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孺童:佛顶骨舍利源流考

舍利子 | 作者:王孺童 [投稿]

  3、那揭罗曷国醯罗城

  公元四世纪,佛顶骨随“诸比丘来集中国”,从兜沙罗国再次回到北印度,应该是第四次流布。但佛顶骨回到北印度之后,又被安置在何处呢?

  东晋法显《高僧法显传》:“由是法显独进向佛顶骨所,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虑人抄夺,乃取国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护。清晨八人俱到,各视其印,然后开户。开户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顶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七宝圆砧,砧下琉璃钟覆上,皆珠玑挍饰。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后,精舍人则登高楼、击大鼓、吹蠡、敲铜钵。王闻已,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从东门入,西门出。王朝朝如是供养礼拜,然后听国政;居士长者亦先供养,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初无懈倦,供养都讫,乃还顶骨于精舍中。有七宝解脱塔,或开或闭,高五尺许,以盛之。精舍门前,朝朝恒有卖华香人,凡欲供养者种种买焉。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精舍处方三十步,虽复天震地裂,此处不动。”[ 《大正藏》第51卷,第858页下。]

  法显,乃东晋著名译经僧,生前曾历尽艰难赴印度求法,先后游历三十多国。根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后至荆州卒于辛寺,春秋八十有六。”[ 《大正藏》第50卷,第338页中。]推知其生活年代约为公元340至423年之间,这与佛顶骨第四次流布时间大体相当。所谓“那竭国”,指北印度古国那揭罗曷国(梵nagarahqra)。所谓“醯罗城”,梵hiffa,指那揭罗曷国之都城,位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jalqlqbqd)以南约五英里处[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230页。]。依法显所记亲见经历,此时佛顶骨就安置在北印度那竭国醯罗城中之“佛顶骨精舍”中,并且首次描述了佛顶骨的颜色相状,即“骨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此后,中国赴西域求法高僧,亦多至该城瞻礼佛顶骨。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记》:“复西北行,渡一大水,至那迦逻国,有佛顶骨及佛手书梵字石塔铭。”[ 《大正藏》第51卷,第867页中。]

  所谓“那迦逻国”,指那揭罗曷国。惠生,北魏僧。北齐魏收《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熙平元年(516),诏遣沙门惠生使西域,采诸经律。正光三年(522)冬,还京师。所得经论一百七十部,行于世。”[ 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6月第1版,第3042页。]又依记前文云“至正光元年(520)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 《大正藏》第51卷,第867页上。],后文云“凡在乌场国二年,至正光二年(521)还阙”[ 《大正藏》第51卷,第867页中。]。可知惠生见佛顶骨时,当在公元520年至521年间。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五:“道荣《传》云:‘至那迦罗阿国,有佛顶骨,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大正藏》第51卷,第1021页下。]

  道荣,北魏僧。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一三〇〈偏霸部〉:“(天平元年)九月庚寅,神武还至洛阳,乃遣僧道荣奉表关中,又不答。”[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第1版,第630页上。]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六〈梁纪〉:“(中大通六年)冬十月,丞相欢至洛阳,又遣僧道荣奉表于孝武帝。”[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版,第4855页。]

  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二〈那揭罗曷国〉:“城东南三十余里至醯罗城,周四五里,竖峻险固,花林池沼,光鲜澄镜。城中居人,淳质正信。复有重阁,画栋丹楹。第二阁中,有七宝小窣堵波,置如来顶骨。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置窣堵波中。欲知善恶相者,香末和泥,以印顶骨,随其福感,其文焕然。又有七宝小窣堵波,以贮如来髑髅骨,状若荷叶,色同顶骨,亦以宝函缄络而置。又有七宝小窣堵波,有如来眼睛,睛大如奈,光明清彻,曒映中外,又以宝函缄封而置。如来僧伽袈裟,细氎所作,其色黄赤,置宝函中,岁月既远,微有损坏。如来锡杖,白铁作镮,栴檀为笴,宝筒盛之。近有国王,闻此诸物,并是如来昔亲服用,恃其威力,迫胁而归。既至本国,置所居宫,曾未浃辰,求之已失,爰更寻访,已还本处。斯五圣迹多有灵异,迦毕试王令五净行给侍香花,观礼之徒相继不绝。诸净行等欲从虚寂,以为财用,人之所重,权立科条,以止諠杂。其大略曰:‘诸欲见如来顶骨者,税一金钱。若取印者,税五金钱。’自余节级,以次科条。科条虽重,观礼弥众。”[ 《大正藏》第51卷,第879页上—中。]

