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塔”,印度原文被音译为宰堵波、宰堵婆、率都婆、薮斗婆、苏偷婆、素睹波等,意译为塔庙、高显处、功德聚、方坟、灵庙等。
在历史上,佛塔与佛舍利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最初就是为放置佛舍利等物所立的建筑物。后来塔中不仅放置佛的舍利,而且也放置佛弟子的舍利,而且也供奉佛教的一些经卷(法舍利)等。后来,在佛陀生前活动的圣地建造的一些建筑物也有称为塔的。佛典中关于这些类型的塔都有论述。
关于塔为放置佛舍利之处的记述最多。如上引《长阿含经》卷四中就说:“摩竭国阿阉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这里就明确提到了塔是所造供养佛舍利的建筑。但塔在印度也不是从安置释迦牟尼的舍利开始才建造的。在佛陀生前,印度已有所谓塔。这时的塔一般也是指放置一些圣者或有地位者的遗骨之处的建筑。如《大庄严论经》卷十三中记述说:“波斯匿王往诣佛所,顶礼佛足,闻有异香殊于天香。以闻此香,四向顾视,莫知所在,即白世尊:为谁香耶?佛告王曰:汝今欲知此香处耶?王即白言:唯然欲闻。尔时世尊以手指地,即有骨现,如赤梅檀长于五丈。如来语王:所闻香者,从此骨出。时波斯匿王即白佛言:以何因缘有此骨香?佛告王曰:宜善谛听。佛言:过去有佛,号迦叶。彼佛世尊化缘已讫人于涅槃。尔时彼王名曰伽翅,取佛舍利造七宝塔,高广二由旬。又敕国内,诸有花者不听余用,尽皆持往供养彼塔。”
关于放置佛弟子等的舍利之塔,佛典中亦有记述。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中记述说:“自屈露多国南行七百余里,越山济河至设多图卢国。从此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理夜咀罗国。从此东行五百余里,至秣兔罗国,释迦如来诸圣弟子舍利子等遗身宰堵波,谓舍利子、没特伽罗子等塔皆现在。咀丽衍尼弗咀罗、优婆厘、阿难陀、罗怙罗及曼殊室利,如是等诸宰堵波,每岁修福之日,僧徒相率随所宗事而修供养。”这里说的“窜堵波”或“塔”即是放置佛弟子舍利的建筑。
一些佛典中还记述了不同佛教中人物之塔的区别,如《华严经探玄记》卷八中说:“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八重已上,是佛塔,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若见不得礼以非圣塔故。又依僧只律有凡僧亦起塔,谓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这里表明,遗留舍利者的身份不同,塔的等级也不同。
关于塔为供奉佛教的经卷之处,佛典中亦有相关描述。如《妙法莲华经》卷四中说:“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明确说了建塔是为了供养佛教的经卷,塔中可以不放舍利,而且认为供养礼拜这样的塔可以接近达到无上正等正觉。《高僧法显传》中则提及:“众僧住处作舍利弗塔,目连、阿难塔,并阿毗昙律经塔。安居后一月诸希福之家劝化供养。”此处提及了有阿毗昙律的经塔,供养它被认为可以得福。
除了上述安置舍利或有关法物的塔之外,还有一些在佛教圣地建造的塔。这类塔常被人们称为“支提”或“枝提”(梵语为“caitya”,巴利语为“cetiya”),如佛的出生处、成道处、初次传法处、圆寂处等地都建有一些没有佛舍利的塔。一些佛典中将存有舍利的塔与没有存放舍利的塔进行区分,认为前者可以称为“塔”,而后者则只能称为“支提”。如《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三中说:“塔枝提者,佛住舍卫城,乃至佛语大王,得作枝提,过去迦叶佛般泥洹后,吉利王为迦叶佛塔,四面起宝枝提,雕文刻镂种种彩画。今王亦得作枝提。有舍利者名塔,无舍利者名枝提,如佛生处、得道处、转*轮处、般泥洹处。”但在实际上,这种区分并不是很严格,将二者通称为塔的情况较为普遍。
关于建造佛塔的作用或功效,佛教文献中有具体论述。如《华严经探玄记》卷八在记述造塔目的时论及了这方面的内容:“又泛论造塔有六意:一为表人胜,二为令他生净信,三令标心有在,四令供养生福,五为报恩行毕,六生福灭罪。”由此而知,在佛教看来,造塔的功用还是不小的,可以生福灭罪。古印度历史上的一些统治者很重视造塔的功德,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一中就记载了阿育王时建塔的情况:“王所统领八万四千国王,敕诸国起八万四千大寺,起塔八万四千。王敕诸国,造立塔寺,各受王命,欢喜而造。……诸比丘僧,心作是念:我当以神通力令王得见己所造功德。见此已然后佛法大盛。诸比丘以神通力,王所统领阎浮利地纵广四万乃至海际,其中所起塔寺,一切供养布施种种功德,使王一时睹见。王得见已心中欢喜。”此说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当时统治者和佛教僧众重视对佛塔的供奉礼拜,而且建了大量佛塔,则应是史实。
