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处
“Loving what is”是一本英文畅销书的名字,这本书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翻译之后的中文书名叫《一念之间:四句话改变你的人生》,由华文出版社出版。显然,翻译之后的中文书的书名并非原来的英文书名《Loving what is》的中译,而是译者根据这本书的内容重新给书起的一个名字。
我非常喜欢“Loving what is”这三个英文单词组成的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只用了三个单词就揭示了人类一切痛苦的源泉以及一个非常有效可行的去除痛苦的方案。
二、解释句义
loving是love(爱)的进行时,表示正在爱或者持续不断地爱。能爱的是心,所爱的是某个对境,“爱”这个动作本身意味着能爱的心对所爱的对境“接受、包容、认同、维护”。
what is在这里是一个宾语从句,表示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此时此刻或者在某段时间内的对境,换句话说,就是出现在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周围环境、人物、事件等等。例如,“看到仇人出现在了自己面前,对你大喊大叫”,“购物排队时队伍进展缓慢,还有人不时地插队,而你购完物之后,还要急着去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孩子又去网吧了,还逃了学”,“老板给所有人都加了薪水,但就是没有给自己加”……,总之,这些发生在自己周围的所有现实叫做what is。
所以,Loving what is这句话的中文意思是“接受现实,包容现实,认同现实”,也就是,无论周围发生什么,都要去欣然接受。
三、所有心灵的痛苦无一例外地源于不接受现实
《俱舍论》中说,人类所遭遇的痛苦可以分为两类: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痛苦。一般来说,人的身体只有在生病或者遭遇殴打、杀害等情形下才会遭遇痛苦,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即便遭遇,也很快就会过去;人类所遭遇的绝大多数痛苦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心灵,身体的痛苦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对人类心灵所遭遇的一切痛苦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心灵痛苦的产生无一例外地都源于心中的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不接受现实——对周围已经发生的现实、正在发生的现实以及将要发生的现实不接受。不接受的程度越高,则痛苦越剧烈。
如果对我们心中的所有烦恼心念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就可以分为三类:贪心、嗔心、痴心。贪心——不仅接受对境,还对对境产生不要离开、消失的执著;嗔心——就是不接受对境,希望这个对境不要再出现或者消失掉;痴心——就是在对境之上产生错误的认知与执著。
这样对烦恼进行简单分类之后,我们就知道,不接受现实的念头本质上就是这里所说的嗔心。这个嗔心在心中生起之后,如果对境持续存在,或者即便已经消失,甚至尚未发生,内心都会产生痛苦——如果不接受的程度低,只是隐隐作痛;如果不接受的程度较高,就会剧烈疼痛。此外,这些不接受现实的嗔心还会进一步导致语言上的抱怨与行为上斗争。仔细观察人类之间的一切斗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吵嘴,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一不是因为内心不接受现实所导致的。
四、接受现实(Loving what is)是遮止痛苦的唯一方法
所以,如何去除痛苦呢?只要想办法不让不接受现实的嗔心产生,或者将不接受现实的嗔心去掉,痛苦就无由而生了。从反面来说,如果我们内心培养成了Loving what is的习惯,痛苦也就没有办法产生了。
Loving what is在儒家则称为“耳顺”。《论语》中说,孔子修行,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达到了“耳顺”的境界。“耳顺”实际上就是“心顺”——也即接受现实。(孔子修到七十岁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也即可以自由自在的驾驭自心,使之不犯错误。)
Loving what is在道家则叫“上士不争”。有智慧的上士从来不会与现实争辩的,他们从来都是接受现实,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去改变。
Loving what is在基督教中叫作“一切听从主的安排”。例如,特蕾萨修女说:“无论天主给你什么,或是从你那里拿走什么,都要欣然接受。”(Accept whatever He gives and give whatever He takes with a big smile.)
Loving what is在小乘佛教中叫作“随遇而安”。无论遇到什么对境,内心都要安稳而接受。
Loving what is在大乘佛教中叫作“八风吹不动”。“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显然,人们往往愿意接受其中的“利、誉、称、乐”,而对其中的“衰,毁,讥,苦”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容忍,于是就有了痛苦。
Loving what is在密乘中叫作“一切都是上师的示现与考验”。无论周围显现什么,都是上师的变现与考验——看我们是否能够坚守净观的誓言。如果不接受现实,显然就失去了净观的誓言。
Loving what is在禅宗叫作“不于境上生心”。无论什么对境出现,只是不动心,做一个无心道人。如果不接受现实的念头产生了,显然就不是一个无心道人了。
五、“改变自心”还是“不接受现实,与外境抗争”?
