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有一天,信徒问禅师:“什么是佛?” 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信徒,说道:“这,不可以告诉你,因为告诉你,你也不会相信!”
信徒说:“师父!您的话我怎敢不信!我是很诚恳地来向你问道的。”
禅师点点头,说道:“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诉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惊疑地大叫:“我是佛,我怎么不知道呢?”
禅师说:“因为你不敢承担啊!”
古往今来很多人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像法融禅师不敢坐在写着“佛”的石头上,道信禅师因而笑着说:“你还有‘这个’在吗?”慧忠国师有一次喊着:“佛啊!佛啊!”侍者四处张望之后,满脸狐疑地望着国师,说:“这里没有佛,您在叫谁啊?”国师回答:“我就是在叫你啊!你为什么不敢承担呢?”
有一次,信徒向我索取一幅字,想要挂在客厅里作为提醒自己的座右铭,我立刻濡墨展纸,写了“我是佛”送给他,信徒立刻说:“我怎么敢当?师父!这一张墨宝我可不敢要!”其实每一个人本来就是“佛”,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悟道的那一刻,就说道:“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颠倒妄想其实也是幻化无自性的,只要我们向上提起“佛”的一念,如霜露般的颠倒妄想自会消融。
回想我这一生受益于“我是佛”这三个字的地方非常之多。记得我初入佛门的时候,想到自己应该做好一个佛教徒的样子,所以我认真课诵,严守净戒;后来想想这样还不够,我应该还要担当佛陀的使者、佛教的法师,将真理的法音传播给别人,所以认真研究经教,随喜说法结缘;后来再过一些时候,我觉得做法师也是不够的,我应该进一步做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要努力行人之所不能行,忍人之所不能忍。有一天,我突然想:“我岂止想做菩萨,为什么不直下承担我是佛呢?我应该行佛所行,为佛所为才对啊!”这样一想,忽然间,心里就豁然开朗了。
记得四十多年前刚来台湾的时候,耶教当行,佛教地位低落,佛教徒无论是布教、出访都备受限制,从大陆播迁来台的佛教僧侣三天两头被人盘查询问,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许多同道另谋他路,一些信徒为了寻职的方便及身家的安全,也纷纷转信他教,我告诉自己:“即使佛陀和我说大家都信耶教了,你也去信耶教吧!但我仍然要说:我是佛,怎么可以去信耶教呢?”就这样一句“我是佛”,在当年那种复杂的环境下,我凭着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冒着被抓坐牢的危险,四处弘法,将正信佛教拓展开来。
不久,香港的大本法师捎了一封信给我,表示想到台湾弘法,希望我能帮他的忙。那时要拿到一张从香港到台湾的入境证简直难如登天,而我一无各种人事关系,二无经济来源,连住的地都没有下落,怎么答应他的要求呢?但是想他曾做我的老师,而“我是佛”,理应恒顺众生,怎能拒绝别人?于是想尽一切方法,终于满其所愿。从此,我更相信“我是佛”这句话的力量实在是广大无比。
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诚乃不虚之言也!佛陀的法力无边,只要你愿意学佛所行,就会产生力量,何况能真正发心成佛作祖呢?所以,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礼时,总是问大家:“你们是什么?”台下的人都不敢作答。我告诉他们:“你们跟着我说‘我是佛’”。大家起初都很小声地说:“我是佛。”我说:“太小声了,不够力量,你们再大声一点,说‘我是佛’。”第二次,大家的声音果然变得宏亮了。我接着说:“好,既然大家都已经承认自己是佛,那么你们皈依典礼完毕回家的时候,夫妻就不能吵架,因为佛陀不会吵架,你们以后也不能吸烟,你们有看过佛祖叼着烟斗吗?……”大家听了,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因为承认“我是佛”,人人都做得到,然而大家万万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记得我年少时,喜欢蹦跳玩乐,有时候还借着几分自以为是的义气,打架闹事,但一出家之后,想到“我是佛”,行止怎么能不庄重呢?所以每当走路的时候,我总是想佛陀行化时候的威仪,自然目不斜视,肩不摆动;每当站立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顶天立地的圣容,自然收敛下巴,脊骨挺直;每当端坐的时候,我也总是想到佛陀各种端正的坐姿,自然就会正襟危坐;每当睡觉的时候,我总是想到佛陀吉祥卧的样子,自然就会安详入眠。许多人说我无论何时何地威仪都很好。我在心中暗暗想着:“我是佛,威仪怎能不好呢?”
