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家佛弟子,不论你信佛有多虔诚,你都不能脱离社会和人群,不能脱离你所从事的工作,也就是说不能脱离你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家庭的责任与义务,脱离了这些,你的信仰就悬在半空中,信仰就没有地方落实了。
什么是在家学佛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呢?我曾经讲过四句话,这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是修习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四句口诀,也是在家学佛的人应有的心态。
“将信仰落实于生活”,这句话随便说说容易,可实际做起来比念经打坐、烧香磕头不知要难多少倍!你怎样把信仰落实在生活当中,或者说你怎样在生活中去把佛法的精神体现出来,这是硬功夫。
佛法的引导方式正日趋多元化,有些引导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把它一般化了,推而广之就会出问题。因为用一种方式讲某个问题,它总是有一定的时间、环境、人物作为讲话的出发点。
比如我今天讲素菜馆不必设佛堂,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讲的,能不能用到寺院里去呢?不能!在寺院里,宗教气氛一定要浓浓的,你们到那里去才会有感受,如果寺院里也不供菩萨了,你就不会去了,如果寺院里也没有宗教气氛了,那它的定位就错了。
今天我讲的东西,它的精神在寺院里可以用,但是具体的操作在寺院里就不行了。所以我在这里讲的有针对性,也可说是有局限性。
在家居士都有家庭、有亲人、有工作,也就是说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在家学佛就是要把你的信仰和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结合起来,把两者融化成一体,成为不二法门,这是关键!
现在我们在家学佛学不好,症结出在我们听闻佛法后没有认真去思考,没有真正领会佛法的精神,得一点皮毛,一知半解,或者到寺院走了几趟,看到出家人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于是回到家里依样画葫芦,照此办理,那就错了。
比如有人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像明天就要走了,在家里等着阿弥陀佛来接引,既不出门,也不想干活,对妻子、孩子也不理睬。
石家庄有一位女居士,是一个知识分子,人非常热情,也很懂道理。但就是很执著,要把寺院的生活搬到她的家里去。如同世间的家庭生活不能搬到寺院里去一样,寺院生活也不能照搬到家庭里,但她却硬要照搬。
她的丈夫是一位机关工作人员,人也非常好,他很耐心地劝说妻子,她都不听,最后他就到柏林寺找我谈话,说他妻子信佛后,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家庭责任、义务不尽了,丈夫孩子不管了,有时候班都不好好上了,书也不好好教了,到处跑寺院,她这样做对他影响很大。
他说得非常恳切,请我一定要好好教育他的妻子。我对他说,这是我们引导上有问题,希望他谅解,并请他回去后叫他妻子到柏林寺来一趟。这位女居士来后,我告诉她,居士就应该守居士的戒,居士不能完全过出家人的生活,当然出家人也不能完全过居士的生活,这是一样的道理。我说,你有这么好的家庭,这么好的丈夫,不能弄得妻离子散。
历史上儒家曾批评佛教:入家破家。可是佛教并没有告诉我们每一个信佛的人都要像出家人一样生活,佛教告诉我们要按照你所处的位置,按照所受的戒律,把你的信仰定好位就行了。经过几次做工作,她转变得很快,她丈夫又来找我,表示感谢,说她现在在家很好,也好好上班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这在于我们有些法师引导上不能对机,听的人又不善于活用而走偏了。比如有的法师说信佛就必须马上吃素、不能吃肉了,或者你信佛之后要马上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后再受菩萨戒,不是根据个人信仰的不断提升并在取得家人认同的前提下逐步提升信仰的层次,而是一种生搬硬套、强人所难,这样就容易出偏差。
从这个素菜馆应该怎么办,说到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应该怎么修,都是讲如何将信仰落实于生活的问题。我不赞成在家居士不问情况每家每户都要设个佛堂,每家每户都要烧香。
有位居士开装修公司,他跟我说他在公司请了两尊一米多高的菩萨,还要贴金。我说你是在修庙?还是在办公司?信佛的人有多少搞得起房屋装修?你的客户中信佛的人比例有多大呢?
你必须面对全社会,面对许多不信佛的客户,你应该用佛教的精神去热情、优质地为大众服务,不能走形式。客户到你公司一抬头看见两尊菩萨,可能扭头就走不谈了。人家产生了疑虑,还跟你谈什么生意呢?有时候你们思想上那一点窍开不了,就阻碍了你们弘扬佛法的道路,路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超走越窄,最后走进了死胡同。
我们要领会佛法的真精神,把这种精神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不是走形式。如果老板能够设身处地体贴职工的疾苦,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管理企业,这个企业一定会管理得很好。
日本人把四摄法看做是经理管理企业的四条基本原则。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条是菩萨的精神、菩萨的思想,但我们往往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别人应该这样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先反省自己做到了哪些?然后再去要求别人做些什么,一定要把这个位定好。
我在柏林寺提倡“三自精神”,就是“自觉、自由、自在”。我刚提出这个问题时,许多徒弟都反对,怎么能自由、自在、随随便便呢?我说,你们理会错了,首先是自觉,这是素质教育,每个人都自觉了,他才真正自由、自在了。
自觉意味着什么呢?自觉就是每个人要认识自己,为自己定好位,每个人都定好自己的位:我有什么责任?我该做什么?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都能够时时刻刻去主动落实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你说他能不自由、能不自在吗?他一定是自由、自在的!
我们提倡的“三自精神”,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才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同。并不是我这么一说,大家就能够自觉了,还是要去督促、去落实。我们带头的人必须首先自己做到自觉,如果我们自己不自觉,只要求别人去自觉;我们自己自由、自在的而没有自觉,叫别人怎么能够自觉?