万法的产生都依赖于因缘的积聚,因缘不积聚,任何一法都无法产生。不接受现实的心念也依赖于因缘的积聚才能得以产生,所以,分析出产生不接受现实思想的因,然后加以断除,就达到了从因上加以摧毁的目的。
佛经上说,一切烦恼心念的产生至少依赖于三个条件:对境、对境上的谬执(也即痴心)、烦恼的习气。其中,“对境”是外因,“对境上的谬执”与“烦恼的习气”是内因。
在这三个因中,“烦恼的习气”并非我们当下就能够去转变的。所以,只能对对境这个外因,以及对境上的谬执来加以改变。嗔心的特点是不接受“对境”这个外因,或者试图改变、摧毁外境这个外因,佛陀用智慧的眼睛观察之后告诉我们,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方法。主要原因如下:
一、改变外境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改变在对境上的谬执,就能轻而易举地从根本上去除烦恼。例如,如果投影机的投影透镜上面有一根头发,于是投在屏幕上的画面就会出现一道划痕,如果我们将划痕的原因归咎于画面,于是想通过切换画面来去掉划痕,可想而知,无论我们切换多少画面,都是徒劳无益的。如果去掉透镜上的头发,画面上的划痕立即就会消失。同样的道理,不接受外境,在外境上找过失,或者试图改变外境,就同这个比喻是一样的,无论费了多少力气,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外境完全是自心的显现,是自己过去的起心动念以及所作所为造成的,外境上的问题就是内心的问题导致的。如果改变了自心,外境就会随之而变。
二、外境是业的显现,也即是由自己心中业力的种子现行之后而变现的,而心中业力的种子是由自己过去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决定的,是自己“求”来的。但是,在它们现行时,我们却忘了它们就是当初我们自己“求”来的,但是现在我们却不认账了。有人说,我当初怎么会“求”这种不如意的外境呢?是的,一定是你当初自己“求”来的,这是无欺的因果律告诉我们的。只是当初在起心动念、说话行事之时,我们的心处在无明的状态,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会招来今天的结果。例如,我们在杀生的时候,明白因果的人劝我们别杀,但是我们却不听,还嘲笑别人迂腐。其实,在我们杀生之时,就注定了我们将来要被他人杀害,但是在被他人杀害的场景显现出来的时候,有几个人会知道这是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招来的呢?所以,在不如意的场景显现出来的时候,我们要认账,要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过去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招来的!”
三、此外,外境实际上就像梦境一般,无有任何自性,而且刹那不住,转瞬即逝,试图去改变它,就像为阳焰水筑大坝一样没有必要。过去的对境已经彻底消失在虚空中,根本没有必要不接受。接受也消失了,不接受也消失了。现在去回忆,然后心里再产生不接受的心念,完全是自我折磨。当下的对境转眼即逝,不接受也没有必要。未来的对境尚未来临,一厢情愿地不接受也是庸人自扰。我们只要调整现在的心念,就能决定未来的对境。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将自己的精力花在致力于去除内在的谬执之上,而不应该花在不接受外境与外境争斗之上。
六、去除内心谬执的障碍
在讨论如何去除内心的谬执之前,我们需要观察去除内心谬执的障碍。
在人们的语言中,常听到“不如意”、“逆境”这样的说法。其实,“不如意”与“逆境”都是因为心中的某个执著而引起的。“不如意”中的“意”就是执著,因为外境与这个执著不一致,所以就被我们称为“不如意”。因为外境与这个执著相违逆,我们就称外境为“逆境”。这都是以自己心中的执著为中心,而对外境的评判。
如果我们以外境为中心,来评判心念,心念与与外境不一致,就称为“不如境”;心念与外境违逆,就称为“逆心”。“不如境”也好,“逆心”也好,实际上都是心对境的“谬执”。所以,站在境的角度来评判心,就很容易发现心中那个导致痛苦的执著心念的荒谬性。
存在于内心的谬执的荒谬性与不合理性,在旁人看来是很容易识破的,但是其荒谬性与不合理性却很难被自己识破。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心中有“我执”与“我爱执”存在。“我执”与“我爱执”永远会使我们以自心的执著为中心去评判外境,而从来不愿站在外境的一面来评判自心。
所谓“我执”,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存在一个妄念,这个妄念缘自身的五蕴相续执著一个常、一、自在的“自我”。这个执著妄念在自己的身体(色蕴)、苦乐感受(受蕴)、想像(想蕴)、各种思维与情绪(行蕴)之上,安立了一个常性的、一性的、具有主宰性的“自我”。实际上,这个常、一、自在的“自我”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是这个我执的妄念执著之后,就让我们的心产生了一种“自我是存在的”感觉。由于这个“我执”妄念的存在,心就会将“自心对外境的谬执”(想蕴和行蕴)执著为是“自我”的一部分。
