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佛教青年应如何成功立业?

净土旨归 | 作者:星云大师 [投稿]

  佛教青年应如何成功立业?(上)

  一.从发心中担当责任

  我们佛教青年经常会说要“发心”,但是很少听说要担当“责任”,更不知道责任的重要。因此,“发心”往往只有五分钟的热度,而不能坚持自己的发心,贯彻自己的发心;我们应该把发心所做的一切,看做是自己理所当然、必需担当的一种责任。

  我们知道“发心”的重要之后,进一步要了解“责任”的重要;比方说船只遇到海难的时候,船就要沉没了,船上的人开始逃生,但是最后一个离开船只的必定是船长。这是为什么?因为维护船上人员生命的安全,就是他的责任。所以当船长的人,甚至于必须与其所负责的船只共存亡。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的责任。

  我们平常认为发心是一种义务,于是,高兴就发心,不高兴就不发心,这是有流弊的,现在,我要在“发心”后面加上两个字“责任”,因为发心就蕴含着责任。

  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为什么?他不爱家吗?他不爱老母妻儿吗?是因为责任不容许他放弃自己的职守,为了要完成责任,只有牺牲小我。

  《梵网经》说:“菩萨见外道及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为什么听见人家谤佛会觉得像三百矛刺心那么痛切?因为佛法不能兴隆,遭受外来的毁谤,就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心理怎么能不痛苦?常听人说:“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家务也好,事业也好,都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弘法利生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负担的责任。

  二.从拥有中养成节俭

  平时讲到节俭,大家都会说,我根本就没有什么钱财,还要节俭什么?其实,节俭不光是钱财的节俭,所有拥有的东西都应该节俭。你拥有什么?你拥有了生命、时间,因此,你要好好的利用你的生命和时间,对于你的生命、时间更要节俭。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说:“大禹惜寸阴,吾辈当惜分阴。”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节俭时间就是爱惜生命。我们浪费多少宝贵的时光在懈怠、放逸、散漫上面?有多少宝贵的时间在颓唐、随便、马虎中而消逝?我们把大好的年华、青春、生命虚度浪掷过去了,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浪费的事吗?

  除了时间要节俭外,对于感情也要节俭,我们每人都拥有感情,假如你不节俭,把感情滥用了,那会招受多少烦恼?把感情用在不当不正之处,这不是一个学道者所应有的行为。

  佛教并不是不重感情,而是要净化感情,是要以智化情,我们要转化自己的私情私爱而来爱佛教、爱国家、爱人群,以及爱自己未来的前途;儿女情长,那是社会上一般未成熟男女幼稚的行为,我们已经进入佛门,我们的感情已经经过一番磨练与净化,应该是成熟的。有成熟感情的人,应该要知道节俭感情,把节省下来的感情,用在一切众生的身上。

  物品要节俭,弘一大师为什么一条毛巾用了几十年?为什么一件破衲衣穿了三十几年?他没有钱吗?不是的。他是在节俭物品,佛教常说“惜福”,惜福能给我们什么好处呢?这就如银行存款,有一定的数目,若不节制用度,随便支付,到头来,终会有取尽存款的时候,这时生活就艰难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时当思无时”、“有”的时候应该节省,好好珍惜自己的东西,时时记住一针一线,来处不易,一米一饭,得之维艰。

  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来到世间上二三十年了,所有的一切是仰赖社会、国家、师长、父母、常住而有的,你们日常所需,都是社会大众成就你们的,你对他们有贡献吗?你能这样浪费吗?印光大师吃饭时仅吃一样菜,弘一大师也一样,你拿二样来他也仅吃一样,为什么呢?他想到:我对社会贡献的有限,我不能享受丰富的物品。

  我们佛教青年,不能养成节俭的美德,将来不但不能贡献社会,反而会成为社会的消耗者,大家都知道一文钱逼死英雄汉的这句话,不可以拿不劳而获的金钱充阔老,或者做人情,应该在有限的金钱之下,去学习无限的知识,在很少的金钱之下,完成自己永恒的事业。