舍利及佛塔与佛教思想有重要的关联。二者首先都涉及宗教中的崇拜。但佛教与其他宗教派别的崇拜有一定差别,而且佛教在其发展不同阶段的崇拜的意义或内涵也是有变化的。
佛教在产生时主要反映了古印度种姓中部分属刹帝利和吠舍种姓之人的社会利益和政治观念,与当时印度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有着明显的矛盾。婆罗门教认为,世间事物中有一个不变的真实主体——梵,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梵,梵是唯一实在的东西,而在社会上,婆罗门种姓则是最高的主导者。佛教产生时反对这种观念,认为人生现象中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或主体,事物都是缘起的,是因缘和合的。社会中的种姓也应是平等的(众生平等),不应有一个先天就占主导地位的最高种姓。
早期佛教由于反对有一个不变的真实主体,认为事物是缘起的,因而对婆罗门教等印度宗教中特别崇奉的神也并不看重,实际上是不承认有一个最高的创造一切世间事物的神。因此,早期佛教的宗教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些方面是没有婆罗门教等宗教中的崇拜那样强烈。佛教在产生时,就是一个在其宗教意识中纳人大量理性或思辨成分的宗教派别。
在早期佛教时期,佛教信众对于释迦牟尼的教义十分信奉,对他本人当然有崇拜,但神化的色彩相对来说不是很浓。佛陀圆寂后,在佛教教团中,甚至在统治者或民间,对佛的崇拜的程度则越来越重。佛陀的舍利以及安置舍利的佛塔,就更成为信众崇拜佛陀的直接对象。
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不仅崇拜佛陀的遗体舍利,而且对载有佛陀思想的佛教经卷也突出加以崇拜,有所谓“法舍利”的崇拜。作为崇拜对象的这类佛塔大量出现。而且,在—些佛教文献中,对经卷的崇拜或对“法舍利”的崇拜似乎还要高于对一般舍利及相关佛塔的崇拜。例如,上引《妙法莲华经》卷四中就认为要为经卷起塔,无须再放置舍利,因为经卷中包含着如来的全身(实际也就是佛的法身),经卷的地位已经至少相当于舍利。
一些大乘佛教中还明确认为佛教的基础经典或核心思想的地位要高于舍利。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中说:“尔时佛告释提桓因言:侨尸迦,满阎浮提舍利以为一分,般若波罗蜜经卷以为一分,二分之中为取何分?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世尊,我于舍利非不恭敬,以舍利从般若波罗蜜生故,般若波罗蜜所熏故得供养。……是故世尊。我于二分之中,取般若波罗蜜。世尊,置满阎浮提舍利,若满三千大干世界舍利以为一分,般若波罗蜜经卷以为一分,二分之中我取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诸佛舍利,因般若波罗蜜生故得供养。世尊,譬如负债人常畏债主,以得亲近奉事王故,债主反更恭敬怖畏。何以故?依恃国王其力大故。世尊,舍利亦如是,依止般若波罗蜜故得供养。世尊,般若波罗蜜如王,舍利如亲近王人。如来舍利依止一切智慧故得供养。世尊,诸佛一切智慧,亦从般若波罗蜜生,是故我于二分之中取般若波罗蜜。”这里说的般若经实际上就代表了佛教的智慧,被认为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而佛的舍利则不是佛教的根本,佛的舍利来自般若,依赖于般若,因此佛教的智慧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在这里,对舍利的崇拜相对于对经教的敬奉来说位置是靠后的。
