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白豆蔻 白术 白头翁 白芷 百合花 百里香 板蓝根 半边莲 半夏 薄荷 北沙参 苍术 车前草 沉香 陈皮 川贝 刺五加 大腹皮 大黄 大枣 丹参 当归 党参 地黄 丁香 冬瓜皮 独活 杜仲 防风 防己 蜂胶 蜂蜜 佛手 茯苓 附子 甘草 干姜 高丽参 葛根 枸杞 桂圆肉 旱莲草 何首乌 荷花 荷叶 黑枣 红参 红糖 红枣

神农本草经上品仙药:茯苓

茯苓 | 作者: [投稿]

  茯苓不仅为医药学家所称道,而且还为历代文人学士所赏识。如唐朝的吴融、李商隐,宋朝的黄庭坚、苏东坡、苏辙,清朝的曹雪芹等都有赞咏茯苓的佳句。其中黄庭坚写的一首词名叫《鹧鸪天》说:“汤泛冰瓷一坐春,长松林下结灵根。吉祥老子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苏辙亦有《服茯苓赋》等。清代慈禧太后为保健养生,在太医的推荐下,常令御膳房做“茯苓饼”,并用来赏赐王公大臣,这种用茯苓粉和精白面制作的糕点,慈禧很是喜爱,御膳房便越做越精细,进而发展为清王朝末期宫廷名点之一。晋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说茯苓是“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的上品仙药”。清代贾九如谓茯苓是“假松之真液而生,受松之灵气而结”之良药。故又有茯灵、茯菟、松薯、松苓、云苓的别名。它寄生在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四世纪就有采集茯苓的记载,如《诗经》中就有“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这句。汉朝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茯苓,并被列为上品。此后,历代本草专著都沿用《神农本草经》的提法,认为该品“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肾三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气、宁心安神之功效。可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嗽、脾虚少食、大便泄泻、心悸失眠和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症。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茯苓含有茯苓酸、乙酰茯苓酸、去氢齿孔酸、松龄酸、B—茯苓聚糖、茯苓多糖、B—茯苓聚糖分解酶、脂肪酶、蛋白酶、胆碱、蛋白质、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葡萄糖、腺嘌呤、组氨酸、树胶、甲壳质和钾、钠等微量元素。并有下列药理作用:

  1.免疫作用。茯苓多糖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可提高抗癌药疗效。

  2.调节水与电解质平衡。因茯苓有缓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可促进钠、钾、氯的排出。

  3.抗癌作用。

  4.有镇静作用。

  5.降低血糖等作用。

  茯苓主产于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等地,并以色白红腻、黏力强者为佳。

  现介绍几则食疗方与小偏方供大家参考选用。

  八珍糕 茯苓、莲子、芡实扁豆薏米山药藕粉、白糖,共研为细末,制成糕。此方能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用于年老体衰、脏腑虚损、脾胃薄弱、食少腹胀、面黄肌瘦、腹胀便稀等,是清代宫廷常用的补益方之一。乾隆皇帝自乾隆40年左右即开始服用,至80多岁时,尤常服之。

  山药茯苓包子 山药粉、茯苓粉各100克,面粉200克,白糖300克,食用碱、猪油、果料适量。将山药粉、茯苓粉放入碗中加水适量,制成糊状蒸半小时,加猪油、白糖果料调成馅备用。将面粉发酵,加入适量食用碱,做成包子,蒸熟即成。山药茯苓包子具有益脾胃、补气、固精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遗尿、尿频等患者。健康人常食之能增强体质、防病延年。

  朱雀丸 茯神60克(去皮),沉香15克,共研细末,炼蜜为小豆大。每服10丸,饭后人参汤送下。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提等。经常服之,能消阴养火,健全心气。

  治小便频 茯苓(去皮)、鹿角霜各等份,研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服。

  治小便不禁 茯苓、赤茯苓各等份研末,以水搓洗,控干,以酒煮成汁膏和为丸,弹子大,空腹盐酒嚼下。可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漓不禁及遗精白浊之症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