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佛顶骨舍利源流考

舍利子 | 作者:王孺童 [投稿]

四、顶骨中国供奉

  佛顶骨的六次流布,均在西域地区,其时还未传入中国。

  1、入传中国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感通篇〉第二十一〈圣迹部〉第二〈迦卑试国〉:“又此东南往古王寺,有佛顶骨一片,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至大唐龙朔元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今现宫内供养。”[ 《大正藏》第53卷,第497页下—498页上。]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九〈法运通塞志〉:“龙朔元年,王玄策进西天所得佛顶舍利。”[ 《大正藏》第49卷,第367页下。]

  唐龙朔元年,即公元661年。可知安置于迦毕试国之“小块”佛顶骨,此时被王玄策带回中国,并供奉于长安皇宫之中,故当为第七次流布。自释迦牟尼佛入灭毗荼后,其顶骨流布清晰者,至此而止。为重述源流,列表如下:

  拘尸那揭罗国入灭→八王分舍利→摩揭陀国阿育王集合再分→安置东方兜沙罗国→那揭罗曷国醯罗城→迦毕试国旧王伽蓝→王玄策带回中国长安

  乾陀罗国罽腻吒王演提洒寺

  2、来华贡献

  在迦毕试国旧王伽蓝中供奉之佛顶骨,被王玄策带回长安供奉于皇宫之后,就不知所踪,史籍无载。此后,又有中国赴西域求法僧,或西域来华传法僧,向朝廷贡献了诸多佛顶骨。然诸多顶骨均为携者自称为“佛”顶骨,其传承源流均不清,故只能列出备考。凡碑记中,“□”为缺字,“[]”为补字。

  (1)唐西域进献佛束顶骨

  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周岐州岐山南塔缘〉:“时周又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将往东都驾所。时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疋,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奉敕令僧智琮、弘静、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藏舍利于石室掩之。三十年后,非余所知,后有开瑞,可续而广也。(中略)其佛顶骨,国用珍宝赎之,计宝约估评绢直四千疋。遂依其数,以蕃练酬之。顶骨今仍在内云。”[ 《大正藏》第52卷,第407页中。]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八〈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故塔部〉第六〈感应缘〉:“时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道僧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皇后捨所寝衣帐,准价千匹绢,为舍利造金棺银椁,雕镂穷奇。以龙朔二年,送还本塔。至二月十五日,京师诸僧与塔寺僧及官人等无数千人,共下舍利于石室掩之。俟三十年后,非余所知,至后开瑞,冀补兹处。(中略)其佛顶骨用珍宝赎之,计直四千匹绢。遂依其数,以彩练酬之。顶骨今现在内供养,即是螺髻束发小顶骨,然大顶骨犹未至此。”[ 《大正藏》第53卷,第587页上。]

  此佛束顶骨,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时由西域进献。该“螺髻束发小顶骨”,尺寸为“高五寸,阔四寸许”,故知非王玄策带回之迦毕试国佛顶骨。

  (2)唐西域婆罗门进献佛束顶骨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八五〈六度篇〉第八十五之六〈智慧部〉第六〈利益部〉第三〈感应缘〉:“麟德元年,有西域四婆罗门来,献佛束顶骨。”[ 《大正藏》第53卷,第912页上。]

  此佛束顶骨,为西域四婆罗门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进献[ “麟德元年”,案明弘赞《六道集》卷五:“麟德二年,有西域四婆罗门来,献佛顶骨。”《卍续藏》第88卷,第174页上。]。

  (3)唐新罗慈藏梦感佛头骨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三〈台山五万真身〉:“按山中古传:此山之署名‘真圣住处’者,始自慈藏法师。初法师欲见中国五台山文殊真身,以善德王代贞观十年丙申入唐。初至中国太和池边石文殊处,虔祈七日,忽梦大圣授四句偈。觉而记忆,然皆梵语,罔然不解。明旦,忽有一僧,将绯罗金点袈裟一领,佛钵一具,佛头骨一片,到于师边。”[ 《大正藏》第49卷,第998页中。]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三〈前后所将舍利〉:“《国史》云:真兴王大清三年己巳,梁使沉湖送舍利若于粒。善德王代贞观十七年癸卯,慈藏法师所将佛头骨、佛牙、佛舍利百粒,佛所著绯罗金点袈裟一领。其舍利分为三:一分在皇龙塔,一分在大和塔,一分并袈裟在通度寺戒坛。其余未详所在。”[ 《大正藏》第49卷,第993页中。]