但佛教的思想发展也比较复杂,早期佛教及在一些部派佛教中,相对来说对佛陀的常人性描述多一些,主要将其看作是佛教真理的导师,神化性的表述少一些,而从大众部到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对佛陀的描述中超人性的描述明显增多,佛被认为是威力无比,无所不能的,其地位几乎相当于婆罗门教或印度教等的最高神或造世神。对于佛的神力或威力的描述许多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文献中出现的。在大乘佛教的塔庙中,崇拜的各种佛或菩萨的雕像或塑像很多。因而,对于佛或佛弟子的舍利的崇拜在后来的大乘佛教中更为流行。一些佛典明确强调舍利崇拜的重要意义,如《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中说:“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乃至苦尽。”
舍利是什么,固然非凡情所能测度,但舍利有什么用呢?是很非常明显的。生身舍利与法身舍利(经卷)一样,具有弘法的价值。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阿育王取出,分送全印度各地,建塔八万四千,佛教大兴。前几年,在我国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指骨舍利),乃是世界佛教界的一件大事,对于佛法的弘扬有重大意义。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这是很有意义的问题。
1 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 2 受天人护法和其他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 3 重业轻报;可以用于佛像装藏,净灵等。 4 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句口业,也得百千
我们普通人,死后火化时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舍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够生成舍利子,与其长期素食和饮山泉水有关。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种矿物质,经几十年积累,人体各部含量很多,圆
舍利花如同花朵那般。即舍利子的骨片。何种人才能修出舍利花呢?唯有正宗佛教的修证成就者,才会有舍利、坚固子,得大成就者才会有舍利花;不是正宗佛教者不会有,正宗佛教未得大成就者亦不会有舍利坚固子或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
龙宫舍利子简介: 龙宫舍利子起源于缅甸边区,山势绵延,有如盘龙腾空的气势,山洞入口有如龙宫之壮丽,法人称之为龙宫洞。佛经记载古时由苦行僧侣在洞中修行,由于高僧全身金刚法体,洞中灵石经长时间产生变
问题:舍利花、舍利子是从何而来的?火化后的骨灰,有的骨头上有些绿色、蓝色、黄色等颜色,和一些像珊瑚一样的骨头,看起来也很漂亮,这些是舍利花吗?大安法师:对于这个问题,要深信佛法不可思议。你可以做个比较,为什么有些念佛人,助念之后能够烧出舍利花,有各种颜色。那些不信佛的人,没有人助念的人,他的骨灰烧出来是什么情况。你可以做一个对比。
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大学堂去世,享年95岁。南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南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舍利子在历来传说中都极富神秘色彩,据说能带来祥瑞。法门寺的佛舍利据记载曾多次大放异彩,是为瑞相。有些舍利子本身更是神奇,如肉身舍利等。而随着社会发展,有大量的仿冒舍利出现。因此,掌握正确的分辨方法是现今很必要的事情。
释地藏肉身不朽: 1200年前,公元794年,农历7月最后一天,金乔觉召集其徒子。然后向徒子告别道:我死了以后,不要火葬。把尸身放入石头缸,三年后再拿出来。如果到时候还不朽的话,再在身上刷金漆。他99岁入
佛陀涅槃后,弟子依转轮圣王的葬礼,以金棺收敛圣体。传闻,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誓愿担负显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入金棺,自引三昧真火荼毗。佛陀荼毗后留下的舍利,最初为拘尸那城的末罗族王
按照佛教的经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后,曾经发生过八王争舍利的故事,后来八王分别将分到的佛舍利拿回起塔供养。到了阿育王时期,分派使者到世界弘传佛教,也分奉佛舍利到世界各地,有的使者就来到了中国汉地。还有的佛舍利在辗转流传过程中,经过各自的途径,最后
