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福原隆善先生将所有经典列成表格[福原隆善〈善导大师の忏悔思想〉,藤吉慈海编《善导大师の净土教》第54页,知恩院净土宗学研究所1980年。],笔者检索《大藏经》,增加一部分典籍,列出如下:
类型
出处四悔系五悔系
《大乘戒经研究》中所列的经典
《菩萨藏经》
《舍利弗悔过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
《回向轮经》《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经》
《菩萨五法忏悔文》
福原隆善所举出的典籍《合部金光明经》
《十住毗婆沙论》
《大智度论》
《集诸经礼忏仪》《占察善恶业报经》
《观佛三昧海经》
《大乘止观法门》
《摩诃止观》
《法华三昧忏仪》
《国清百录》
笔者所举出的经典《无尽意菩萨经》
《决定毗尼经》
《大方等大集经》
善导的五悔是依龙树菩萨《愿往生礼赞偈》而作成,此《愿往生礼赞偈》即是《十二礼》[《十二礼》,龙树造,禅那崛多译,原收于迦才《净土论》,即《往生礼赞偈》中的中夜礼赞文,后重编于《卍藏经》第二卷。本经以十二颂(七言四十句)赞叹阿弥陀佛之庄严功德,故称《十二礼》。][88],但是在《十二礼》中并没有发现五悔思想,所以善导的五悔思想是依据另外的经论。在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善导所说的相似处,现在就二者的忏悔文进行比较,列表如下: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T.26/45b-c善导《往生礼赞偈》T.47/443a
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所起罪业,为贪欲、嗔恚、愚痴所逼故,或不识佛、不识法、不识僧,或不识罪福,或身口意多作众罪,或以恶心出佛身血,或毁灭正法,破坏众僧,杀真人阿罗汉,或自行十不善道,或教他令行,或复随喜。若于众生有不爱语,若以斗秤欺诳侵人,以诸邪行恼乱众生,或不孝父母,或盗塔物及四方僧物,佛所说经或有毁破,违逆和尚阿阇梨。若人发声闻辟支佛乘、发大乘者,恶言毁辱轻贱嫌恨悭嫉覆心故。于诸佛所或起恶口,或说是法非法,说非法是法。
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
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
今以是罪于现在诸佛知者见者证者所,尽皆发露不敢覆藏,从今已后不敢复作。若我有罪应堕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中,不值三尊生在诸难,愿以此罪今世现受。如过去诸菩萨求佛道者,忏悔恶业罪,我亦如是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后不复作。若今诸菩萨求佛道者,忏悔恶业罪,我亦如是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后不复作。如未来诸菩萨求佛道者,忏悔恶业罪,我亦如是发露忏悔,不敢覆藏,后不复作。
以是众罪因缘故,妄相颠倒生缠缚;
应受无量生死苦,顶礼忏悔愿消灭。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内容与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善导的五悔思想是依龙树《十住毗婆沙论》而作成。[福原隆善〈五悔思想の展开〉,《天台学报》第22号,第120页,1980年。]同时,善导历来喜欢引用《观佛三昧海经》,在《观佛三昧海经》中说:
我今观佛,以此功德不愿人天声闻缘觉,正欲专求佛菩提道。发是愿已,若实至心求大乘者,当行忏悔。行忏悔已,次行请佛。行请佛已,次行随喜。行随喜已,次行回向。行回向已,次行发愿。行发愿已,正身端坐系念在前,观佛境界令渐广大。[《观佛三昧海经》卷9,《大正藏》卷15,691a。]
经中明确地说明忏悔、请佛、随喜、回向、发愿五悔的次第顺序,其中请佛即劝请,所以我们想善导也一定依据此经而形成自己的五悔思想。
但是,善导在《观念法门》中引用了《观佛三昧海经》的忏悔法,所以福原隆善先生认为善导五悔思想萌芽于比《往生礼赞偈》先成立的《观念法门》,《观念法门》中“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具体化加以展开便是《往生礼赞偈》。[福原隆善〈善导大师の忏悔思想〉,藤吉慈海编《善导大师の净土教》,第57-58页]
善导在《往生礼赞偈》中引用了世亲《往生论》,将五念门引入净土实践,但是善导在引用过程中,对原文加以很大的改动。同时,在《往生礼赞偈》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作为往生净土的正因,五悔、三心、五念门之间的关连构成了善导忏悔思想的内在要素。福原隆善先生曾将《往生礼赞偈》五悔、三心及五念门进行比较,对我们有很大启发。[同上,第58-61页。]但是我们重新进行整理,并且加上菩提流支所译《往生论》中五念门原文进行比较,列表如下:
《往生礼赞》的五悔
T.47/443a《往生礼赞》的三心
T.47/438c《往生礼赞》的五念门T.47/438c-439a《往生论》的五念门原文T.26/231b
至心忏悔
自从无始受身来,恒以十恶加众生,不孝父母谤三宝,造作五逆不善业。以是众罪因缘故,妄想颠倒生缠缚,应受无量生死苦。一者至诚心,
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一者身业礼拜门,
所谓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礼拜阿弥陀佛,礼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一者礼拜门)云何礼拜?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至心劝请
诸佛大慈无上尊,恒以空慧照三界,众生盲冥不觉知,永没生死大苦海,为拔群生离诸苦,劝请常住转*轮。二者深心,
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二者口业赞叹门
所谓专意赞叹彼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彼国中一切宝庄严光明等,故名赞叹门。
(二者赞叹门)云何赞叹?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至心随喜
历劫已来怀嫉妒,我慢放逸由痴生,恒以嗔恚毒害火,焚烧智慧慈善根,今日思惟始惺悟,发大精进随喜心。三者意业忆念观察门
所谓专意念观彼佛,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国土庄严等,如观经说:唯除睡时,恒忆恒念恒想恒观此事等,故名观察门。(四者观察门)云何观察?
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至心回向
流浪三界内,痴爱入胎狱,生已归老死,沉没于苦海,我今修此福,回生安乐土。三者回向发愿心,
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五者回向门
所谓专心,若自作善根,及一切三乘五道一一圣凡等所作善根,深生随喜,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随喜善根及己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彼国,故名回向门。又到彼国已,得六神通,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彻穷后际,心无厌足,乃至成佛,亦名回向门。(五者回向门)云何回向?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至心发愿
愿舍胎藏形,往生安乐国,速见弥陀佛,无边功德身。奉觐诸如来,贤圣亦复然,获六神通力,救摄苦众生。虚空法界尽,我愿亦如是。四者作愿门
所谓专心,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三者作愿门)云何作愿?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首先,我们对善导所引用的五念门进行探讨。五念门是善导净土信仰的起行论,《往生礼赞偈》中说:“如天亲净土论云,若有愿生彼国者,劝修五念门。五门若具,定得往生,何者为五?”[《往生礼赞偈》,《大正藏》卷47,438c。]善导的五念门分别为:一身业礼拜门,二口业赞叹门,三意业观察门,四作愿门,五回向门;但是,世亲《往生论》的五念门顺序为: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我们可以看出,善导的五念门与《往生论》在顺序与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从而表现出善导自己的特色,这与昙鸾《往生论注》所说的五念门在次第顺序、字句省略方面的改动,有着一定的关系。[明山安雄〈往生礼赞の研究〉,佛教大学善导教学研究会编《善导教学の研究》,第289页,东洋文化出版,东京,1980年。]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