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皆自在

无我与真我

  一、前言

  许多人认为「我」最重要,也有些人认为「我」并不重要,这两者都有问题,为什么呢?因为,认为「我」最重要的,就会经常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取、抗争,不愿考虑他人的得失,反正只要我自己获得利益就好,这是「自私」的我。

  如果只从字面上瞭解「无我」,就会有人以为,既然我是「假」的,是「空」的,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活在世界上又有何意义,于是放弃拥有的一切,美其名是「看破红尘」,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的世界;也有一些人持著「生不如死」的观念,总以为「我」是假的,活著也是毫无意义,不如一了百了算了。凡此种种都不是正确的「无我」观念。

  佛法所谓的「无我」,是要超越「自私的我」,若执于「自私的我」必然会否定他人,乃至于否定自己;然而我们无法否定既有的生命和既有的环境,因此要善于运用生命和环境。

  曾经有位老太太带著身怀六甲的媳妇来见我,其目的是希望我为胎儿祝福。我问她的媳妇说:「你希望生男孩或女孩?」

  这位少妇说:「男女都很好,只要乖巧就好。」

  她的婆婆急忙说:「不行,不行,请师父加持让她生男孩。」

  由此可见,婆媳间的想法颇有出入。就媳妇而言,她已超越「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生不生男孩不是大问题;而婆婆「重男轻女」的观念则牢不可破,彷彿媳妇不生男孩就对不起列祖列宗,便断了宗族的后代。

  从这个故事便可以说明,「超越」的意思是:「不坚持一定需要什么,能有什么就接受什么。」所以,不执著「我」的主张,是相当重要的事。

  可是,完全没有「我」的主张也很麻烦。例如:我有一些弟子,当他们遇到问题就毫不考虑直接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应该提供意见呀!」

  有些人会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请师父裁决。」

  另一类型的弟子是每次来请教我之前,他自己早已决定好事情的处理方式,他会说:「师父,事情是如此,如此……」

  当我问:「你希望我这样处理吗?」

  他会告诉我:「当然,师父您一定要这么办,我可是全替师父您著想的哦!

  何况这也是师父的意见啊。」

  我很讶异:「哦!我并没有指示你要这么做!」

  他会说:「师父,弟子是为师父考量很久了。」

  我的这两种弟子都各执其一,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是「无我」,另一个是「有我」。但事实上,前者是不负责任,过于保护自己,怕说错话受师父责备,所以不愿提供参考意见;后者是胸有成竹,早已设计妥当,只是希望师父按照他的方式来执行。所以两者皆非「无我」,都是「有我」在作怪。

  二、自我的涵义

  从佛法看「自我」是什么:

  (一)从因果看自我是「有」

  「善因有善报,恶因有恶报」,这是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希望得到丰收的成果,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些突如其来,而且是莫名其妙之事,心裡就会想:「我这一辈子从未做坏事,何以会恶运临身呢?」佛法则从三世因果的观点来看,此生所做所为不一定在今生得果报,但这一生所遭遇的命运确实和过去生有相当密切的关係,现在如果逃避过去所造的种种因,不愿接受果报,就是不负责任;因此从因果的立场来看,是「有我」,所以我们要面对问题,接受现实,更要负起责任,万不可逃避。

  (二)从因缘看自我是「空」

  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思想、观念,都是构成「我」的因,外在环境的时空条件则是「缘」。因缘的运作不是永恆不变,是经常在变,因此所成的一切都是「空」。

  (三)从烦恼看自我是「假」

  烦恼是由于理性与感性的衝突,不善于处理烦恼,一定痛苦不堪,善于处理烦恼,则烦恼自消。

  内心烦恼衝突的感受,很多人都有此经验,大多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明明不愿想的事情,偏偏想个不停;不愿做的事,心裡又放不下,左思右想,还是做了;自己是个自私鬼,偏又幻想成为仁慈博爱的大善人;明知可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与亲友分享,却十分捨不得,百般思量,不如留为己用;这都是理性和感性、前念与后念的衝突。

