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智慧的、安定的、清净的。智慧是不被环境所困扰;安定是不被环境所混乱;清净则是内心不随外境的杂乱而杂乱,不随外境的污染而污染。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的懒散者之外,大家都在忙碌过日子。
忙碌的原因是什么?多数人只是为了个人糊口,或为家庭生计,或为事业打拼,少数有理想抱负的人,几乎都是为社会大众的安全幸福而忙。不仅是为目前,也为未来。
我是一个非常忙的人,但不会忙得心头发慌,心慌则烦乱,心乱即烦恼。从禅的立场来看,如果处理得当,忙也可以当作消除烦恼的修行方法。所以菩萨越忙,道心越高。
一般人在不忙的时候,不是空虚无聊,就是胡思乱想;可是忙的时候,又觉得头昏眼花,甚至手忙脚乱,那也不好。所以当你正忙得起了烦恼时,不妨用禅修的基本方法,放鬆身心,注意呼吸从鼻孔出入的感觉,享受呼吸、体验呼吸,没有多久,就能够心平气和,头脑清醒了。
现代人的生活,无时无刻、无方无处,不是在紧张中度过。不论是吃饭、睡觉、逛街,甚至到海滩游泳、山上渡假,都是紧紧张张的。
最近我去了一趟罗马,吃午饭时由于要赶时间,必须在半小时内,进出餐厅、点菜、吃饭,可是等饭菜都到齐之后,时间已所剩无几,只得草草了事将食物往嘴裡塞,那已经不是在咀嚼、欣赏、品味,而是将食物囫囵吞下肚子裡去。
现代社会中,需要看心理医生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就是使人紧张的情况太多了。例如:家族间的关係,轻鬆的时间少,紧张的时间多;在工作场合、社交场合,与人相处的关係也是轻鬆的时候少,紧张的时候多;即使在休閒活动、出外旅行时,随时随地都会让人担心安全没有保障,害怕可能被喝醉酒的人驾车撞上,担心一个不小心皮包可能会被人抢走了。举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家族,乃至人与自己身心状况的不平衡,都会造成身心的紧张,轻者觉得无奈无助,重者变成焦虑恐惧,躁鬱症的精神病现象,便很普遍地发生了。
容易紧张的人很可怜,可是偏偏我们多数的人只要事情稍多,时间较少,或者工作较重而又所知不多时,就会开始紧张了。如果是有精神病倾向的人,更难放鬆他们的身心,不论白天或夜间,可能都是紧绷著的,严重者必须靠镇静剂来帮助精神暂时得到舒缓。
因此从禅修的立场来看,只要在平常生活中发现有紧张状况时,便应随时将头脑放鬆、肌肉放鬆;假如无法放鬆身心,也可以转而将自己放在客观的立场,体验身体的情况,感受心念的状况,也可达到放鬆的目的。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隻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製速食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快」究竟对不对呢?虽不能说有错,但是一般人在赶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是紧张的,会失去自我主宰而变得随境而转,只知道跟著环境的人事物,快!快!快!并未思考为什么要跟著大家那么快。虽然工作的效率快,竞争力就会提高,但在快速之中,可能也会著急,一急之下,情绪容易失控而生气,一生了气,就很可能捅出漏子来了。
不过,人在一生之中,纵然活到一百岁,也仅三万六千五百天,一天之中能工作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想把工作做得既多且好,不快不赶也是不行的。如能计画明确、步骤清楚的赶工作,就不会紧张;唯有毫无头绪、急急忙忙的抢时间,才会造成紧张。因此我主张:应当忙中有序的赶工作,不可紧张兮兮的抢时间。
禅修者的生活态度是精进不懈、为法忘躯,愿度无边众生,愿断无尽烦恼,愿学无量法门,愿成无上佛道,那得赶、忙、快的进行,但仍须经常保持轻鬆愉快。
我有两位性格完全不同的弟子,一位是慢手、慢脚、慢脾气,不论是双手的动作及走路的动作,都是慢慢吞吞的,永远不急也不生气,但是,他的工作效率并不差。另一位弟子则是整天看他忙东忙西,忙得团团转,而且老是在埋怨著说他只有两手两脚,工作又这么多,因此,经常是又焦急又生气,工作品质也只是普通。第一位採用的是禅修者的心态和方法,另一位对禅修方法,尚未用上力。
