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天台宗圣典》发行仪式北京灵光寺举行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韩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中韩友好寺院签字仪式暨《韩天台宗教典》发行仪式在北京灵光寺隆重举行。

宗教文化出版社社长陈红星博士、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晓飞、韩国天台宗正山长老先后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代表接受韩国天台宗正山长老捐赠《韩天台宗教典》。(图、文:陈子勤)

在中韩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中韩友好寺院签字仪式暨《韩天台宗教典》发行仪式上的讲话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齐晓飞

尊敬的正山总务院长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今年是中韩交流年,也是中韩建交十五周年。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刚刚在北京圆满落幕,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因缘殊胜的时刻, 中国佛教界和韩国天台宗的大德法师、朋友们齐聚北京灵光寺,隆重举办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开展灵光寺与观门寺友好寺院缔结仪式暨《韩国天台宗教典》出版发行仪式等系列活动,我仅代表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表示祝贺和随喜赞叹之意。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是韩国佛教徒非常熟悉和喜欢的一句禅偈,这是一种用心体悟到的深远禅境。中韩两国也正是山连着山、水连着水,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一直以来,中韩两国在地缘环境上山水比邻;在文化习俗上同溯一源;在佛教信仰上一脉相承。中韩两国人民、中韩两国佛教之间的情谊如同手足兄弟。古往今来, 中韩两国的古圣先贤为中韩佛教的交流、为中韩佛教兄弟般情谊的不断稳固奠定了基础、做出了榜样。我们不会忘记中韩佛教交流历史上的金乔觉大师、元晓大师,他们为两国佛教界之间的交流,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赵朴老曾经说过,佛教上的合作与交流是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他赋予其一个非常美妙的比喻——“黄金纽带”。今年是赵朴老诞辰100周年,哲人其萎,斯人已去。我们欣喜地看到,赵朴老等老一辈所开创的中韩交流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今天,中国佛教的重要寺庙,也是佛牙舍利的驻锡地的灵光寺与韩国天台山观门寺结成友好寺庙。我想,这是以实际行动对赵朴老的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韩国天台宗和中国佛教有着法乳一脉的深厚历史渊源。近年来,双方来往交流不断。今年7月,正山长老受我们的邀请,率团访问了北京和山西,双方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韩佛教界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合作。

这里,我们对《韩国国天台宗教典》一书中文版本的如期出版,表示祝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韩国天台宗“爱国佛教”、“生活佛教”、“大众佛教”的三大宗旨, 了解韩国天台宗在思想教义和修行实践方面所做的各种积极探索。我们认为,韩国天台宗倡导的思想教义,与中国赵朴初先生所倡导的、同时也为中国佛教界所长期践行的人间佛教的理念,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相互之间可以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共同进步,为建设和谐世界发挥自己的力量。

我们真诚地希望,经过我们中韩佛教界人士的不懈努力,能够使赵朴老倡导的”黄金纽带”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最后,衷心祝愿两国友谊与交流事业更上一层楼!

北京灵光寺和首尔观门寺缔结友好寺院及韩国天台宗圣典中文版出版发行贺词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一诚

金秋的北京,天高气爽,硕果累累,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刚刚结束,又迎来了韩国首尔观门寺和中国北京灵光寺缔结友好寺院和《韩国天台宗圣典》中文版的出版。真可谓因缘殊胜,千载一时。

首尔观门寺是韩国天台宗的重要寺院,北京灵光寺更是供奉有佛陀的圣物——佛牙舍利。两所寺院在两国及亚洲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是佛教徒向往的心灵圣地。两所寺院友好关系的缔结,必将对进一步加强中韩佛教界传统法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黄金纽带关系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此外,《韩国天台宗圣典》中文版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国佛教徒和中国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必将在中韩佛教交流史上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祝愿中国佛教协会与韩国佛教天台宗之间的交流合作会更加顺利,坚信中韩佛教间的友好交流,对亚洲及世界和平会起到无以替代的重作用。

大韩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长正山长老致词

大韩佛教天台宗总务院长正山

与中国天台宗一脉相承,并自任为天台宗正统的韩国天台宗, 自韩中建交以来,同中国佛教界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交流活动。

能够开展如此活泼的交流活动,虽然是因为两国的佛教有着相同的根,经历过去漫长的历史结成了“互相无法分离的紧密关系”, 同时也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前会长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叶小文局长等中国佛教界的关心和协助分不开。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韩国的天台宗对佛教的大众化产生同感,缔结了“图书出版、学术交流及共同研究”等相关的交流协定,根据协定双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泼交流,并优先着手了其中最重要而且最紧迫的课题”佛教图书的捐赠及普及”。

