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法师,被尊称巴蜀才女,中国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是能海老上师高足,德高望重,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四 川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四川省佛协秘书长、会长、名誉会长;成都市佛协名誉会长等职。隆莲法师发表的佛学文章尚有: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能海法师年谱、佛教道德观等等。
民国二十年(1931)春,二十二岁的游永康随父亲第一次来到四川省会成都,寄寓在西御街一个小院落。她在成都县立女子中学讲授数学,后又挂牌行医。业余时间则深入三藏,游心法海,钻研深奥的佛学理论。当时能海法师(1886-1967年)、王恩洋居士(1897-1964年)、法尊法师(1902-1980年)、刘洙源居士(1872-1950年,四川中江县人,前清拔贡,历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昌圆法师(1879-1944年)等人经常在少城公园内的成都佛学社讲经说法,游永康几乎每会必到,深沾法乳之恩。但她虽心向佛学,于国事仍极关怀。“九·一八”事变后,她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向市民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其父怕女儿卷入政治漩涡,于次年春命游永康辞去教职,回到故乡乐山。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春,游永康跟随父亲再上成都。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周子高闻讯,聘请她担任训育主任,兼授语文、数学课。七月,现代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大师的高足王恩洋居士来成都佛学社讲授法相宗经典——《摄大乘论疏》,游永康自始至终前往听讲。四年后,她写成《〈摄大乘论疏〉略述》,是为其第一部佛学论著。当王恩洋居士见到这部书时,几疑其出自某位佛门大德之手。待他知道作者不过是一位三十一岁的年轻女子时,倍感惊愕!继而大加赞许!他在其自传——《五十自述》(1964年东方文教研究院出版)中,称赞游永康“天才高俊,而持志清贞,厌薄尘染。“并为《〈摄大乘论疏〉略述》作序。
1936年深秋,游永康遵从父命,辞去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教职,参加考试院文官检定考试,名列四川省第一名。时人为之动容,誉为“西蜀才女”。次年又参加四川省县政人员训练班第三届入学考试,主考官张澜(1872-1955年)因临时有事,由襄理者邵从恩(1871-1949年,清末进士)、卢子鹤(1879-1963)主持。游永康笔试时名列第一,邵从恩却抑之为第二,并向她解释:“汝女子,屈为第二者,恐人忌汝也。”游永康一笑置之。但这却惹恼了卢子鹤。他愤而言曰:“女子为什么不能名列第一?”加之口试时,又亲耳听了这位才女的答辩,惊叹时,又亲耳听了这位才女的答辩,惊叹道:“此乃蜀中这第二个薛校书也!”(薛校书指薛涛,唐代四川女诗人,770-832年)乃据理力争,将游永康列为第一。
但由于游永康拒绝接受住校和参加军训的补充条件,又写了一些愤世嫉俗的诗词发表在当时的《国民公报》上,如七绝:
“荔子香随一骑风,民脂染作玉颜红。
金盘祸水知多少,殷妲周褒满眼中”。
因此,她未能踏上当女县长的仁途。然而,当局考虑到其才华出众,名声在外,仍委任其为四川省政府编译室编译,室主任为王白与先生(1902-1949年)。
在编译室,编一些政府公报,写一些应酬文章,悠闲得很。但正是这种悠哉游哉的生活,使她看清了官僚社会的腐败,更加向往佛教的理想世界。1983年6月,她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追溯这段往事说:“当时,我宁愿化缘讨口,也不想再吃那碗饭了!所以,1941年农历6月17日(公历7月11日)上午,我留下一张请病假三天的条子就出家了。”(见1983年6月26日《北京晚报》)
游永康离开四川省政府后,在成都爱道堂(即古圆觉庵,始建于明,在今通顺桥街34号)拜当时的四川佛教会主席释昌圆大和尚为师,大和尚为其取法名“隆莲”。在成都文殊院举行传戒法会期间,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上将(1888-1964年)大贺光临,当他见到游永康身披袈裟,已削发为尼时,忙趋前问:“你出家,令尊大人同意吗?”隆莲合十答道:“同意。”7月13日,她的同事杨汇川(四川辛亥革命元老杨维之女)前来探视,见她已披剃易服,不禁失声恸哭,隆莲莞尔慰之。省政府对此亦无可奈何,只得按自动离职待遇,发给隆莲三个月薪资了事。这样,中国少了一位女文官,却多了一位女高僧,不能不说是佛门之幸!
