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宝论11、以清净行依止恩师 (第二章 如法依止师僧 之四)
在以如上虔敬的信心依止师僧善知识之后,应于恩师处殷切祈请,求示法要,从闻而思,精勤修学。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胜。亲近依止师僧的根本意义,是为依照正法修行,直至解脱。所以,欲报恩师无边的胜德,应以如法精进修行为最上。
殷重求法
向善知识求法应当挚诚殷重。昔常啼菩萨,因奇穷,乃卖身以供养其恩师,求闻般若。自谓色身易得,佛法难闻。中国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于达摩祖师座下求法时,恭敬虔诚、朝夕承事。而达摩祖师面壁打坐,不理不睬,更无教诲。二祖每日从朝至暮,一直殷切恳请。冬日,寒风刺骨,大雪纷飞,雪没过膝,禅师仍旧不退愿行。达摩祖师终于回头,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慧可禅师流泪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慧可禅师福至心田,毅然断其左臂以诚求法,达摩祖师为其求法之殷重所感,知其堪为法器,云:“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遂为说法,慧可禅师在达摩祖师的指示下当即大悟。后又从师学习大乘空宗要义,接续法脉,成为禅宗二祖。
宋朝浮山法远禅师,殷重求法之精神亦堪称后世楷模。禅师历参诸方,闻归省禅师之高风,于是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前去参拜。时值天降大雪,非常寒冷,归省禅师一见到他们来,便呵骂驱逐,并且将水泼到衣垫上,其他僧人都气愤地离去。唯有法远禅师和义怀禅师整衣敷具,复坐如前。省禅师见后又骂:“尔等还不离去,是否等我打?”法远禅师上前说:“我二人从数千里外来此特为参悟和尚之禅,岂可被一瓢水泼走?”省禅师笑云:“两位果然是来参禅,速去挂单。”如是法远禅师即作典座(管理大众饮食)。一次,省禅师出门,法远禅师为僧众取油面作五味粥,粥方熟,省禅师忽归,说他盗用常住,令其估算衣钵偿还常住,又责打三十杖,将其逐出院门。诸道友皆来劝请,和尚仍未答应。道友言:“若不开许彼回来,唯求让其随众听法。”和尚仍然未允。一日,省禅师上街,见法远在旅舍前站立,便言:“此是院门走廊,为何站于此处?”又命人追算店钱。至此法远禅师仍无难色,持钵于城中化缘付清店钱。省禅师回来后对大众说:“法远真是参禅之法器。”遂令他回来,上堂于大众前付衣嗣法。
如上所说,是历代祖师中依师求法的典范。最初进入佛门的佛子,起先还用不上什么功夫,于自性的清净功德也没有任何证悟时,即便不能像祖师们那样舍命求法,但仍可以学习他们的殷重之心,尽己所能对师僧三宝虔诚供养,可以种下无量善根。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公案:
有一天,佛陀走出王舍城,到多根树村。村中有一位妇人名叫藏喜,她见佛陀远远走来,身影中焕发出如同太阳般的光芒,相貌庄严,无比美妙,藏喜心想,世尊以前贵为王子,舍王宫的荣华富贵而出家学道,如今以乞食维持生活,如若他来向我乞食,我应该将面茶供养他。
佛陀知道藏喜的心思,便走过去向藏喜说道:“你可以施舍一钵面茶给我吗?”藏喜感觉佛陀知道自己的心念,更是喜出望外,恭恭敬敬地供养满钵面茶给佛陀。
佛陀接受了藏喜的面茶,微笑了起来,便从眉间射出一道光芒。阿难尊者看见了,就问佛陀:“世尊,从古以来,诸佛微笑必有因缘,可以请世尊为我们说明这次微笑的因缘吗?”
