历时一年。跋山涉水,每数日不遇一人,气俗皆异。50岁由藏入印度过喜马拉雅山至杨甫城礼古迹,至孟拉加大埠,渡锡兰朝圣地。至缅朝大金塔,回至云南鸡足山、昆明、贵阳、湖北武昌、九江庐山、宝华、金陵、金山各处参学。53岁,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研究《华严经》。56岁,扬州高旻寺与办十二七期。由九华山下山,至大通荻港失足落水,浮沉一昼夜,在南京采石机遇渔民救起,送至宝积寺,口鼻大小便皆出血。澄清一念,经廿余日病愈,工夫落堂。至腊月第八个七第三晚六支香开静,护七冲开水溅手上,茶杯坠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割然悟道,即说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58岁再往阿育王寺拜舍利,燃指供佛报父母恩。61岁,自感在江浙已住10年,又思远游,欲赴终南修隐。因乱事日甚仍退回北京。遇八国联军宣战,天津失守,太后离京。相识者劝偕伊等随扈跸西行,出长城,入雁门关,至西安,巡抚岑春煊请在卧龙寺祈祷雨雪息灾。佛事毕,上终南嘉五一狮子岩结茅潜修,改号“虚云”。次年除夕煮芋等熟,跏趺习禅,不觉入定半月。65岁住云南鸡足山,重修迦叶尊者道场。于归化寺讲《圆觉经》,振兴律仪,传授大戒,受戒者七百众,皈依者三千。66岁,往南洋弘法,在仰光讲《法华经趴》,马六甲讲《药师经》,吉隆坡讲《楞严经》,皈依者万余人。67岁回国,经台湾、日本到上海后,与佛教会代表寄禅进京,为寺产事请愿。肃亲王善耆请为大福晋说戒法,各王公大臣多来相见,朝廷加赐鸡足山护国祝圣禅寺额,钦赐龙藏、銮驾全副,钦名方丈,御赐紫衣钵具,钦赐玉印、锡杖、如意,封赐住持虚云“佛慈洪法大师”。68岁,赴泰国讲经,入定九日,轰动国王、大臣、官绅、士庶。讲经毕,国王请至宫中讲经,虔诚供养并受皈依。随后往槟榔讲经。70岁,到仰光,请玉佛一尊回鸡足山祝圣寺供养。李根源率便宜皈依法大护法。是年冬,收到上海急电请往沪,与寄禅等谒孙中山,商订佛教会章程。为护寺产,复往北京晤袁世凯,寄禅急病逝于法源寺,为料理丧事护柩至沪。与太虚、杨仁山等在静安寺开佛教总会成立大会。73岁,回滇省办佛教分会。75岁,经维西中旬阿敦子至西藏,参观喇嘛十三大寺。90岁时,闽主席杨幼京、前主席方声涛率官员请为鼓山住持,广建寺宇,创办戒律学院,传戒讲经。
95岁,三梦六祖召曹溪,重修南华禅寺。省主席李汉魂作大护法,全面修葺一新。总计新建殿堂,房宇、庵塔二百四十三楹,塑造大小佛像六百九十尊,备极庄严。修建海会塔,创设戒律学院,弘传戒法,新建禅堂,坐香打七。有枯柏重生,白狐皈依,树神求戒,更改河流,龙神助力。壬午年冬月,国府主席林森及中央各院部长派屈映光、张子廉到寺请往重庆,分别在慈云寺、华岩寺建息灾法会49天。长官设斋款待,蒋中正详细问法条例,唯物、唯心及神及基督之理,以书作答。在慈云寺、华岩寺上堂说法,侍者惟因笔记。三月回南华禅寺,时值抗日,每日二时礼忏,荐亡息灾。节食晚餐,支援抗战。所积20余万元,全交政府,救济饥民。又重修无尽庵、乌石寺、月华寺、韶关大鉴寺,办僧众工厂。在宝林门内办务小学,收教乡贫民子弟。公自民国二十三年八月莅寺至三十二年十二月,历时十年,功成身退,将南华禅寺寺务付复仁主持。一百有五岁,省主席李汉魂护送,驻锡乳源云门山大觉寺文偃祖师道场。抗日时期,人力财力维艰,昼夜操劳,事无巨细,亲自检点,领众挑土筑堤,改移寺向;自烧砖瓦。经八年艰苦经营,寺貌鼎新,建殿堂楼阁等二百余间,塑佛菩萨像八十余尊,十方衲子云集,大振宗风。发扬老祖家风,农禅并重,建立僧伽农场,开荒植种,坐香参禅,住三百余众。并赴广州、懊门、香港主持各种法会。美国詹宁女士来云求受皈依,参加禅七,岑学吕居士编簒《云门山志》。一百一十二岁三月初三,患重病并遭灾难,九天未见水米。一生宝贵著述均被毁失,有《楞伽》、《楞严经讲义》等。不久请上北京休养,由侍者佛源等随侍。经武昌住三佛寺,住持大鑫与中南区陈铭枢等殷勤接待。七月廿八日,由中南护送进京,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等到火车站欢迎接待,初住广化寺,再锡广济寺。冬月中央统战部长利瓦伊汉于南池子设齐宴请,有巨赞法师、叶恭绰、周叔迦等作陪,共议成立中国佛教协会,即席成立筹备委员会。起草文书,提请中央颁布宗教政策,对人民规定信仰自由,对寺庙保存与管理方法。十月一日,在广济寺代表全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赠给中国三件宝物,即佛像、舍利、贝叶经。同年冬,赵朴初等代表上海佛教界,礼请至玉佛寺主持和平法会并打禅七。次年春,相继在杭州凈慈寺、苏州西园寺主持和平法会,皈依者近十万,瞻礼者如潮。访虎丘,修复绍隆祖师塔;上灵岩游圣地,礼南通狼山大势至菩萨像,回上海。1953年,由沪返京,成立中国佛教全协会,为名誉会长。旋往大同,瞻礼云岗佛窟。五月与佛源同至武汉,遣之先返云门,接任住持;自上庐山养病。有云居僧禀告真如寺被日寇全部焚毁,仅毗庐遮那铜像兀坐于蔓草之中,乃恻然伤之,发愿修复。七月初五,由匡庐往云居,住牛棚内。各方僧人,闻风云集,垦荒开田,种植茶园。生活艰苦,环境恶劣,而殿堂佛像修塑,极为庄严。五年时间,天上云居,又现人间;衲子云集,宗风大振,实乘愿再来,无愧为南华、云门、云居一大中与祖师也。病于1959年,一百二十岁时。农历九月十二日,中午自起床,取水洗面礼佛毕,唤侍者一齐进来,举目曰:“汝等侍我多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近些年来,受谤受屈,我皆由他。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祖德清规,为出家人保住此一领衣服。汝等皆我入室弟子,日后如有把茅盖顶,或应住各方,须坚持佛戒,保存圆领。”说毕合掌道珍重,即右胁作吉祥卧示寂。十九晶茶毗,得五色舍利百余粒,有蚕豆黄豆大者,晶莹光现佛影的。舍利建纪念塔藏之。公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五宗嗣法弟子,弘法五大洲,剃度与皈依者有宽字满天下之称。闻公示寂海内四众弟子佛教团体纷纷举行追悼,营造舍利塔和纪念堂。香港芙蓉山有虚云纪念堂,沙田有古岩凈苑,美国檀香山有虚云寺。此乃弟子们不忘老人恩德的心意表现,生平事迹有年谱、法汇等详述之。
佛历二千五百三十年(公元一九八八年)戍辰腊月初八日南华禅寺建造
住持惟因编记林得众居士敬书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