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义章》的佛性说

六、结语

  以上是慧远在《大乘义章》中分五门加以详解佛性义,慧远师承勒那摩提的地论宗相州南道学派,他的诠释主要是依据《涅槃经》、《胜鬘夫人经》、以及勒那摩提译的《宝性论》等如来藏学系的经论。基本上,慧远以如来藏自性清淨心为立论基础,主张佛性本具,并将阿梨耶识,与《涅槃经》的佛性会通,而称之为「真识心」,这是慧远佛性说的一大特点。整体而言,慧远的佛性义契合印度如来藏思想的原意。

注:

  注1:有关淨影慧远的传记,参阅《续高僧传》卷8,《大正藏》卷50,页489上-492中。

  注2:法上师承慧光,而慧光又师承勒那摩提学《十地经论》。慧光为地论宗之元匠。注3:《续高僧传》卷8,《大正藏》卷50,页491上。

  注4:《续高僧传》卷8,《大正藏》卷50,页491下。

  注5:慧远的师父法上即曾撰《增一数法》四十卷;智顗亦撰有《法界次第初门》,建立修禅六十科之法数。

  注6:根据《续高僧传.法上传》,慧远之师法上曾撰《大乘义章》六卷,《佛性论》二卷,与慧远的著作《大乘义章》及其中的〈佛性义〉同名。可惜法上的著作已佚失,无从比较两人思想之异同,但从两人著作同名之事实而言,想必慧远深重其师之影响。

  注7:参阅廖明活〈淨影慧远的佛性学说〉,《中国文哲研究期刊》,第四期,1994年,页263-286;富贵厚章信,〈淨影慧远の佛性说〉,收于横超慧日编,《北魏佛教の研究》,平乐寺书店,昭和53年,页205-243。

  注8:《大正藏》卷44,页472上。

  注9:Budh(觉悟)加上字尾-ta即成为其过去分词buddha,如当成有主动意味的名词,即指「觉悟者」。

  注10:小川贯一在其所著的〈佛性とbuddhatva〉,(《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1期,页544-545)中比较汉译与梵本的《宝性论》,发现「佛性」一词译自buddhadhatu,tathagata-dhatu,gotra或garbha。篠因正成则认为buddha-dhatu才是佛性的原语,因dhatu除了有「因」义(dhatu=hetu)之外,还有「性」义(dhatu=dharmata),参阅〈佛性とその原语〉,《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11卷第1期(1963年),页223-226。高崎直道亦有同样的看法(参阅“Dharmata,Dharmadhatu,Dharmakaya,andBuddhadhatu-StructureoftheUltimateValueinMahayanaBuddhism,”IndogakuBukkyogakuKenkga14,March,1966,pp.78-94)。

  注11:参阅WhalenLai,“TheAwakeningofFaithinMahayana:AStudyoftheUnfoldingofSiniticMahayanamotifs”(Ph.D.Dissertation,HarvardUniversity,1975),pp.107-115.

  注12:《大正藏》,卷44,页472上。此段经文引自南本《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卷25,(《大正藏》卷12,页768上),或北本《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卷27,《大正藏》卷12,页523下。

  注13:《大正藏》卷44,页472上,引自《大智度论》卷32,《大正藏》卷25,页298中。

  注14:《大乘义章》卷9,《大正藏》卷44,页651下。

  注15:《大正藏》,卷44,页472上。此段经文引自南本《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卷25,(《大正藏》卷12,页768上),或北本《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卷27,《大正藏》卷12,页523下。

  注16:《大正藏》卷44,页472上,引自《大智度论》卷32,《大正藏》卷25,页298中。

  注17:《大乘义章》卷9,《大正藏》卷44,页651下。

  注18:慧远列举八个阿赖耶识的异名:藏识、圣识、第一义识、淨识、真识、真如识、家识、本识。《大正藏》卷44,页524下-525上。有关慧远之心识思想,参阅廖明活,〈淨影慧远的心识思想〉,《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三期,1993年,页391-416。

  注19:《大乘义章》卷3,《大正藏》卷44,页540上。

  注20:《大乘义章》卷19,《大正藏》卷44,页837下。

  注21:《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21上。

  注22:《大乘义章》卷1,《大正藏》卷44,页472上。

  注23:同上。

  注24:《大乘义章》卷1,《大正藏》卷44,页472上。

  注25:《大乘义章》卷1,《大正藏》卷44,页472中。

  注26:《大乘义章》卷1,《大正藏》卷44,页472下。

  注27:《大乘义章》卷1,《大正藏》卷44,页472下。

  注28:同上。

  注:29同上。

  注30:《涅槃经》卷36,《大正藏》卷12,页581上。

  注31:参阅释恆清,《佛性思想》,东大图书,1997,页253-271。

  注32:湛然是天台宗第九祖,他在《金刚錍》中力辩无情有性。参阅释恆清,「无情有性与深层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页17-42。