佛说:“你说得对啊!阿难,诸佛如来微笑必定是有因缘的。我今天就为你说这段因缘吧!刚刚你看到一位妇人供养我面茶吗?“是的。这位妇人因为这个善根,将于往后十三劫中不堕恶道,这段期间会在人道或天道轮回,最后一生转生为人,自己悟道证得辟支佛果,名号叫做善愿。”
藏喜的丈夫名叫如优,他从树林中砍柴回家的途中,听说自己的妻子只因为供养佛陀面茶,佛陀就授记她在十三劫后,可以证得辟支佛果。如优觉得佛陀是胡言乱语,心中很气愤,就去找佛陀。
如优见到佛陀后,用质询的语气对佛陀说:“听说你今天到我家去了?”“是的。”“听说我妻子供养你面茶,你就授记我妻子将来可以成为辟支佛?”“是的,我的确说过这样的话。”“你乔达摩,从转轮王种族舍弃富贵出家,今天竟然为了乞得一点面茶,说出这么大的谎话。谁会相信这么小的因,会得到那么大的果报?”“如优啊!今天由于这样的因缘,我们就来随意谈一谈好了。现在我问你一些问题,你随意回答就好。你曾看过你觉得很稀有的事情吗?”
“有啊!别的不说,就说我们村子名叫多根,这村名的由来很特别,因为在我们村里的东边有一棵很大的曲坨树,长得很茂盛,每天大概四五百辆牛车停在树下歇息,因为村里有这么大一棵树,所以大家将这个村庄称为多根树村。”
“如优啊!你看到这棵树这么大,你知道当初用了多大的种子去种它吗?可能要像一亩田那么大,也可能要几辆牛车才能播种得下去吧!否则怎么能长出这么大的树呢?”
“不,不!它的种子只有小小的一颗,大概是一颗芥子的四分之一那么大而已。’佛陀说:”你这么说谁会相信?小小一颗种子,居然可以长出这么大的树?”
“不管你信不信,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事实。而且那片土地虽然被种下了树的种子,但毫无损伤。种子虽然小,只要土地肥沃,将它埋入土中,给它充分的水,种子就会发芽长大。”
“如优啊!一颗小种子变成大树是你亲眼所见,你的妻子因为供养我种下了小善根,将来证得辟支佛的胜果,也是我亲眼所见啊!为何你不相信呢?”
佛陀说完,便示现出广长舌的庄严相给如优看,并说道:“我从来没有说过谎话啊!所以今生能得此好相。你该相信我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如优听了佛陀的话,又亲眼看见庄严的广长舌相,生起大欢喜心。佛陀进一步为他说四圣谛法,如优听后,证得了初果,欢喜地说道:“从今以后,我愿皈依三宝,遵守五戒,成为佛陀的弟子。’顶礼佛陀后,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
由这则公案我们可知,在师僧三宝前,即使虔诚供养非常微薄之物,也会种下无量善根,乃至后世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可于师僧处,舍难舍之物,忍难忍之行,放下自我执着,虔诚供事以全求法之殷诚。
身语意承事
身语意承事,是指在生活中,忍耐一切劳苦,尽己所能承事师僧。古人从师为法,誓死为期,终生不退。我辈后学,应效法古人,尽形竭力,三门事师,以悟为期。
《摩诃止观》有云:
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不嫌不恚,不见短长。当割肌肉,供养师,况复余耶?承事师,如仆奉大家。若于师生恶,求是三昧终难得。须外护,如母养子。须同行,如共涉险。