对这两种状况,我的建议是,能够做到赶和快而不著急,当然很好,否则宁可工作效率低一些,也要保持身心的轻鬆愉快。
疏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互不关心、不相往来。譬如说,现代家庭的夫妇,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孩子在不同程度的班级读书,甚至一家人都在外地就学、就业,不仅白天不易见面,连睡觉或休息的时间,也有差异,一天之中夫妻俩可能讲不到半句话。父母和幼小的儿女之间,也好不了多少,孩子被送到托儿所,或由褓母照顾,能每天早晚相聚已很难得,有的在一星期之中仅见数面。至于住在高楼公寓中的现代人,对隔壁的邻居是谁漠不关心,能于上下电梯中相见打一声招呼,已觉多馀,彼此姓什么?做什么?更无暇知道,古代守望相助的邻里感情已不再见。
最近我在乘飞机的途中,有一位服务了十二年的空中小姐,希望我替她算命,让她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婚。她是找错人了,但是我问她说:「你天天在飞机上飞来飞去,接触的人那么多,怎么会遇不到一位可以嫁的人呢?」其实,她每天面对的对象虽然不少,却都是陌生人,没有一位是她认为可以谈心的人。
若以禅修的立场来看,应该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係,就像在佛国净土中佛和菩萨的关係一样。我们虽然有认识及不认识的不同,但是互动的关係是非常密切的,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世界上,连彼此的呼吸都是息息相关的,虽不是血肉相连,却是声气相通的;如果心中产生这样的亲切感时,接触到任何一个人,岂非都像是自己的亲戚和朋友?
若能再进一步用禅修的方法,将小我扩大提昇到大我,便会知道,所有的人都跟自己密不可分,那么,对任何人都不会觉得是那么疏离而陌生了。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生活环境却因此而变得极为複杂。因为物质越丰富,人类的欲望就越强烈,见到人家有的,自己也希望拥有;已经便利的,希望更便利。由于这些欲望,使得我们的生活被物质所引诱,而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自信心。
有人形容物质文明和人类欲望的关係,就像一个人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因为一下来就会被老虎吃掉,他只能骑在虎背上,老虎跑得越快,骑在虎背上的人也越紧张,但无论如何紧张,也不敢让老虎的脚步停下来。作为一名现代人,似乎经常是处于这样的心情中。
对物质丰富的现代环境,不必努力抗拒,而要做到不受诱惑。如果用禅修的观念来过生活,就不会由于物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苦恼。因为禅修的目的,是重于精神的自在和解脱,而且如能从中获得平安,便不会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作为生活的指标。所以应该从精神层面多深入、多体验、多努力,对于物质条件的诱惑,便有免疫的能力了。
我曾提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这两句话,「想要」是贪欲的烦恼,「需要」只是生存的最低条件;「想要」的可以不要,「需要」的不是问题。禅修的人因为内心不会感到空虚不安,欲望必定减少,就能「少欲知足,知足常乐」了。
二十多年前我在台北出席一项重要的会议,与会的人士都是有钱的商人及有地位的官员,开完会之后,服务人员来问我:「请问法师,您的车子停在那儿?我们代您把司机请来!」
我说:「我的车子停得满远的,你叫它来,它是不会来的,因为那是公共汽车!」
这位服务人员替我委屈的说:「法师!您怎么没有自己的车子啊!」
当时如果我真的认为参加这样的会议,非要有一辆自己的车子不可,岂不就是受了环境影响,而失去自我了吗?