  慈藏法师,唐道宣《高僧传》卷二四〈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传〉:“释慈藏,姓金氏,新罗国人,其先三韩之后也。”[ 《大正藏》第50卷,第632页中。]其于善德王代贞观十年(636)入唐[ “贞观十年”,案唐道宣《高僧传》卷二四〈唐新罗国大僧统释慈藏传〉:“以贞观十二年(638),将领门人僧实等十有余人,东辞至京。”《大正藏》第50卷,第639页中。],梦感大圣,获一僧赠“佛头骨一片”。后于善德王代贞观十七年(643),其将“佛头骨”带回韩国供奉。

  (4)北宋中天竺法贤进献佛顶骨

  北宋赵安仁、杨亿《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一一:“(咸平三年)是年秋八月四日,三藏沙门法贤顺化,临终召其门人谓曰:‘佛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汝等观念无常,各勤精进。’言讫而逝。法贤初被疾,上遣中使护国医霍炳等三人诊视。及以不起,闻深嗟悼之。复遣中使冯仁俊监护襄事,所须官给。法贤以西域所得佛顶骨及道具等奉遗表以献,诏道具回赐本院供养,仍别颁赙赠。赐谥曰‘慧辩’,令僧录司具威仪,十月十六日葬于京师祥符县郑当里。建塔葬毕,法天、施护同诣便殿称谢,上抚慰之。诏度法贤童行二人为僧。”[ 《中华大藏经》第7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1版,第466页下—467页上。]

  依录中所记,此佛顶骨为中印度僧法贤(?—1001)从西域所得。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开宝六年八月)中天竺三藏法天至。”[ 《大正藏》第49卷,第396页中。]“(雍熙二年)法天改名法賢。”[ 《大正藏》第49卷,第399页下。]故知法天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带入中土,后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改名法贤。若依《大中祥符法宝录》所记,法天、法贤当为二人。

  (5)北宋法遇进献佛顶舍利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太平兴国八年)沙门法遇自西天来,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襕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乞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齐、葛古罗、柯兰诸国敕书以遣之。”[ 《大正藏》第49卷,第399页上。]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五二〈历代会要志〉:“沙门法遇自西天还,贡佛顶舍利、梵经。”[ 《大正藏》第49卷,第457页上。]

  此佛顶舍利,为法遇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自西天带回。法遇,乃北宋时赴西域求法僧,曾游历东南亚诸国,且深得宋太宗赏识。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端拱二年)上谓近臣曰:‘我宿世曾亲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诏直学士院朱昂撰塔铭,谓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僧法遇乞为本国佛金刚座立碑,学士苏易简为之,指佛为夷人。朕恶其不逊,遂别命制之。’”[ 《大正藏》第49卷,第400页中。]元脱脱《宋史》卷四九〇〈外国列传〉:“(太平兴国)八年,僧法遇自天竺取经回,至三佛齐,遇天竺僧弥摩罗失黎语不多命,附表愿至中国译经,上优诏召之。法遇后募缘制龙宝盖袈裟,将复往天竺,表乞给所经诸国敕书,遂赐三佛齐国王遐至葛、古罗国主司马佶芒、柯兰国主赞怛罗、西天王子谟驮仙书以遣之。”[ 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第1版,第14105页。]

  (6)北宋迦罗扇帝进献佛顶舍利

  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顶舍利、贝叶梵经。”[ 《大正藏》第49卷,第401页中。]

  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二〈仪注〉:“至道元年,贡佛顶骨。”[ 南宋李攸《宋朝事实》,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第203页。]

