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从生命的种类说起
众生因为心识状态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业力与业报的复杂多样,所以在一定因缘下,宇宙世界就显得非常的大,并有着不同维度的空间(佛门叫做法界),每个空间对时间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每个空间的生命种类也不尽相同,其产生和存在的方式、形态等都因业力、业报的不同而迥然有别。我们这个空间叫挲婆世界,地球则叫阎浮提,我们这样形态的生命叫人。若以“人”的存在样式为例,我们自己叫“正报”,所处的时空环境就叫“依报”。修行从“正报”下手,正报变了依报跟着变,它们是一体的两面。
生命的种类是不可穷尽的,单我们地球这个三维空间的物种,科学界就没法弄清楚。而佛学中的生命种类还是超级三维空间的,所以就显得更加繁杂多样了。佛门将不同的生命假名划分为佛(报身和应化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六道众生等类。而这种划分的每一类又各有其不同的层次或类别。妙泽实在无力详细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阅相关的佛典。
象我们这样的“人”,则属于六道众生,予此佛门中常有六道轮回之说,那什么是六道轮回呢?佛门把不同的生命状态,即八识的“状态”决定不同的“种性”,因相对的智慧、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不同,对应的境界和状态等的不同,假名划分为六种形态以及对应的空间属性(数字只是表法):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善慧业大的众生自然福报大,做人或升天做天人(天人即世俗所言的“神仙”),相反则堕落受苦。六道众生因尚未修证出彻底圆满的智慧和觉悟,无力挣脱业力或灭掉业因,生命状态忽好忽坏,只能身不由己地轮回受报。一句话,对于众生一直都只能处于一种轮回状态之中的客观现象,佛门就将它称之为六道轮回。
一般来讲,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为三恶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为三善道。但这里的善恶仅是一种相对而言,比如相对地狱,饿鬼为善,相对畜生,饿鬼则为恶。以此类推,人道(我们属人道)、天道虽是善道,可相对于佛菩萨则可以认为是恶道。
日常中,我们很容易就把我们这个三维世界存在的东西视为正常的状态,并天经地义以之为感受、判断和识别一切的标准。其实那些所谓鬼鬼神神等等,只是另一些生命形态的存在罢了,同我们一样,都是一种存在。从根本上讲,同我们平等。都是有情众生心识感召、变现和报得的客观现象。因为我们不能识别和认知另类的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属性,以及存在的环境和空间维度。故而心生恐怖或想当然去妄下定义。以我们惯常的思维,不是迷信这些东西,便是武断地斥之为虚无和不存在。这都是固步自封、刚愎自用的表现。
一切生命的存在,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偶然性,凡事有因必有果。凡认为出于偶然或无缘无故地诞生什么、产生什么,那才叫迷信和愚昧。其实,不合我们人类常态下的东西(比如神通),根本没什么稀奇,众生原本就具备通达一切的功夫,只不过不识本心,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暂时没有恢复罢了。我们往往固执地以为我们并不具备这一切,故而才将鬼鬼神神和另类空间的一切视为“神” ,觉得玄乎和不可思议,往往不是迷信这一切,就是将这一切贬斥为迷信或虚无。
世俗中所说的神仙和天国,其实是天人和天人存在的空间,是一种修行上相对比我们做得更好,福报比我们更大、能长寿、有神通、更高级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存的环境。虽然天人及天国比我们好,甚至相对比我们好得已非常的不可思议,比如人们常说什么所谓的长生不老,与日月同辉,拥有种种神异功夫等。但做天人还是不算修行成功,因为天国并不是一个圆满的终极归宿,他们仍旧在生死轮回的圈子里打转转。天福享尽(只不过寿命长得不可思议),神异消失,仍旧同我们一样作不了自己的主。说白了,当了神仙也还是十足的六道凡夫。
无论是人,还是鬼鬼神神,一切的神异功夫都只是一种修行的附产品,都是生命本来就有的一种属性或机制,那不应该是我们修行的目的。同智慧一样,神通也有层次和高下之分,心性不干净,智慧就不会高,神通的层次也就非常的低。在这个世上,有些人即使有了一点小神通,大多除了求名敛钱、妖言惑众、招摇撞骗以外,往往干不成什么正事,最终神通会消失或没有好下场。释迦牟尼早说过,向佛门求福为迷信;向佛门求术(神通)为邪信;只有向佛门求智慧才为正信,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佛门中的小乘修行证阿罗汉果位,净土法门里的“往生”成功等,即是已脱离三界,不再参与六道轮回,并可在更好更高极的空间里继续生活和修行,直至证得圆满的解脱和自在为止。因此阿罗汉及以上的修行者被称之为行解脱道,所以他们被称之为“圣人”,他们已永远地脱离六道凡夫式的生死轮回了。然而,佛门中总有一些人由于愚痴或机缘不成熟,虽然入佛修行,却是出于一种迷信和盲目(佛学知见似是而非),他们虽然行善积德,也会做功课,可实质上并不如法,心态也不对,非常贪图世俗回报和所谓的功德,到头来往往还是在六道轮回中打转,仍旧属于六道凡夫。这种修行又叫修“人天乘”,即仅是培植一点道种,修出一种今生来世的世俗意义下的人天福报(即当有大福报的人或神仙)。因此,佛门倡导的修行是走解脱道,即至少要象阿罗汉那样脱离六道轮回才为上策。
