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身边有一些心地善良、慈悲为怀的人,他们有的还不曾听闻佛法,没有进入佛门,但是他们的所做所为却深契佛教的慈悲精神,顺应天道人心,我姑且把他们称为人间菩萨。回想自己学佛八年,烦恼习气依然很重,比起他们来,自觉惭愧不已。现将他们的相关事迹写下来,与大家共勉,愿此文中四位人间菩萨的故事,能够启发有缘世人断恶修善,努力践行佛菩萨慈悲喜舍的精神。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一位专门从事小儿推拿按摩的大妈,她今年六十八岁了,每天要为很多生病的孩子按摩,一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她从十三岁开始跟自己的奶奶学习小儿按摩技术,一开始只是帮自家人或者亲戚按摩,后来上门来求助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在自家开起了按摩店。每天到她家按摩的孩子差不多有三四十个,不管是发烧、咳嗽,还是呕吐腹泻,凡是小儿常见病,只要经过她的手按摩,几乎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些发高烧的孩子,经过她半个小时的按摩后,烧马上就退了,比打针吃药还快。
这位大妈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每天坚持早起做功课,供灯上香,诵经念佛,拜《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早课做完,就打开门迎接前来按摩的孩子。她家院子里经常挤满了前来按摩的家长和孩子,一开始是按照先后顺序按摩,后来人越来越多,渐渐分不清楚顺序,只好制作了号牌,每天按照号牌排队按摩。大妈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没时间喝水,甚至上卫生间都要小跑着去,但是当看到一个个孩子经过她按摩后都康复了,也不必去大医院排队输液,她就十分欣慰。有时候刚好要吃饭,又有人带孩子来按摩,她不忍心孩子受苦,也不忍心家长着急,就马上放下碗筷给孩子按摩。有时候深更半夜,她已经睡下了,有的父母因为孩子病得很严重来敲门,她也会马上起来给孩子按摩。有时候一些大医院输液好几天都无效的重病,父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按摩,没想到手到病除,因此她的名气越来越大。
大妈按摩一次,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却只收三十块钱,比起到大医院输液买药,那真是微不足道,而且按摩效果又好,安全无副作用。遇到家庭实在困难的孩子,她就免费给人家按摩,还送药送衣物给他们。因此大家对这位济世救人的按摩大妈称赞不已,称她是孩子们的观世音菩萨。
十多年前,我曾经在医院工作,认识了一位省级医院姓胡的眼科主任,他的技术和医德都堪称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典范,尤其是他舍己为人的敬业精神,让我每次想起就觉得他是一位光明菩萨。
胡主任平时星期一至星期五在省级医院上班,为众多的眼病患者看病,做手术。每到周末就来往于全国各大小医院,为当地医生无法处理的一些疑难杂症患者做手术。眼睛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一旦手术失败,患者将面临失明的危险,因此很多医院年轻医生不敢做眼球手术,都请这位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胡主任来做。他做手术非常认真仔细,并且对自己及参加手术的医务人员要求很严格。他要求所有人员在手术前不能吃太饱,以免昏沉打瞌睡;不能喝太多水,以免中途上卫生间耽误手术;一律不能带手机和任何首饰杂物进入手术室。有时候一台手术下来,大家又饿又渴,但看到胡主任还忙碌在手术台上,看到他带头忍饥挨饿,看到他一丝不苟的动作和眼神,他们不由心生敬佩,慢慢理解了他这种“为了患者全力以赴”的白求恩精神。
因为排队等候手术的患者很多,胡主任几乎从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甚至没有时间坐下来吃一顿饭。他吃饭都是在两次手术的间隙,快速地吃个盒饭,马上洗手刷牙,就穿上手术衣进入手术室。有一次,某市卫生管理局的领导为了感谢他对本市医院的支持,特意在他从省上下来的当天中午,在一个高级饭店设宴款待他,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饭菜都凉了,也不见他人影。一打听才知道,他刚要出来吃饭,又来了一位病情很危急的眼部外伤患者,患者家人听说他从省上下来,就几乎要跪下来求他亲自做手术。本来他连排队预约的病人都处理不完,但见这个伤者病情危重,又动了恻隐之心,立即又穿上刚脱下的白大褂,进入了手术室。