  三.从物欲中有力自制

  从世间物欲的诱惑当中,我们要有力量约束自己,克制自己。一个人伟大与否,倒不是看他的钱财多少,地位大小,而是看他有没有自制的力量。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乐与烦恼从那里分别?快乐幸福的人生是由于能自制,烦恼痛苦的人生是由于不能自制。

  佛教为什么要讲布施?就是要我们对于金钱物品不要贪着;为什么要讲持戒?也是要我们在生活里面要有自制的力量;为什么要我们忍辱?就是在人事上我们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当然,现在的青年,血气方刚,一切行动往往凭着一时的血气冲动,这样的人并不是勇者,真正有力量的人,是能自制的人,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

  我们看唐朝玄奘大师的传记:“言无名利,行绝虚浮。”玄奘大师说出来的话,没有一句为了名或为了利;他的行为绝没有一点轻浮暴躁的样子。我过去曾经认识一位法师,他一见到人,就说:“啊!那位张先生很有钱。”“呀!好久不见了,在那里发财?”“喔!那个人有地位啊!”他始终把金钱名利看得那么重,说出来的话,都是钱呀!名呀!利呀!不客气说,我那个时候就对他不屑一顾,因为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视名利如浮云,是没有资格做出家人的。

  玄奘大师,难道不知道世间的名利重要吗?他有自我克制的力量,到了名位之前,他更加的虚心,更加的谨慎。但他并不因此而没有“名”,唐太宗每次要驾幸各地,第一个邀请的就是玄奘大师,他的生活都是国家供养的,朝中文武大臣谁不恭敬他?不过他在这种名利之前,也并不是绝对的拒绝,有名利没有关系,但是在名利丛中,他知道自我约束。

  我们要培养自制的力量,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我们有了自制,今后面临任何诱惑,才有力量对付;关于“自制”,我也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四.从谦卑中长养自尊

  我们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但是自尊自重,并不是傲慢与贡高,我们的自尊自重要从谦卑中去陶冶。古人说: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居卑处下,不拒多少。

  与人相处,最得众望的人,就是懂得谦卑的人。我们做为一个佛教徒,所从事的是教义的传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意念,而且更须要培养谦卑的美德。

  过去的出家人,“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能够上与君王同坐,那是因为他具有尊贵的德行,得到君王的爱戴;肯与低贱的乞丐并行,那是因为他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虽然是乞丐,人格并没有欠缺,所以能够本着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昂,贡高我慢。

  谦虚不是要我们畏怯退缩,不是要我们卑劣懦弱,也不是要我们对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负责任,谦卑更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讲话;一个自弃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主要在从谦卑中养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样。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比丘是以乞食为生的,为什么要比丘像乞丐一样挨户乞食呢?为的是要出家人在与众生接近之中,以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伏在地上,以双手接近佛陀的脚,就是要我们袪除我慢贡高,养成谦卑的习性。

  为什么我们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懦怯的。

  西方有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是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所以我常说成熟的稻穗一定要低垂下来,“宇宙有四尺五寸高”,我们六尺之躯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大家都必须要低一低头。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上,我们要学习常不轻菩萨的德行,过那低头而向前的人生。

  五.从笨拙中启发灵巧

  我们一向把笨拙与灵巧看做两回事,现在我告诉各位,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聪明智巧不是从投机取巧中得来的,真工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很多老和尚自称老拙,“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气,我也少烦恼。”老拙真的这样胡涂吗?这是老聪明!真正有智能的人,看起来好像很笨拙,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

  三十年前,杭州武林佛学院院长会觉法师(太虚大师弟子)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一生最讨厌的是聪明的人。”为什么聪明的人他讨厌呢?因为多少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笨拙,可以脚踏实地的慢慢做,所谓慢工出细活,不从笨拙中启发灵巧的聪明是靠不住的。所谓笨拙者,为学不求急取,做人不想取巧,一板一眼,稳稳当当,你笑我傻瓜也好,你笑我笨拙也好,我就是本本份份的做人做事。