  唐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又东南度沙岭十余里到佛顶骨城,城有重阁。第二阁中有七宝小塔,如来顶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盛以宝函。但欲知罪福相者,摩香末为泥,以帛练裹隐于骨上,随其所得,以定吉凶。法师即得菩提树像;所将二沙弥,大者得佛像,小者得莲华像。其守骨婆罗门欢喜,向法师弹指散花云:‘师所得甚为希有,是表有菩提之分。’复有髑髅骨塔,骨状如荷叶。复有佛眼睛,睛大如柰,光明晖赫,彻烛函外。复有佛僧伽胝,上妙细氎所作。复有佛锡杖,白铁为环,栴檀为茎。法师皆得礼拜,尽其哀敬,因施金钱五十,银钱一千,绮幡四口,锦两端,法服二具,散众杂华,辞拜而出。”[ 《大正藏》第50卷,第229页中—下。]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城南不远醯罗城中,有佛顶骨,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盖。佛髑髅盖,如荷叶盘。佛眼圆睛,状如奈许,澄净皎然。有佛大衣,其色黄赤。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笴。此五圣迹同在一城,固守之务如传国宝。北近突厥,昔经侵夺。虽至所在,还潜本处。斯则赴缘隐显,未在兵威。奘奉觐灵相,悲泪横流,手拨末香,亲看体状,倍增欣悦。即以和香,印其顶骨,睹有嘉瑞,又增悲庆。”[ 《大正藏》第50卷,第448页中。]

  玄奘至醯罗城当在唐贞观二年(628)[ 杨廷福《玄奘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8月第1版,第133页。]。除见佛顶骨外,他还见到如来髑髅骨。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卷三:“髑髅,《埤苍》云:‘头骨也。’《说文》云:‘顶骨也。’”[ 《大正藏》第54卷,第943页中。]故知“髑髅”亦同“顶骨”。

  4、迦毕试国

  佛顶骨在唐以前仍为一块,此后由一分多,并被安置于西域其它诸国,故当为第五次流布。

  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旧王伽蓝,内有释迦菩萨弱龄龆龀,长余一寸。其伽蓝东南有一伽蓝,亦名旧王,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又有如来发,发色青绀,螺旋右萦,引长尺余,卷可半寸。凡此三事,每至六斋,王及大臣散花供养。”[ 《大正藏》第51卷,第875页上。]

  唐贞观二年(628)[ 张力生《玄奘法师年谱》,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150页。],玄奘在至醯罗城之前,先至迦毕试国瞻礼了佛顶骨。所谓“迦毕试国”,梵kapi1aya,位于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城(begram)[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137页。]。该国旧王伽蓝也供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 “面广寸余”,案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感通篇〉第二十一〈圣迹部〉第二〈迦卑试国〉作“广二寸余”。]”,只是比醯罗城之佛顶骨略小。