两个多小时后,卫生局领导在焦躁不安中盼来了满头大汗的胡主任。他饥肠辘辘,刚坐下正要动筷,忽然接到另外一个地州医院打来的求助电话,于是他一边答应,一边站起身来跟局领导告别。原来那个医院有几个眼病患者在等候他去救治,他说:“这饭不能吃了,病人要紧,不能因为吃饭耽误了看病的时间。”他一向患者至上,局领导只好让人拿了快餐盒,装了一盒饭菜让他在车上吃。看着载着胡主任绝尘而去的车子,有位领导感慨地说:“在他身上我想到了一句话:时间就是生命。”
我认识胡主任多年,他就是这样奔忙于全国各地治病救人,经他治疗后重见光明的人不计其数。多年后当我接触佛法,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第七大愿读到“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病悉得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时,忽然想到这位胡主任,虽然他可能没有学佛,大概也没有时间念《药师经》,但是我觉得他的一言一行,就是在践行药师佛的大愿,哪里有被眼病痛苦折磨的患者,只要呼唤到他,他就会前来相救。他就像一位光明使者,一位专门来这个世界播撒光明的人间菩萨。
这些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很多家传统文化幼儿园。有的收费很高,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还贵;有的收费跟一般的幼儿园差不多;也有的是随心,没有规定学费,家长根据自己的情况随喜一点儿伙食费就行。
我认识一位国学女老师,她曾经在大城市有着稳定的教师职业,为了培养更多传统文化人才,她毅然辞职去参加了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学成后她克服了重重困难,自己到城外租了一个小院子,专门教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她教孩子们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平时教孩子们自己洗碗、洗衣服、烧水、擦桌子、扫地、拖地、种菜等。在她那里培养出来的孩子会背很多经典,会做很多事情,并且非常有礼貌和孝心。很多孩子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迷恋打游戏、天天要钱买零食、跟父母顶嘴、好吃懒做,来到这里不久就一个个变得听话懂事、知书达礼,家长们都很愿意把孩子送来这里接受教育。
随着孩子越来越多,她一个人渐渐难以支撑。真是佛菩萨加持,又感召了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他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学堂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收过学费。家庭条件好的家长自愿捐些钱支持学堂开支,家庭实在困难的,则分文不收,对他们仍旧一视同仁。这位女老师看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往自己这里送,想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就发愿此生不嫁人、不生孩子,愿为传统文化事业奋斗终身。
我想要见一见这位国学女老师,就是基于她发的这个大愿,想看看她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够如此舍己为人。当我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穿着旧围裙教孩子们做饭,看上去勤劳朴实。她走在人群里并不显眼,但谁也不知道她竟然有一颗菩萨的大爱之心。教孩子这样的事情,看似简单,但是要教出成效来却不容易。我们一般人根本没有勇气做她这样的事情,连这样的愿都不敢发,让人不得不佩服这位人间菩萨。
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无论岁月怎样侵蚀,时光如何更迭,我都不会忘记那位外表沧桑、内心高尚的拾荒大爷,尤其是路过那一片城中村时,总有想走进去看一看的冲动。
那时我是医院急救中心的一名护士,有一天晚上,我们接到一个电话,请我们去救救他的父亲。电话里的声音很稚嫩,怯生生的,好像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我们立即开着救护车赶到那个村,那是城市里最破旧的城中村,低矮破旧的瓦房土墙,与不远处的高楼大厦连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估计过不了几年也要被拆迁了。
我们按照电话里说的地址找到了一间又旧又矮的小瓦房,这样的房子连农村都很少见了,城市里居然还有。里面究竟住着什么人呢?我们走进去,只见家徒四壁,一张旧木架床上躺着一位六十来岁的大爷,旁边站着一个穿校服的男孩子,正在弯腰喂老大爷喝水。听见我们的脚步声,男孩子扭过头来,我只看了他一眼就吓住了,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啊?从额头到下巴,布满了星星点点的黑色皮毛,大的有核桃大,小的有豌豆大。后来我学佛了,看了《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才知道某些众生这一生投胎为人,身上还会留着前世的痕迹。这是在提醒他,这一生得到人身很不容易,一定要好好修行以求解脱,否则此生结束会继续沉沦。
