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法雨(上成下刚法师法语)

  363、《称赞净土经》云:“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明知,非临终正念故有来迎,由来迎故临终正念也。

  364、分别令心摇动迷乱,烦躁不安,惑业苦三,如火炽然。是故,当住持正念,无所知见,稳住心神,令其不乱,则了然无事矣。

  365、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366、高丽僧云:“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毁誉不倾”。

  367、起心即违心,违心无好事。所谓无好事,谓起心即伤法身慧命也。

  368、尽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唯有实相一法,能摧毁打破五蕴山,决了生死法。亦唯有实相一法,能建立成就涅槃城,决了成佛法。

  369、我顾及什么,执著什么,放不下什么,反过来什么就系缚我、障碍我、逼迫我,成为我的生死处、罪业处、痛苦处,令我迷闷,如同瞽者,不识其途,无路可走。以是之故,我什么都不能顾及,什么都不能执著,什么都要放下,则所向皆坦途也。由是我就会趣向光明,趣向解脱,趣向安乐,无有穷尽。此佛子所以自度,又能以同体大悲,转而化他,令众生亦如是,是佛子所以度他也。佛子能自度度他,是菩萨道所以行也。

  370、佛说直心是道场。所谓直心,即质直之心也。纯一真实,而无虚妄,不参杂委曲与妄情。以委曲与妄情之心,皆非妙明真心之本体。是故无论委曲与妄情之心,如何幽隐善巧,亦不能充真心之用。比如纯米,不杂糠皮与糟粕。以糠皮与糟粕,非纯米之本体。是故无论对糠皮与糟粕怎样巧作,亦不能充纯米之用也。是知无论法说、喻说、因缘说,唯显一理,即一质直之心也,无有二致。是故,欲要端心正意,当如理作意,自可返妄归真也。

  371、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我要尽行放舍。若住一法,即失本心,而成本末颠倒,由是下坠,将堕无底深坑,欲要自拔,亦无由出也。是故我要慎必当坚,善守心城,无令倾动,如同虚空,而安住挺立也。

  372、一色一声、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一想,皆是我堕畜生处,入饿鬼处,下地狱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漫天大火,由是而就。无穷灾难,无以制御。所以佛子为道,是不可以不防微杜渐,戒止于未然也。

  373、以无明风,动彼净心,起诸识浪,令心生灭。以是之故,不入佛智,而酿成无边之生死也。犹如大海,以海风吹来,起诸波澜。以是之故,不能入海得宝,而酿成无穷之灾难也。

  374、《大法炬陀罗尼经》云:“若人常说法,若人常来听,如是两种人,咸得无量福”。

  375、读了佛的大乘经典,使我悟明一心,通达实相,心开意解。尽十方世界,实在是没有哪一种事物,值得我去贪著、攀缘、妄想执著的。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本无故。无即不有,不有即空义。所以我怎么能把客观上根本就不存在的一切事物,拿起来再放下呢?那不是痴心妄想吗?佛子由是得解脱,不复牵挂障碍,纠缠不清也。

  376、一切时处,于自心性,不纵不抑,有事无事,一种平怀,所谓祥和无过于此。

  377、随顺圣教,无我我所,依此而行,即入佛慧。

  378、祖师云:“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

  379、有人寓言于八哥问达摩:“西来意,西来意,快快教我出笼计”。达摩曰:“出笼计,出笼计,两腿伸直,两眼闭”。

  380、赞弥勒偈曰:“了法一如,放怀自在,胸无点物,笑口常开”。

  381、经云:“住于念佛,心印不坏”。

  382、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383、事不随心,还有习气没化;人不对事,还有因果未了。

  384、逆来顺受化习气;非来正对了前因。

  385、《大智度论》云:“以观种种别异法,故多生著心。若观诸法一相,若无常、苦、空等,是时烦恼不生,著心少故。是故多用是一,于实义中,一亦不用。若著一,即复是患。复次别异无故,一亦不可得,相待法故。但以不著心,不取一相,故说无咎,一不实故,菩萨不得即是佛”。

  386、心生便是罪生时。

  387、《大宝积经》云:“若能于心得自在,则于诸法得自在”。

  388、《菩提行经》云:“若能降一心,一切自降伏”。

  389、于一法界外,若再立一法,或另起知见,乃至别作解会者,皆是病目见空华,背佛而向魔也。若能于此悟则无咎,若执迷不悟,而死心塌地者,正如儒家所谓,是自作孽,不可救也,可不慎欤!