不但行住坐卧如此,我的日常生活也因为“我是佛”这句话而有很大的转变。每当沉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沉思,一切的邪念妄想就会一排而空;每当自处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自处,所有的语默动静都会导向正道。儒家所谓“不欺暗室”的功夫,用一念“我是佛”的想法就能够办得到。日常的穿衣吃饭也莫不如此,一旦想到是“佛”在穿衣服,无论在人前人后,我都能够保持威仪痒序;一旦想到是“佛”在吃饭,每一顿饭我都可以吃得安心,吃得自在。古德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过去在从林里,吃得都是沾满鸟粪的豆腐渣、爬满蛆虫的萝卜干,但是我却从来没有生过病,我想这是因为我是用佛心来吃饭的缘故吧!
心中常存“我是佛”三个字,在待人处事上也可以产生很大的提示作用。每当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说话,所以我要讲慈悲的爱语,要讲方便的智语;每当向大众开示的时候,我想到是佛在开示,所以我要观机逗教,处众无畏;每当教诲顽劣的徒众时,我想到是佛在教诲,所以我要循循善诱,耐烦开导;每当面对层弱的众生时,我想到是佛在面对他们,所以我要易地而处,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希望,虽然我还是一个凡夫,与“佛”的境界距离很远,但因为心心念念都是“佛”,我仿佛蒙获佛陀的加被,也仿佛得到了佛陀的力用。《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诚信然也。
古德说:“取法乎上,不中,亦不远矣!”小时候的作文课,老师要我们写“我的志愿”;及至长大,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职业。但,不管你是士、农、工商也好,不管你是教、科、文、医也罢,我们的自性是“佛”。如何激发我们自性佛的潜能来提升工作的质量,造福社会呢?如何善用我们自性佛的功用来发挥一己的力量,奉献人群呢?我们必须要在心中建立一个观念“我是佛!”数年前,荣民总医院的张燕大夫为我做完心脏动脉红道手术之后,常常到病房来和我讨论佛理。有一天,他和我说:“大师!其实是您在为我‘开心”,过去我每天只能做一个病人的手术,现在我每天可做二个病人的手术。”因为张医师开发了自己的“佛”心,所以能早能晚,能忙能闲,因此我们只要时时肯定自己——“我是佛”,当然可以无所不能。
记得我初发慈悲心的时候,只想到尽量地为别人着想,却经常感觉力有未逮,但是后来心中存有一念“我是佛”之后,即使一只小蚂蚁,我不但不敢踏死,还要想办法将它送到安全的地方,因为我觉得这是“佛”应该有的行为。一只蚊子来咬我的时候,我不再像过去一样举起手往痒的地方拍去,因为我想到:“我是佛。我这一点点牺牲,不能用它珍贵的生命来补偿。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尚且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我何人也?我也是‘佛’啊!难道连这一点点修养都没有吗?”就这样,我的慈悲心才感觉到一点一点地有了进步。
我在修忍耐的时候,最早忍饥、忍寒、忍热、忍苦、忍痛……都还算容易,但是忍气就很困难,常常因为忍不住一口气,和别人发生冲突,事后懊悔不已,但是后来心中起了一念:“我是佛,我能起嗔心吗?我能起无明火吗?”忍耐的力量油然而生。渐渐地,我体会到“面上无嗔是供养,口中无嗔出妙香,心中无嗔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这句话的妙意实在是无穷无尽。
一生之中,曾经好几次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口出恶言,存心寻衅;也曾经遇到几次有人欲加害于我,我念佛静坐,安之若素,不知消弭了多少纷争,事后有人说我默然摈置、闭目端坐的样子,让大家不得不敬而畏之。其实,这是因为我心中常念“我是佛”,是佛的威德加被,光照四方有以致之啊!从出家到弘法,一甲子以上的岁月中,不知受过多少伤害、多少冤枉。起初,我心中也会不平:“我是如此地为人着想,如此地洁身自爱,为什么会得到受伤害的后果?”但是后来想“我是佛”,佛陀不也曾受过多少诬蔑,像战遮女的恶计、提婆达多的陷害、善觉王的问难,以及许多人随出家造成的误解谣言等等,但是这所有的一切,反而更彰显佛陀光风霁月般的品格。于是我学习佛陀坦然的态度,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讥毁,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多少年后,终于如晓日般破云而出。
