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佛教四大道场之一的法鼓山,其开创者释圣严(1930-2009)是当代台湾地区“中国佛教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领袖,也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现代中国人间佛教传统的自觉继承者和主要发展者之一。他以对佛法真谛的坚定信念与无限信心,克服重重困难,以佛为师,以戒为师,正信正行,勇猛精进,为佛教,特别是禅宗在当代台湾地区的弘扬及其国际化、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与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与实现历史性现代转型的时代。清末杨文会和释寄禅等人发起和推动的佛教文化复兴运动,在近代西学东渐大潮和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释太虚、欧阳竟无、释弘一等为代表的现代中国人间佛教运动的潮流。这股历史大潮虽然与新旧交替和救亡图存的现代中国社会相伴随而屡经曲折,但是终归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与发展的主流。正如香港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永惺所说:“人间佛教是(现代佛教界)唯一的出路,也是佛教利益众生的唯一路向。”释太虚等人所开创的现代人间佛教运动,既是中国佛教文化现代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参与世界宗教与文化对话、构筑人类新型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近60年来的台湾地区佛教界,为中国佛教文化的现代复兴与历史转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其中,慈航、东初、白圣、印顺、星云、证严、圣严、惟觉和李子宽、李炳南、周宣德等无疑是振臂一呼的旗手和主要参与者。在他们之中,圣严年龄相对较小、出家相对较晚,但是,他在振兴台湾地区佛教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推动中国佛教国际化上却后来居上。
圣严在现代中国人间佛教史上的第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开创了现代中国僧伽知识化与学术化的新局面,为现代中国佛教的新僧伽形象树立了典范。现在大陆和台湾不少中青年僧伽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积极参与佛教文化教育与慈善事业,这与圣严率先树立起来的现代文化僧和学问僧的形象有着重要关系。这是太虚大师所开创的现代人间佛教僧伽理念的最好体现。
圣严的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他在藏密和东密及日本禅学与禅法长期流行的国际社会里,将中国禅学与禅法以现代形式推向异域文化。他在美国等地建立国际禅修中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佛学,特别是中国禅学的国际化与现代化进程,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的了解不再只停留于某些形式化的表演。
圣严的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创建了法鼓山僧团和法鼓山文化教育事业。法鼓山作为当代台湾地区佛教的四大僧团之一,在当代台湾地区乃至当代中国和世界华人社会的佛教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尤其是由他主持的“中华佛学研究所”,大力开展国际性的佛学研究、学术交流与文化出版事业,不仅成为当代中国佛教文化学术参与国际佛学与宗教文化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现代中国佛教文化学术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了榜样。
圣严的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他契理契机地推进了现代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建设。他不仅率先提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心灵环保”现代人间佛教思想,并以此作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而且通过提倡和推广“礼仪环保”、“心五四运动”、“新时代心六伦”等实践形式,积极推动从心灵环保到社会环保,被称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使现代人间佛教充分发挥了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积极功能。
圣严的第五个历史性贡献,在于他为身后留下了一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圣严法师遗言》。