学佛学到自觉的程度很不容易。早晚打坐几支香、念几个钟头的佛号,念几个钟头的经文,那还算容易,唯独把信仰落实于生活当中不容易,但这正是我们修行的着力处啊!
我们的思想往往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今天的事很少想,当下的事想得更少,总是在追悔昨天或幻想明天,这就是脱离实际。要知道,一切事情,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当下是基础,今天是基础。
明天你赚一百万,是从今天赚一份钱开始的,如果今天这一分钱你不赚,明天的一百万你别想得到。你说明天我要走多少多少里路,今天我寸步不移,行吗?
所以说,抓住当下就是抓住机遇,不晓得抓往当下的人,永远都抓不住机遇!修行也是这样。着力照顾当下的心念,清明自觉,清净无染。分分秒秒如此,心心念念如此。久而久之,就能把握自己,灵明觉照,当下自觉,当下自在。
我们不是为学佛而学佛,佛法也不是为佛法而佛法,佛法是一种教化,它是希望将众生教而化之,光教了不化没有用。什么是化呢?化就是改变。现在不是在讲什么电器化啦、现代化啦,这个化就是改变旧的面貌、实现新的面貌。
化有两重意思,一是动词,一是名词,名词是动词的结果,先“教”而后达到目标,那就是“化”了。“化”要从当下开始,在当下来展现,离开当下去谈“化”,寄希望于将来的“化”、死后的“化”,都是说食不饱的。
将佛法融化于世间,作为在家学佛的人来说,首先是要建立一个佛化的家庭。这里大家别误会了,建立佛化的家庭,并不是说家里供满了菩萨就是佛化家庭,而是在家庭里充满了佛教的精神,有礼让,有关怀,有爱心,这才是佛化家庭的内涵。
小孩看到母亲来了,赶快迎上去;母亲看到小孩来了,赶快亲两下,这就是爱心,这就是佛化家庭的精神。看到小孩都不理,“你别打我的闲岔,我正念佛呢!”你看看,这行吗?
要有爱心,还要学会用佛法来净化家庭。因为我们的爱心往往是一种很狭隘的情执,你要把这种爱心提升到慈悲的精神上来,把爱心扩展开来,由近及远地扩展到更多的人身上,它就不是情执而是慈悲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对他人有感恩的心,对他人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都没有任何目的,是本当如此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家庭一定不会有矛盾,一定是个团结、和睦、幸福、佛化的家庭。
你别看有些人不信佛,家庭生活却非常融洽,那也是在体现一种善的精神,善法在他的家庭生活中体现出来了。一个佛化的家庭,一定是个非常清净的家庭,一定是妻子守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丈夫守丈夫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子女各尽其责、各得其所,那必然是一个和睦的家庭。
作为在家佛弟子,首先自己一家人要生活得和好,你自己家庭生活和好了,才会影响邻里,才有精神和精力去帮助他人,你自己家里都搞不好,成天争争吵吵、打打闹闹的,你去给别人讲佛法,人家说你先讲给自己听吧,你自己做好了再说,必须以身作则。
因此,将佛法融化于世间,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家庭是世间的一部分,世间是什么?用佛法的眼光看,烦恼就是世间,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就是息灭烦恼、得清净自在。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菩提从哪里来?菩提从烦恼中来,烦恼息灭的当下就是菩提,烦恼炽盛菩提就没有了,所以菩提就是烦恼的觉悟。我们信佛一定要理性化,要多领会佛法的实质。要知道,离开了烦恼就没有菩提,离开烦恼到哪儿去找菩提呢?到哪儿去找佛法呢?也可以说,没有世间就不需要佛法了。
佛法的作用与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沉淀世间的烦恼,能够净化世间的烦恼。如果我们学佛数年,烦恼来了却不能对治,学佛有什么用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
我们学佛要以佛法的心态来学佛,如果以世间的心态来学佛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以佛法的心态来学佛就是解行相应。行什么呢?行我懂得的那点东西,行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如果你知道的那点东西而不去行,那永远都是理论脱离实际。想吃,你不去动嘴,你肚子永远是空的;你说这个茶好啊!好啊!就是不去喝,你总是干渴的!
最后一点,就是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讲这句话,几个字脱口而出,很容易,但是落实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不能完全做到,也只是高山仰止,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已!这是很难的事情。
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就是要时时刻刻知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没有一分一秒、一呼一吸的时间离开了大众、离开了社会。我们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尽那么一点点责任,那么其它种种责任靠谁去尽呢?
比如说,我们的车一出门就有一条路,走到哪里都有路,谁给我们创造的呢?是大众!什么事情都由我们自己去做,行不行呢?不行!社会是整体的、互相依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滴水难成河,独木难成林,这是个简单的道理,认真体会落实就不简单了。
那么,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时时刻刻对大众怀有感恩之心、报恩之心。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都对我有恩,我都要对他们感恩。我们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唯我独尊,我执太重。
越是把自己想得渺小的人,可能越是有力量的人;越是有力量的人,一般总是越谦虚。而那些总觉得自己了不起的人,往往是没有力量的人;因为没有力量,才会装得自己有力量。什么人有力量呢?就是能够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人,能够真正走群众路线的人。
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时时不要脱离众生。佛陀曾讲过:佛在僧数,佛是大众的一分子。为什么我在柏林寺特别强调,要每个僧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养成僧格,要融入僧团?因为佛陀都要融入僧团,我们每一个初出家的人更应该融入僧团,这是日后将佛法融入世间的开始。
前面讲的四句话,把佛教的一切修行都包括进去了。这四句从原则上讲,出家人、在家人都通用,但在具体操作上,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操作方法,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操作方法,但是其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