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法雨(上成下刚法师法语)

  278、欲要把心上的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彻底摧毁,恢复本来的清净觉性,当观诸法实相,非此不能决了无始劫来的生死大病。

  279、一刻也不能忘记慈悲众生,要用自己慈悲的思想、语言、行为,令众生欢喜,令众生生善,令众生出苦,令众生得乐。

  280、于一切善恶、逆顺、罪福等境界,我都要做到不浊恶、不染污、不障碍、不颠倒、不迷闷,清净自活,如是才能真正发起无缘大慈,以利益众生。

  281、圣心无寄,犹空无依。

  282、一切境界过不去,可谓无禅。一切境界过得去,可谓有禅。动念息念,皆是惑乱心性。就地不动,才是本地风光。

  283、观心之法,染净皆不可念,如眼不容物,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十恶五逆、地狱铜床、万德庄严、极乐黄金,亦直下不顾,可谓云消雾散,慧日之下,无有暗处,是名真观心,可见自性佛。

  284、于一切法,心里若有恐惧、忧愁、疑惑等情绪,由事显理,是见思严重。以果验因,是我执强烈,正在生死,于界外涅槃尚且遥远,渺不可睹。是故,当及时努力,生大惭愧,勇猛精进,以期早日透出生死牢关,得见天日。

  285、好莫作好想,所以治贪爱;坏莫作坏想,所以治嗔恨。好坏同一空,了却憎爱苦,无明无所养,慧日照太清,何期不见性?

  286、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但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287、一切皆不分别。

  288、我心要柔和善顺,卑躬谦下。

  289、《楞伽经》云:“名相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290、动念即乱,不动念即安。

  291、《大乘起信论》云:“法界一相”。即指十法界唯是一实相也。《大智度论》云:“除诸法实相,皆是魔罗网”。又云:“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即指一切法皆是实相。若见一法非实相,或分析鉴别、记忆想念一法者,皆是落在魔的罗网里。

  实相者,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即无一切虚妄之相也。实相绝诸对待,湛然常住,无有生灭,不落心行。是知令我起心者,皆是魔境。是故我当法镜高悬,当下照破,切莫随顺,受骗上当,自入险道,为贼所劫,乃至杀害。

  292、二种入(出《金刚三昧经》):一理入,谓众生深信本有真性,不一不异,不有不无,无己无他,凡圣不二,寂静无为,无有分别。因此深信,能入于理,是名理入。

  二行入,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谓行此行时,心不倾倚,无念无求,安住不动,犹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293、云峰禅师云:“即今歇去便歇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294、《有部律》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295、《宝积经》云:“生死未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

  296、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言:“善哉!快论”。

  297、忍者安住不动义,即安住自性而不动也,以自性清净不受一法故。是知无论什么善恶、逆顺、罪福,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境界现前,若能安住自性而不动,即法法得解脱也。

  298、若见一法非实相者,即是生死惑乱。

  299、学佛的真义,就是要以实相慧化解一切法,使其回归自性也。

  300、一切法皆以妄情而得住持,是情有理无。是知妄情若不歇,则诸法蜂起,业火竞烧。妄情若歇,则一切法即无所依据,云消雾散,是法本无有,皆得清凉也。

  301、《金刚经》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是知佛以心安实相而得住持,若离却心安实相,佛即无所依据,是故我今欲得菩提,当作如是学。

  302、禅定之时,慧在其中。慧用之时,定在其中。如是即定而慧,即慧而定,定慧等持,即是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则体用皆妙也。

  303、法法现前,法法皆实相,是故得无碍。

  304、此心不向此刻歇,更待何时歇此心。

  305、一切法皆不可论,以法本无有,论即成碍故。

  306、佛子为道,不求什么好,什么坏,也不求什么不好,什么不坏,坦然无所拘,平怀而自在。

  307、佛子欲于万法中,心安实相,亦如一人与万人战。是故当披佛的净戒铠,持佛的禅定心,秉佛的智慧剑,精进勇锐,不畏前境,无一法可当情,若能如是者,即可破灭魔军,得胜而还。

  308、现前这一念生灭心,即是生死怨贼,我若再放纵他,乃至不降伏他,即是自行伤害法身慧命,是故我当严防戒除之。

  309、过去的一切如同梦幻;现在的一切如同泡影;未来的一切如同空华,是皆不可得也。

  310、《阿含经》云:“莫见长,莫见短”。

  311、《大乘起信论》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

  312、悟得实相,即可无头乱麻一刀断。

  313、无心即是大忏悔。

  314、此心如刀、如火、如毒,故我不应起心,执刀自割,把火自烧,以毒自害也。

  315、心了一切了,莫从境上找,世事无头绪,逼迫何时了?