  “旧王伽蓝”,唐道宣《释迦方志》卷上〈遗迹篇〉第四〈迦毕试国〉[ 《大正藏》第51卷,第954页上。]、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二九〈感通篇〉第二十一〈圣迹部〉第二〈迦卑试国〉[ 《大正藏》第53卷,第497页下。]作“古王寺”。又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八〈敬塔篇〉第三十五之二〈故塔部〉第六〈感应缘〉:“《西域志》云:‘罽宾国广崇佛教,其都城内有寺名汉寺。昔日汉使向彼因立浮图,以石构成,高百尺,道俗虔恭,异于殊常。寺中有佛顶骨,亦有佛发,色青螺文,以七宝装之,盛以金匣。’”[ 《大正藏》第53卷,第589页上。]所谓“罽宾国”,即指迦毕试国。唐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总集群经录〉:“北天竺境迦毕试国人也。言罽宾者,讹略。”[ 《大正藏》第55卷,第755页下。]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复令玄照及使傔数人,向西印度罗荼国取长年药。路过缚渴罗到纳婆毗诃罗,睹如来澡盥及诸圣迹。渐至迦毕试国,礼如来顶骨,香华具设,取其印文,观来生善恶。”[ 《大正藏》第51卷,第2页上。]

  依传前文云:“于时麟德年(664—665)中,驾幸东洛,奉谒阙庭,还蒙敕旨令往羯湿弥啰国。”[ 《大正藏》第51卷,第1页下—2页上。]可知玄照于公元665年后赴西域求法。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复有大唐三僧,从北道到乌长那国,传闻向佛顶骨处礼拜。今亦弗委存亡,乌长僧至传说之矣。”[ 《大正藏》第51卷,第5页上。]

  所谓“乌长那国”,梵udyqna,位于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swqt)河岸一带,包括潘戈拉(panjkora)、比贾瓦尔(bijqwar)、斯瓦特(swqt)与布内尔(bun]r)等四县[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00页。]。所谓“佛顶骨处”,指迦毕试国[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00页。]。该国以北南为健驮逻国、以西为迦毕试国。

  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道琳法师者,荆州江陵人也。梵名尸罗钵颇,唐云戒光。(中略)次往迦毕试国,礼乌率腻沙,佛顶骨也。”[ 《大正藏》第51卷,第6页下—7页上。]

  依传后文云:“自尔之后,不委何托。净回至南海羯荼国,有北方胡至云:‘有两僧胡国逢见。’说其状迹,应是其人。”[ 《大正藏》第51卷,第7页上。]所谓“羯荼国”,梵kaccha,位于今马来西亚吉打州(kedah)[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140页。]。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所记,义净至羯荼国在唐咸亨三年(672)[ 王邦维《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第1版,第257页。],故知道琳赴迦毕试国瞻礼佛顶骨当在其时之前也。

  5、乾陀罗国

  《大唐贞元新译十地等经记》[ 《大正藏》第17卷,第716页上—中。]、《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悟空入竺记〉[ 《大正藏》第51卷,第980页上。]:“法界至于第四年后,出迦湿蜜国入乾陀罗城。(中略)罽腻吒王演提洒寺,此寺复有释迦如来顶骨舍利。”

  法界(731—?),俗姓车,法名法界,字悟空。依记传后文所记:“如是巡礼又经二年,即当代宗眷文孝武皇帝广德二年甲辰岁(764)也。”[ 《大正藏》第17卷,第716页中;第51卷,第980页上。]可知玄照参礼演提洒寺时,当在公元762年前后。所谓“乾陀罗”,又作健驮逻(梵gandhqra),位于今印度旁遮普(pa`jqb)以北白沙瓦(peshāwar)和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地区[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234页。]。所谓“罽腻吒王”,指迦腻色迦力王(梵kani2ka),为北印度贵霜王朝(梵kushan)第三代国王,演提洒寺即为该王所建。又据唐玄奘译《大唐西域记》卷二〈醯罗城〉:“从此东南山谷中行五百余里,至健驮逻国。”[ 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1版,第232页。]可知“醯罗城”与“乾陀罗城”相邻,恐演提洒寺所供“释迦如来顶骨舍利”乃从醯罗城分出,故当为第六次流布。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