即便有很多盛满重要和高贵教谕的经典和书籍,如果现今世上的一般大众不能阅读和理解的话,那也只是“画中之饼”、”梦中之金”。

赵朴初前会长访问韩国的三光寺时,他看到信徒们全都手捧《天台宗圣典》参加法会,而且跟随完全体现韩国天台宗的宗旨和“爱国、生活、大众佛教”三大理念的《天台宗圣典》而笃实地开展信仰活动时,极力秤赞道:“看到了活生生的佛教”。

叶小文局长访韩时,参拜了天台宗观门寺,也对三大理念表示出了浓厚的关心。

今日的韩国天台宗在短短的重建历史中,把以爱国佛教、生活佛教、大众佛教三大理念为基础,以僧俗不二的精神日新月异地发展的契机——天台宗圣典,翻译成中国语出版, 向中国的佛教界普及,希望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

这种普及佛书的佛事,不会以《天台宗圣典》而结束,今后还将继续出版和普及,为我们的同道中国佛教徒提供必要的经典禾口佛教书籍。

因此,今天的《天台宗圣典》捐赠式不是佛事的终点,而是象征着开始的试金石。

今后我们将在图书出版支援、中国佛学院和天台宗立金刚大学校之间的留学生互派、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天台宗圆觉佛教思想研究所之间的学术交流等方面,保持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在长期的交流事业中第一次结出的果实,即举行中国语版的《天台宗圣典》捐赠仪式的今天,更令我们感怀不已,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借此机会, 向为此次佛事的圆满成功而付出辛苦的叶小文局长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及中国佛教协会的工作人员致谢。同时也在为韩中两国佛教界合作交流打下基础的赵朴初前会长的灵前,呈上特别的感谢之意。

祈愿以今天的佛事为契机, 中韩两国的佛教蒸蒸日上,领导世界思想界,把这世上装扮成千净薰香的清;争世界、佛国净土

谢谢大家。

韩国观山寺相关资料

汉城佛教综合会馆——观门寺

汉城观门寺是天台宗在韩国首都的布教中心,也是天台宗最大的综合性佛教会馆。其建筑别具一格,成为韩国近代佛教寺院建筑方面的一大创新。

观门寺是在天台宗第二代宗正南大忠宗师指导下,于1988年在汉城买下13860平方米土地兴建的。1993年开工,历时六年多,于1998年10月11日竣工。整个寺院由一主体建筑构成,地下四层,地上七层,共十一层。从地下四层到地下二层,是能停放300多辆汽车的停车场;地下一层是大小斋堂;地上一层是观门寺办公室、天台宗报社、《金刚》月刊编辑部、信徒商谈室、信徒会、常乐服务队及中央青年会的办公室;二层是金刚佛教大学的办公室、教室、读书室、会议室以及总务院汉城办公室;三层是僧房和金刚合唱团的练习室、国际会议室、圣宝博物馆、儿童娱乐室等;四层至六层是合为一体通用的玉佛宝殿,内有佛堂、礼堂,装备有外国语同声翻译设施及高水准的灯光照明和音响设施,是举行各种大型活动和演出等的多功能殿堂。

玉佛宝殿供奉的观音菩萨和三千玉佛,都是用缅甸白玉雕琢而成的。七层是大佛宝殿,采用了韩国传统的七梁瓦房的造型形式,加上传统的金箔丹青的装饰,更显得庄严绚丽。大殿中间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左侧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是大势至菩萨,两边绘有三身佛和五十三尊佛的帧画。置身其间,让人体会到佛法世界的庄严胜妙。

观门寺的建筑和构造,可谓当今佛教建筑方面的一大变化,既保持了传统佛教的建筑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建筑的妙用,同时将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运用到佛教弘法事业中来,改变了佛教千余来来的传统格局,趋向于现代化和实用化,不仅节省了资源,而且更加方便实用,对当代寺院建造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现任主持边春光法师,领导着韩国首都汉城的天台宗徒,按照天台宗解行并进、教观总持的教学思想,精进修学,将天台宗的理念推广到社会,使上月禅师倡导的爱国佛教、大众佛教、生活佛教的三大目标得以贯彻落实。

天台宗自从创建总本山救仁寺以来,即着手以城市为中心兴建寺院,相继在釜山、大邱、蔚山、大田等城市创建了规模较大的寺院。观门寺是天台宗在首都的中心道场,承办各种大型佛事活动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不仅为推动天台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为21世纪韩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自普正法师著《韩国佛教天台宗及主要寺院概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