隆莲受具足戒后,即去成都南郊六公里的近慈寺,聆听方丈能海法师讲经说法。其时,蒙古章嘉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是清廷授予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喇嘛大活佛的封号,意即“圣者”,民国时期仍沿袭这一称号)避难来成都,住黄瓦街西陲宣慰使公署,并在少城佛学社传授桑德宜三部大灌顶及空行灌顶。阿旺堪布(堪布相当于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住持或方丈)也在佛学社讲大威德生圆次第。隆莲自始至终前往听讲,悉获其传。章嘉呼图克图的顾问兴善老喇嘛传授毗卢仪轨及绿度母的曼荼,隆莲亦受其法,并将藏文四曼荼翻译成汉文,又译出《入菩萨行论》十卷,交给她最崇敬的能海上师审定。从此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修持密宗。
不久,隆莲被聘为昌圆法师创建并担任院长的四川莲宗院(院址在成都武胜街十方堂)尼众部教务长。民国三十三年(1943)春,汉藏教理院代理院长法尊法师应邀来少城佛学社主讲《唯识三十颂》、《入中论》。三十四岁的隆莲每日必由城北到城南亲聆法音,并作了长篇笔记。《唯识三十颂》笔记“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入中论》笔记则得以幸存,连载于1984年一至五期《法音》杂志上。年底,她应王恩洋居士之邀,为其校对《新人生哲学》、《〈金刚经〉释论》,此二书次年(1944)由东方文教研究院出版发行。王恩洋居士称赞她“以显了之笔,述精深之义。入能达圣言,出能喻初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能海法师见隆莲潜心学佛并很有悟性,遂在近慈寺将《大威德生圆次第》传授给她,于是隆莲成了得到能海法师真传的唯一女弟子。
民国三十六年(1947)夏,隆莲随能海法师去彭县海窝子太平寺安居,听讲经。
民国三十八年(1949)夏,隆莲随能海法师去峨眉山慈圣庵安居,听讲经,这是她第一次登峨眉,时年四十岁。
这两次安居听经,隆莲收获很大,学到了许多藏传佛教的知识。后来,她将笔记整理成书,有《太平寺安居讲录》等八种。她称这两次安居听经,是其平生最愉快的时期。
1949年秋,隆莲奉能海法师之命去成都南郊十公里的铁像寺(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组织该寺和爱道堂尼众,由宝光寺方丈贯一老和尚传授正学女戒仪轨作法,传新戒正学女十余人。
1950年春,能海法师命隆莲将杰操大师的《〈入菩萨行论〉广解》十卷本由藏文翻译成汉文。次年翻译完毕,能海法师审阅后很满意。但当时无条件印行,直到三十四年后的1985年,才根据隆莲手稿复印出若干部,作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的教材。后又送呈赵朴初先生审阅,赵朴老阅后,认为很有价值,欣然为之作序,并将书稿交给金陵刻经处,请他们刻印成书,收入续藏之中。
1951年春,四川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藏汉大辞典》主编张怡荪教授(1893-1983年)聘请隆莲法师参加中国第一部《藏汉大辞典》的编写工作。并许诺说:如果隆莲愿意还俗,他马上可以给她一个副教授的职位。但隆莲绝对不愿还俗,而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参加了编写工作。这部巨著约三百五十万字,收入辞目五万三千多条,是一部供人们阅读藏文典籍,了解藏族语言和日常生活,研究西藏文化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收词范围广泛,解释详略得当,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很高。该书迟至1985年7月才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但张怡荪教授没有等到这一天,不幸于1983年9月1日病逝于成都,令人惋惜!《藏汉大辞典》出版后,隆莲法师抚摸著这部巨著,回忆与张怡荪居士共事的时光,不禁悲从中来,挥笔书一七绝,凭吊张先生。诗云:
逻娑远读会盟文,艳说搜奇郭景纯。
惆怅曲终人不见,鸿篇高映雪山昏。
逻娑为拉萨古名,会盟文,即唐蕃会盟碑。郭景纯,即东晋郭璞。雪山,指雪域西藏。
《藏汉大辞典》出版后,隆莲收到二百元稿费,她将这笔钱捐给了四川省残疾人基金会,并赋诗一首。诗云:
薄参藏典贡微劳,宠荷人民皕贝褒。
移馈杏林培寸壤,扶伤犹愿献刍荛。
1953年春,四十四岁的隆莲法师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杜甫诗歌研究。
