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四世纪,佛顶骨随“诸比丘来集中国”,从兜沙罗国再次回到北印度,应该是第四次流布。但佛顶骨回到北印度之后,又被安置在何处呢?
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由是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蠡、敲铜钵。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精舍门前,朝朝恒有卖华香人,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精舍处方三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 《大正藏》第51卷,第858页下。]
法显,乃东晋著名译经僧,生前曾历尽艰难赴印度求法,先后游历三十多国。根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大正藏》第50卷,第338页中。]推知其生活年代约为公元340至423年之间,这与佛顶骨第四次流布时间大体相当。所谓“那竭国”,指北印度古国那揭罗曷国(梵nagarahqra)。所谓“醯罗城”,梵hiffa,指那揭罗曷国之都城,位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jalqlqbqd)以南约五英里处[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230页。]。依法显所记亲见经历,此时佛顶骨就安置在北印度那竭国醯罗城中之“佛顶骨精舍”中,并且首次描述了佛顶骨的颜色相状,即“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此后,中国赴西域求法高僧,亦多至该城瞻礼佛顶骨。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复西北行,渡一大水,至那迦逻国,有佛顶骨及佛手书梵字石塔铭。”[ 《大正藏》第51卷,第867页中。]
所谓“那迦逻国”,指那揭罗曷国。惠生,北魏僧。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熙平元年(516),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采诸经律。正光三年(522)冬,还京师。所得经论一百七十部,行于世。”[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第3042页。]又依记前文云“至正光元年(520)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 《大正藏》第51卷,第867页上。],后文云“凡在乌场国二年,至正光二年(521)还阙”[ 《大正藏》第51卷,第867页中。]。可知惠生见佛顶骨时,当在公元520年至521年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五:“道荣《传》云:‘至那迦罗阿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大正藏》第51卷,第1021页下。]
道荣,北魏僧。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三〇〈偏霸部〉:“(天平元年)九月庚寅,神武还至洛阳,乃遣僧道荣奉表关中,又不答。”[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第630页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六〈梁纪〉:“(中大通六年)冬十月,丞相欢至洛阳,又遣僧道荣奉表于孝武帝。”[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第4855页。]
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二〈那揭罗曷国〉:“城东南三十余里至醯罗城,周四五里,竖峻险固,花林池沼,光鲜澄镜。城中居人,淳质正信。复有重阁,画栋丹楹。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焕然。又有七宝小窣堵波,以贮如来髑髅骨,状若荷叶,色同顶骨,亦以宝函缄络而置。又有七宝小窣堵波,有如来眼睛,睛大如奈,光明清彻,曒映中外,又以宝函缄封而置。如来僧伽胝袈裟,细氎所作,其色黄赤,置宝函中,岁月既远,微有损坏。如来锡杖,白铁作镮,栴檀为笴,宝筒盛之。近有国王,闻此诸物,并是如来昔亲服用,恃其威力,迫胁而归。既至本国,置所居宫,曾未浃辰,求之已失,爰更寻访,已还本处。斯五圣迹多有灵异,迦毕试王令五净行给侍香花,观礼之徒相继不绝。诸净行等欲从虚寂,以为财用,人之所重,权立科条,以止諠杂。其大略曰:‘诸欲见如来顶骨者,税一金钱。若取印者,税五金钱。’自余节级,以次科条。科条虽重,观礼弥众。”[ 《大正藏》第51卷,第879页上—中。]
唐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又东南度沙岭十余里到佛顶骨城,城有重阁。第二阁中有七宝小塔,如来顶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但欲知罪福相者,摩香末为泥,以帛练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凶。法师即得菩提树像;所将二沙弥,大者得佛像,小者得莲华像。其守骨婆罗门欢喜,向法师弹指散花云:‘师所得甚为希有,是表有菩提之分。’复有髑髅骨塔,骨状如荷叶。复有佛眼睛,睛大如柰,光明晖赫,彻烛函外。复有佛僧伽胝,上妙细氎所作。复有佛锡杖,白铁为环,栴檀为茎。法师皆得礼拜,尽其哀敬,因施金钱五十,银钱一千,绮幡四口,锦两端,法服二具,散众杂华,辞拜而出。”[ 《大正藏》第50卷,第229页中—下。]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城南不远醯罗城中,有佛顶骨,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佛髑髅盖,如荷叶盘。佛眼圆睛,状如奈许,澄净皎然。有佛大衣,其色黄赤。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笴。此五圣迹同在一城,固守之务如传国宝。北近突厥,昔经侵夺。虽至所在,还潜本处。斯则赴缘隐显,未在兵威。奘奉觐灵相,悲泪横流,手拨末香,亲看体状,倍增欣悦。即以和香,印其顶骨,睹有嘉瑞,又增悲庆。”[ 《大正藏》第50卷,第448页中。]
玄奘至醯罗城当在唐贞观二年(628)[ 杨廷福《玄奘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8月第1版,第133页。]。除见佛顶骨外,他还见到如来髑髅骨。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三:“髑髅,《埤苍》云:‘头骨也。’《说文》云:‘顶骨也。’”[ 《大正藏》第54卷,第943页中。]故知“髑髅”亦同“顶骨”。
佛顶骨在唐以前仍为一块,此后由一分多,并被安置于西域其它诸国,故当为第五次流布。
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旧王伽蓝,内有释迦菩萨弱龄龆龀,长余一寸。其伽蓝东南有一伽蓝,亦名旧王,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又有如来发,发色青绀,螺旋右萦,引长尺余,卷可半寸。凡此三事,每至六斋,王及大臣散花供养。”[ 《大正藏》第51卷,第875页上。]