  我们中国人常笑日本人很笨,呆板不懂取巧。有一次,我在日本一家饭店的楼上,看到一辆卡车开到十字路口,刚好红灯亮了。这时候四周静静的,正是清晨两点的时光,一点声音、一个行人也没有,那辆卡车停在那里等了一分多钟,等到缘灯亮了才开车。有人一定会觉得他很笨,这时深更半夜的,那里有行人?尽管往前开车就是了。是的,这时候没有行人,我通过去,养成闯红灯的习惯,下次就要出车祸了。他就是守着规矩,虽然笨,但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可以安全。现在日本的社会很进步,是世界第三个经济强国,如果说日本人不聪明,为什么他们会富强呢?因为他们的国民从笨拙、守法之中,养成不取巧、守本份的习惯,所以社会就有秩序,国家就会强盛。

  我常看到有些同学念书,正楷还不会写,就先学草字,龙飞凤舞,写到最后乱七八糟,不成字样。如果能够承认自己笨,慢慢一笔一划的写,自然而然的就会运用灵巧了。

  六.从理想中实践抱负

  说到理想,我不禁感慨万分,今日的佛教青年最缺少的是什么?没有理想,没有抱负。你问他将来的理想抱负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一个人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可以说这就是没有未来,没有未来性的青年人,这会有什么成就呢?

  有人把人分成上根、中根、下根的三种等级,上根的人凭着崇高的理想而行事,为理想而辛苦工作,为理想而牺牲奉献;能否达到目的是另外一回事,我就是为我的理想而贡献一切;中根的人,凭经验行事,做到那里说到那里,认为理想太空幻了;下根的人,凭需要而生活,我有面包才会不死,我有老婆儿子才满足,所以下根的人能努力做事,是只讲需要不谈理想经验;禽兽凭本能,如牛马除了寻找水草作为食物以外,就不会有其它的要求。

  我们青年,尤其我们佛教青年,可以只求满足生活上的欲望,而抛弃一切理想吗?如果这样,又与禽兽有何分别?佛陀告诉我们,众生是无边的,烦恼是无尽的,法门是无量的,佛道是无上的,人生有那么多的无边、无尽、无量、无上,等着我们去追求,我们还能做一个没有理想的行尸走肉吗?人要是有了理想,工作就不会觉得辛苦;有了理想,吃点亏也不会去计较;有了理想,生活中就有好多力量。所以大家要有志愿,要有抱负,要有理想。

  佛教青年应如何成功立业?(下)

  一.从威仪中训练自然

  讲到威仪,大家不妨先反省一下,对于佛门中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我们做到了多少?平常的行住坐卧,身心的语默动静是否与威仪相应?有的人,小心努力的学习威仪,走路的时候,一板一眼,步伐姿态,毫不随便;坐着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像入禅定一般,这是训导处平常要求各位的威仪。

  现在,我进一步要告诉各位,威仪并不只是作出一个样子,也绝不是要你装模作样;重要的是要你能够自然的流露,不必做作,毫不勉强。譬如讲话的时候,自然低声轻语,不会口沫横飞,旁若无人;笑的时候,牙齿自然不露出来,而内心也自然感到欢喜。能够养成这种习惯,即使独居处,没有外人,也一样可以具足威仪;那么在众人面前也不必再做作。

  我看目前的佛教青年,有的人发心要学习威仪,可是又装得不像;有的人根本就不曾发心学习,还是带着一般人的习气,和社会上的青年男女没有两样。

  二.从淡泊中体验乐趣

  追求快乐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有的人追求物质的快乐,有的人追求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有的人则在物质之外,从淡泊中获得快乐。我们学道的人,在人欲泛滥横流的世界中,应如何去选择或追求快乐呢?无疑的,当然要在淡泊的生活中去体会乐趣。物质的快乐,绝对不能长久;唯有在淡泊的生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谈到淡泊,淡泊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举出下列三点,说明之:

  (一)淡泊可以启发良知

  翻开报纸,常可看到一些杀人抢劫的事情,为什么那些人会昧着良知去做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呢?观其缘由,大都是对于物质不能满足的缘故。不甘于淡泊的人,为物欲所蒙蔽,行事自然就没有良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上,大家不妨自己反省一下,我们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我可以产生损人利己的心思吗?一个人,如果对粗茶淡饭能觉得满足,则物质条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够优游自适,当然不会产生有害社会的念头来。内心的念头能够纯正,则“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良知也自会显露出来。