  注33:《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卷45,页40下。

  注34:《大乘义章》卷一,《大正藏》卷44,页472下。

  注35:吉藏在《大乘玄论》卷三说:「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大正藏》卷45,页40下);法藏在《探玄记》卷十六说:「圆教中佛性及性起,皆通依正。是故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是故局唯佛果,通遍非情。」(《大正藏》卷35,页405下-406上);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三十说,「若以相从性,第一义空无所不在,则牆壁等皆第一义空,云何非性?」(《大正藏》卷36,页280中。)

  注36:《大正藏》卷44,页473上。

  注37:慧远乃依据《大乘起信论》所说:「从本已来,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自性清淨识知义故,遍照一切法界义故,名为本觉。」《大正藏》卷44,页837下。

  注38:《大正藏》卷44,页838上。

  注39:慧远是依据《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三大」。

  注40:《大正藏》卷44,页473中。

  注41:参阅《大正藏》卷12,页574下。

  注42:法相宗坚持一阐提无有佛性,性宗则主张一阐提有佛性。在《大般涅槃经》中前后有不同的说法,但最后还是判定一阐提有怫性。

  注43:《大正藏》卷44,页473中。

  注44:《大般涅槃经》的「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一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大正藏》卷12,页562下。

  注45:参阅湛然的《金刚錍》,《大正藏》卷46,页781-785。

  注46:《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十一》卷27,《大正藏》卷12,页524上。

  注47:《大正藏》卷44,页473下。

  注48:《大正藏》卷44,页474上。

  注49:《大正藏》卷44,页473下。

  注50:《大般涅槃经》卷35,《大正藏》卷12,页571下。

  注51:《大正藏》卷44,页474中。

  注52:《大正藏》卷44,页475上;《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19下-220下。

  注53:五住地烦恼即1.见一切处住地,所谓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併断于一处。2.欲爱住地,即欲界中色、声、香、味、触等五种欲爱的烦恼。3.色爱住地,即色界烦恼,捨外五欲而贪著己身之烦恼。4.有爱住地,属无色界烦恼,捨离色贪但爱著己心。5.无明住地,即三界一切无明根本烦恼。(《大乘义章》卷5,《大正藏》卷44,页567上;《胜鬘经》,《大正藏》卷12,页220上。)

  注54:变异身是阿罗汉、辟支佛和登地菩萨,以无漏的「有分别业为因,以无明住地为缘,所招感三界外之殊胜报身,虽然殊胜,仍有微细的生灭,故称「不得自在」。慧远在《大乘义章》卷八称变异生死分为(1)事识中之变异生死,(2)妄识中之变异生死。参阅《大正藏》卷44,页615-618中。

  注55:《大正藏》卷44,页476上。

  注56:《大正藏》卷44,页476中。

  注57:《大般涅槃经》卷36,《大正藏》卷12,页581上。

  注58:《大般涅槃经》卷36,《大正藏》卷12,页581上。

  注59:南北朝时代研究《涅槃经》的诸师陆续提出不同的佛性说,其中僧柔等人所主张的以六法(五蕴和假我)为正因佛性,即是慧远所指的情识境界的「内」佛性。

  注60:《大正藏》卷44,页476中。慧远是跟据《大般涅槃经》卷36所说:「佛性非是三世摄」。

  注61:《大正藏》卷44,页476下。

  注62:参阅释恆清,《佛性思想》,东大图书,1997,页232-235。另外,有关佛性本有、始有之争,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鼎文书局,1975,页715-717;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人民出版社,1988,页89-104。

  注63:《大般涅槃经》卷28,《大正藏》卷12,页530中。

  注64:《大槃涅槃经》卷28,《大正藏》卷12,页530下。

  注65:《大正藏》卷44,页476下。

  注66:《大正藏》卷44,页476下-477上。

  注67:《大般涅槃经》卷28,《大正藏》卷12,页530上。

  注68:《大正藏》卷44,页477下。

  注69:《大正藏》卷44,页477下。,另外,参阅南本《大般涅槃经》卷32所说:「诸众生悉有佛性,为令一切不放逸故,是名如意语。」,《大正藏》卷12,页821中。

  注70:《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大正藏》卷16,页489上。

  注71:《大正藏》卷44,页477下。

  注72:《楞伽经》曰:「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为离外道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大正藏》卷16,页489中。

  注73:《大正藏》卷44,页477下。

  注74:《佛性论》卷1,《大正藏》卷31,页787上。

  注75:同上,页787中。50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