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佛教异闻录
华岩寺道坚述
忠州佛教是巴蜀佛教的缩影,在研究忠州佛教之时,发现忠州曾经出现了许多奇闻异事,故而录之于后。
柳木知兴衰
唐时白居易作忠州刺史,修复龙昌古寺,并植柳于下寺,至此柳兴盛则寺兴,柳衰则寺败。民国《忠县志》云:“巴台寺,白公祠左,即唐之龙昌寺。按:龙昌寺有三,一在山顶,一在山半,一在山下,巴台即山顶一寺也。白居易刺忠时,曾植柳于此,柳盛则寺兴,柳衰则寺败,僧护此柳比甘棠云。州人熊耳山人有题壁。”
石宝寨出米石
从古以来,巴蜀之间多匪患兵灾,凡有战事,寺院多成避乱山寨,民众因之得以成活者,不可计数。考今日巴蜀山寺,多有出米石之传闻,概因聚众食粮,以寺救济故,传之久远,才有出米石之讹。据《四川总志·石谱》云:“忠州石宝山,一石突高,圆三四丈余,根狹小,傍有一孔如盂,通明其顶,相传昔有米出其中,日可食一人,僧日利焉,后以冗穢,米遂絕。巴县亦有金田寺,宋时米自山孔中流出以供寺僧,今无矣。”
寺穴出白雾
忠州黎王乡第三保有宝光寺,宋代嘉定年间所建古寺,原有租田十二石。宝光寺旁有地穴,故传时有白雾喷出,引以为奇。据民国《忠县志》卷载:“宝光寺,寺左五丈许,地中有孔,口径一尺,每值欲晴欲雨时,喷出白雾,凝旋半空,经久不散,故名白云山。后有僧葬塔于此,其雾始散。明成化二年铸有大钟一口。”
土龙朝圣
土龙,是民间传说风水极佳之地,自然形成龙样的土堆。据传忠州黎王乡第一保有寺名福田寺,为南宋时建,明万历年间重修,重修寺廊时,地生土龙,铲之一夜又起,一共生了五次,人谓土龙朝圣。据民国《忠县志》卷二载:“福田寺,地名会龙山,称庙居龙口,寺前二十四堡环立朝拱。寺左廊甫建数日,地忽坟起土龙一条,长丈余,高五寸,铲之复起,似此五次乃已。内供释迦佛像,铁钟二口,清知州刘肇孔题‘林间夜宿还巢鸟,槛外朝飞出岫云’。”
潮水观音
忠州涂井跳桶岩半岩对面有观音寺,极其险要,山洪时发,初有大水浮来一尊观音造像,以其址建寺供俸,名潮水观音。据民国《忠县志》卷二云:“观音寺,峭岩间刻石佛三尊,上悬岩叠叠,下临大岩,河水涛声如雷,路向半岩独道过去,犹要攀岩把树,极其险然。曾于某代,上河涨水,冲一观音神像至此,浮入岩畔,自后发现,乃修庙其端,故名。今庙废矣,而神像犹在岩上。”
飞来神钟
忠州汝溪江溪场潼渊滩有寺,名潼渊寺,传说寺有飞来神钟一口,能生红毛,叹以为奇。据民国《忠县志》卷二载:“潼渊寺,传说原有小庙一座,僧人夜梦明日晨有大钟一口至此,请早开门。及次晨,飞来一钟,僧开山门不及,一触而退落滩内,故名潼渊寺,其滩曰潼渊滩。现或发现其钟已生红毛矣。清嘉庆十年铸大钟一口,报钟一口,磬二。”
寺产名毯
忠州清和乡金刚山广积寺,明弘治年间,由蒋氏始祖迁入忠州时捐赠修建,寺僧能织毯,技艺高超,一时远销千里之外,名重一方,寺院得利润置田五百石,为忠州第二大寺(开禧寺最大,雕刻最为精美)。据民国《忠县志》卷二载:“广积寺,由蒋氏迁忠始祖蒋德新施舍祇园,广积功德,故名广积寺。寺僧等数十人以织毯致富,其宗派有铁壁、破山之分。”
忠州特产木莲
香 山居士白居易作忠州刺史时,曾在州治西十里见木莲数棵,当时颇为罕见。据民国《忠县志》卷三载:“木莲洞,洞在治西十里,昔白居易于此得木莲数本,故名。按:莲曰木本,世所罕见。当时独产于吾忠,事属奇特,今遍觅不得其种,洞亦不识何在。旧志载道旁有石刻,今已不见。惟居易有《木莲图诗》。”按《酉阳杂俎》載,忠州溪及涧临卭白鶴山寺俱有之。白居易有云:“木莲树生巴峽山谷間,巴民亦呼黃心树。大者高五尺,经冬不凋,身如青阳有白文,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香色艳膩皆同,独房蘂有异。四月初始开,自开迨谢,仅二十日。卭僧云:花拆时有声如破竹。”其诗云:“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拋芍药挂高枝;云埋水隔无人见,惟有南宾太守知。”