唐贞观二年(628)[ 张力生《玄奘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50页。],玄奘在至醯罗城之前,先至迦毕试国瞻礼了佛顶骨。所谓“迦毕试国”,梵kapi1aya,位于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城(begram)[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137页。]。该国旧王伽蓝也供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 “面广寸余”,案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感通篇〉第二十一〈圣迹部〉第二〈迦卑试国〉作“广二寸余”。]”,只是比醯罗城之佛顶骨略小。
“旧王伽蓝”,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第四〈迦毕试国〉[ 《大正藏》第51卷,第954页上。]、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感通篇〉第二十一〈圣迹部〉第二〈迦卑试国〉[ 《大正藏》第53卷,第497页下。]作“古王寺”。又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八〈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故塔部〉第六〈感应缘〉:“《西域志》云:‘罽宾国广崇佛教,其都城内有寺名汉寺。昔日汉使向彼因立浮图,以石构成,高百尺,道俗虔恭,异于殊常。寺中有佛顶骨,亦有佛发,色青螺文,以七宝装之,盛以金匣。’”[ 《大正藏》第53卷,第589页上。]所谓“罽宾国”,即指迦毕试国。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总集群经录〉:“北天竺境迦毕试国人也。言罽宾者,讹略。”[ 《大正藏》第55卷,第755页下。]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复令玄照及使傔数人,向西印度罗荼国取长年药。路过缚渴罗到纳婆毗诃罗,睹如来澡盥及诸圣迹。渐至迦毕试国,礼如来顶骨,香华具设,取其印文,观来生善恶。”[ 《大正藏》第51卷,第2页上。]
依传前文云:“于时麟德年(664—665)中,驾幸东洛,奉谒阙庭,还蒙敕旨令往羯湿弥啰国。”[ 《大正藏》第51卷,第1页下—2页上。]可知玄照于公元665年后赴西域求法。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复有大唐三僧,从北道到乌长那国,传闻向佛顶骨处礼拜。今亦弗委存亡,乌长僧至传说之矣。”[ 《大正藏》第51卷,第5页上。]
所谓“乌长那国”,梵udyqna,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swqt)河岸一带,包括潘戈拉(panjkora)、比贾瓦尔(bijqwar)、斯瓦特(swqt)与布内尔(bun]r)等四县[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00页。]。所谓“佛顶骨处”,指迦毕试国[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00页。]。该国以北南为健驮逻国、以西为迦毕试国。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中略)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 《大正藏》第51卷,第6页下—7页上。]
依传后文云:“自尔之后,不委何托。净回至南海羯荼国,有北方胡至云:‘有两僧胡国逢见。’说其状迹,应是其人。”[ 《大正藏》第51卷,第7页上。]所谓“羯荼国”,梵kaccha,位于今马来西亚吉打州(kedah)[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40页。]。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所记,义净至羯荼国在唐咸亨三年(672)[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257页。],故知道琳赴迦毕试国瞻礼佛顶骨当在其时之前也。
《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 《大正藏》第17卷,第716页上—中。]、《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 《大正藏》第51卷,第980页上。]:“法界至于第四年后,出迦湿蜜国入乾陀罗城。(中略)罽腻吒王演提洒寺,此寺复有释迦如来顶骨舍利。”
法界(731—?),俗姓车,法名法界,字悟空。依记传后文所记:“如是巡礼又经二年,即当代宗眷文孝武皇帝广德二年甲辰岁(764)也。”[ 《大正藏》第17卷,第716页中;第51卷,第980页上。]可知玄照参礼演提洒寺时,当在公元762年前后。所谓“乾陀罗”,又作健驮逻(梵gandhqra),位于今印度旁遮普(pa`jqb)以北白沙瓦(peshāwar)和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地区[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234页。]。所谓“罽腻吒王”,指迦腻色迦力王(梵kani2ka),为北印度贵霜王朝(梵kushan)第三代国王,演提洒寺即为该王所建。又据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二〈醯罗城〉:“从此东南山谷中行五百余里,至健驮逻国。”[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232页。]可知“醯罗城”与“乾陀罗城”相邻,恐演提洒寺所供“释迦如来顶骨舍利”乃从醯罗城分出,故当为第六次流布。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佛陀涅槃后,弟子依转轮圣王的葬礼,以金棺收敛圣体。传闻,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誓愿担负显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入金棺,自引三昧真火荼毗。佛陀荼毗后留下的舍利,最初为拘尸那城的末罗族王
按照佛教的经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曾经发生过八王争舍利的故事,后来八王分别将分到的佛舍利拿回起塔供养。到了阿育王时期,分派使者到世界弘传佛教,也分奉佛舍利到世界各地,有的使者就来到了中国汉地。还有的佛舍利在辗转流传过程中,经过各自的途径,最后
“舍利”一词,是由梵文音译而来,意译为体、身、身骨或灵骨。据传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佛弟子们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而又“击之不坏,焚亦不焦”,便将之称为舍利。到了后世,舍利一词指佛陀及高僧圆寂后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
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舍利,是梵语arira的音译,印度人用这个词指人的尸体。在佛教中,僧人圆寂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都称为舍利。印度多采用火葬的方式处理遗体,火葬后将遗留的骨灰(舍利)收藏在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幕也是,所现的影像有,都是如梦幻泡影。实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戏,好比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告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穿得不对、再改一改、改了就演。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