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语
上海西池庵联句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但使佛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
信心愿心。更须恒心。要把心愿时刻精进。自然感应道交。
又 又
自性弥陀。觌面相见。 但将六字出尘。
又
三身悲愿。涉苦海。布津梁。普度念佛众生。径登不退。
九品莲华。分青黄。间赤白。皆从裁培万善。取证无生。
又
式海法师主席之庆。 集武侯语。
养者久。所以发也大。 味于言。故能见其心。
挽王于文居士(丙寅八月十三日稿)
将经世才。学出世法。认真戒杀放生。默念弥陀修慧业。
以有漏果。作无漏因。维持人心道德。高超极乐证金身。
世界佛教居士林大殿对联
能入陀罗尼门。三世十方。皆已开颜含笑。
肯游奢摩他路。四禅六愿。尽来合掌擎拳。
西池庵联语
白毫宛转。绀目澄清。万德庄严微妙相。
肉髻宝瓶。花冠立佛。三身乘愿作慈航。
又 又
西方七宝池。九品莲华分四色。 西竺老头陀。曾到十方诸佛地。
北极三关语。几番棒喝胜多生。 东林大领袖。度将一切众生身。
西池庵题壁
慧月 法华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龙女成佛。慈悲仁让四字。其志意和雅。是其外德也。尔宜取法。是厚望焉。
圆妙 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澈五时。横赅八教。
不退 性海非遥。道源不远。念念弥陀。生不退转。
慈溪白云庵安乐林联语
(一) 又(二)
水鸟树音。咸宣佛法僧宝。 一句弥陀。有体有宗有用。
云霞山色。尽显毗卢遮那。 三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
四明尊者法智大师骨塔联语
罗?再来。的是四明尊者。 智者复出不外三观心宗。
佛陇心灯至十七祖(即法智法师)尽焰。 天台教观从三千佛印来。
扬家内宗风。不假他人手。 集遐方台藏。其唯此老心。
又(三) 又(四)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正立弥陀。左执金台右垂玉臂。
具信愿行离六欲天。 傍随大士。冠中化佛顶上宝瓶。
育王寺舍利殿柱对(释迦文佛应世二千九百四十九年岁次上章涒滩孟陬之月台宗后裔谛闲敬撰)
舍利子灵光。乃众生性德中之妙明。本不希奇。众生迷性德起惑造业。业感差殊。遂见灵光有千形万状。 阿育王宝塔。是诸佛法身内所垂应。并非怪异。诸佛悟法身持戒修因。因行满足。始知宝塔?天上人间。
对语
鹫窟谭经四众钦仰。虎溪结社千载传扬。指月当头几人领旨。拈华在手那个知音。
月白风清无非妙体。花香鸟语尽是圆音。竖起脊梁精修妙观。消除妄想参悟圆宗。
一念不生通身显露。六根纔寂脱体真常。吃饭穿衣现成公案。拈槌竖拂本分生涯。
鹫岭一华实相无相。虎溪三笑真言不言。息虑凝神能修圆观。纷驰妄想难契本宗。
挽明圣湖
阿育王飞锡曾来。松下谈经。不尽幽怀话曩昔。
明圣湖前尘如梦。竹间问疾。无多小别判人天。
挽王子文
将经世才。学出世法。先从戒杀放生。默念弥陀修慧业。
以有漏果。作无漏因。觑破人心世道。往生净土证金身。
挽吕文溪
经世雄才。宦游闽海。谁不闻政界内宏名。忽觉万树花开。尽似黄粱梦境。
精参妙谛。存想莲池。我失却化城中良友。偶见千江月现。皆成白色银台。
挽华山老和尚
菩提本无树。寿与佛同足矣。海屋纵添几筹。究竟终归寂灭地。
般若原非花。心较生异尚也。灵台不留半点。如今始证涅槃天。
代志恒述
性天路远。迷梦夜长。不幸师座早亡。切思道树常存。千秋覆荫。
苦海波深。慈恩光大。无妨祖灯忽熄。唯愿莲华上品。顷刻敷荣。
挽中兴伏龙寺善公老和尚
了自性弥陀。始既无始。终亦无终。不变随缘。度过七十余年。谈笑常如。无拘无束。
证唯心净土。生而不生。灭以不灭。随缘不变。顿超十万亿剎。优游解脱。不慌不忙。
持身严谨。处世无诤。勘破千七百则葛藤。本地风光师不泯。
德腊修崇。贻谋有荫。移来十万亿程宝剎。满天星月我何悲。
挽李宝舲居士
忆昔年维护法华高会。作大金城。俨如镇?国之宝珠。多生猛将。
喜今日证臻莲萼上台。亲觐古佛。好比撑惊人之舲舫万力慈航。
挽寂山和尚
四才具足。慧月圆明。际此鼎沸潮流。南北三江谁保障。
二谛融通。性天皎洁。端然神游安养。莲华大宝自庄严。
挽陆西林老居士
常寂光中开颜瞻佛。 宝楼阁上合掌闻经。
挽开如长老
常寂光中开颜含笑。 象王?下埋假藏真。
顿悟本来。便忘尘世。数十载补衲裁云。堪比西天老迦叶。
纔知将寂。辄断情缘。剎那间?牛入海。差似南岳古长沙。
吾师七十三岁。始终只在一剎那间。始则无生云生。终乃无灭云灭。
彼国十万亿程。远近那有恒河沙数。远既不去而去。近亦不来而来。
坐五?方丈。作善主人。无论县市山林。七十三年。不改阇黎面目。
彻一念因明。参彻知识。莫道西天东土。百千万劫。常用菩萨心肠。
挽慧明法师
纔出头来。便忘尘世。数十载拈椎竖拂。宏法利生。堪比西天大迦叶。
大开眼界。顿息疑情。剎那间补衲裁云。?牛入海。差似南岳古长沙。
挽湖西陈星伯先生
子孙蕃衍。耋耄遗型。黉门东占黄金地。
风月依然。江山易度。返驾西游白藕池。
贺圆瑛法师
代常住贺圆瑛法师
天童寺中龙象蹴踏。 太白山上华雨缤纷。
贺式昌和尚
式候时机三乘授道。 昌明出世四众瞻依。
能入陀罗尼门。三世十方。皆已开颜含笑。
肯游奢摩他路。四禅六愿。尽来合掌擎拳。
龙树通经华严奥藏。 马鸣制论起信深谭。
狮猊?呻百灵警惕。 龙象蹴踏万众欢腾。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我现在教给你们一个最殊胜的法门——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从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觉,你都要观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么。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