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讲经的时候有讲过,佛弟子要爱乐大乘、守护大乘、赞叹大乘、讲演大乘、修学大乘、流通大乘。具体的作法,我们用短短的时间,一个一个来作解释。
我们先讲第一个,所谓的“爱乐大乘”,怎么爱乐呢?对于大乘佛法,什么叫做“爱乐”?你真正爱乐大乘,你对佛法的修学你是放在心上的,无论人多人少,无论是风是雨,你都不会忘记你要修行、你要念佛,不管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你都能够坚持下去,这才称为“爱乐”。
所以能够长远心来修学,这是爱乐大乘;修学当中你能断除烦恼,能够离贪瞋痴,这是爱乐大乘;你能够布施,这是爱乐大乘;能持戒,这是爱乐大乘,种种的修行,都是爱乐;你面对邪见,你能不动心,你能善巧方便为众生开示,这个是爱乐。
所以跟世俗的爱欲不一样,爱乐大乘佛法,你自己懂得上进,为了成道,不断地学习佛法。爱乐大乘佛法的人,肯定会读经,给你功课你肯定会做,让你拜佛你肯定欢喜,这才叫爱乐。所以,为什么佛在经上讲要“爱乐大乘”,就是不管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修学佛法,都能提起正念,这个才爱乐,这是总的来说。
细分六度万行,不管在风雨之中,大风大浪之中,都不忘佛法,不忘菩提心,这个才叫爱乐佛法,这爱乐里面更重要的是信─“信受大乘”,你相信佛在经上所说的,依着四依法来修行,依着四依法建立正知正见,这个是相信佛法,相信净土,相信阿弥陀佛所言不虚,你能执持名号,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个都是爱乐的表现。
爱乐的表现,不是只有口头上的,或是人云亦云的,或是喊口号的,这种爱乐不行。你爱乐大乘佛法,你就会放下世间的事情,来道场共修,来这里听经,来这里学佛,这个才叫爱乐。爱乐─就是可以为了佛法,舍弃世间的一切,这个才叫爱乐,否则都不算。
佛门讲爱乐大乘佛法是有标准的,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做,应该爱乐大乘佛法,把世间事情放下,来修行、来用功、来熏习正法,这个才叫爱乐,否则不是真正爱乐。你回想你碰到你喜欢的东西,你会想尽办法,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希望能够得到它,这个才称为爱乐;我们想学大乘,想要成佛,当然时时刻刻都在用功,为什么?因为不忘菩提。
教你念佛、教你读经,你会生欢喜心,为什么?有人教、有人带。面对你的烦恼习气,比如说懈怠现前的时候,你会对治它,为什么?因为你爱乐大乘。我为了修学大乘佛法,我可以舍弃我的烦恼习气,我可以把我的贪瞋痴慢疑放下,把世间事情缓一缓,把世间事情看开一点,这个才叫爱乐大乘。
所以讲的这个范围很大,我们具体跟大家说,在各各层面上你要怎么表现。你回想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希望这个东西归属于你的时候,这世间事,你是不是想办法会希望这东西能够归属于你,比如说买房子好了,一间你中意的房子,你是不是会想办法。
所以你喜欢佛法,你想要成佛,你爱乐大乘佛法亦复如是,你会为了要修行,放下世间;你会为了要修行,放下你的贪、瞋、痴、慢、疑、恶见;你会为了要修行,把你这种没有耐心、不耐烦的心把它舍掉,你能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佛号;你能把你从前喜欢热闹的这种浮躁心理放下,你能来道场共修,你能来这里听经,你能来为道场发心值班、发心做义工,这个是爱乐大乘。
爱乐大乘要付诸于实际─实际的行动,实际的作为,不可以无所作为。
不能想说人家退一步,我才退半步,不能这样想。是想到人家退一步,我要进十步;人家进十步,我要进百步,是要有这种心态;人家用功十分,我要用功二十分,乃至三十分,这个叫“精进”。
所以,在修行上,精进是爱乐,六波罗蜜都可以称为爱乐大乘,普贤十愿也都可以称为爱乐大乘;在道理上,你读经、持咒,是爱乐大乘,你解经教是爱乐大乘;在破邪显正上,你破除邪见,接引众生来大乘佛法的道场,你接引他,你希望他来,你设善巧方便劝他来,这是爱乐大乘;在面对你的生活上,面对你的事业上,你对你的事业能够不要这么在意,你能够把心多用在佛法上,这个是爱乐大乘;对于家庭不要这么挂碍,你能够多放下一些你家庭的生活,多一点时间来道场用功,这个叫爱乐大乘。
所以是这样做,就像你发心来值班,这个就是一个爱乐大乘的表现,你能舍世间心、舍世间事,来参加讲经、共修,为了佛法,你能发心舍弃世间事,这一行当中,你就万善圆修,这个是爱乐。
所以爱乐大乘佛法在各各层面上,它是这样子表现出来的,不是只有心里面,如果你只有心里面,你这叫“执理废事”,你的这个爱乐大乘不是真的,你每天发愿,每天在佛前回向,这回向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想说你把今天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可是你真的有要求生吗?你回向正法久住,但是你自己怎么做?就像一个人说他自己有慈悲心,等一下就跑去吃肉了、杀生了,你说这慈悲心何在?
同样的道理,我们佛弟子爱乐大乘佛法,就要付诸行动,在修行上,在世间事上,我们要懂得选择修行,选择念佛,选择熏习佛法,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障碍我们,不管这个地方是否热闹,只要地方有道,我们就应当来修行,应当来用功,不管远不管近,远近那是你心里面的差别妄想而已。
一心向道的人没有远近,你看从前的祖师真心实意想要修道,不远千里不远万里,这样子来参学,希望找到真正善知识为他开示,让他能破迷开悟,希望能够安住依止在正法的道场,所以他肯放下他俗家的生活,他肯离乡背井,从前离乡背井是很大的一件事情,因为从前交通不发达,一出门就是一年两年,是算年的啊,这个是祖师的表现。
你看像玄奘大师,他是真正爱乐大乘,可以从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天竺去求法,不远万里,这样求法,带佛法回来中国利益后世的众生。所以你看这个是爱乐大乘,宁可向西一步而死,绝不退后一步而生,这个是爱乐大乘。
希望我们的同修,我们的佛弟子,你要真正付诸行动,要对治你的烦恼习气,要对治你的散乱,要让更多的众生来学习大乘佛法。
所以第一个这“爱乐”是总说,里面包含你信受佛法,包含着我们后面要讲的这五个,如果你对佛法没有好乐之心,那你没有办法落实后面这五个自利利他之行,你不会想要去推广大乘佛法,你不会想要劝这些众生来学佛,你不会希望他们来,你不会出钱出力。
所以第一个很重要,你看看自己是否爱乐大乘,如果没有,你要赶快发心,这是发菩提心,这是菩萨心肠,菩萨心肠不是只有慈悲,他还有一个好乐大乘佛法,也就是爱乐大乘。因此我们把它摆在第一位,你爱乐大乘佛法,你必然能信受,能信是真正爱乐。
原标题:欢喜学大乘丨爱乐大乘
转自微信公众号:大乘定香精舍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修净土法门,我们都会念佛。但念佛是为了求什么呢?我们很多时候会说“为了求平安吉祥”。很多人到庙里拜拜、念念,说为了家里都好,也为了自己消灾免难。
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处,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听不到,眼泪水和鼻涕,看见就恶心,怕和老人一块住。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