1955年,锡兰(今斯里兰卡)佛教徒为纪念释迦牟尼涅盘二千五百周年,发起编纂英文佛教百科全书,吁请各国佛教学者给予支持和合作。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周恩来总理接受了锡兰总理的请托,指示中国佛教协会撰写有关中国部分的条目。中国佛教协会立即成立了“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聘请国内著名佛教学者吕澄、法尊、黄忏华、巨赞、周叔迦、石鸣珂、喜饶嘉措、持松、明真、隆莲等人担任撰述、编辑和英译工作。内容分为中国佛教史略、中外佛教关系史略,中国佛教宗派源流、著名人物、仪轨制度、主要经籍、教理共九类。隆莲法师应邀赴京、住通教寺。撰写了“中国佛教人物”中的“圆测”、“怀素”、“窥基”、“普光”、“慧沼”、“智周”、“智旭”。“中国佛教经籍”中的《普贤行愿品》、《菩萨戒本》、《四分律》、《僧律》、《四分律行事钞》、《比丘尼传》、《造像量度经》、《百喻经》、《贤愚经》、《四十二章经》。“中国佛教教理”中的“别解脱戒”。这些文章的英译稿已被斯里兰卡《世界佛教百科全书》所采用,并于六十年代出版发行。汉文原稿则由中国知识出版社编入《中国佛教》第二、三、四辑中,于1982年8月至1989年5月出版发行。至今已重印四次,印数近三万套。
此外,隆莲还参加了《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编写工作,撰写了十二条目,近万字,如《律经》、《支娄迦谶》等。该书已于1988年出版发行。
1957年3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二届代表会议上,四十八岁的隆莲法师被选为常务理事。
1958年,隆莲首次朝礼五台山,聆听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能海法师讲《上师供》及《现观庄严论》,并作了详尽笔记。
1959年,隆莲再上五台山,跟能海法师学塑佛像,并撰成《〈造像度量经〉所说佛像尺度汇释》一书,至今仍在佛教界流传。八十年代初,隆莲还在爱道堂亲手塑了两尊佛像,今尚存。
1960年,隆莲师因身体衰弱,失眠,头痛,肠胃不适,回到成都养病近一年。次年参加《四川省志·宗教志·佛教卷》的编写工作。
1962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隆莲法师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赵朴初居士是秘书长)。9月,四川省佛教协会在成都文殊院成立,隆莲法师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浩劫聿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被粗暴践踏,各级佛教协会均被迫停止活动,寺庙被封闭,经像法器横遭破坏,佛教徒被当作“专政对象”,大量冤假错案层出不穷。隆莲法师因患重病,几濒于死,加之一些宗教界人士暗中保护,略蒙造反派宽宥,幸免批斗监禁,但经籍、文稿多被损毁,令人惋惜!她居住的爱道堂禅院也成了街道生产组的工场,机器声不绝于耳,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静谧。
魔氛摧伏之后,1977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隆莲特作五律一首以悼,诗云:
零雨东山湿,浮云掩太清。
九州潜涕泪,四海惜英灵。
此日忠奸白,他年史册青。
春风新宿草,遗爱遍人心。
1980年1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上,隆莲法师继续当选为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并被聘为中国佛教协会刊物——《法音》编辑委员会委员。12月24日,她在北京法源寺参加“法尊法师追悼会”。
1981年10月,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三届代表会议在成都举行,隆莲法师当选为会长,成为西南地区省级佛教协会中的第一位女会长。次年3月,又被增选为第四届四川省政协委员。
1982年1月,隆莲法师和通愿法师(1908-1990年)共同担任尼和尚,在成都文殊院为八名女尼传授了二部僧戒。这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首次传授二部僧戒。
隆莲法师一贯重视尼众教育。八十年代初,七十余岁的她见国内佛教界“丛林秋晚,老成凋谢”,不禁深为法门悲叹!乃不顾年老体衰,倡办“四川尼众佛学院”,以解决当前尼才青黄不接的迫切问题。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国佛教协会的支持。
1985年1月15日,中国第一所培养女学僧的高等学府——“四川尼众佛学院”在成都南郊铁像寺正式挂牌开学。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担任名誉院长,隆莲法师任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遍能法师(1906-1997年)任教务长,中国佛协常务理事贾题韬居士(1909-1995年)任教务主任。该院学制三年,开设佛学、佛教史、佛教修持、古代汉语、英语、藏语文、历史、地理、书法等课程。
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佛教专业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寺院管理、佛教教学和佛学研究的尼众人才。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已开放的尼众寺院,年龄在18岁至30岁之间,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并具备一定的佛学基础知识,经考试择优录取,每届招生四十名左右。
