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禅语
秋风吹过大地的时候,
?禅在秋的机缘里,
?发现了红叶与白云的悠悠,
?那一个富具禅思的心,
?便在无处不禅的天地里,
?神往那幽邃奥秘的——
?祖师西来意。
?就在那凝思反观中,
?透过这白云红叶的,
?古老深山。
?频频传来古寺的钟声,
?这不是隐修开士,
?借那激越的鸣响传递,
?禅的消息么?
?是浑浑然然的深密混沌
?是寂寂然的奥秘无为,
?使思维无法攀缘,
?意念难以把捉。
?禅人的心,
?在向往中寻寻觅觅,
?荒芜已久的古路,
?终于呈现在面前。
?也终于用那一双,
?嫩嫩的脚,
?磨砺在荆棘布满的,
?无路之路上。
?高处随其高,
?低处任其低。
?于是在心的底层,
?如幻如化地看到,
?山在移变;
?云在流转;
?水在吟唱。
?只是那悠悠的钟声,
?不知何时失落,
?在何方,
?行行复行行,
?当那不胜倦怠的脚,
?翻过那无比沉重的山岭时,
?那沉重的世界,
?也同沉重的身心一样,
?在无声无息中,
?休去、歇去。
?寂寂然地觉受,
?却把妄知涤尽,
?于是,
山不再是峰峦叠翠;
?云不再在漫游空际;
?水不复为奔流叹息。
?不知在何时,
?不知在何方——
?蓦然间,
?却响遍了禅的钟声,
?真音到处,
?山有了秀色欢颜,
?云有了美妙庄严,
?水有了自在方便。
?于是禅人的心,
?偕着秋天的风,
?在白云与红叶间,
?为那不知处的古寺,
?敲响了又一阵钟声。
?于是秋天的行人,
?豁然悟得——
?秋是禅的秋,
?禅不是秋的禅。
悟
那一条无路之路亘古亘今;
那一扇无门的门常闭常开,
自从我走向禅的世界,
威音王畔的消息便频频传来。
不用说悟的灵思;
不必论击石之证,
只有在因地一声下,
泯绝了身心;
粉碎了虚空,
融在此刻的唯是自性光明。
当死后复苏青天又是白云自在,
于是我的手中既有无数星云的沉浮,
复含三际的始始终终,
我的心里明鉴一切而即事即理;
印照缘起乃世即出世,
因而就在性相交融的当下,
呈露的只是一片寂静光明。
质疑者曾问:你虽有总持的力量;
明照的智慧,
圆明的功德,
可哪儿是你脚跟立处?
我以无言之言暂作标月之指:
—当见于即相无相;
如闻于大声希音,
在觉而无觉之时,
曾或知知不知之际,
于是那无形的脚跟,
便不立而立。
此地没有言说,
此刻无法“见取”,
假如你欲证知超越的便应超越。
当到无离不离,
灵智不再徘徊,
豁然顿现的因缘时节,
把你带进禅的世界:
一相空灵;
一性如如。
假如你返照而神会,
一把擒住的便是那顿悟的契机!
十分的亲切,
万般的自在。
那无量的受用就在永恒的此时此刻,
没有佛而即佛;
不离生而无生,
你恍然明彻无余:啊!你原来就是我!
而我却说:我并不是你。
秋雨闲语
(一)
无梦的季节看
如梦的世界
雨在飘逸的
风里透出闲的诗意
秋就象秋本身一样
凝思
落叶与细雨
变幻了如空的牖与
牖里的禅坐
升起的觉意直向
悠悠虚明
那是归来的小房窗前
的秋雨
生命在历经热烈的激奋
终止于平凡而孤寂的
禅思
不应把往事滞留
识田因着智光而
清澈无痕
尽管细雨仍旧落入
我看那个看雨的看
只见雨与看的释离
明与空便超然
剩下那绝相的看
安住于原本的地方
无语的此刻
便有了心的默然
法尔的自然啊
跃然于心的自显上
无梦的心看梦的
变幻,明净的秋雨
也就有了
生生不息的妙姿
开悟要诀二十颂
一、正解
全然心是佛,迷惘生二边,
离相当体归,穷源真灵妙。
二正念
持念入法行,内外消括尽,
一心自然空,怡然慧水充。
三、正观
立断中道落,观知无寄明,
从容照目前,有无皆不住。
四正知
妄知浮尘缘,真知了踪迹,
一念出关山,新新唯觉知。
五不立
养道深谷内,山峰从中显,
一任升平曲,终究无奇异。
六不择
虚舟顺河流,海印万象真,
空手荷锄归,南山悠然见。
七不迁
云遇群山头,空自不迁流,
变幻万有相,一合法尔常。
八不生
本位无移异,了然目前机,
圆活无尽用,还同未生时。
九了境
真知了万境,境了智亦空,
茶中自无味,整然由心生。
十了心
朗然知心照,照用原无体,
一应群芳研,妙处全无心。
十一了悟
神悟无心知,妙知却非悟,
全体是一个,说似犹成妄。
十二了性
湛然无际空,言恩都消融,
从此人不识,宛然不灭中。
十三镜喻
圆镜无台照无边,来去不动显万机,
美丑依旧呈姿态,正是无为即有为。
十四海喻
一入海中便无我,千波万浪不再出,