所谓“我爱执”,就是维护这个“自我”的执著。这个“我爱执”是在“我执”的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维护自我的执著。由于这个“我爱执”的存在,心就会进一步维护前面所说的“对外境的谬执”,不允许它受到侵犯。
就这样,心中有了“对外境的谬执”之后,“我执”将其执著为自我,“我爱执”开始维护它,不容它受到侵犯或改变。因此,去除心中的谬执变得困难起来,而不接受外境反而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七、反复观察拷问内心的谬执,直至将其瓦解
正因为“我执”与“我爱执”的存在,即便痛苦产生,有些甚至痛苦得去自杀,也很少有人能够认识到内心执著的荒谬性。所以,拜伦·凯蒂在《Loving What is》这本书中要设计四个反问,让已经遭遇痛苦折磨的人通过质疑存在于内心的这个谬执而脱离痛苦。这四个问题是:
一、那是真的吗?
二、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三、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四、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为了使痛苦者不受“我执”与“我爱执”的障碍,拜伦·凯蒂甚至还鼓励受苦者对导致痛苦的思想进行反向思维——也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或者其它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检视导致我们内心痛苦的念头,有很多都是:“他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意即他不应该这样对待我),“周围的人应该善良一点”,“我的孩子应该勤奋学习”,“邻居说话的声音应该小一点”,“我怎么会这么胖呢?”(我不应该这么胖),“我的丈夫脾气不好”,“工资改革之后我的工资会不会下降?”(我的工资不应该下降)等等。分析这些念头,它们都具有对已经发生的现实、正在发生的现实或者将要发生的现实不能接受的特征。掌握这些谬执“不接受现实”的特征之后,对认识这些心念会有很大的帮助。
八、防患于未然
拜伦·凯蒂设计的四问是供已经遭遇痛苦者去除导致痛苦的谬执而用的。如果我们能不让“不接受外境”的谬执产生,痛苦也永远不会产生,这就是防患于未然。
如何才能避免“不接受外境”的谬执产生呢?就是培养loving what is的习惯。当然loving what is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作意的层次,一个是无作意的任运层次。作意层次,是靠着一个“loving what is”的正念,来抑制不接受现实的心念的产生;而无作意层次时,则不于境上生心,此时内心的无作意的爱就会任运显露,loving what is也不需要一个正念去维持,自然就能达到。这其实是开悟者“境来不拒,境去不留”或者说“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境界。
在作意层次阶段,要多多观修外境的“苦、空、无常、不净”以及“唯心所现”,因为这些都是外境的真实相状。一旦观修成功,烦恼或者其它谬执就根本无法生起了。具体修法可以参见麦彭仁波切的《净心法要·别别观修之轮》。
无作意层次的到达需要依赖于证悟诸法的本性实相。需要在作意的层次上进一步体认心性。
九、结论
修心就是在修对境起什么心。对境所起的心错了,就会痛苦;对境所起的心对了,就会安乐。
内心痛苦了,就说明我们有了不接受现实的心念,将这个心念拿出来拷问,揭露它的的荒谬性而加以舍弃之后,痛苦就会消失。
Loving what is是一切正确心态所具备的一个特征,不接受现实是一切痛苦心念所具备的特征。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的修心有很大的帮助。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梵文sukhavati,藏文dewachen)又称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化现出来之净土,位于西方。极乐净土距离人们居住的“娑婆世界”有“十万亿佛土”之遥。极乐净土没有三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悭贪是饿鬼的因,嗔恚是地狱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忏悔文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毁坏三宝,作一阐提。谤大乘经,断学般若。杀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蓝,破他梵行。毁坏塔寺,盗用僧物。起诸邪见,拔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