隆莲法师虽然教内教外事务繁忙,仍挤出时间,每周定期到尼众佛学院授课十二小时,讲解佛教教理、戒律等课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栽培后进,培养尼才,并在佛学院为学尼传二部僧戒,得戒弟子遍及楚水吴山,大江南北。春风化雨,桃李盈门,如今,佛学院已毕业了十届学生,约四百人。她们有的在各省、市佛教协会担任要职,有的在地方佛学院或培训班任教,有的在寺院担任主持、监院,有的留校任教,为老法师分忧释劳。在校学生也积极精进,钻研佛法。看著这一切,隆莲法师的脸上绽出了欣慰的微笑。
法师常对她的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已是强弩之末,要不了十几年就会消失,而弘扬如来正法的重担就落在你们身上,要勇于承当啊!”寥寥数语,既是法师的肺腑之言,也是她对后学的殷切希望。凡闻之者,无不为之动容!
1985年,隆莲法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日本佛教传道协会授予赵朴初先生和她“传道功劳奖”。
1987的3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会议上,隆莲法师被选为副会长。6月,四川省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会议在成都文殊院举行,隆莲法师当选为名誉会长,并作《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同年4月23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在北京广济寺成立,法师被聘为高级研究员。同时,她还被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聘为理事。
1988年,法师连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四川省政协委员。
为了弘扬佛法,广度众生,隆莲法师提出了简化修行的主张。她认为,在社会高速运行的今天,广大信众的修行,应依简化的法门。禅宗的行坐住卧,修行简捷明了自不待言;净土宗“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也是简化;律宗的“善观三业”,密宗的总持,都可以融汇在一起。如此,就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事务中,不舍一法,自在解脱。
1990年9月11日,峨眉山金顶华藏寺隆重举行重建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隆莲法师应邀出席,并代表因病住院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致贺词。又作《峨眉山华藏寺重建志庆》七律一首,诗云:
西南一桂峙神州,苍翠浮空静不流。
双展黛痕天地秀,半轮玉魄古今秋。
至人大愿恒无尽,游子归心志必酬。
华藏庄严恢净土,天龙万祀护金瓯。
从1981年到1999年的十八年中,隆莲法师接待了尼泊尔、日本、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朝鲜、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孟加拉国、韩国、柬埔寨、越南、老挝、不丹等二十余个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佛教界来访人士。客人们对她在佛学、修持和比丘尼历史研究方面所具有的高深造 诣,极为叹服!对她为增进中外佛教界的了解和友谊所表现出的热忱,甚为感激!比丘尼的始祖国斯里兰卡的佛教界人士,还礼请她为该国的比丘尼授戒。
1993年6月13日下午,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齐云塔院-中国第一座比丘尼道场钟鼓齐鸣,众诵佛号,四百多名沙弥尼、比丘尼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远道而来参加白马寺建寺一千九百二十五周年纪念活动并担任白马寺传授二部僧戒尼和尚的隆莲法师。她们匍伏在法师脚下,顶礼膜拜,虔敬备至。法师在接见记者时发表谈话,她说:“佛门文化博大精深,要培养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僧尼,不仅要办大型佛学院,各个寺庙也要千百计办学,使出家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千百年来,佛教在中国人民中扎下了很深的根。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体现著佛教积极向上的精神。一般人认为:法是有阶梯的。这是一种误解。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一些在家人认为出家是为了逃避现实,这也不是佛子出家的本意。”“物质文明,利用厚土,诚为社会发展之基础。倘若无精神文明帅之,物质文明可反为祸源。”
从容的谈吐,敏捷的思维,令人肃然起敬!