  (二)淡泊可以招致高贵

  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众所周知,净土宗慧远大师,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关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辉照耀于万世。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无所需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

  (三)淡泊可以带来快乐

  有的人认为有钱就能够快乐,殊不知世界上的大富豪,往往比一般百姓有更多的烦恼;有的人认为锦衣玉食能够使人快乐,其实,这是任何人都不敢贸然认可的事;另外有些人认为名位权利可以使人快乐,事实上,名位权利所招致的烦恼,常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三.从宁静中安顿身心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没有“钱”,甚至也不一定是“有病”,那么是什么呢?是身心无所安置。有的人说,上了讲台,手没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们没有一个皈依的所在。的确,身心无处安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现在让我告诉各位,身心应该安放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诵经礼佛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义理大海,以及大众的事务上都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诉各位,“宁静”也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淡泊的道理,前文已叙述过,而“宁静”,也自有一种意境,从宁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宽广的世界。

  所谓“宁静”,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现象停止不动,譬如说飞机不飞,车子不跑,人不要讲话;主要的是要你内心自然没有声音,而不是要抹煞外在的一切声音。同学们每天晚上要“禁语”,这个禁语不但要做到嘴上不讲话,手接触东西没有声音,脚下走路没有声音,甚至于要做到心里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所中,心灵仍然澄澈灵明,丝毫不为外境所动。这个时候,就是心灵的宁静,就是心灵的庄严;道德就可以完成,人格就可以升华。

  四.从信仰中发掘能源

  前几年世界的经济危机,曾带给世人一阵不安与骚动,为什么呢?因为能源缺乏,汽油涨价了,汽车不能常出去跑,电灯不能随便开用,冷气必须尽量节省,钢筋水泥,一切物质都供应不上。物质文明这么发达的二十世纪,居然会产生能源缺乏的危机,可见科学与物质文明的效用是有限制的。然而,我们心里的能源,则没有缺乏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限的宝藏,人人都可以自由去开采,那么要如何才能开采自己内心的能源呢?我认为,应该用“信仰”来开采。

  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就是力量,一个有信仰的人,内心充实,他看这个世界,到处一切祥和;可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他的心境就不一样了,他没有心灵的皈依处,他感到这个世界很贫乏,甚至会觉得人很空虚。有信仰的人生是美满的,可是,信仰与能源又有什么关系呢?以下用三点说明:

  (一)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最近报纸上曾刊载一则消息说:探测队在高雄外海,已经发掘到海底有油气,据说高雄外海的海底可能有油矿。此外,在宜兰附近的地下能源也正准备开发。由此可见,世人对于海底的能源与宝藏极为重视。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如大海的智能宝藏,深邃广阔。据报上消息,高雄外海海底的宝藏,价值约新台币二百亿元。这个数目虽然很多,但是这还是一个可说的数字。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智能能源,如被发掘出来,岂只是二百亿元新台币的价值?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就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了,由此可知,智能的拥有不是物质上的财宝所能比拟,而这个智能的大海,则必须用“信仰”来发掘的,所以说“信仰”可以发掘智海的能源。

  五.从合群中广结人缘

  诸位离乡背景,割爱辞亲,从不同的角落、不同的环境,聚集到这里来,大家一齐过团体的生活,在这个团体里面,如果没有合群的性格,便不能体会团体的乐趣。有时候,我看到一些人,他虽然处在团体里面,可是他却很孤独,不论什么事情,他都不关心;不论什么好事,他都不中意。这种冷漠的人,在团体里面,可说是残忍的根苗。现在的教育,有所谓“德、智、体、群”四育,其中的一项“群育”,在现代社会中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在团体里不能没有合群的习惯与德行。下面我举出三点加以分析:

  (一)人不能离群索居

  《维摩经》上说:“佛法在众生身上求”。因为没有众生就没有佛道,尤其对于与我们思想、意志、立场不一样的人,也要容忍他,并且要有殊途同归,并肩合作的气度。英国有工党与保守党两大主要政党,工党因执政太久,保守党就慢慢地衰微,这时候,最担心的不是保守党而是工党,因为如果保守党衰微下去,工党在没有敌对党的情势下,就不能再进步了。这故事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与我们立场、意见不一样的人,应该感谢他。佛法说这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天下是大家的,不必要求每一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世界既然是千万众生共同的世界,我们又何必要离群索居,单独生存呢?

