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禅堂里没有那么多闲话,我却一天说两次。说来说去,都是说过的话。或者是历代祖师说过的话,或者是自己说过的话。闲言碎语,说多了打闲岔。古代的祖师讲开示都只是三言两语,有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比如前两天讲到的南北朝时期的宝志公,梁武帝请他到宫中讲《金刚经》,宝志公升上法座,静坐须臾,便问大众:“听到没有?”大众都不言声,志公便下座了。志公无说,大众无闻。无说无闻,就是无上妙法。
禅宗兴起以后,许多禅师上堂说法时,往法座上一坐,一言不发,片刻之间便下座了。马祖当年升上法座,百丈就把席子卷了起来,马祖见到百丈卷了席子,就下座不说了。古人的作略,处处都在显示玄机,处处都在显示无上妙法。
就像《维摩经》所显示的那样:维摩居士生病了,佛派弟子去看望。大家都知道维摩居士辩才无碍,声闻弟子、诸位菩萨,都不是维摩居士的对手,都不敢去,只有文殊菩萨答应下来,率领众人前去探望。《维摩经》上有一品,叫做《入不二法门品》,前去探望的众人,都从理论上讲了什么叫入不二法门,最后轮到维摩居士,叫他说说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居士却默然无言。最后,文殊菩萨赞叹维摩居士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者,无说无示,不是言语可以表达。有言语可以表达的都不是不二法门。因为有言语就有分别,有言语就是二,就不是不二。不二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
禅堂就是修不二法门的地方。禅堂本身就是一个不二法门。有许多禅堂的门口就挂着这样一块牌匾:不二法门。禅是唯一的,禅是完整的,禅是一个整体,所以是不二法门。
各位不要理解错了,不二不是一,不是二当然就不是一,有一就有二。不二在佛经上,叫做“绝对待”。所谓对待,就是有主有宾,有你有我,有是有非,有有漏有无漏,有有为有无为。这些都是对待的。法身是绝对待的,显示法身的境界也是绝对待的,我们每个人自心的本体同样是绝对待的。自心的本体、诸法的本体、诸佛的本体、万法的本体是一致的,都是绝对待的,而且都是同一的,都是同一个境界。所谓诸法平等,平等就是指诸法绝对待的那种境界。它在诸法上叫做法性平等,在有情上叫做佛性平等。佛性是绝对待的,法性也是绝对待的。
佛性、法性是什么呢?志公禅师说:能听声音的是佛性,能说话的是佛性,指挥说话的那个是佛性,指挥你听声音的那个是佛性。什么东西在指挥我们呢?参禅就是参这个,就是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翁是个什么面目。临济禅师有两句话:“但看墙头弄傀儡,抽牵全仗里头人。”我们众生在迷惑当中,吃饭、穿衣、睡觉、走路,动作运为,就像玩木偶戏一样,只知道在那里乱说乱动,找不到自己的主人翁。这就是我们流浪生死的根本原因。
自己的主人翁在哪里呢?有一位讲经法师去参拜马祖,请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没有做正面的回答。等到这位讲经法师不得要领要离开马祖的时候,就在作礼而退之际,马祖突然喊他一声:“阇梨!”阇梨是对法师的尊称,就是阿阇梨。法师回头看马祖一眼,马祖就说:“是什么?”问他一句。这一句一问,这位讲经法师当下就明白了:哦!就这么回事!疑团就打破了。问了半天不得要领,直到真正接触到自己的娘生面目时,他忽然明白了。
古人求法修行,是把一个疑团朝如斯、夕如斯地放在心上,念念不忘。大慧宗杲禅师打了一个比喻说:疑团在心中挥之不去,也解决不了,也找不到答案,好比狗咬了一块滚烫的糍粑。因为糍粑是很粘牙齿的,狗子想把热糍粑吐掉,粘在牙齿上吐不出来;想咽下去又烫得慌。疑团横亘于心,就是那样一种滋味。如果我们疑到了那样的地步了,要打破疑团的时刻也就快到了。
那个时刻的境界是怎么样的呢?心里没有第二念,只有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四方八面无依无傍,截然独立。到了完全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没有分别的地步,叫做“照体独立”。身心世界全部成了一个疑团,没有第二念了。
我们做功夫,参话头是这样,念佛也是这个样。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你总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念,而是整个身心世界就只有这一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这一念打成了一片了,针插不进,水泼不入,那才叫一心不乱。不是说手上在掐珠子,嘴里在叽里咕噜地念就是一心不乱。那还是有二念,不是一心。一心不乱完全是一种功夫达到铜墙铁壁的境界。
我们打七,第二个七也有三天了。从第一个七到现在,已经过了十天的时间,每个人检验一下,看自己的功夫用到什么程度了,是一心,还是二心,还是三心?每一支香坐下来,有几分钟功夫能够成片?一天有几支香做到了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有几支香是顷刻之间就开静了?有几支香是磨来磨去,左看钟右看表,睁眼看张三,闭眼想李四?自己可以检验。功夫到了什么程度,天不知道,地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时间过得很快,三十五天差不多过了三分之一。光阴迅速,时不我待。希望大众努力精进,使功夫打成一片,成为针插不入、水泼不进的铁板一块,才不辜负我们这一期一会的无上大因缘。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本身就是对当时的主流佛教的一种改革,有人说六祖是对当时传统佛教的一种革命,我想这都很有道理。禅宗的一切作为,都是契理契机、观机逗教、不守成法,一切都是按照当时当地的情况来进行教化,不走过场,所以禅宗在中国一直都能够一枝独秀、千年不衰
人生处在迷与悟的交叉路口,怎样把握这一念之间迷与悟的判断与选择,这就是佛陀说法的一大事因缘。禅是佛法的核心,禅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加直截了当地解决人生的迷惑问题。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的态度是「要赶不要急」。在可利用的时间之内,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以这种心情来处理事情,就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因为着急没有用,忧虑、担心、恐惧不仅无济于事,反而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压力。
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我曾经在日本电视上看奥运转播,在一场游泳比赛里,有位俄国选手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在他的隔壁泳道是位日本选手。抵达终点的时候,以一秒之差,这位日本选手竟然战胜了俄国选手,成为新的世界泳王。后来,日本电视台访问这位日本选手:“你知道上次的世界冠军就在你的
身体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身体在做什么,心就在做什么;手在做什么,脚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身心不可分离,身心一致。例如: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为烦恼。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令名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尢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
谈到佛教,首先要了解“佛”。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专指释迦牟尼佛。他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族姓乔达摩,原名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针对当时印度种姓和阶级划分的不平等现象,看到众生遭受生、老、病死苦痛,为了打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救度苦难众生
如如不动,了了常知,知一切境相本空本幻本不可得,一切具足,一切圆满,众生本具,法尔如是。见一切境相不住着一切的幻相,明了知道一切的境相皆是灵知空性所显现的幻影。看到境相影子的当下,不着影子而要认取镜子,在境相当下不取幻相而认取知道明白显现幻相的灵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