憨山大师的弟子中,有一位宗侍者,从很小的时候,便挑起了承事师僧的重担,负米采薪,履水踏雪,百务惟先,日夜无隙。憨山大师时奉旨,为求皇储,建大会于台山,命宗侍者独任点茶汤。宗侍者白天依师吩咐,照顾、服务好每一人,晚上则以余力课诵。憨山大师生病期间,百务惟勤,凡操食时,必侍立辍餐而后已,察意之可否,以为忧喜。大师偶尔不欲饮食,宗侍者则涕泗交颐,亦终日不食,如此久之如一日。后憨山大师东蹈海上,于牢山深处那罗窟而居之,人迹罕至。此间,大师披荆榛,卧草莽,犯风涛,涉险阻,艰难辛苦,不可殚述。人不堪其忧,而宗侍者无丝毫怨言,甘心承事。后来,憨山大师奉旨建立丛林,经营事务,无论巨细,一切皆委任于宗侍者。宗侍者亦事无巨细,认真料理。大师后蒙法难,被遣雷阳,临出长安时,与宗侍者告别,谓之曰:“丈夫处世,固不恋恋为儿女态,况吾释子,学出情法者乎?第尔从老人几二十年矣,老人固未尝以一语佛法累汝,不知汝于何处见老人乎?”宗侍者稽首曰:“宗自事师以来,自知愚钝,不敢外求,上不见有佛祖,下不见有禅道,唯知作务供众生,于动静闲忙疾病祸患死生之际,止此一念,直观师心而已。是故师生则生,师死则死。”大师曰:“我心无相,你怎么观?”宗侍者曰:“师心若有相,弟子则无今日也。”宗侍者依止恩师,孝诚心切,勤苦事师,不退初心,实乃汉地佛子依师典范。
藏地的阿秋喇嘛也同宗侍者一样,对上师外护同行,如母护子般地至诚保护恩师。他与恩师相依为命、生死与共,终于与师相应,成为当代佛教修行者中的大成就者。阿秋喇嘛原来只是名很普通的出家人,在寺院里只负责打水、做饭。后来,他的上师准备进山专修,阿秋喇嘛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毅然随师入山。每当冬季,为了给上师煮茶吃饭,阿秋喇嘛要经常扒开深深的积雪,从雪下找到一缕缕的枯草,仔细地用刀割下来,带回师父的山洞,给上师煮茶喝。在侍奉上师的三十年中,由于居住地气候寒冷,阿秋喇嘛浑身上下都被冻伤,脸上和手上的皮肤多因冻伤和紫外线照射而变了形,面部肌肉很难活动,皮肤也变得紫黑难看。
他上师的双腿不能自由活动,阿秋喇嘛便走到哪里就背恩师到哪里,精心照料,从不懈怠。有人用皮鞭和棍子抽打恩师时,阿秋喇嘛便用身体进行保护,不让皮鞭抽到恩师的身上,别人拉他,他也不动,只是拼命地保护。有人忍不住问阿秋喇嘛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这是我的老父亲,我不想让他受苦。”由于生活贫苦,为了供养上师,阿秋喇嘛经常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乞食,每当讨到一点酥油,他一口也不吃,好好收起来留给恩师。由于阿秋喇嘛的至诚,他终于完全与上师相应了。如同一个瓶里的水倒向另一个瓶子,他完完全全地接受了上师智慧:原来不懂的道理,现在全懂了;原来没有的证境,现在明明朗朗地安处其中;阿秋喇嘛得到了殊胜的大成就。
出家弟子若有条件亲近师僧,或为师僧做侍者,应像宗侍者和阿秋喇嘛一样,忠诚、竭尽全力地承事师尊。在家弟子虽然没有多少机会在生活中亲侍师尊,然而随力护持佛教,辅助师僧印经修寺,也都是事师护法的如理之行。
在完成师僧交代的任务时,如果弟子认为师僧的要求或教导是非法,则可以委婉拒绝而不应无原则顺从;若认为师僧所为乃不善法,则应即时提醒而遮止其行为,不可因此援生不敬与毁谤。这一点也是在承事过程中应当注意的。
如教修行
如教修行,是依止师僧的核心,也是依师修学的首要任务。经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按照师僧的教导,精进勤勉地修学,是最为重要的依止内容,它直接决定了我们能否获得成就。
师僧对我们的教导和调伏,不见得总是参禅打坐、诵经礼拜,更多的教化其实是在最为平实的生活中完成的。正所谓“搬柴担水是圣法,洒扫应对皆通玄”。师僧往往会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在最普通的事务劳作中,以善巧方便,巧妙地引导我们转凡入圣。所以,在师僧处修学,不要以洒扫应对等普通劳动为圣末边事而轻忽懈怠。其实,这些看似琐碎的任务,都是师僧以悲心调伏我们的重要方法。我们应依师教,无怨无尤地认真完成。