  有个故事说:有一天,世界战争了。先是这个阵营打倒那个阵营;其次是这个国家打倒那个国家,打到最后,世界上只剩下二个人。由于二个人的立场不同,因此还要再打,再打的结果,其中一人死亡了,现在只剩一个人。当这个人高喊“我胜利了!”的呼声之后,他口渴了,想喝水,可是没有水可喝;肚子饿了,可是没有人做面包,这时他才想到世界上应该多留一些人,毕竟自己一个人不能独立生存,才觉醒到需要有别人,需要有团体的存在。所以说一个人离开了团体,是不能单独生活的。十年前,我刚创办寿山佛学院的时候,听说台北有太虚佛学院,由很多人经营合办,而且办得很好。我得知了消息以后,内心不但不嫉妒,反而很欢喜,除了高兴佛教教育日渐兴隆之外,也高兴有一个竞争的对手,可以互相观摩,为了不输别人,我就必须更求进步。所以,我觉得有人比我们好不是障碍,而是可以促成我们进步的增上缘。

  现在,基督教又办医院,又办学校,又是监狱布教、电视宣传。对于这些,我不但不讨厌,反而从心里感谢他们。近十年来,佛教界像一头睡狮慢慢地醒过来了,逐渐地也开始从事电台广播、冬令救济、创办医院、筹设学院、宣传布教等社会事业,你们说,这是谁促成的呢?这是基督教的功劳,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刺激,佛教界的人士还在老僧入定,还没有人想到去从事社会工作呢!

  (二)人要靠因缘生存

  人所以能存在,乃是靠众多的因缘关系。在佛教里面,常有这些现象发生:这个宗派放不下那个宗派,男众看不起女众,出家看不起在家人,老的看不起小的。其实这都错了,佛教人士是彼此需要的,刚才曾说,基督教对我们都有帮助了,何况是佛教内部的人士呢?

  十几年前,演培法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某人在那里建庙、起精舍。”

  我说:“这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他说:“我们从此又多了一个地方可以弘法,我们又多一个地方可以挂单吃饭,多了一个寺院就又增加一个使佛法振兴的助缘啊!”

  的确,佛教要靠众多的因缘才能发展,彼此都是息息相关,大家应该互相提携,彼此合作。

  (三)人要靠众缘成就

  世界上很多成功立业的人,他所以能够成功,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力量所成,实际上,他的部属也是很重要的关键,因为成功的人,常是由部属把他塑造起来的。譬如打胜仗而成名的将军,他的伟大,不知是多少部属的血汗造成的,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佛教界有很多人崇拜印光大师,这是因为有很多在家信徒,因为敬仰印光大师而拥护他成为一个楷模;太虚大师所以成为现代佛教的偶像,是因为现代佛教青年了解大师的抱负,而把他做为效法的对象。

  《成佛之道》书中有一句话说:“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就要广结人缘,所谓“未学佛道,先结人缘”,因为广结善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很多有学问有势力的人,做起事来,却处处不顺利?其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人缘不够所致。由此可知,欲成就一件事情,必须众缘和合,因为独木难撑大厦,所以广结人缘是非常重要的。

  六.从悲愿中奋勉学习

  诸位到佛光山来做什么?当然是为了学佛法。为什么要学佛法?学了佛法可以赚钱吗?学了佛法就有衣服穿吗?学了佛法就有饭吃吗?真是“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吗?学佛法是为了逃避现实吗?只求做一个自了汉吗?不是的,当然都不是的。我们学佛法是为了净化自己而来,是为了发大悲愿广度众生而来,为了复兴佛教而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