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很多人认为,苦海是人生之苦,其实不全然,这个苦海是我们的认识之苦、觉悟之苦。因为认识能力和觉悟能力的不足,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如苦如涩,但又难以找到解脱苦涩的方法。皈依三宝,让佛法燃起引领我们走出冥冥苦海的心灯,找到解脱的法门;皈依三宝,让佛祖引领我们走出重重烦恼的心海,到达智慧的彼岸。
皈依,也称为“归依”,即身、口、意皈依佛、法、僧三宝,成为佛教信徒。持身端正是身皈依,赞叹三宝是口皈依,系心常照是意皈依。皈依三宝是每个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
很多亲近佛法的人,在是否皈依的选择上左思右想。常见的说法有:一是我现在的行为还不够好,不能皈依;二是我要研究明白了再皈依。这些想法看上去有道理,其实是悖论。想想看,如果真的很好了,或者等真的都明白了,我们皈依的机会就更少了。
正是因为不够好,不明白,才要在学佛的道路上找个老师,帮助自己修习佛法。就像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也需要进学校,也需要老师。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有那么多不知道的知识,如果知道了,还需要学吗?皈依是皈投、依靠之意,通过三皈依仪式,使自己正式成为伟大慈悲者佛陀的学生,誓愿终生信从三宝的功德,仰仗三宝的力量,直至未来解脱成佛。
佛、法、僧并称为三宝。佛是圆满的觉悟者,法是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僧是实践佛法的清净团体。皈依是通往圣道的桥梁,佛是我们向往圣贤的圆满境界,法是帮助我们透视世界的方法和原理,僧是我们获得正确路径的引导者。
皈依是学佛的开始,通过皈依住持三宝的殊胜因缘,得到了化相三宝和理体三宝的慈悲加持,最终圆满了人人本具的自性三宝。皈依佛就是觉而不迷,皈依法就是正而不邪,皈依僧就是净而不染。皈依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的功德海中,不断临摹佛菩萨的功德智慧,以菩提道为路标,以正知正见为心灯,撑起解脱的航船,驶向佛国法界。
有些人认为,既然说心即是佛,何必还要有形式上的皈依?还有些人信佛拜佛,但不遵法依僧;也有些人只研究佛法,但不信仰佛宝和僧宝;更有些人只皈依佛、皈依法,但不皈依僧。《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是佛法的源头,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就像《华严经》中所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要以理废事,更不可以事碍理。
佛法讲缘起,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因果不能混淆,本末不能倒置。我们站在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是一次归队的选择,从此生活有了栖息的港湾,生命有了精神的家园,就像孩子依赖父母、学生信赖老师、病人依赖医生一样。皈依三宝是给忧思烦恼的人清净明智,给迷失方向的人觉悟光明;让断常二见的人回归到因果的正知正见中,让贪嗔痴的患者找到戒定慧的良药。
僧人如生命的一滴水、一捧土。水合起来能养花,土合起来能育树。无论你沿着哪条小溪都能找到河流,进而找到般若大海。我们都是在因地上修行,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楞严经》云:“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皈依贯穿学佛、修行、证悟、成佛的全过程。信佛不皈依不是真信,把三宝分离则是偏见,脱离三宝则是断见。偏离觉、正、净去修行,就如同生命的航船在大海中丢失了航标灯。
佛、法、僧三宝能给你一双慧眼,给你一双佛手,给你一颗悲心。让你在黑夜中能看见光明,让你在无明中找到力量,让你在无声中听到梵音。
皈依的另一个含意就是“归一”。修行是一次生命的改造工程,只有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改造工程得以圆满完成。《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弥陀疏钞》上也写道:“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
人生最大的能源就是信仰。对三宝功德力毫不怀疑,信仰与回报则成正比,我们信仰有多虔诚,感应就有多大。因我们虔诚,心智的潜能会在那一刻呈现;因我们坚信,佛性的光辉能在每一刻普照。龙树菩萨曾言:“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在觉海波涛中,燃一盏明灯,皈依是信仰的起航,解脱是修行的彼岸,让我们在起心动念间感恩三宝,在风雨飘摇中莫忘皈依。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神奇四句话,人生大哲理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有人问:“我活的好像到了前进不了,也后退不得的地步,您说该怎样调整心态?”我答:“这种情况,不论出现在事业中,还是学习上,既然还得硬着头皮干,不妨专门找个时间让自己静一静,来个‘彻底放下、勇敢拿起’的壮举。”有个小故事:
当今社会人事繁杂,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具备良好的处事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表现在:1 遇事不抱怨。世间之事终究不离业力与因果,明白这一点,遇事就不会抱怨,且能随顺因缘,顺势而转。2 办事不讨好。为大众做事,不存私心,不为取悦,这样才能坚持
一切都是心法。我们刚开始接触佛法,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去拜佛。我要拜释迦牟尼佛,去全国最有名的寺院、找最庄严的佛像、皈依最好的法师,我要在这样的地方学习佛法,在这样的地方成就,是不是这样啊?