载舟击岸别无事,为使元音传家事。
十五空喻
无际空显无边相,无边相际任运知,
明空无碍呈大力,透彻万法超功勋。
十六光喻
光照万有类自分,灵根妙应早发芽,
一俟时至花正开,花光同欢笑太平。
十七互字
体用互回痕迹空,自他互换方便同,
因果互知妙智显,理事互融平常心。
十八妙字
妙知无知头脑知见空,妙行无行身心无为同,
妙悟非悟自然朗照显,妙证非证法尔实相心。
十九绝字
照时绝照照无可照,寂时绝寂寂无可寂,
绝时绝绝绝无可绝,绝待游戏绝了无绝。
二十圆字
圆见妙见千差万别总是圆,圆行妙契尘刹法门总入圆,
圆机妙应赴感恒顺总显圆,圆连妙存一性常光总无圆。
十归颂
圆会一切知见归於无见,痛除一切欲念归於净念,
消融一切隔阂归於平和,跳出一切有为归於无为,
破除一切执著归於空明,觉了一切万法归於一性,
明察一切因果归於无作,随应一切缘起归於无缘,
印证一切境界归於自心,运转一切机用归於法界。
心法二十要
修养道德以立本,明解正理以发心,
弃欲忘尘以归根,参学明师以得旨,
一心正持以入定,正观明了以开慧,
离相无住以趋境,顿脱根尘以见性,
透彻方法以照心,调伏身心以却障,
化转习气以净德,安住本位以无为,
博通经论以逢智,圆融世谛以和尘,
妙逢因果以了照,示传正法以利世,
方便道场以安众,自然宗风以行化,
十方圆明以成就,随缘应化以究竟。
行人二十种病气
怯弱气--认为自己根浅慧薄,无力胜任大道。应发大愿,立大志而向上发心也。
孤僻气--生性孤僻,心量狭窄,不和合于大众。应放开心量,方便利济群生。
出头气--利用宗教出头,拉帮结派,而欲为人上人。应放下做头思想,归于无为。
神秘气--心怀计谋,不能直心而行,处处显示神秘踪影。应坦平无私而对大众。
奇异气--宣扬自己功高,悟境玄妙,处处当众显示自己。应归于平常,普通而不做作。
贪着气--以法住而享受人世间的名利供养,不知惜福,反而贪心不止。应放舍贪心,尽量 节约,以培后福。
傲慢气--以学识禅功执于心中,贡高我慢,看不起他人。应平和而化人我之见,谦虚下怀 ,接纳众人之德行。
无知气--于佛法无正知见,不明事理,终日随队打转。应警觉自心,省悟不昧,开发心智 而得旨。
世俗气--虽修心法,却全以世俗眼光看问题,不能离欲。应超脱尘俗之累,一心向道,清 净无为。
急进气--急功近利,过分执着用功,反使身心不平衡。应放下求得之心,而无心用功。
懈怠气--不愿打坐观照,任其妄念纷飞,而不制止化转。应精进一心,勇猛无畏,方能透 过妄境。
刚气--自以为悟道,不听他人善言,也不印证于明师,结果落在知见里,不得转身。
不和气--看到他人或他宗殊胜,即不服气,硬与人争辩高低,结果伤了和气,失去了心地 法喜。
执病气--有障不去,有漏不消,自以为安心即可,不知总成病障而不得成就。
焦虑气--惧怕自己不开悟,顾虑修道时长,心中老是不安。应安心于法,一往直前,总有 到家时日。
计较气--在师门中计较人我,分放辨好坏,不能无心而行。应放下计较,平等无住。
不安气--无论在何处都不得安心,老是转换地方找法门。应从内心推究不安的原因,使自 心安忍不动,随遇自在。
法行气--太在意于法行,不能出离法执,难以变通应机。应悟神而归本,以无住本,而方 便立一切法。
神通气--因定或法而通,虽为利益众生,而不知含藏,造成行人的向往与执取。故应隐其 通而使妙慧达道,自证而利人。
成就气--道业成就而流露非凡的气质,使众人尊而敬之,于是影响凡欲,造成麻烦。应化 去道气而归于平凡,无道可寻,点化无类。
行法的人
一
行透了世间的行,
观遍了法的真观,
以彻底回归的心,
剥落了尘缘的苦涩,
以欢乐的寻求之志,
踏上了道的正路。
二
行法的人满是信任,
全部融入师与法时,
真诚便升腾而起,
觉知消落了自我意识,
杀那顿现为明朗静空,
让慧风吹过,
化解为不仁的灵悟。
三
行法的人觉知相继,
在心法交融的尽头,
实现为无寄的真实,
念与空不异的当下,
跳出有为的故园,
与觉知一同掉落,
空无边际的性海。
四
行法的人无法可行,
愿行次第与境界,
不再成为问题,
见修行果早已,
显为一体的灵明,
流布在平常处,
自然全现活泼的真机。
五
常光无尽妙用无边,
无人的人应用无法的法,
花开花落人来人去,
正是妙有的化身,
一念万年的法尔,
圆消十方的森罗,
此时此刻,
我们无法用名言,
称之为佛陀!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