  此佛顶舍利,为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于宋太宗至道元年(995)进献。

  (7)北宋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佛顶真骨

  法主承天院住持圆觉大师赐紫德明述并书《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我大牟尼师,嗣贤劫第四之大宝也。捴法界为化封,以教理为命令。垂衣利物四十九年,大事既周,提河示寂,碎黄金相为设利罗。育王铸塔以缄藏,耶舍手光而分布,捴有八万四千所,而我中夏得一十九,为金陵长干寺塔即第二所也。东晋出现,梁武再营。宝塔参空,群生受赐。洎平陈之日,兵火废焉。旧基空列于蓁芜,峞级孰兴于佛事。每观藏录,空积感伤。圣宗之有天下,封禅礼周,汾阴祀毕,乃有讲律演化大师可政,塔就蒲津,愿兴坠典。言告中贵,以事闻天。寻奉纶言,赐崇寺塔。同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共为导首,率彼众缘,于先现光之地,选彼名匠,载建塼塔,高二百尺,八角九层,及造寺宇。进呈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次以铁[匣石]函安置。即以大中祥符四年太岁辛亥六月癸卯朔十八日庚申,备礼式,设阖郭大斋,閟于皇际,庶金名数,永镇坤维。上愿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天基永固,圣寿遐延;太子诸[王],福昌万叶;宰辅文武,赞国忠贞;三军兆民,乐时清泰;同缘众信,利集无彊;举事诸贤,功彰不朽。陵迁[谷变],此善长存。地久天长,斯文永振。谨记:塔主演化大师可政,助缘管勾赐紫善来、小师普伦,导首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妻史氏,十四娘男凝熙、规拯,孙男同缘,同会三哥、四哥、五哥、七哥、八哥、[九哥],孙女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五娘、六娘,新妇蔡氏、许氏、杨氏、杨氏,出嫁一娘、三娘、亾女四娘。先考二郎,[先]妣程氏,继母陈氏。寄东京王延旭,僧正赐紫守邈宣慧大师齐吉,赐紫文仲、僧仁相绍之捨。舍利施护:守正、重航、绍赟、智悟、重霸、守愿、尼妙善、宝性;砌塔都料:应承裕并男德兴、王仁规;施石函陆仁贞、仁恭。”[ 据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所藏拓片录文。]

  此佛顶真骨,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瘗藏七宝阿育王塔。然谓“佛顶真骨”,其意在别于“影骨”也。

  该《石函记》为“承天院住持圆觉大师赐紫德明”所书。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一七〈明律篇〉:“圆觉律师,德明者,住金陵能仁寺。际遇太宗召见,赐紫衣并御容及罗汉像以归。律声振江以南,求法人望之而归。真宗嗣位,复赠以诗章,有‘精勤演律达真风,释子南禅道少同’之句。”[ 《卍续藏》第77卷,第490页上。]又南宋宗晓《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一:“乾符寺中改承天寺,今为能仁寺。”[ 《大正藏》第46卷,第857页上。]故知圆觉律师德明,乃宋太宗、真宗时人,与可政同时,故其所述当为可信。又其善于解梦。北宋文莹《玉壶清话》:“圆觉大师德明善详梦。晋公镇金陵,忽大病,自梦乘骏于通逵,马跃中卧身于地。晋公甚厌,召明详之。明应声曰:‘公善可贺,即日疾痊。’晋公曰:‘何谓?’明曰:‘马蹶则鞍落。’果旬日勿药自安,晋公解所乘马赠之。”[ 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7月第1版,第109页。]

  根据《石函记》所记,演化大师可政化募打造七宝阿育王塔,并将佛顶真骨瘗藏其中。然“佛顶真骨”应最为尊贵,为何排序却在“感应舍利”之后?撰述者通过一个“并”字,显然是为了突出“感应舍利”之特殊性。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长干塔〉:“至南唐时,废寺为营庐。久之,舍利数表见感应。祥符中,僧可政状其迹,併感应舍利投进,有诏复为寺,即其表见之地建塔,赐号圣感舍利塔。”[ 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4月第1版,第150页。]故知当时可政为了能够修复长干寺,上书朝廷,并附呈进“感应舍利”,得宋真宗下诏准许修寺建塔。由于“感应舍利”曾进呈皇帝,故于《石函记》中排在“佛顶真骨”之前。此又说明“感应舍利”曾进入皇宫又得返赐,而“佛顶真骨”并非由皇帝所赐,亦未在皇宫供奉,否则也不会排在“感应舍利”之后,故知此“佛顶真骨”乃可政自行获得。