太虚、印光、弘一、虚云被公认为现代中国佛门的四大高僧。圣严从已故灵源长老那里传承了虚云所接续的禅宗法脉,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了太虚大师所开创、印顺法师所深化的现代人间佛教传统,正如他在自述“学思历程”中所说:“我必须承认,受到太虚大师和印顺法师两人很大的影响。”圣严法师的遗言体现出对印光、弘一所树立的现代佛门风范的自觉继承和弘扬。如印光和弘一两位大师都在舍报前留下遗嘱,要求身后事从简,不搞追悼会、建塔及其它纪念活动,而圣严在遗言中要求在他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勿捡坚固子。礼请一至三位长老大德法师,分别主持封棺、告别、荼毗、植葬等仪式。务必以简约为庄严,切勿浪费铺张,灵堂只挂一幅书家写的挽额‘寂灭为乐’以作鼓励;恳辞花及挽联,唯念‘南无阿弥陀佛’,同结莲邦净缘。”并要求在他身后,请林其贤教授夫妇,将其“年谱”,“补至我舍寿为止,用供作为史料,并助后贤进德参考。故请勿再编印纪念集之类的出版物了”。
佛教的弘传依赖于佛、法、僧三宝。佛教历来强调,佛在以佛为师,佛不在以法为师;而法依戒而存,戒在则法在。因此,依法守戒的僧宝之健全,是佛法得以弘传的根本保证。圣严在遗言中,强调僧团的重要性,要求其“遗言嘱托”,由“僧团执行”。这是他对僧团的信任,也是他对僧团的期待。他特别提出两点:一是,“凡由我创立及负责之道场,均隶属法鼓山的法脉,除了经济独立运作,举凡道风的确保、人才的教育、互动的关怀及人事的安排,宜纳入统一的机制。唯在国外的分支道场,当以禅风一致化、人事本土化为原则,以利纯粹禅法之不堕,并期禅修在异文化社会的生根推广”。二是,“法鼓山总本山方丈一职,不论是由内部推举,或从体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担任,接位之时亦接法统,承继并延续法鼓山的禅宗法脉,亦不得废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为永式。佛说:‘我不领众,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团精神中心,督策僧团寺务法务僧断僧行,依法、依律、依规制,和乐、精进、清净”。
《圣严法师遗言》力图打破法派或剃派丛林中过于依赖人治等传统积弊和时病,强调“道风的确保、人才的教育、互动的关怀及人事的安排,宜纳入统一的机制”,“督策僧团寺务法务僧断僧行”的总方丈,当“依法、依律、依规制,和乐、精进、清净”。更为可贵的是,他没有完全拘泥于在剃派丛林(僧团内部)中产生未来的总方丈,也没有完全拘泥于总方丈必须是比丘而不可以是比丘尼的流行习惯,而更强调的是“依法、依律、依规制,和乐、精进、清净”的选贤标准。这说明他并不拘泥于时下普遍流行的剃派选贤制而把十方选贤看作法鼓山僧团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这是他对太虚大师所制定的现代人间佛教僧伽制度的创造性发展。
《圣严法师遗言》强调了法鼓山国际道场的禅风一致化和人事本土化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真正的中国禅法在多元文化中生根推广。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也就是说,中国佛教文化的精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禅文化当中。可是,近代以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禅文化是日本禅。从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圣严就去美国努力弘扬中国的禅文化,积极推动以禅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文化的国际化与现代化发展。在这方面,他所领导的法鼓山僧团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的突破,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世界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国际道场的禅风一致化,就是要不断推展中国佛教文化的国际化事业,使中国佛教文化真正在异域文化中生根、开花、结果,从而把中国的佛教文化智慧贡献于现代世界新文明的建设,使融会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世界新文明更具有包容、和谐与慈悲精神。因此,中国佛教文化的世界化或国际化,就是要自觉地向那些大力推动佛教中国化的古代高僧大德们学习,让接受中国禅法的各国本地僧伽领导其僧团建设和弘法事业,这就是圣严所提出的人事本土化。很显然,圣严的这一遗愿,充分吸取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智慧,充满了对中国佛教文化世界化的美好愿景。
圣严在遗言中特别强调他的身后事,“不可办成丧事,乃是一场庄严的佛事”。他最后说偈:“无事忙中老,空里有哭笑,本来没有我,生死皆可抛。”
圣严在《人间世》的一篇文章中说到:“面对生离死别,人们之所以如此哀伤,主要是不了解人是为何而生的。依佛法的认知,人来到这个世间,有两个任务:一是还债受报,偿还过去多生之中恩怨情仇的债务,接受福报与苦报;二是还愿发愿,人们在过去无数世中曾经许过的心愿,必须逐一完成,在受报还愿的同时,也可继续发愿。当在这一生中的债务及愿心告一段落时,便算任务结束,就可以安心地离开世间了。”我们相信圣严法师诚如所言,他是完成了无数心愿之后而“安心地离开世间了”。但他对现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将永载史册。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