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的历史与象征

舍利子 | 作者:麻天祥 [投稿]

舍利的历史与象征

  舍利佛门的圣物,从信仰的角度说,是修持戒、定、慧三学的高僧大德圆寂后躯体焚化的特异结晶。因此可以说,作为终极追求,形而上者谓之“觉”,形而下者便可得“舍利”;“觉”是舍利的“因”,舍利是“觉”的果。《金光明经》云:“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聚!舍利是由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所以自释迦及至历代高僧大德,皆有形色各异的舍利留存于世,舍利作为佛门的圣物崇拜也就史不绝书,但在普通人的眼里却是一个玄冥莫测,难以企及的神奇。

舍利的史实

  “舍利”,梵语saria的音译,也有译作“设利罗”、“室利罗”,意即尸体或身骨,或曰“灵骨”,亦称“坚固子”。通常指高僧荼毗后烧出的晶体。这种晶体,坚固如石,形态各异,有舍利珠、舍利花、舍利块等;色泽也不尽相同,以黑色为主,也有白、红、银、蓝等;亦有发光者,称之“五色舍利”。或解释说,白色是骨舍利;黑色是发舍利;赤色则是肉舍利。通常指包括全身、碎身舍利的“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如释迦牟尼的指骨舍利是“生身舍利,的一部分,而佛教大小乘全部经典则称为“法身舍利”。其实确切地说,“舍利有两种,一为全身舍利,如多宝佛舍利。二为碎身舍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最早的舍利,就是释迦牟尼示寂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后分八国供养之遗骨,扶风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即此。不过,在佛门流传,还有不是身骨的舍利,如燃灯供佛,在灯花中也可得到舍利,这就是佛门谓之“灯花报喜”者。据说,现代也有获之者(如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杨佩文居士就曾在灯花上得到舍利),诚所谓“念佛口中得者,并汝灯花上得者,乃因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这就另当别论了。由此可见,舍利虽然说是尸骨或身骨,但在佛教看来,并非所有人的尸骨、身骨皆可谓之“舍利”,只有同佛教的超越追求联系在一起的身骨(甚至其他)才是舍利。换句话说,舍利并非指“事物本身的真实”,而代表的是“参与对象的意义真实”,即其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不过,尽管说舍利早在古印度释迦牟尼示寂后便在世界范围内流布,但事实上,舍利在中国文献中的记载,要比佛教传人中国的时间晚得多。至于令人敬畏的全身舍利的出现则更晚,显然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兼容了中国传统的不朽观念而产生的这一殊特的、超越生死的象征。

  全身舍利,或称肉身舍利,最早的大概就是如今存放在韶关南华寺惠能的真身,以及曾牵涉中日两国、如今流落东瀛的无际禅师真身。

  其实,历史上还有不少鲜为人知的肉身舍利,只是由于没有妥为保存,未能享受当今鲜活的命运。《清稗类钞》载“僧有不坏肉身”,“由禅定之功,或戒行之力,自然不坏,不借他力而为之。此无价值之可言,乃无上之珍,国家之宝也”。并举例说明:

  河南祥符、中牟间,有水月庵高衲淡如者,俗姓平,年八十五而示寂。先一日,嘱其徒曰广吾死,当归骨于庵,俟三岁后而发之,如体已败,焚之可矣,否则必有为吾更衣者至,汝识之。”……如期发龛,则淡如端坐于内,衣化尘飞,抚其体,坚过铁石,扣之,铿锵有声。远近观者云集。中牟令韩某亦至,愕然曰:“师昨日入吾梦,乞吾银五两有奇,为一衲,其将欲饰金以示不坏之身手?”遂召匠来,问其所需,果符梦中所乞之数。后进像即奉于龛,士女焚礼不绝。有一营卒心疑其伪,潜以刃刺其臂,血缕缕涌出。营卒大惧,投地忏服,急以金涂所刺处,刃口终不可合。庵僧因加扃键,遇心意虔诚者,始为之启观。

  江苏兴化县圆通庵,有济生和尚肉身在焉……康熙某年,示寂于草屋,三年之久,人无知者。其徒云峰大师云游归来,始觅得。见其跌坐如生,遂与其地信士集资装金以供奉之。

  安徽铜陵县大通和悦洲莲花寺,有德风和尚肉身……光绪壬午圆寂。十年,开缸视之,爪长发生,面目如故,洲人乃为装金供奉于寺。

  浙江普陀山狮子洞,有仁光上人肉身在焉……二十年未出洞门。每仰天祷曰:“愿速成菩提,永远护持现世音菩萨道场。”光绪戊申八月十五日示寂,世寿八十九岁,僧腊二十余年。死时,谕其徒曰:“吾当禅坐缸中,三年后可开视,无烦汝等募化,吾自装金。”又言如何创造,如何布置之法。嘱毕,合掌瞑目,念佛而逝。

  他如九华山地藏菩萨肉身,尚在塔内。有九华山有百岁宫者,以有百岁老僧肉身坐化,故名。其肉身之一手,高举齐眉者,则已某年化城寺起火时,此手忽举起作遥望之状,而火即(衍字)旋灭,手则年久如故矣。山

  还有如泰国保存的阿姜曼的肉身舍利等。

  仅此可见,肉身舍利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广被华夏。从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同样是尸体,但其内涵远在经验和现代医学、生理学领域之外,是僧人“禅定之功,或戒行之力,自然不坏,不借他力而为之”,自然也就是无上之珍、无价之宝了。正像有些僧人说的那样:佛家以见性为宗,精气非其所贵。万物有生有灭,而性无生灭,涅槃之后,本性圆明,超出三界,永免轮回。遗骸火化之后,所余精气,结为舍利,譬如珠之出蚌,与灵性别矣;而能光华照耀者,由其精气聚于是也。直接地说,佛家以明心见性为终极追求,精气只是见性后的残留物;然因其性行高远、禅定功深,故其精气,变化隐显,聚成舍利子留存世间。也就是说,佛性超越生死,游于象外;舍利子乃精气所结,留于寰中。如此说法,显然受陈抟及其后全真派“炼精化气”、“炼神还虚”、“性命双修”的思想影响,走的也是以道解佛的路子,但这里强调的是,舍利子虽为精气的有形残留,却同超越生死佛性相关。既然是不灭,也就更能够具有超越有限生命,或者说外生死的终极意义。舍利的神圣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