大家都希望这个世间的环境,能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稳定、越来越有安全的保障;可是由于大家只知道追求个人环境的美好,却忽略了整个地球的环境正在急速的遭受破坏。
生活环境中的污染有四大来源:1.每个家庭每天都要製造很多的垃圾;2.医院的医疗处理之后,也会产生很多的垃圾;3.为了农产品的化肥、用药及养植,使得土地环境受到污染;4.工业生产与科技开发,使得地球的地下资源、空气资源、水资源等,都受到严重的破损污染。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必须改善,可是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是束手无策,纵然有改善,但改善的速度却远不如破坏的速度。
其实,若要使得人类的生活环境不被污染,最重要的根本,是在人类的心念,建立惜福俭朴的观念,生活单纯,物质欲望减少,心灵受到的污染也就少,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也会减低了。除了少欲知足之外,还当用禅修的方法,随时保持安定、平静的心灵;心不平衡,身体及语言的动作就会变得暴躁粗鲁,自伤伤人,像一颗定时炸弹,若非自暴自弃,便成愤世嫉俗,困扰家人,破坏社会,不仅为社会环境、大众心灵带来污染,也为他们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就像在飢饿的鸡犬群中,忽然又闯进一群飢饿的狼,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如果用禅修的观念和工夫来帮助我们每一个人,使人人都能生活在安定的、平衡的、清净的环境之中,那就是人间净土。
由于现代资讯传播迅速,带给人们焦虑的梦魇也相当多,只要社会中、世界上、国际间,有一些风吹草动,不论直接或间接,不论是为自己、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为政治、为经济生活、为宗教信仰,凡是牵连到自身安危利害得失成败的状况,都令人无法高枕无忧。
昨天有位居士来见我,他的焦虑很多,起先只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睦,为了他的太太而焦虑,后来太太带著孩子不告而别,他又为孩子的平安焦虑,弄得每天整夜失眠,白天心神恍惚,情绪陷于失控,于是又担心如果连工作都做不好,那该怎么办?我只能劝他:「以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前天我也接到一封信,有一位太太她先生过世才不久,独生的女儿又被不良少年诱拐跑了,在此同时自己身上又长了恶性肿瘤,必须及时开刀,可是她上班的公司老闆却希望她马上回去复职,否则饭碗就不保;但是医生告诉她,如果不赶快开刀,病情会越来越严重;她若开刀又无医疗费可付,虽然手上还有些股票,可是现在正是股票下跌到了最谷底的当口,她又捨不得把仅有的股票卖掉,况且医生告诉她,开刀也只有一半痊癒的机会……凡此种种让她非常的焦虑,于是写了一封信来向我求救。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像正被困在火海之中的人,来向我求救。通常我会倾听他们的问题,知道他们所焦虑的是什么,但不会将他们的焦虑,变成我自己的梦魇。
我给他们的建议有一个原则:对感情的问题,宜用理智来处理;对家族的问题,宜用伦理来处理;即使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也应用时间来化解、淡化;如果真是无法避免的倒楣事,那只有面对它、接受它;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就等于是在处理它,既然已经处理了,也就不必再为它担心,应该放下它了,不要老是想著:「我怎么办?」而是睡觉时照样睡觉,吃饭时照样吃饭,该怎么生活就怎样生活。
如果用情绪来处理感情的事,用理论来处理家族的事,如同以刚克刚,以火救火,事情会越弄越糟。尤其在处理人际问题之时,必须要有慈悲心,多为对方设想,否则不但会得罪对方,连自己都可能无路可走。
处理事物问题之时,要有智慧,将问题客观化;问题客观化了之后,便能看清如何处理才是最好的。如果鱼与熊掌只能选其一,应先把轻重缓急弄清楚了,应捨即捨,能取即取。
佛法告诉我们:诸法虚幻,无自性故;捨除我执,无常故空。禅法即是佛法,以禅修的方法观照,便能超越自我的执著,超越「空」「有」的对立,也才能觉察到,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可让你忧虑的;能知天下本来无事,便是万事如意!(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九日及十一月二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整理)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所说的居士的名称,就是居家修道之士。居士的实质:就是敦睦人伦,竭尽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修行世间善法,来建立基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普愿自他,同出生死。能够如此,才可以不辜负居士这个名称。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
不是说我们观了无常观、观了因缘观就能够放下,但至少比较淡薄。一个人,只要你内心过得去,你能够跟自己沟通,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理论的基础,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但是你能够说服自己。你只要心中理论通得过去,你再勉强自己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相对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