开禧寺称蜀中第一
忠州汝溪乡高峰山上,有禅院名开禧寺,始建于明代正德二年。清康熙年间,高僧铁壁、三山、别庵先后持锡于此。寺极庄严,受皇朝封赐,曾有数百间石木结构古建筑,称巴蜀第一寺。据民国《忠县志》卷三载:“寺前建造三塔,即以上三僧归骨之所,旁置塔院,院内供奉三僧铜像,四时香火不绝。相传其地为四龙拱向,事闻于朝,清圣祖敕赐‘妙光\\\\\’二字匾额,悬诸殿上,所以矜铁壁之妙相光明,而寂照靡遗也。并御赐礼祖牌四具,现仍陈列塔院中。光绪间,其寺三毁于火。经住持通江重新构建,壮丽逾昔。期间石栋错落,数以百计,工程之巨,为川中寺宇所罕匹。”
恶女变猪
此为因果报应之说,然世不多见。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云:“崇祯七年,桐树结实如刀状。十二年三月十四日,张某屠豕,蹄上有‘恶妇再世\\\\\’四字。”虽不知是何道理,存之以示人也。
古寺枯木逢春
枯木逢春,古称瑞相。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云:“道光十二年,普照场红岩寺皂荚树大可数围,中空丈余,枯死,越二年后复活,树叶仍茂。”
左胁生子为僧
佛教有释迦胁生之说,而世无所据。今见古时忠州竟有胁生之记载,不知是何道理?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明万历四十四年,陈氏妇左胁生一子,以为不祥,遂舍为僧,名慈运,有传。”考此慈运禅师为铁壁慧机大师嗣法弟子,为忠州一代高僧。
吹万大师神行术
吹万广真大师,为聚云法派之开创者,为忠州历史上最有影响之大德。吹万著作等身,现在佛教所习《佛教三字经》为其著述。然据忠州古藉所载,吹万神通广大,能夜行八千里。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所载:“忠州高僧吹万老人,道行甚高,常飞锡于大江南北,与州人进士田一甲交谊弥深。明万历时,田入部,官河南道监察御史。除夕枯坐无聊,忽老人掩入,约归家度岁。田笑曰:‘路隔八千余里,岂片刻所能到耶?’老人曰:‘此易易耳。\\\\\’令田闭目,而以肘挟之。无何,直冲霄汉,御风而行。移时,田启眸下视,城上奎阁,红灯悬绕,始悉故乡已至。及履地地家,家人异之,以为甫得家书,归期原订明春二月,何今遽归来。田缅述颠末,家人闻之,莫不服老人之神也。”
长髯韦陀佛老叟
韦陀天将是三界护法神王,为一年青威武像,而忠州聚云寺韦陀却为长髯老叟;佛像有三十二像八十种好,清静庄严为上,皆是精健之像,而忠州聚云寺佛像却为老人像,为中国佛寺所独有。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田一甲(忠州进士)致仕归,与吹万老人盘桓于北门外聚云寺,礼忏谈经,朝夕不辍。时县人集资改塑寺内佛与韦陀像不成,老人笑曰:‘昉老僧与田君之貌,塑之何如?’塑工颔之,果一抹而成。考各寺佛像无须,独此像有之;韦陀本少年,独此像是一长髯叟,盖两像酷肖老人与田君也。迄今犹可指正。”
聚云老人圆寂而双开竹死
