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当事情能顺自己的心意时,心里便会欢喜,当不顺己意时就不高兴。由于人生不如意者八九,因此每个人都吃足了生气的苦头。人在生气时,就好象有块阴云盖在我们心头,愈想驱散它,愈驱之不走。其实没有人喜欢生气,但一遇到境界现前,却没有办法不生气,而且是越想越气的不得了。由于我们众生的习气不同,有人是沾火就着,有的人看起来似乎不会生气,但是心里却是暗自生闷气。沾火就着者,火消的多很快,而表面平和者,内火消的反而很慢。对同一事,有的人就会生气,而有的人就不会因这个事生气,反过来也是这样;有的人对这个事气大,有的人对这个事就气小。
只要是人就会有烦恼,在佛法里,这烦恼的根源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三毒。贪嗔痴这三毒会被列为根本烦恼,是因为它们会引发、生长出其它的种种烦恼。我们所说的生气就是人的嗔心之毒,嗔又称作嗔恚、嗔怒、恚、怒,它是我们世人怨恨心的精神作用。当我们遇到了违背自己意愿(不顺心)之事时就生起憎恚,自己的身心不能平静下来了,所产生的忿、恨、恼、嫉、害的这种现象就是嗔。嗔心是我们修学佛道上的最大障碍,在《大智度论》中有:“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
三毒中的瞋是最毒的,可以说是“毒之根”。因为人发嗔心不但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是双重的罪恶。
这嗔心的危害性非常大,它是我们修行者最大的麻烦。我们可以看到:一切人际关系里头,小到家庭不和,社会上人与人的冲突;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类的互相屠杀,也可能因此引起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毁灭,归根到底都与这个嗔心有关.。因此而造成诸多恶业的因缘多是由嗔心起。
学佛人皆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嗔恚之热恼如火,所以也叫它嗔恚火。我们在修行中所建造的为善之功德林,往往会因我们一把无明之火而烧光。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
我们学佛之人皆在想跳出三界,离苦得乐永离轮回。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中嗔只属于欲界所具有的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我们如果不息灭这嗔心之火,就是连欲界都出不去,何能成就佛道呢。增一阿含经曰:“诸佛涅槃,汝竟不遭遇,皆由嗔恚火。
在佛法里,贪嗔痴这三毒会被列为根本烦恼,是因为它们会引发、生长出其它的种种烦恼。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对调伏嗔心这样重视了。
学过物理的人都会知道三极管与二极管的原理,三极管能将外来的信号无级放大,而二极管只能过一个方向的信号,再经过其它器件就会将波峰起伏的交流电变成一个方向的直流电。当我们生气时就是那三极管,将外界的信号无级放大而使我们的心不得安宁,学佛人要学那二极管,只接受好的信息,不接受另一方不好的信息,经过我们的戒定慧的调伏将之变成平和的信息不乱我们身心,这样就不会起嗔心了。
可以说,每个人都知不生气好,但却找不到赶走嗔的方法。下面末学例举的这些方法在对末学来说皆很受益,但对某些人来说,其中的一法或几法共用就可对治嗔心,而对某些人可能有其个人自己对治嗔心的其它方法就也很受用。因此末学列出的调伏嗔心的方法仅供诸网友参考。
在南传的《法句经》说:“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忍是很不容易的,心上一把刀,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
佛教说我们的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这娑婆是堪忍之意,因此娑婆世界也就是堪忍世界。这修忍辱的方法就是佛教我们的六度波罗密中的修忍辱波罗密,但是佛教讲的忍辱与世间上说的忍辱完全不同。这与社会上讲的“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完全是两回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内心,等待机会来报仇。这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一般都认为他很能忍辱,其实这种忍辱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是冤冤相报,无法了结的。佛教讲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观、慈悲观这个基本观点上的,是从三世因果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对待别人无缘无故的侮辱我们、加害我们,是以偿报和悲心来看待的。我们应该受,甚至愿意牺牲自己。佛教最好的典型就是佛对歌利王砍了他的膀子,第一个念头是,如果我成佛首先度你。我们遇到别人给我们难堪、过不去的时候,应该想一想,他还没有砍我的膀子嘛,砍膀子都要度他,给点难堪算什么?这样一想,心量一下子就扩大了,就包容下去了。