当代大德圣严法师早年师从东初老人参学时,曾经为从师命修补厨房墙壁,而跑遍全城去找三块一模一样的瓷砖,老人每次都以各种理由让圣严法师重新出去找,一开始,圣严法师内心充满了沮丧,甚至动了想要离开师父的念头,直到最后,老人从墙缝里找出三块一模一样的瓷砖,对他说:“哈!哈!你又被骗了。你是一个和尚,怎么可以气恼呢?我逮住你了。真是十分好玩啊!”圣严法师这时内心的沮丧消失了。他终于明白,寻找瓷砖原来是东初老人对他的一种磨练。第二天,东初老人恢复了往常的慈爱,拿出一块很好的布料送给圣严法师说:“圣严,你出家已有一阵子了。我没给你什么,这块布料你就拿去做件长衫吧。”圣严法师深深体会到恩师的关爱,从此再也没有动过离开师父的念头,直到晚年他都一直珍藏着那件衣服。
藏地的密勒日巴尊者是如教修行的最佳典范之一。他的上师曾对他说:“除了究竟成佛之外,任何事都不能算做最上的供养、究竟的报恩和真实的利他事业。”他的上师玛尔巴尊者为了清除米拉日巴的重重罪业,故意以苦行来折磨他,包括要他用石块建半月形的屋子,三角形的屋子,又故意在建得差不多的时候下令拆去再建,稍有不从便报以老拳。虽然被上师无故责打,而密勒日巴尊者心无邪念,具足学道的信心、精进、智慧与慈悲,终于得到玛尔巴尊者的修行法要,并指导他闭关修定,获得那若巴大师的衣钵,在雪山峻岭间修行,最终获证佛果。
师僧交付的任务,经常会看似简单枯燥而又艰巨。如果能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耐心而认真地去完成,我们的慢心一定会得到调伏,过去的恶业也会渐渐消除,逐步具足修行办道的基础。
如果老老实实、勤奋踏实地依照师父的教诲去修行,持之以恒,即使很愚钝的人,也会获得超越常人的殊胜成就。
谛闲法师的弟子持律法师,早年愚钝,但诚实老实,经常被人戏弄。有一次,他被人愚弄,将佛前的蜡烛也拿到院子里晒,蜡烛都被晒化了,因此被人称为“晒蜡法师”。后来维那师觉得他太愚痴,就当着大众的面,嘲笑说:“我看你这么大的智能,在这里学参禅太屈材料!现在谛闲老法师在温州头陀寺讲经,专门培养弘法人材,造就法师,既然你有这样大的聪明才智,可以到他那里学法师,将来学成之后,到各地讲经说法,利益人天,宏范三界。那时我去给你当维那,大家都能沾你的光。如果你在这里长久呆下去,把你这分智慧浪费了太可惜!”于是,迁了他的单,把他赶到谛闲长老处学法。持律法师便背起衣单,来到谛闲法师座下。谛闲法师问他:“你想发心学教吗?”“对啦!”持律法师说:“我在金山时,因为晒蜡,他们说我智慧大,在那里参禅屈材,让我到这里来跟你学教当法师;将来宏范三界,利益人天!”谛闲法师看看他这个人,心里早已明白他是一个笨拙的人,受人愚弄;于是对他说:“既然你愿意发心学教,就不要怕吃辛苦;不要怕受罪!首先要在常住行苦行,早晚多在佛前礼拜求智慧。经典要抽空慢慢学,不要着急,久而久之,就自然学成了。”
从那以后,持律法师就在长老处当净头,除粪、挑水、扫地,以后又行堂、擦桌子、洗碗、早晚在佛前礼拜,得工夫就找人教他学功课,一点闲空都不留。长老后来又找人教他背《楞严经》、《法华经》。经过十几年的功夫,他把这些经文全都背熟了,提起某一段来,他都很熟练。以后他不但听得懂佛经,而且还替长老讲经;一切教理文相,像得了语言三昧一样熟悉清楚。原来那位维那师父,以及当时捉弄他的那几位,听说“晒蜡法师”已经能开大座讲经,心中赧然。持律法师临圆寂时,预知时至,种种祥瑞,不可思议。持律法师本是一位极笨拙的人,大众都以“晒蜡法师”称呼他、耍笑他。可是,他却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对学教修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最终往生西方。这都归因于他谦虚好学,听受师僧教诫,并如教而勤勉修行。
如能像如上的大德一样向师僧殷重求法、于其身语意承事、并依教导如法修行,我们今生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完全毋庸置疑的。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