  390、见这见那,敌对难下。不这不那,放怀无差。

  391、即今歇去便歇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392、达法源底,无动念处,悟心即佛,寸丝不挂。

  393、分别无好事,亦如伤口未愈合,又被碰撞,所以还是麻烦事。

  394、众生对我再好,也不能有满意心。对我再不好,也不能有不满意心。所以者何?以好与不好,满意与不满意,皆是妄心用事。我今修道就是要清除这些生死垃圾,以平息心地,故如是也。

  395、《胜天般若经》云:“若能伏心,则伏众法”。

  396、要发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397、要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等生死狂性,心念要正常,说话要正常,作事要正常。所谓要如理作意,如理言说,如理造作者是也。

  398、祖师云:“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399、生一念即是破坏清净心;起一知见即是无明之本;取一相即是生死过咎。

  400、生心是一举两失:一是酝酿成无边的生死。二是把本来佛遗失掉;不生心是一举两得:一是无边的生死云消雾散。二是究竟得作佛。

  401、佛说:“心是恶源”,又说:“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还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据此可知,此心甚为可畏,较之毒蛇、怨贼尤甚。过去在迷,认贼为子,一向生心,招惹很多麻烦。所以从今以后,要将此心歇去、休去、灭去。

  402、修学佛法,一要防止偏激;二矫枉不要过正;三慎勿顺情逆理;四要正念观察,不要局执。

  403、疑心生暗解,错乱而自惑。驱使役我心,疲惫几闷绝。热恼常相随,衰变不自在。如是数十年,常为贼所害。愚痴与暗昧,无慧以自解。今达法源底,牢关始透过。打破累身索,不复为所系。逍遥于法外,挺胸堂堂立。常游毕竟空,解脱常自在。

  404、修道人若一念不生,即同金刚。犹如虚空,无能捉持、摧毁、打破,乃至奈何者,所以者何?以无一物故。修道人若能常作如是学,是魔军不能加,心印保不坏。

  405、凡是令我生起善恶、逆顺、罪福、苦乐、佛生等知见与贪爱、嗔恨、愚痴、憍慢、疑惑等妄情,乃至一念心者,皆是魔之使作。若非心魔,即是外魔。是故我当法镜高悬,当下照破,觉悟无惑,切莫随顺。若不如此,魔就会从这里打开缺口,乘虚而入,广行杀戮,其危害将无穷尽也。

  406、一要深达实相,知一切法空,无有挂碍。二要一心念佛,确保不退,直达宝所。三要慈悲众生,普皆利益,共成佛道。这是进趣无上觉道的三个法宝,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若能依之修行,即可直达宝所。于其中间,始终地位,一不堕邪见,二不入歧途,三不遭委曲。

  407、宁受地狱苦,不离于如来。常侍在佛前,礼拜与赞叹。

  408、要规矩、本分、老实、仁义。要温和、善良、恭敬、谦让。

  409、象要求别人那样要求自己。象原谅自己那样原谅别人。

  410、要随顺法性,无缚无脱。不摄不散,任心自在。

  411、不贪爱,不嗔恨,不愚痴,不憍慢,不疑惑,不忧愁,不恐惧,不狂妄,不欺诈,不诉讼。

  412、要慈悲喜舍,拔苦兴乐。

  413、圆觉妙心,体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不仅离世间相、出世间相,而且也没有自相可得。若能这样正念观察,即可照见尽十方世界实在是没有哪一种事物,值得我们再去贪著、攀缘、妄想执著的了,如是即可荡涤一切虚妄之相,遣除一切妄想执著,令心无诤,当下得解脱也。

