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玄觉禅师悟道因缘
永嘉玄觉禅师,六祖慧能大师之法嗣,俗生戴,温州人。玄觉禅师童年即出家。博通三藏,精于天台止观法门,日常于四威仪中,常住禅观。后因读诵《维摩诘经》,发明心地,但没有人为他印证。
一个偶然的机会,六祖慧能禅师的弟子东阳玄策禅师,前来永嘉,拜访了玄觉禅师,二人相谈甚欢。玄策禅师惊讶地发现,玄觉禅师虽然出身于教下,但是他的出语却暗合祖师禅之妙旨,于是便问:“仁者得法师谁?”
玄觉禅师道:“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玄策禅师一听,便乘机点拨道:“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以前,无师自悟,是可以的),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玄觉禅师于是央求玄策禅师道:“愿仁者为我证据。”
玄策禅师道:“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玄觉禅师于是随同玄策禅师,跋出涉水,来到曹溪,参礼六祖大师。
初见六祖,玄觉禅师并不礼拜,而是绕床(禅座)三匝,然后振锡而立。
六祖见玄觉禅师这种气概,便故意试探道:“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玄觉禅师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为了解脱,我顾不得这些小节了。]
六祖道:“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玄觉禅师道:“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六祖一听,便印可道:“如是!如是!”
玄觉禅师这才具足威仪,大展礼拜,然后准备告辞。
六祖挽留道:“返太速乎(你回去不是太快了点吗)?”
玄觉禅师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自性本来无来无去,哪有快慢之分?]
六祖于是便追问道:“谁知非动?”
[你说本自非动,那么究竟是谁在知道非动的?]
玄觉禅师道:“仁者自生分别。”
[能知和所知,都是您自己在妄生分别。]
六祖道:“汝甚得无生之意。”
[这句话看起来是首肯之语,却暗中藏钩。若存有丝毫的法执或者说有所得心在,即被它钩却喉咙。]
玄觉禅师道:“无生岂有意耶?”
六祖道:“无意谁当分别?”
[此处的“无意谁当分别”和前面的“谁知非动”。都是杀人刀活人剑。既能杀人又能活人。]
玄觉禅师道:“分别亦非意。”
[此处的“分别”非前七识之妄想分别,乃“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之现量直观,亦即《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见玄觉禅师见悟透彻,不留痕迹,遂赞叹道:“善哉!善哉!少留一宿。”
于是,玄觉禅师便答应在曹溪住一晚上。时人因此而称他为“一宿觉”。
得到六祖的印可之后,第二天,玄觉禅师便下山,回到温州,在那里开法接众。一时学者辐凑,法席兴盛。
玄觉禅师生前著有《证道歌》一首及“禅宗悟修圆旨”一篇,后由庆州刺史魏靖编缉并作序,自浅入深,共成十篇,合曰《永嘉集》,刊行于世。千百年来,该书一直被人珍为丛林瑰宝,堪当修行人的指路明灯。
玄觉禅师圆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十月十七日,春秋四十九岁,谥无相大师。
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与三祖的《信心铭》、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以及六祖《坛经》中的几首《无相颂》,言简而意赅,见地圆融而透彻,是修行用功的绝佳指南。无论是修禅修净还是修密,若能具此正法眼藏,修行必能少走弯路。现时代的学佛者,虽去圣日遥,若能将这些偈颂烂熟于心,时时提撕,时时品味,必能大开智慧之眼,免被他人所瞒。现按诗韵及义理,将《证道歌》分为六十三节,附于次,供读者背诵:
1.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2.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3.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4.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5.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6.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7.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8.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9.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10.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11.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12.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13.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14.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15.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16.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17.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18.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19.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20.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21.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22.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闲寂安居实潇洒。
23.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24.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25.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即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26.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去霞体上衣。
27.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28.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29.心镜明,鉴无碍,廊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30.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31.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
32.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33.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34.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山醍醐我常纳。
35.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36.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37.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38.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39.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40.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41.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42.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43.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44.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45.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46.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轮。
47.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48.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49.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50.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堕。
51.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52.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53.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54.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55.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56.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57.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58.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莹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59.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忆。
60.法中王,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了者皆相应。
61.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62.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63.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