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圣凯法师的一次访谈

\

三昧·三味

  禅茶一味,是近年来茶禅两界乐议的话题,那么此“一味”究竟味在何处呢?在我看来,涵盖于三点:功夫一味,恭敬一味,载体一味。功夫一味,是指茶与禅都讲落实,熬工夫。由禅达悟,论的是根器修行,自古至今,哪一间禅堂没有蒲团坐烂?而茶如白琳(注1)者,一看产地,二看火候——非生于峻险之地,非老火慢焙者不为上品。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一点:考功夫。恭敬一味,讲的是态度。这需要从内心树立起对佛陀佛教独立正确的认识,进而抽发出自然的尊敬。佛教的仪式中常常用茶礼、茶仪、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即“觉者”的尊崇,清雅庄重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信众们清净无染的恭敬之心,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二点:起恭敬。载体一味,是说茶与禅都需要表达和衍演,古来祖师唱和酬答,历代茶人烹茶尽具,都是通过形式来表达一个内涵物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茶与禅的兴起、发展趋势相近,同根同源,这使茶之一事成为表“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使“禅”之一境,成为茶人们修行的最高追求。茶人们修研茶道,是为了克服局限,达到自在无碍。而古来禅宗巨匠,无论是赵州的三称“吃茶去”,还是圆悟手书的“茶禅一味”无不是祖师籍茶表禅的方便手段。这是茶与禅共通的第三点:互为载体,互为道器。

雅味·况味

  打禅七时,在行香、坐禅的间隙,都要喝一杯茶,茶与禅似乎发生了一点联系,于是便渐有“茶禅一味”的说法。但是,禅堂里的茶绝无半点风花雪月,大家在与腿疼厮捱,在与烦恼、妄念斗争,在与昏沉抗衡。正是在这种激烈的厮杀中,渐渐有点禅味。这种禅味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是在一番剧痛之后,渐渐才有那么一点。

  世人所传的“茶禅一味”多是一种被文学化的意境:老松之下,童子煮茶,自己抚琴清吟,以天地为茶舍,以北斗为茶勺,以万象为侣,引清泉为知音。松风,茶铫,悬泉,飞瀑……茶,暗香悠远,沁人心脾;人,孤高清远,不染纤尘。于是,在谧静的山中,伴着幽幽的琴声,夹杂着木鱼的声声点点,茶的幽香从远处传来,袭入鼻腔,仿佛心灵得到一番净化。"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品茶者手捧茶杯,注目翩翩下坠的茶芽,品味香甜苦涩诸味,便有一种空灵玄妙深远的意境。空留余味,回荡,回荡……

  在禅堂里喝茶,首先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因为整日坐禅、行香,极易上火,于是便需喝茶来清火、醒脑。泡茶、分杯、倒茶的工作,由专门护七的法师和居士承担。茶具亦极为朴素、简单,泡茶用大铜壶,茶杯是粗磁的,杯壁极厚,不易打碎,落在地上会发出清脆的响声,衬托禅堂的宁静。

  禅堂经常称为“选佛场”,即为从我们这些凡夫中选出佛来的场所;或者称为“大冶洪炉”,我们将自己的身心交给禅堂,经受痛苦的煎熬,规矩的约束,禅机棒喝的锻炼,最后能够战胜自己的身心障碍而脱胎换骨。闭上双眼,真诚地面对自己,疲倦地拖着这具尸体,心灵深处莫名的烦躁。对于初修者来说,腿疼无疑是最大的痛苦,以前听说有些师父为了锻炼腿功,用磨石压着自己的双腿,直至昏过去,听起来有点自我折磨。可是,人要战胜自己,必须要有勇狠之心,这样才能战胜那么一点的我执。有时实在痛不欲生,干脆睁开双眼,瞧着不远处的香,希望它早点燃完……

  这时,你不会有一种品茶的心态,不会管它是什么茶,更不会有闲心闲情欣赏茶具。静静地拿着茶杯,等候行茶者来到面前。一切都在无言中,行茶者丁字步站立,缓缓地倒茶,双方都专注于茶水的倾注与入杯。当茶汤滚过唇舌咽喉进入肺腑时,一股清流注入燥热的身心中,顿得清凉,顿解身心的疲倦,一位勇士又回到战场了。当下的味道,该是“茶禅一味”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