既然“我是佛”,十方诸佛都成为我的典范,所以我追随佛陀行化人间的脚步,将佛教的种子散播到世界五大洲;我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疗治众生疾病的精神,设立云医院等设施,将爱心扩及医疗,带到全省各个偏远的角落,让佛陀的慈悲遍满人间;我效法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方便,在全球各地建设美轮美奂的道、美术馆、书坊……让佛陀的光明普照大地;我发扬当来下生弥勒佛给人欢喜的理念,设立养老育幼、文化教育种种设施,让佛陀的欢喜算存于世。
我不但自己得到“佛”的受用,我也鼓励弟子们直下承担,从寺院中走出来,从佛殿中走出来,到大街小巷,到高楼大夏,到机关行号,到山巅海滨,到工厂学校度化众生,甚至我在世界各地组织佛光会,让在家信众从弟子做到讲师,让佛陀的法音得以处处宣流,让生佛平等的思想得以落实人间。
所以,当有人问我:信仰佛教会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时,我总告诉他们:“人间到处都有感应,例如:喝水可以止渴,吃饭可以饱腹,按下电钮开关,电就来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感应,你能够肯定自己是佛,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怎么不会得到佛陀的感应呢?”如果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习佛的欢喜,你不但拥有了佛陀的自在,而且也成为一个“自在佛”;甚至你一整天都在实践佛陀的慈悲喜舍,你当下就是“慈悲喜舍佛”了。如果你每天都在奉行佛陀的真理,你还怕得不到佛陀的消息吗?
过去,一个学者问真观禅师:“佛经里面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这意思就是花草树木都能成佛。请问禅师:花草树木真的都能成佛吗?“
真观禅师回答道:“你挂念花草树木能不能成佛,对你有什么益处?你为什么不关心自己能不能成佛呢?”
大地山河都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一旦承认自己是佛了,花草树木怎能不成佛呢?苏东坡的一首诗偈说得很明白:“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世界周遭无不是佛陀示现说法,我们赶紧去领悟、传播都来不及了,哪里有时间去烦恼无明,闭关自了呢?
佛光山从早期大悲殿里面的几千尊佛像,到大雄宝殿的一万四千八百尊佛像,甚至到大佛城接引大佛周遭四百八尊与人等高的阿弥陀佛像……目的无非是希望大家在瞻仰佛陀的圣容时,激发心中本自具有的佛性,但愚人不明个中原因,反而称怪,还批评说:“佛光山的佛像都是水泥做的,水泥文化。”我听了十分讶异,为什么我们多年来都只看到佛,没有看到水泥;而他千里迢迢远而来,只看到水泥,没有看佛呢?这基本的关键在于心中没有“佛”的关系。
也有人问:佛光山为什么不请艺术家雕刻佛像?我回答他:“我要用‘佛心’雕刻的佛像。”记得过去一艺术家拿了一尊佛像来,美则美矣,但断臂断手,令人一见不无遗憾之感,他告诉我:“这就是艺术。”我觉得艺术家或能容许残缺之美,但信仰是圆满的、庄严的,尤其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完美的典范,是怎样也不能动摇的!古时候的人要雕刻一尊佛像,或者要画一幅佛像的时候,都有所谓“一刀三礼”、“一笔三礼”的仪式,经云“佛道在恭敬中求。”心中有佛,才能塑造出圆满庄严的佛像。
过去栖霞山的“千佛岭”,传说是由父、子、孙三代相继雕刻而成,第三代的雕刻师雕到最后,再怎么数都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再雕,再数,也是九百九十九尊佛像。如是数次之后,他心中动了一念:“我就是佛啊!”于是把自己嵌在石壁上,成为第一千尊佛。姑且不论这个故事的虚实,但它触动了我的心灵深处,让我感动,久久不已。
“我是佛”,多么美的境界啊!