生命种类如此纷繁多姿,宇宙万物这般复杂多样,其最大的秘密在于众生的心识状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每一种生命的智慧层次及其所对应的空间维度。众生的心识就象是一切信息的接收器和发射器,也是实现和连接一切现象的终端,但这些“时空”又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从相对层面上讲,正因为心性标准(心识的状态)与智慧的不同,众生的生命才会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才会报得不同的空间所依存。而宇宙世界一切的本相就是真如实相,并非差别妄识下的一切二元属性,它本来无大小内外,无时空,无人我、无物我,象太阳一般如如不动,无有来去。一切生命、一切心识、一切现象、一切维度的物理世界都是它的“用”和“显”。
人见太阳有七色,别的生命见之则没有色或比七色更多。何为客观和真实呢?这是由于众生有“业”才有分别的识。诚如水在鱼之眼中意味着一切,在饿鬼眼中则是万劫不复的血河与深渊,在天人眼里则是美景。我们“人”在白天身心安稳,白天予饿鬼则是一片灼热可怕的火海。如此,何处是宇宙世界最为客观、如实的全貌呢?难道以“人”的见闻觉知为“准”么?不,我们地球人不过是心识中储有三维空间之规则(业因),则相应为三维空间之业报和属性。在众多的生命中,“人”实在是沧海一粟呵。所以佛门才说,我们只要如法修行,转了正报便可转依报。比地球更加美好殊胜的空间实在是多如牛毛。
许多人恐惧死亡,执著于肉身之得失,以佛学的生命观来观照,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恐惧的。因为死亡只是一个环节,肉身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因为无智慧,加上因五蕴的肉身遮蔽,才会有隔阴之迷)。我们执著于本身就不必执著、不可执著的东西,甘被假相牵着走,我们当然就苦不堪言了。如果我们不修行,不如法净化自己的心识,不能转识成智,那生生世世都可能会造作各种业障,自然活着时要感召许多苦痛,死的时候不良心识还会作崇(其贮藏的不良信息或“程序”太多了),使我们苦痛不已。有濒死体验的人就知道,心识会变现感召出各种相应的境界,我们若被这些境界缠住就解脱不了,我们就同这些不好的空间相应了。
其实一切“相”都是我们自性所显现的,不是自身以外另有实有的一个佛净土、天堂、阎王殿、地狱、或冤家宿主。一切都无自性,当心识干净,“识”转成了澄明的智慧,就不会感召这些。所以佛门才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假相不实,唯业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业力、心识所变现的。只要我们心识真空净了,这些境界就消失了。只要心里不空净,着相,造业,就会出现这些恐怖景象,遭遇种种身不由己的果报。心灭罪灭,如果我们心安宁了,不再执著了外境外缘了,死亡时就会现圣像、佛像,往生到更高极的空间(佛门叫净土)。如果我们心里彻底空净了,连佛像也不可得,则是“归位”真如实相了,因为真如法身是无形无相的,将是大智慧觉照下的一片澄明寂静,那我们就成佛了。
一些初学者予此“识”与“境”的关系,在思维上总是难以适应,这是因为我们已习惯了五蕴“我”与我之外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不能接受这个“识”与“境”本来是一个“统一体”,都是真如的“妙用”。比如能量(无形无相)与物质就是一个统一体,它们可以互相转换,物质可以转换能量,反过来能量转成物质也同样成立。予此思维,就有利于我们对妙有和真空、正报与依报及成佛的“理解”了。
所以,我们反过来再看,“真如”又可以随缘而自在地与一切相应。就象如来应化于世,相应同样也依循我们这个世界的属性。释迦牟尼一类的众生又叫应身佛,这便是真如的妙用,这个应身佛传授佛法,也只能通过人的五蕴、六根、六尘可以识别的方式才与我们众生达成联系,取得沟通,形成认识和对话的可能性。所以作为应身佛的释迦牟尼示现的仍是拥有五蕴六根的“肉身”,与我们无别。万法圆融,绝无非此即彼之二元对立,一切都本然相应相契,诚如水中之鹅卵石一定会圆而细腻一样。佛法的听闻者,修持者,以及传授者,都离不开五蕴、六根、六尘和四大、八识。这就叫相应,是真如无相无不相,是存在之机制本然如此。
比如说众生著爱美和崇高,佛菩萨必得庄严美好、威德之相,处处与世俗的接纳性不相违背。再者,藏民过去信本教(一种原始的鬼神信仰),信奉邪师邪法,如遇冥顽不化,心魔教重的众生,为了降魔和震慑住人心中的魔性,佛门则又是“不依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 ,佛菩萨往往还会现恶相或大威德相,恩威并重地救渡众生。所谓佛菩萨入人道为人态,入地狱为鬼形,入畜生道为畜生形。总之,随类而显现,不可能是那一类空间生命形态外的一个另类,因为另类永无接纳的可能性。
不过,明白了万法唯“识”后,我们更要明白一个硬道理,外因永远只能通过内因来起作用,修行的本质内因永远在于我们自己,佛菩萨等无论如何伟大和智慧,那都只是“我”的外因外缘,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想成全自己,那一切都是白搭。所以,如果我们真想修行的话,最起码的一点就是,有生之年一定要将我们的八识种子培养成熟,洗涤干净。我们得从“因”上改观自己,标本兼治,自然必有成功的那一天。生命的一切都不会是宿命的,事在人为,不由任何外在因缘或事态所主宰,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