人这一生,能活个八九十岁。而小的生物,像微生物那更短,一天几十遍,一天几十代就过去了。所以众生寿命有长短,心长天也长,心短天也短,心善世界也善。所以有人抢这抢那,抢来抢去,两眼一闭,抢来的东西是谁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谁的!
古人说长寿者有三不知:不知世事、不知生死、不知有身。前段时间看到朋友圈谈及此话题,借此机缘也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以供参考:1、不知恩怨。真智慧慈悲者,胸怀宽广,等念一切,怨亲平等,故能不计前嫌、不念旧恶、无有恨意,内心始终清净、柔和、安宁,自然
善士问:师父,《普贤行愿品》里面说恒顺众生,我们在生活里面修行也好、做事也好,怎样去面对众生?怎样去恒顺他们?因为毕竟每一个人因缘、因果是不同的,作为修行人我们怎么面对这样的众生?妙江法师答:什么叫恒?永远。恒就是时间,顺是空间。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庄严”从词性来说,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即在句中有两种用法,意义也略有不同。作为名词使用,指装饰得十分壮丽的状态,称之为“庄严”。如《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或是指佛与菩萨等显现出的从内心到外表,以至环境的一种整体的精妙宏
三宝分为化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何谓“化相三宝”?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在菩提树下开悟,证得无上佛道,到鹿野苑为惰陈如等五比丘说四圣谛法。从度五比丘开始,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演说无量解脱妙法,度化无量众生直至入灭。佛陀住世示现应化人间
天人福报各个不同,所以同样的食物,每个人所感受的味道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如果老是感到外面境界不对劲,便应当观察,是否自己的心出了问题?如果一味的怨天尤人,这样只会更损自己的福报,因而从苦入苦。人的生命当中不可能永远高潮迭起,总是起起伏伏的。
人都会做梦。有人在梦中发了财,有人在梦中升了官、出了名,有人在梦中娶了娇妻、生了爱子等等,这些是好梦;也有人在梦中破财、遭贬、遭灾、离婚甚至被杀,这些是坏梦。不管好梦、坏梦,人一旦醒来,就明白了那些全是假的,自己了无所得。
这篇文章对那些曾经犯了邪淫的人但是又想彻底戒除,并且想弥补曾经因邪淫而损失的福报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想真心戒除邪淫的有缘人请耐心看完,肯定获益匪浅,并且能增加戒除邪淫的信心!戒淫得善果!所谓“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是确实可信的。
当我们需要校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请避免陷入负面情绪,您可以跟随以下四大招,来一步步解决困难,把烦恼转化为成长的契机。1、直面困难。当困难来了,不必慌张或恐惧,负面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只会让人乱了阵脚。
小白:“小龙,我昨天说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啊。你懂的,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龙:“……你这么说,好像不原谅你,就显得我很小气。”小白:“嘿嘿,你最大度,咱们握手言和吧。”小龙:“不太有诚意,我考虑考虑。”“刀子嘴”背后是“豆腐心”吗?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祈福消灾、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佛法讲因缘,有善缘有恶缘,有顺缘有逆缘,当不好不如意的因缘果报显现,就有了“违缘”一说。所谓违缘,小到种种不如意之事,大到各种天灾人祸,皆是众生共业别业所感的恶业果报。个人的一生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违缘。
佛教中有一位母亲神,造像、画作中的她身体丰腴,面容圆润,怀抱小儿作哺乳状,是公认的孕产妇女与孩童守护神。然而,这样一位慈悲的母亲神,却有凶神恶煞般的名字——“鬼子母”,因为她曾是一位吞食孩童的恶鬼。鬼子母这一女神形象,最初产生于健陀罗地区。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