“舍利”一词,是由梵文音译而来,意译为体、身、身骨或灵骨。据传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佛弟子们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而又“击之不坏,焚亦不焦”,便将之称为舍利。到了后世,舍利一词指佛陀及高僧圆寂后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
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舍利,是梵语arira的音译,印度人用这个词指人的尸体。在佛教中,僧人圆寂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都称为舍利。印度多采用火葬的方式处理遗体,火葬后将遗留的骨灰(舍利)收藏在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古代“月”字通“肉”,所以这座寺院被读作“肉身宝殿”。九华山有肉身舍利的,并非只有这座月身殿,但是这其中所供养的金乔觉着实是了不起。金乔觉于719年来到中土的时候,佛法已然盛行,尊佛之道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年轻的金乔觉没有在此停留,他来到了地处江南的九华山。
我们拜舍利也好,拜佛像也好,都是功德,都是力量,都是向佛恭敬礼拜,我们同样可以消除业障,同样可以增长善根、福德、智慧,可能舍利要尊贵些,但效果都是一样,只要心诚则灵,确实没有什么大差别的。
这个完全是一个误会,舍利是佛菩萨还有罗汉、历代高僧大德通过修戒、修定、修慧,他们由于精进地用功办道,在身体内,通过精神气凝结起来的舍利。这种宝物的东西不是叫你舍弃一切,不是这个含义,这样就误解了舍利的含义,我们不能以讹传讹的来听它。要按照佛法里面的真实解释舍利,千万不要误解这里面舍利的含义。
舍利在经上说得非常清楚,它乃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舍利它是怎么来的?就是透过佛弟子们或者佛陀本人,以持戒修定修慧的这种行为,然后转化了整个人身心的果报,最后呈现了一个殊胜的相,事实上就是由精神而影响了物质的形成。
有人认为,舍利是高僧圆寂后,经火化而烧出来的结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印光大师文钞》中开示:舍利是梵语,译为“身骨”,是修行人修戒、定、慧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是心于道合,心于佛合者的表相。舍利可分为:碎身舍利。即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遗骨结晶而成,骨骼形成的舍利是白色的;头发形成的舍利以黑色为主;肌肉形成舍利以红色为主。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银幕上白白的,电视荧光幕也是,所现的影像有,都是如梦幻泡影。实际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一场戏,好比电影电视的演员,导演告诉今天要穿什么衣服,穿得不对、再改一改、改了就演。
经书上讲:“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她发心的这个因地,不是正因,不是真正为了信仰,为了想修行,想了生死,不是因这个来的话,这都是因地不真的现象,因地不真的人,就是你帮她剃度以后,一旦业障现前,她的烦恼比一般人还要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要多亲近佛法僧三宝,多亲近真正的师长益友,同时,也需要“远离”以下这六种人或事:远离“非正命”。佛教的“八正道”里郑重地提到了“正命”,就是如法的谋生手段,谨慎选择从事的职业。
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邪淫之人,如堕深渊,无尽痛苦,毁伤身心。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一旦生了邪念,动了邪淫,便是种下了堕入魔道的恶因。淫欲之事,乐少苦多,犹如逆风而执炽炬,愚者不放,必见烧害,贪恋邪淫,一时冲动,后患无穷,苦果立即现前。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