记得有一次我应邀在电视上受访,主持人李涛先生在节目最后几分钟,要我用一句话来告诉电视机前面的观众改善社会乱象,我说道:“心中有佛”。事后,许多人告诉我:“这句话言简意赅,太好了!”
的确,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佛”,眼里看到的必定都是佛的世界,耳朵听到的必定都是佛的音声,鼻中嗅到的必定都是佛的气息,口里所说的必定都是佛的语言,身体所做的事必定都是佛的事情,如果人人如此,这就是一个佛的世界,家庭怎能不幸福安乐呢?治安怎能不安全良好呢?国家怎能不富强康乐呢?
所以,让我们每一个人从今天开始,都自我期许“我是佛”吧!
(星云大师)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有一位沙弥,满怀疑惑地向无名禅师问道:「禅师,您说学佛的人要发菩提心普度众生,但如果是一个坏人,他已经失去做人的条件,那就不是人了,既然不是人,还要度他吗?」无名禅师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拿起笔来,在纸上写了一个「我」字,但字是反写,如同印章上的刻
达摩祖师早年辞别祖塔,跨越重重大洋,抵达中国。于是有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与武帝论功德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计,有何功德?”达摩祖师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祖师云:“此但人天小果有
大慧宗杲禅师座下有一位道谦禅师,跟大慧宗杲禅师学禅很多年,每天用功很认真,但是十几年没有成长,非常焦虑,大慧宗杲禅师就让他到长沙去给张浚居士送信。道谦禅师就更加烦恼,不愿意去。但是老和尚吩咐了,他又不能违逆,于是就把烦恼跟同参道友说了,其中一位
曾经有位老修行,独自住在深山的小茅棚里,对自己的修行还算满意,自喻“三十年不冒烟”。就是说已经三十年不生烦恼了。有一天来了一群牧童,叽叽喳喳地,非常热闹。老修行在蒲团上打坐,也不理睬他们。小孩子们调皮,有的去拉老修行的手,有的去动老修行的腿,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道明禅师问一僧人:“最近离开了什么地方?”那僧人便大喝一声。道明说:“老僧受你这一喝。”僧人又喝叫一声。道明说:“三喝四喝后做什么?”僧人无言应对。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学佛吃素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但是葱蒜韭菜都是植物,为什么不能吃?葱蒜韭菜属于五辛,又曰五荤,指五种辛味之蔬菜。
“刹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汇,在名家笔下浪漫又深刻。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长,欢荣刹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体会的是刹那间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东西南北的全人生!”
临济禅师云游至金牛禅师处时,金牛禅师一看到临济禅师,就把禅杖横过去挡住门,临济禅师用手敲打禅杖三下,然后回头就往禅堂里的首座位置上坐下。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光涌答:“来拜见禅师。”仰山又问:“见到了禅师吗?”
石巩慧藏禅师问西堂智藏禅师:「汝还解捉得虚空么?」西堂云:「捉得。」师云:「作么生捉?」堂以手撮虚空。师云:「作么生恁么捉虚空。」
在一座藏经楼上(图书馆),有一禅者在里面从不看经,每日只管打坐,于是管理藏经楼的藏主(图书馆馆长)就问道: “大德每天打坐,为何不看经呢?”
龙潭崇信禅师一日问曰:“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天皇道悟禅师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
有一天,沩山和仰山师徒一起去放牛。沩山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仰山回答:“有。”
漳州罗汉院守仁禅师。泉州永春人也。初参净慧,后回故郡。止东安兴教寺上方院。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原始佛教也叫“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从释迦牟尼领导创立佛教到形成部派佛教之前的佛教总称。主要教义是五蕴、十二因缘、四谛、八正道等。佛教典籍第一次结集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此时教团较统一,比丘持戒较严,基本上以乞食为生。传播地区主要在古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