物与人非,皆运化之极致。忠州聚云寺吹万广真大师,为一代豪杰,生而为世间模范,逝时其院有双开竹自然槁死,竹与老人俱生,亦为一奇也。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明季,吾忠北门外聚云寺侧,有双开竹一簇,与震旦所产无异。迨寺僧吹万老人之寂后,则槁死无存。当年特产是竹,得毋诞生吹万老人之兆欤。”
熊月岩异梦得法
明季工部主事、江西丰城熊汝学,字月岩,因梦得入川拜见聚云法系铁壁慧机大师而得法,叹为希有。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明崇祯六年,工部主事、江西丰城熊汝学,字月岩,奉旨督荆南税,出京时梦一僧捧大慧语录相赠,继而登山,见趺坐定僧,头上出五色彩云。致敬已,入大殿礼地藏菩萨时,供灯朗耀,壁间持有蒲团,觉而异之。因关扬州有行僧通宿命,公往问曰:‘某久慕禅宗,末审契合何处?’僧云:‘此去西蜀,有人候汝。’公入川,至忠州云根驿,一闻聚云吹万大师,特登山礼塔;次到平都地藏寺遇铁壁大师,乃蒙印可,从派以灯,俗名之‘附行脚蒲团一员\\\\\’。故感今思昔,恍与梦会,岂壁岩果有夙缘欤?”
铁壁大师灵应护寺
铁壁大师为聚云系第二代传人,吹万广真大师之徒。据传大师圆寂后,灵验非常,有保寺之功。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郡城东门外振宗禅寺(即巴台寺,为清帝赐名)祖师铁壁,道行高深,清康熙末火化,寺僧为建一殿,奉祀不衰。民十八年,匪军盘踞寺内,每晨集铁壁殿上演习神拳。一晨,匪众启殿门,瞥见一老僧,趺坐香案上,合掌闭目,朗诵佛经,态度庄严,莫敢侵犯,群惧而却走。移时返探,则渺不复见,因报请其匪目,移驻他庙。又寺内设有佛会,会长锡兰,夜分闻剥啄声,启户侦之,见一长袍老僧,鹄立阶前,偈声琅琅。锡兰急合掌顶礼,须臾形声俱渺。据寺僧谈老僧状貌衣冠,酷肖铁壁老僧。其铁壁之现身欤。”
寺僧养虎自害
佛戒以许弟子于寺中畜养宠物,以荒道业故。而忠州有僧养宠物,却养猛虎于寺,竟致虎食主人的下场。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清光绪初年,王场某寺,僧豢养一乳虎,行止与俱,初不觉其噬人也。及体大如犬,仍爱若掌珠。邻人劝弃之,弗听。一日,与邻人作叶子戏,忽闻案下有咆哮声,俯视之,见其虎露牙张爪,状如噬人,邻人等仓皇避入室内。移时,闻虎声昂昂,达于寺外。启户视之,则僧首已失所在矣。噫!虎之反噬,可不惧哉。”
群蛇朝会
蛇类,古时与龟、鹿、鹤等一并称为灵物,有蛇大成蛟,蛟大成龙之谓。故对蛇的崇拜与对龙的崇拜有所关联。今日听说有群蛙集会者,亦有群蛇集会者,而忠州集蛇朝会,古有记焉。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一日,邻人过寺前,见大小蛇数万,萃一大田中,骇极。陇畔一小沙弥,摇手示勿声张。令人颔之,乃疾趋而过。沙弥告之曰:‘先师曾道此为蛇会,数十年不一见,见之必祥。见时如出声,或击之以石子,则蛇必群起而逐杀之。’邻人闻之悚然。”
怨鬼索命
忠州志书所载怨鬼索命之事甚多,如清光绪十二年知州田子石,即死于怨鬼。所载不一,今仅录关志灵索命之事。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云:“郡人关志灵,豪爽好义,以义兵从征大小金川,有功授参将,加三品街。同治元年,回籍办团防匪。与吏目徐子和有隙,徐诬控灵谋反,州牧捕杀之。临刑时谓徐曰:‘余于鬼门关待汝。\\\\\’徐果于是夜患风魔死。灵之首级悬老关庙前榕树上,其婢连夜行窃,三次皆以不能升木而返。第四夜,抱树而哭,忽绳断头落,婢遂携归以葬。”