  虽有修复寺塔之诏许,但朝廷并未拨款,故可政乃凭己力,募集民间资金而作功德。在塔建好之后,可政无力修整寺院,致使不久塔寺全都荒废破败。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二〈兴福篇〉:“江宁府天禧寺,旧葬释迦真身舍利,后寺废。至南唐时为营。宋初营废。祥符中,僧可政上奏得请复为寺。政即其光相表见之地建塔,赐号圣感舍利宝塔寺。据山水形势,坐乙向辛,以越王台为案塔之。后地势倾下,政失于迁就,不能培筑相因,姑以北廊造院,为安僧之地。虽规模仅足,而狭小陋劣,事爽缘违,以故寺不复振。”[ 《卍续藏》第77卷,第510页下。]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六〈蜀冈录〉:“《嘉靖志》云:‘宋景纯中,僧可政复募民财建塔七级,名曰多宝。郡守王化基以闻于朝,赐名普惠。既而塔与寺俱圮。’”[ 汪北平、涂雨松点校《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第373页。]

  《石函记》后乃列助缘功德之人名。“相绍之捨”,乃谓前数人相继绍袭捨施而作功德。“舍利施护”,乃谓奉施护持舍利之人。如隋那连提耶舍译《大方等大集经》卷五二〈月藏分〉第十二〈提头赖吒天王护持品〉:“我等当以一切所须供养奉施护持养育。”[ 《大正藏》第13卷,第347页下。]卷五五〈月藏分〉第十二〈布阎浮提品〉:“若有檀越捨施供养护持养育,我说是人犹得无量阿僧祇大福德聚。”[ 《大正藏》第13卷,第363页中。]故不能以“施护”为人名,而同于译经僧“施护”。又译经僧施护(梵danapqla,?—1017),为北印度乌填曩国(即乌长那国)人,依例于名前当注明“西天”等标识国别之词。且《石函记》中多有“赐紫”僧名,于《大藏》之中,凡施护所译经典,均署名“西天北印度乌填曩国帝释宫寺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奉诏译”或“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故如此高僧不可能不记其赐号,且更不会与无名之辈并列其名于文末。

  又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三〈法运通塞志〉:“(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曩国三藏施护来,召见赐紫衣。”[ 《大正藏》第49卷,第394页上。]北宋吕夷简《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六:“(天禧元年十二月)三藏沙门施护有疾,上遣中使监太医霍炳、赵拱、左皓诊视。是月二十六日以趣寂闻,上颇悯悼,遣入内殿头王克让监护葬事,所须官给,内出缯帛制法衣。葬日,左右街备威仪,赐谥曰‘明悟’。法护、惟净同诣便殿称谢,命坐赐茶,上抚慰之。施护遗命,以念珠道具为献。赐其门弟子澄霭、澄亲紫衣。”[ 《中华大藏经》第7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8月第1版,第573页中—下。]施护与法贤同为北宋时期来华译经高僧,均受到极高礼遇。若施护真携“佛顶舍利”来华,应同法贤一样,史籍当有著录。然自施护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76)抵宋京,至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去世,皆不见任何记载。故不能因见“施护”一词,而妄加谬断。

  又“崇圣寺承天甘露戒坛院新戒僧思齐”所写题记云:“演化大师□藏如来顶骨真身舍利之资。”[ 据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所藏“墨书发愿文绸帕”录文。]缺字因书写潦草不清,诸过录者皆不识。《石函记》云:“閟于皇际。”故知该字当为“閟”,原句当为“演化大师閟藏如来顶骨真身舍利之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