  心了一切了,心了即拉倒,切莫再寻思,烦恼从此了。

  心了一切了,心了保任好,解脱得自在,是为妙中宝。

  316、《法句经》云:“能知一切法,唯是一心,名为心自在”。

  317、如与大地为的,所射无不中者。如观心人,所见无不是心,终无一尘有隔。(隔即隔碍)

  318、大德说: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既达境唯心,便舍外尘相,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

  319、心外有法,即有二见,便有对治,即乃成诤。若了境即心,能所冥一,即无诤矣。

  320、若了心外无法,一切唯心,即无一法当情。无有好恶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切处皆是,故云当成无所畏。无所畏即佛,佛具四无畏也。

  321、《法华经》明:“等赐一大车,而出火宅”。若了一切处,唯是一心实相之旨,即是出宅义。(义者相也)

  322、佛说心外无法。既无有一法,则无有攀缘处,无有憎爱处,无有取舍处……,乃至无有作业处,是无事可作也。既无事可作,休息可也。大德有言:“悟心即休,更无他术”。是知,但休息一法足矣。又佛说即心是佛,是知佛不从修成,不从作得,不从求来。佛是本自圆成。对于这个道理,若能心开意解,忍可于心,爱乐随顺,即可逍遥法外,心得自在,方可名为无事僧、闲道人、清凉汉。如是则知:生死与己,本来两不相干,无什瓜葛也。

  323、戒因心持。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自性之律,岂执事相,妄分持犯耶?

  324、忍因心受。经云:“云何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将心对治前境,为忍受耶?

  325、进因心作。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宁著有为,妄兴劳虑耶?

  326、禅因心发。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

  327、般若从心起。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循文言,强生知解耶?

  328、顿悟一心时,如醍醐入心,甘露注顶。

  329、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损善法,故曰六衰。

  330、众生生在世间,就两件事:一是造罪;二是遭罪,这就是众生的全部内容。除此以外,更没有其他。除非发心修学佛法,改往修来。改正修正自己,方可渐次步出这两种误区。

  331、万境归心,尽趣一真之道。如悟一心,能破一切尘劳境界。

  332、若得一,万邪灭矣。若得一,万事毕矣。

  333、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

  334、若一切所行,皆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

  335、此一心之法,是十方诸佛得道之场。

  336、万法本闲,而人自闹。

  337、若人外缘他境,如鱼在陆,不得自在。若背境归自心,似鸟翔空,无有隔碍,则念念归真,心心至道矣。

  338、既顿悟一心,全成圆信,则心外无有一法可解,心内无一法可思,怀抱豁然,永断纤疑矣。

  339、境未入心不等。一切诸法中,皆以等观入。慧解心寂然,三界无伦匹。

  340、若悟知妄念,即是法性,就不必修持争取无念了。

  341、如知痛苦即是成就,就不必另求快乐了。

  342、但不染污,即是真修。若再有所加,即是造作。造作乃属有为。有为虚妄,而非真也。以佛本自圆成故。

  343、此五蕴身心,即是众苦都集之处;众罪都集之处;众秽都集之处。佛说:是我此身肉,恒属老病死。言不虚也。

  344、此身即是罪业,即是痛苦,即是灾难;此身即是恶病,即是毒刺,即是脓疮;此身即是衰老,即是病苦,即是死亡;此身即是毒蛇,即是恶兽,即是怨贼;此身即是行厕,即是粪秽,即是污浊;此身即是苦海,即是火宅,即是牢狱;此身即是系缚,即是逼迫,即是障碍。

  345、若见心外有法,即是自起深孽;即是魔之使作;即是自伤法身慧命;即是发疯;即是发狂;即是执刀自割;即是把火自烧;即是自投罗网;即是白日见鬼;即是以针刺目,即是毒火归心。以心外无法故也。

  346、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相,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听吾偈言:菩提亦只宁,理事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僧问:“如何是修道”?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又问:“作么见解,即得达道”?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心,即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347、若能伏心,则伏众法。

  348、大德云:“大行者,则称无碍光如来名”。斯行即是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

  349、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揆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衣清向,夜分废寝,夙兴唯勤。庶夫真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乘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辉翰,岂从文咏而已哉?

  350、出家者亡身舍命,断欲归真,心若金刚,等同圆镜,希求佛地,即弘益自他。若非绝离嚣尘,此德无由可证。

  351、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352、归去来,魔乡不可停。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353、人生不精进,喻若树无根。采花置日中,能得几时鲜?人命亦如是,无常须臾间。劝诸行道众,勤修乃至真。

  354、若是释迦真弟子,誓行佛语生安乐。若闻此法稀奇益,不顾身命要求得。若能专行不惜命,命断须臾生安乐。

  355、信者,信阿弥陀佛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356、名号独运,唯信独达。

  357、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358、尽形寿,一心无二心、信心无疑心地专念弥陀名号。

  359、对自己要:规矩、本分、老实、仁义;对众生要:体谅、宽容、善待、救度。

  360、无住无所依,无累心寂然,本性如虚空,是名无上道。

  361、修道必须做到三件事:一要心不邪思。二要端心正意。三要直心念道。如是庶可透脱妄想,而趣向坦途。

  362、寂天菩萨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