大爷患的是肠炎绞痛,输了液吃了药,疼痛很快就消失了,精神也好了。孩子看到父亲病好了,很有礼貌地给我们鞠躬,然后放心地上小阁楼做作业去了。大爷看我们好奇,就在输液的同时,给我们讲述了这个孩子的故事。原来大爷是个孤寡老人,一直靠捡垃圾维持生活。九年前的一个冬天夜里,他正背着麻袋走向一排垃圾桶,忽然听到一阵响亮的婴儿哭声,他走过去一看,发现有只垃圾桶里面放着一个用包被裹着的婴儿。
“这多危险哪!真是造孽呀!”他自言自语地喊了一句,马上去把婴儿抱起来。借着微弱的路灯,他看清楚这个婴儿满脸都是斑斑点点的黑色皮毛,皮毛之间的皮肤是粉嫩的,但是脸上这些“黑芝麻”太煞风景,这样的小脸看着真让人难受。他的父母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狠心抛弃他的吧。
老大爷想,我如果继续把他放回垃圾桶,孩子不是饿死冻死,就是被人们扔来的垃圾压死,反正我也是一个人,不如收养回去做个伴,他不嫌我穷,我不嫌他丑,相依为命吧。就这样,老大爷把婴儿抱回家,用捡垃圾的微薄收入,给孩子买奶粉、衣服和各种婴儿用品,用心养育这个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让他去上学,我们那次见到他时,他已经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了。这个孩子除了相貌奇特,生长发育都很正常,而且从小跟着老大爷捡垃圾,很能吃苦,五六岁就会帮忙捡垃圾,还会做好饭菜等“爹”回去吃饭,吃了饭还会洗刷碗筷。屋子虽然又黑又破,但是他都收拾得很整齐。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爹不是亲爹,所以一直把他当成亲爹。
我问大爷:“一个男人抚养一个孩子太不容易了,而且孩子因为相貌的原因,将来走上社会就业恐怕也有障碍,你有没有后悔过?”老大爷说:“没有后悔过,那可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呀!我不救他谁救他呢?只要他能活下来,将来长大不管做什么,总会有他一口饭吃,我们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剥夺别人的生命,也不能见死不救,老天爷都在看着呢!”
虽然老大爷文化不高,身份卑微,但他比很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更懂得“人身难得”“举头三尺有神明”的道理。我们很难想象,他一个老年人,如何在这破旧的瓦房里,靠着捡垃圾的收入,来抚养一个先天容貌丑陋的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气,耗费多少的心血!所以在我心里,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间菩萨。他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虽然不曾听闻半句佛法,却在无意中践行着佛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十多年过去了,那一片城中村已经改变了破旧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气派的高楼大厦。不知道他们父子生活境况如何,按照时间推算,那个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了。每一次路过那里我都会想起这件事,也默默地祝福他们父子衣食无忧,并能听闻佛法,离苦得乐。
按摩大妈守护健康扶助他人,眼科主任济世救人兢兢业业,国学老师传承文化心系学生,拾荒大爷抚养弃儿含辛茹苦,这些人间菩萨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同样的爱心,温暖着身边的人群。我相信在大家的周围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的心念、言行生动地诠释着佛门众善奉行的宗旨和慈悲喜舍的精神。我也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些人间菩萨的队伍当中来,服务大众,奉献社会。
作为佛教徒,我们更是要把人间善举和佛门修行结合起来。我们不是仅仅要获取人天福报,而是要福慧双修,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在世间广为善事的时候,要深具菩提心,发扬大乘精神,修“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法门,摄化群迷,利乐有情。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业,才能真正成为修持菩萨道的行者。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