如果我们深入观察这嗔心,会发现我们平时都是太在乎自己的利益、面子、得失心,使得即使是芝麻点的小事,为了自己这个面子,也要和人一争短长。就会发现它其实是我们的执我之心在做怪,我们的色身是四大假合的产物,因为放不下自我,总会认为我们的身体是实在的。虽然我们的嗔心很多是由贪引起来的,但我在这里只先谈去嗔的方法。以观幻的方法就是对治我们嗔心的方法之一,只要我们学会了这种观法就会得到受用。
当我们遇到违缘之事而心里刚要不平静时,我们就问一下自己“是谁在生气、生气是我吗?”经过如此层层观照,因为心念不再执着烦恼,所以嗔火就不再生起。
修佛教我们的十二因缘观,也会很好的对治我们的嗔心。长阿含卷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在此十二支中,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所以经中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如果我们对外境的一切不受不取,那后面我们的嗔心就不会生起了。
当我们听到我们不想听的话时(如挨骂),如果听到的是熟悉的中文,我们马上就会感到不舒服,如果听到的是我们不熟悉其它方言或外语,因为听不懂或看不懂,就不会起情绪反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到的是熟悉的中文,就会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相对号,这就是受取,而对听不懂的就不会受取。如果我们这样来观察,语言是由一个个字组合而成,而我们的生命也是五蕴组合成的“假我”,那么就不会因为执着语言,而将骂人的话不当做实话,当成是他只在骂这个假我色身、只在骂这个假网名,与我何干,就不会对“假我”产生伤害,这样嗔心就不会起了。有人会说,这不与自欺的阿Q精神胜利法差不多吗?这是否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一样,请大家自己观察分析。
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凡学佛之人皆在理上明白。在我们生气的过程里,身心的变化速度非常快,会发现到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都知气总有消的时候,当我们情绪有转时这个嗔心就不在了,当我们在不生气时观一个我们生气的原因,就会发现生气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从种种形成生气的原因中,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去对治,下回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如何处理,不需要再生气了或再生气了也没有原来的火气大了。
观察我们平时在生气时是越想越气,这是因为我们专注在了生气上,而我们在平时中却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心念是散乱的。这时如果提起一句佛号,不管是念阿弥陀佛还是观世音菩萨或是其它佛菩萨名号,就能让心由外境回到内心,意识到自己在生气,并且以心的力量截断生气的念头。或因一时之气而要恶口时,想到圣号心中就会生起惭愧,火气就会减小或者消失了。
有些人知道上面的忍辱、观幻、灭缘、空见、持名五种对治嗔心的方法,但还是遇境时起嗔心,或是当时能压下火气而不发作、离开这个境、忍住先不说或生气就想对别人诉说进行缓解等等,但还是常感到我这样做多亏的心之不甘,虽然是暂时的调伏了自己的嗔心,但会感到这些方法不是能让人心底恢复平静。这个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修习禅定也是调伏嗔心的方法之一。凡是定力修的好的人,外境来时而不动其心,就是动一下也能马上平复。凡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静的头脑,先忍受心中的痛苦与不快,再能审察情势,检讨反省。在现实生活中修习禅定有助于对治嗔心,一个有定力的人是不会随便生气的。在这里末学就不说修定的具体方法了,修习禅定也是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天天不辍地修习,定力会一天天增长的。
上面说的都是对治嗔心的方法,其实佛法更提倡的是对优良情绪的培养,如对四无量心的慈、悲、喜、舍等优良情绪的引发。慈,就是希望众生欢喜受乐、受人爱敬的“与乐心”;悲,就是拔除众生痛苦的深度同情心;喜,因众生享受喜乐幸福而自感欣喜快慰的欢喜心;舍,舍弃我执我慢,等视自他的平等心,及舍弃财物等的布施心,舍弃自心过度的爱憎及烦恼的平等心。四无量心的修习,先从自身观起,然后推己及人,平等普覆一切众生。在修定的过程中,如修不净观对治贪心,修慈悲观对治嗔心,修因缘观对治痴心。这都是通过禅定培养道德素质,改变人格结构的好方法。禅定的具体修习方法网友们可根据情况找师傅或经典自己学习,末学就不多说了。
学禅定要先学会放松的,下面只简单介绍二个小方法----放松法与呼吸法。