  曾经有一对夫妻,婚前欢天喜地相偕来看我,并告诉我他俩的喜讯,我问他们说:「你们真的要结婚?」

  其中一个说:「我们彼此相识瞭解多年,结婚生活在一起是没有问题的。」

  我问他们:「你们可以保证不离婚吗?」

  另一个说:「师父怎么可以说这种话呢?我们不可能离婚的。」

  不料两年后,夫妻中的太太,哭哭啼啼跑来找我说:「师父!我已受了两年的罪,我再也不愿忍受了。」

  我问她:「怎么了?你们发生什么事情?」

  她说:「师父,那种活地狱般的日子我不能再忍受了,我打算离婚。」

  我不解的问:「当初你们不是相互瞭解才决定一起生活吗?」

  她颇有悔不当初之感的说:「唉!当时认识不深,婚后他的狐狸尾巴才一一现形,如今相处两年方知他是伪君子。我再也无法和他继续生活下去了。」

  两年前恩爱逾恆,两年后衝突迭起,对于同一个人,其印象、观感竟能如此不同。

  遇此情形,我通常是劝和不劝离,先请其再耐心试试看,不可轻言离婚,先调整自己的观点、作法和想法,试著为对方著想,对方如果也因你的改变而受影响,问题、衝突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四)从智慧看自我是「超越」

  《金刚经》中有提到「非法」、「非非法」的观念,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意思。

  《六祖坛经》则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执著生死,不执著涅槃,不再为烦恼所苦,也不用追求智慧,这就是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能超越生死,超越有无。

  因为不介意烦恼,烦恼就不存在,假如因为讨厌烦恼而苦苦追求智慧,则烦恼必定不断,为什么呢?只因为既执著除烦恼,也执著求智慧之故。其实智慧根本不须追求,只要对烦恼不在乎、不介意就是大智慧。

  所以从智慧的立场看自我,不要厌恶自我,更不需要觉得自我很可爱;要活时就必须活下去,该死时就让他死;能活则不求死,非死不可又怎么可能非活不可呢?若能如此,便可超越生死,超越有无。

  三、「无我」之意义及修行

  从佛法的观点来说,「无我」是超越「自私的我」,不逃避、肯负责,不计较个人的价值,随缘运作,捨己从人,助人利他。

  无我有许多层次,要达到无我的修行境界并非易事,该如何修行呢?

  (一)肯定「自我」

  1.凡夫有业报:业报有两类,一是罪报,一是福报。凡夫为什么会到这世界上来?是由于受到过去世所造的业力牵引,而来到世间接受业报的成果。什么成果?就是苦乐之果;造恶业得恶报;行善造福人群,救济众生,则得福报。有些人不明此理,于是在极端痛苦时,便埋怨父母何以要生下他在世间受磨难?殊不知父母仅是儿女们「从彼生到此生」的桥樑,真正接受生命的是自己。因此我们要肯定自己,才能达到「无我」。2.圣贤有果位:圣人如果仅修智慧而得解脱者,只能修得小乘果位,即阿罗汉果位;如果修慧又修福,福慧双修,行菩萨道,则可修得菩萨位乃至佛果位,此即是「无我」的展现。

  (二)消融「自我」

  1.用无常、无我的观点,观察世间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的,都是空。世界任何现象,没有永恆不变的,积聚好的因素,必然会促成美好的现象,累积坏的因缘,自然构成坏的果报。事实上,因缘的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好与坏,而是在现象产生后,对人们造成影响,经过主观的判断分别,便有好坏之分。

  既然现象的形成,是由各种因缘条件所促成,所以只要有一个因素变动,现象也会跟著起变化。因此,世上没有任何存在的现象是永恆不变的,如同《阿含经》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意指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皆属无常。2.若不能认知无常是事实,便会苦不堪言,所谓:「人无百年寿,却有千年忧。」3.若能体验无常是事实,就能认知我和我的身心世界是空的,即是「无我」。「无我」并非指「我」不存在,而是「我」存在于不断的变化中,因为有「变化」,所以当我们噩运临头时,知其「无常」,只要加一些努力或迴避的因素,就能转变命运;相反的,如果遇到好的运气,也不会过于骄傲兴奋而迷失方向。

  (三)用惭愧、忏悔和发愿,体验「无我」

  1.惭愧即反省,能反省者,必知「自我中心」是自损损人的烦恼。一般有修养的儒者,每天都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作为一名佛教徒,更应时时反省,是否做了对不起人的事或说了对不起人的话,若不知反省,则会伤人损己。

  例如:有一次我搭乘一部计程车,我发现在大雨滂沱中,有一位老太太撑著伞在路旁,被我们这部如入无人之境的车子,溅得满身污水,我问司机先生:「你有没有注意到走在路旁的那位老太太,因为我们车子经过,而被溅得全身溼淋淋?」