赵璧城遇狐仙
狐仙精怪之事,传之于乡野,多认为是无稽之谈。忠州历史上发生过多起狐仙与人的爱情故事,如光绪末年孔庙一秀才遇狐仙事,又司祝张天顺与弟张天德见狐仙吐纳修练事等,而赵璧城遇狐仙,尤为精彩,可博一笑也。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云:“清诸生赵璧城,家窶贫,世居城西鸣玉桥畔。平生不事生产,亦未尝一试秋闺。年迈五十,乃欲赴乡试而苦无资斧,谋益友陈子昭。子昭以其晚年不宜问名,弗许。赵固哀之,且言其必操左卷。陈问其故,曰:‘余弱冠时有女狐,昼去宵来,缱绻备至,且盟白首,常为余点窜窗课。窘时亦微有将助,凡出处休咎,就而决之,无不应验。屡科乡试,女皆以不售见阻,独今年谓试则中,不中则死,与其生而吃苦,不若作孤注一掷,余深然其言,故谋及于君耳。’陈因赠白金二锭,赵晋省,果死闱中,同考乡人扶柩归葬。其从弟良臣,堂言其从兄‘鰥居终老,学无业师’,又言‘幼时常见一黑狐,缘屋后穿岩而过,其幻人形仅一二见耳’。足证璧城遇狐甚确。”
王复阶死后还阳
古代志怪类书多有死云还阳,诉说死后情景,以教育世人因果报应之事。在忠州有光绪年间的王复阶,就经历了别死后还阳的事。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清光绪时,群队王复阶病笃,见二隶持签至榻前,促其入城候案。从之,抵城隍庙,仿佛一大衙署,规模与世同。顷之,一宰官出坐堂上,点王名,王跻堂长跪。宰注视良久,怒目胃隶曰:‘此乃明年新贵人,谁遣误拘,可速送还。’隶頷之,导之出署门。见同里某荷枷鹄立,相晤流涕;至养老院谒其已亡父母,谈家事甚悉;出见剑树刀山,毛发竖立。盘桓三日,始随隶返家。家人正环柩衷啼,将敛矣,忽见王尸颤动,群惊而走。王曰:‘我已还阳,幸勿疑惧。’家人喜而问之,王缅述游冥始末綦详,且冥间示谕、楹联等文,尚能强记。次年,王果入郡庠,人皆以其言不谬。”
掘穴见金鲫
古时凡置阴阳二宅,皆尊风水之术。风水之于国人,须臾不可离也。余判信仰之分类,将风水术载入文化信仰类,即喻其以人文教化之功,而非专注于迷信也。掘穴见有活物,多年来时有所闻,家乡也多传其事,但未曾亲见。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郡人熊梦彩,葬其父仰渠于水磨溪。掘之其穴如盂,中有金鲫二,当掩埋之,其名其堂曰‘瑞璘’。”
周某丰都遇鬼
遇鬼之事,代有发生,而周某所遇,为其舅江晓岚新死,正赴丰都,以为奇也。余也曾经历过此事,遇见逝去前父亲于路途。回顾此事,颇为神伤。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县人江晓岚外甥周某,由渝返忠,道经丰都,舍舟登岸,遇晓岚乘黄包车过。惊而问舅氏:‘何日至此,下榻何处?’晓岚答:‘寓延生堂,甫三日。’移时,走访不遇。及抵家询之,晓岚死三日矣。相传丰都为冥府,于此足信。”延生堂,即余所住持之寺院也。
唐钟飞坠钟溪
石柱唐代有钟,为唐天册元年时物,据传飞坠入东溪大江,江因名钟溪。后钟为大西军所毁。据民国《忠县志》卷二十二载:“石柱方斗山方广寺,有铜钟二,为寺僧所秽,遂飞去。一坠于东溪大江中,故名钟溪;一止于治城鼓楼上,质精声洪,上铸‘唐天册元年制\\\\\’等字。相传为献贼所捽,确否待考。”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