世人活在当今的时代,社会节奏与竞争日加剧烈,人人觉得活的都很累。如果身体累与头脑累也就算了,但最累的是心累,总是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平时学会放松法的。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凡是我们生气时,身心都处在更加紧张的状态下,放松法是要我们觉察出紧张的来源,之后再想办法放松。放松就是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生气的当下,并高兴发觉自己生气,之后再解决生气的问题。另外,一个放松的人,会视每个当下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即使生气也是如此。我们要努力的是加入改善的因缘,而不是自责,抱持这样放松平静的心态,不仅免除了不接受自己的心累,也较能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现代心理治疗中,常用深呼吸来减轻压力,如《摆脱压力》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纽伦伯格博士说:“许多与压力有关的抱怨,不论是生理、心理或是情绪--皆因不正确的呼吸所造成。但是幸运的是这类的抱怨,通常只要学习正确的呼吸法即可解决。”而佛陀将数息观作为习禅的最初入门,称为“二甘露门”之一。如果数息在《六妙法门》与《佛说安般守意经》中都有详细的修法,请网友们自看。
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时,提起双肩,深深吸满一口气,当吸满时,迅速吐气并放下双肩,这样二三次,就可缓解的。
嗔心对修行是一种严重的障碍,佛说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饭。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三个要点: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修菩萨行必须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须有慈爱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嗔心重的人较不会想利益他人,而与菩萨道慈悲利他的精神相背。反之,如能调伏嗔心,不但能增长戒定慧三学,且能利益众生,广结善缘。
因此只有修学慈悲观才能彻底断除我们的嗔心,在前面所说的一些方法是在对治嗔心,就如扬汤止浮一样,都是在压制我们的嗔心,这样的结果如果有一天一时不慎,将会燃起更大的嗔火。而慈悲观的来调伏嗔心就如釜底抽薪一般,这才能真正地息灭我们的嗔心。我们平时不高兴其实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如果能以同情心、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则也较容易生起慈悲心,便不会常常生气。
人生难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别容易生气。其实,难以解决、不如意的事情,就会因为你生起了嗔心就会解决吗?嗔心只有增加事态的严重,这样想一想,就会冷静下来,不要动那些无用的嗔心。我们对别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气,于是佛陀说要“慈悲”,就是要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心中想:别人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理由。只要我们是俗人就会用分别心来看世间的一切,从而有了的不同的知见,我们既然是凡人就不可能自己的知见就都正确,我们就要同情地理解别人,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不同的见解存在,你也应该允许别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别人,我相信肯定不会生嗔心。慈悲与忍,都是所以在见解上的治疗。
在末法浊世,人们有许多不愿意却又不得不承受的痛苦,而且烦恼和分别念也非常粗重,难以安忍。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自己的父母因我们的顽皮打骂我们,我们会起嗔心吗?我想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因为知道这是父母为了我们好,这是对我们的管教,这是一种慈悲。当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什么事情时,我们都会放在心上,他们高兴我们就会高兴,他们不开心我们也会不开心。那我们再观想一下,为什么别人打骂我们就会生嗔心呢?我们今天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人身,是无始劫以来的流转,众生皆可能都当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继续观想,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些老母亲所能获得的安乐都象沙漠中的水滴一样稀少,而他们所遭受的痛苦却是无有边际。当这些众生暂时得到如草头露许的安乐,如拥有饮食等的一些简单的安乐,这时,我们为何不生起欢喜心呢?我们怎会对他们生起嗔恚心呢?我们确实应该生起欢喜心啊!对治嗔心主要就是修欢喜心和大悲心。
最后末学在这里引用寂天菩萨的偈颂:“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若己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愿我们共同提起正念,发菩提心,走菩萨路。欢喜慈悲,永断嗔心。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