  他很不耐烦的说:「没有。」

  我再问他:「你不妨回头看一看?」

  他转身看了一下,丢给我一句话:「雨下这么大,她跑出来做什么?活该嘛!」

  难道这位老太太是因下雨而跑出来欣赏雨景吗?想必不是。这位司机先生真是一位不负责任且不知反省的人,自己做错,还将责任过失推给他人。2.忏悔即负责,勇于认错改进,对他人、对社会和众生,努力积极奉献自己,不求回馈。

  我们都会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意思是「我做的事,我自己承担」,可是,往往只是嘴上说说却又做不到。曾有一位居士做错了一件事,拍著胸脯说:「师父,这件事,我担当,这是我的责任,我担起来。」

  我问他:「如何担起来呢?」

  他说:「咦!师父,我不是说我担起来了吗?」

  我再说:「错已经造成,你准备怎么处理?」

  他竟然说:「顶多再错一次罢了。」

  这是製造错误而不知忏悔的典型例子,光说「担起来」又有何用呢?忏悔的意思,是要我们在对人们或社会做错事时,除了承认之外,更要设法改进弥补。

  有很多佛教徒只知「业障」现前时,在佛前拜佛,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我今天做错事了,请阿弥陀佛替我消消灾。」这是将自己的过错推给别人去替他承担。

  佛前忏悔的意思,乃是因为自己做错事,也承认自己的过失,但是目前没有能力补救,所以求佛、菩萨证明,为我们作担保,表明自己愿负责任并希望将来加倍报答及补偿。如此的忏悔,对他人、对社会及众生,才真有用,会更努力积极奉献自己,「自我中心」必然日渐消除。

  3.发愿及报恩,发愿学菩萨的心行,用报恩的心情来处理他人对我的恩惠。付出自己而成全他人,是为了还愿及报恩,还债是因为欠人,报恩也是因为欠人,例如:对父母恩,子女是无从报答完的,在此情境中如能以报恩的心态来处理,「自我」就能渐渐消融了。

  四、「真我」之意义及修行

  从佛法看「真我」,「真我」即「无我」,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于完成佛的果位,亦即「无我之我」。如何修成「真我」呢?

  (一)从人到佛次第提昇

  从人到成佛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的代价,方能一步步迈向成佛之道。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的禅宗是属于顿悟法门,所谓顿悟法门是不假修炼即可成佛,这意思好像是说,可以一步登天。

  可是,这就如同世上没有人能将一大碗饭一口吞下去,都是必须一口又一口慢慢吃,直到当我们吃饱的那一刹那,会觉得好像是最后一口饭才吃饱,而前面吃饭时都还是在饿的状况下,唯有最后这一口饭才是真饱。因此,「顿悟」虽确有其事,但却也是从前世、今生渐修中来。

  修行的内容包括:1.修五戒十善。五戒即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将五戒的妄语分为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省掉不饮酒,另加贪、瞋、痴,成为十条,乃是要想再来人间和生天界享受天福的标准。2.修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法。知道苦由烦恼起,认知烦恼本无常,放弃自我执著,努力于戒、定、慧的修行,必得解脱,这是小乘圣人的标准。3.修布施、持戒等六波罗蜜行。用智慧、财产、体能和时间做布施;持戒即好事一定要做,坏事绝对不做,这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亦是成菩萨、成佛的标准。

  一般人都会做布施的功德,可是如果在行布施之后希望有所回馈,这是投资的心态。真正的布施是基于对方的需要,而自己又有能力给人,在给了之后,不求回报。

  (二)《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即没有自私心的执著;「生其心」即顺应他人的需求而随类摄化,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人,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尤其要在他人有难时,依据自己的能力,随人所求,给予救济。

  (三)实相即无相

  「实相」即实际的本来面目,即是永恆的、普遍的,也是超越时空的;世间事物,均在无常的变化,没有永恆不变的,所以无常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无相,无相的本身就是实相,故可以说:实相即无相,即是真我的名字。

  (四)真我即无我

  「自我」是由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环境构成,这些因素经常在变,这些变的现象是「幻我」。智者以无相的事实是真,凡夫执无常的假相为「我」。

  智者的真我无定相,所以能够随境自在,随缘自由,故名大解脱;凡夫的自我有阻碍,所以不能随境自在,随缘自由,故常为烦恼所苦,而造作种种业,又受种种苦。

  五、结语

  世事本无常,我们无法否定既有之生命或既有的环境,因此便要善用我们的生命,善用我们的环境,随类布施,随缘救济;不仅自己得福报,更助他人得福报,这才能够消融自我,才能成就无我与真我。(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讲于华视视听中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