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自在

禅学与正信之佛教

  一、禅即是佛教

  佛教的产生,起源自禅修,故有「从禅出教」及「藉教悟宗」两种说法。(一)从禅出教:一般人均存有错误观念,以为修禅是专为禅宗而设的法门,只有禅宗才需要禅修。实际上,原始佛教和佛教理论的出现,都是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透过修行禅定而创立。直至后期,历代祖师们亦同样经历著深厚的禅修基础和体验,实证实修,新的见地不断涌现,才分支出各种宗派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因此,禅便是佛教,禅修亦非禅宗专有的法门。(二)藉教悟宗:藉教悟宗是指依据教义理论指引的方法、观念而修行、开悟;如果缺乏方法和理论,修行便显得无从著力。

  佛陀在成佛以前,曾经体验诸多的修行方法而致开悟,之后则继续在当时的印度说法。佛陀曾说过,在有佛法的时期,没有人能够不依据佛教的教理和修行便能开悟。因此,如果有人主张不需依据佛法也能开悟,并且自称是佛教徒,甚至吹嘘自己已经开悟成佛,这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或佛教,只能称为附佛法外道。真正的佛教徒,必定以佛经、佛教的观念及方法,作为标准和修行。

  二、佛教的基本原则

  某些宗教名义上宣扬佛教,但偏离佛教的原则和理念,这是其他宗教自己的理论而非佛教。同时,如果只空谈佛法,研究佛经、引用佛经却缺乏实际禅修的基础和体验,则是在数他家宝。

  至于如何分辨是否合乎佛法原则,可用「三法印」来印证,「三法印」分别是:(一)诸行无常:一切心理的行为都在不停的变动。(二)诸法无我:是指一切的生理、物理、自然、社会等现象及至心理现象,均没有不变的自我存在。(三)涅槃寂静:「涅槃」是不动、空的意思,也是宇宙人生的根本。「空」是指一切现象皆由于因缘的不同在不断变化,在变迁不已的当中,唯有「空」永恆不变。所以,「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静止不动。

  佛法的基本,必须合乎「三法印」的原则;实践修行,则应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为方针。

  「戒」是生活的规范,作用是保护身心不受污染;能够持戒清净,便不易落入魔障;从持「戒」达到内心安「定」而产生「慧」。

  由于禅宗是以心为本,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因此真正的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文字表达。但是,禅仍然需要以文字来指导修行,就如同以手指指月,手指虽非月亮,但能让我们循著它看见月亮;只有明心见性,真正开悟的人才能完全不需要文字。

  三、正统的伟大宗教

  一个正统的宗教,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历史悠久的背景:有史以来,地球上有不少的宗教产生及灭亡,其中许多宗教只局限于某一个区域或某个时间,幻起幻灭,不能源远流长。也有些宗教只是随创始人而兴起,当创始人过世后,其宗教亦告没落消失,经不起时间及空间的考验。凡此种种,皆不能称为伟大的宗教。(二)历久常新的教理:所有的教义及方法,随著时间的增长,无论在任何时刻,仍能不断产生新的观念及方法,而不违背基本的原则。(三)适时适地的道德:伟大的宗教,必须不论处于任何时间、地点,均能合乎当时、当地的道德标准。

  健康的宗教精神还应包括人间性、关怀性、理智性和超越性。人间性、关怀性、理智性是属于人间层次;宗教层次则再加上超越性,也就是包容而不执著。

  四、什么是正信的佛教?

  (一)不是世俗化,但是人间化:人与人之间,彼此互相真诚关怀,但不会情绪化和涉入私人感情的恩怨是非。(二)不是鬼神教,但有人天教:承认和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不依赖鬼神。知道人死后能生天界,但不以生天为依归。无论在人间或天上,均须合乎相当的道德标准。(三)不是厌世的,但是出世的:无限制地对社会付出关怀、贡献,但不期待自己的努力会得到回馈。(四)不是恋世的,但是入世的:为了帮助有需要的人,参与社会世间的一切,但不贪恋执著。

  世间、出世间、入世、化世、救世的层次,也就是人间、天神、阿罗汉菩萨和佛五个层次。

  人间是从做人的基础开始,履行应尽的义务,合乎人间的道德标准;如果一切贡献和付出超越于人的层次,便可得生天界的果报;阿罗汉虽然付出对于社会的关怀,但是从不寄望自己的成就有所报酬或回馈,并且也不执著、留恋这世间,因此证入涅槃,从此不再生于人间,称为出世。

  菩萨由于慈悲的愿心,发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帮助、关怀一切众生,因此并不以小乘的涅槃为依归;直至慈悲与智慧修行圆满,也就是菩萨道的完成,便成佛道。

  因此,要发愿成佛,首先要尽人的义务,把做人的本分做好,从人间的层次顺次提昇;否则,人间的责任尚未完成却终日指望生天或成佛,那是不切实际。

  由此可知,行菩萨道的开始,是以尽人的责任为目标。因此,菩萨会以种种不同的身分示现;而且菩萨是入世的而不恋世,所以他们只管承担责任,不断努力提供世间所有人的便利和度脱各种苦难,不在乎一切权利和物质的享受。当然,如果是实至名归,必须要接受的,接受了亦无妨,例如今天我被安排在这高位置上,是因为演讲的需要,而我本人却并非为了追求这个位置而来演讲的。

  佛与菩萨都是从帮助众生而成的,没有众生,所有菩萨终不能成佛,因此,行菩萨道的人会对被他帮助的人心存感激,感谢被帮助的人成就自己的修行。假如一个家庭,其中一位成员发菩提心,修行菩萨道,这个家庭必然很有福报。

  五、佛教的禅修方法及目的

  许多慢性病,都是由于生活压力和精神紧张所引起,透过禅修,能令身心放鬆、平衡和促进健康。简单的禅修方法为:(一)放鬆身心:採取自然舒适的坐姿,身体放鬆,双手垂下放大腿上,脚部平放地上。闭上眼睛,眼球不要用力,身体靠往椅背。让脸部肌肉放鬆,然后,慢慢往下移,放鬆肩膀、双手、大腿,最后是小腹,以至身体全部放鬆。心中不存任何念头,轻轻注意呼吸,但不刻意控制呼吸,只是享受这种很舒畅的感觉。(二)统一身心:当身体的感觉不再构成内心的负担,只是知道身体的存在,但不在乎身体所引起的反应;对于周围环境感到很亲切、和谐,如同与整个宇宙合而为一。这时候,自我中心仍然存在,唯有进一步放下身心,才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三)放下身心:放下并非放弃,身体、念头依然存在,正常运作,只是不再执著自我中心。这是从修行的经验上,逐步渐修而进入无我的境界,与观念上的无我不大相同。现代人往往追求速成效果,希望能从知识及观念上的认知,达到顿悟、开悟。其实,在观念上认识「无我」,只能有助于经验上实证「无我」,但无法代替修行者达到开悟的境界。因此如果要实证佛法,必得要经过修行,否则,仅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正确的修行态度与观念应该是重视内心的自在,但是,现今社会上依然有很多人,甚至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著迷于神通本领。

  曾经有一位喇嘛,希望到西方国家弘法,他的师父劝告他要先修行神通力以便接引信众,弘法较为方便。于是,他夜以继日努力,终于练就了一种「神通」本领,可以帮人把遗失的物件寻回,原意是以此作为弘法方便的工具;不料很多人纷纷慕名而至,目的只是为了从他施展的神通当中获得个人的好处,而非为了听闻佛法,这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九九五年四月三十日,讲于佛州tampa南佛大学usf管理学系,李果嵩整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