  414、恐畏之生,生于不足。今无不足,故无所畏。

  415、无得无分别,为所作已办相。

  416、无心于伏物,而物无不伏。

  417、唐无业国师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言讫,跏趺而逝。

  418、若能悟得自心是佛,本自圆成,与三世诸佛所证无欠无缺。对此理深信不疑,从今以后,唯此一事,以决定心保持任可,再不顾及其他,即可长养圣胎,解脱残质。佛的慧日即能透出暗昧,举体而现。如同日光出离云翳,普照天下,一片光明,沐浴万物,皆得生长也。

  419、庞蕴居士云:“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枕于公膝而化。

  420、金随工匠之缘,能现众器之相,若染缸、净瓶等。众器之相虽殊,乃一金所成,是器器皆金也。若解其中意,山河及大地,皆见法王身。

  421、不论于哪一法,若生起一念,则神识溃乱,业火上烧,意急头汗,不知所措。是心乱一切乱,后果不堪想,无法收拾也。

  422、若生起一念,即破坏清净心。清净心被破坏,势必漏落三界,乃至下堕三途。

  423、现在若不能心安实相,通达无碍,业习潜匿藏识,亦如家贼不除,终成祸患,是无穷尽也。

  424、远离他妻,不犯女人。

  425、一心念阿弥陀佛,即转迷心成悟心;转恶心成善心;转染心成净心;转曲心成直心;转逆心成顺心;转邪心成正心;转痴心成智心;转罪心成福心;转苦心成乐心;转坏心成好心;转妄心成真心,乃至转魔心成佛心。有如是大利益,实是不可思议,是故当他事切莫想,弥陀慎勿忘。

  426、经云:“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了达心外无法名识心,故外不著法求;了达心性不实名达本,故内不著心求。如是外不著法求,内不著心求,是一切无所求。一切无所求,是故得清净。清净即无为,是为沙门义。是知出家人乃无事僧、闲道人、清凉汉。不问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槃,乃至色身与浊命。唯将心歇去、休去、灭去,莫回头去,正如大德所谓冷湫湫地去,古庙寒灰去,方是出头露日处。

  427、若见一法生,则是头上安头。若见一法灭,则是自断其首。所以者何?以法本无有,岂有法生?法尚不生,岂有法灭?是故若见有法生,见有法灭,二见皆堕,活路何在?

  428、幻生亦非生,幻灭亦非灭。生死涅槃义,一性更无殊。要知奥妙处,深彻法源底,是为露头处。

  429、禅德曰:“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直须努力,莫闲过日”。

  430、禅德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431、无住无所依,无累心寂然,本性如虚空,是名无上道。

  432、《阿含经》云:“莫见长,莫见短”。

  433、弥勒菩萨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以识染,以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434、分别什么都是恶,分别善恶亦是恶。但不分别,无有恶。分别即染污。染污即不净。不净即垢故。

  435、首楞严者,梵语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乃大定之总名。谓性定,即自性本具之定也。又名圆定,即圆满大定也。又名妙定,即不可思议之定也。谓不但独取一心不动,乃统摄一切万法悉皆不动不摇,为一大定之体,故名首楞严,即一切事究竟坚固。

  436、《楞严经》云: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

  437、《华严经》疏云:唯心所现。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唯是真心所现,然法唯心现,全法是心,心即圆融,法亦无碍。经云:知一切法即自心性是也。

  438、有人说言: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上用功夫。若在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439、有人问大德,三界牢笼甚为难出,云何出得?曰:大死一场,云何是大死一场?曰:将心死去。云何是将心死去?曰:但不随分别。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故,我佛释迦已率先给我们做了示范,并于《阿含经》云:“我与心斗,其劫无数,今得成佛,独步三界”。治乱曰修,不停曰行,故名修行。是故我要象大觉世尊那样,当以佛法不停地治理心上的生死惑乱,以期从必然到达自由,愿法界众生皆如是,故为斯文。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