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六届代表会上,隆莲法师继续当选为副会长,并担任佛教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隆莲法师发表的佛学文章甚多,除前已述外,尚有:《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能海法师年谱》、《佛教道德观》等等。译著有:《比丘尼二部僧戒羯磨》(汉译英)、《空行母仪轨》(藏译汉)、《绿度母四曼荼仪轨》(藏译汉)、《毗卢仪轨手印》(藏译汉)。法师著有《隆莲诗词存稿》(未刊稿),所收近千首诗词,功力深厚,脍炙人口。其艺术感染力之强,令读者久久不能忘怀。如她二十五岁时所作《甲戌春题乌尤寺》七绝一首:
“江上林峦画不如,春风闲品美人图。
九嶷自是无膏沐,明镜烟鬟让彼姝。”
婉约清丽,一唱三叹,天然入妙,不可凑泊。
又如1955年第二次游峨眉山所作五律一首:
笑展两眉弯,山林喜我还。楼台新岁月,祖国好河山。
日薄峰峦近,秋清栋宇闲。何当逢白象,载我踖云烟。
再如六十年代初期所作《成都昭觉寺》五律二首:
元戎藏豹略,帷幄此栖迟。未觉英风远,长留去后思。
人天瞻笔阵,山鬼避光辉。应化厚无尽,慈云水护持。
法师自注:朱德总司令解放前曾避地照觉寺,传尝为观音阁题额,文曰:“应现人天。”
常啼流血地,千古众香城。难化长弘碧,如闻杜宇声。
心长七年短,恩重一身轻。日暮春风里,黄尘扑面生。
法师自注:《大般若经》云:常啼菩萨在众香城鹄立七年候昙无竭菩萨说法,刺身血洒地。西藏信徒谓众香城即成都,洒血处即昭觉寺,故其土红色。”
再如1980年12月所作《赴京道中》七绝二首:
又上征轮出剑门,十年风雨定惊魂。
喜看慧日披云出,万岭千峰礼世尊。
千古高风两智炫,蜀人为法好周旋。
宗门有幸开新运,我亦来看雨后天。
再如1985年12月所作《新都宝光寺传戒法会圆满纪盛》七律一道:
一会灵山尚宛然,紫霞佳气出云端。
千华佛子明心地,八部威灵护宝坛。
断惑文殊挥智剑,度生弥勒泛慈船。
衣珠无价从今获,水在澄潭月在天。
现如1993年所作《未必五首,诃五欲也》: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槎老干见精神。
近来学得平心法,罗刹当前化美人。
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羡庄生。
青山断发成长往,不识人间有转轮。
未必肥甘便永年,饭蔬饮水乐吾天。
道人自有长生诀,物与民胞即是仙。
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
这五首诗深为赵朴老称赞,他亲笔抄录此诗,发表在《佛教文化》杂志上。
隆莲法师的书法清秀娟丽,韵味隽永,自成一格,川中诸刹及名胜之地多有收藏镌刻,被列为国家文物。
名称 | 作者 | 名称 | 作者 |
阿弥陀经讲记 | 隆莲法师 | 《心 经》浅释 | 隆莲法师 |
普贤行愿颂讲记 | 隆莲法师 | 《百法明门论》释 | 隆莲法师 |
三皈依观初修略法 | 隆莲法师 | 入菩萨行论广解 | 隆莲法师 |
更多隆莲法师文章 |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