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宝典楞伽经详解

楞伽经 | 作者:净玄法师 [投稿]

  【原文】: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解说】:

  这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所现虚妄难尽的生灭流注现象,又问佛:“世尊!如何才能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诸识流转生灭呢?是一下子除净,还是一点点除净呢?”

  【原文】: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解说】:

  佛告大慧:“要逐步除净而不是一下子除净。就像庵罗果(芒果)要一点点成熟而不是一下子成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注生灭,也像庵罗果成熟的过程一样,是渐净非突然净的。比如制陶的人制造各种器皿,是渐成而不是一下子成的,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生灭之幻相,也像制陶器那样是逐渐净而非立即净的。比如大地渐生万物,不是一下子就生出来了,如来净除自心流转现象也像大地生万物一样是渐净而非突然净的。比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都是渐渐学成而非一下子成就的,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幻相,也像人学种种技艺一样是渐净而非突然净的。”此段说的是渐修,下段说的是顿悟。

  【原文】: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解说】:

  “比如明镜,能突然呈现一切无分别不实的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流注生灭,也像明镜照物那样顿现一切无所有的清净境界。比如日月,顿照间,一切色像均被显现出来,如来为让众生远离自心现一切习气过患,也像日月照物那样突然为众生显示不可思议智最胜境界。比如藏识(如来藏识)自心在一刹那顿现根身器界,一念成之,无先后,彼诸依佛(报身佛)也像藏识变现根身器界那样令众生在一刹那成熟起来,而他自己则以修行者的样子安住在色究竟天。比如法身佛所作依佛(报身佛和化身佛)顿现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也是这样,对于法相之有性无性等恶见妄想,照之令刹那除灭。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就是法身佛。一念清净就是一念都没有,一念尚存都不是清净。心里存在佛念都不行,能念所念一并灭掉。但法身佛虽无念而有正觉,所说的明心见性最根本的就是要见到一念清净心光这个性。法身佛是无为的,永恒静止,寂然不动。它能顿现报化二身而行无为法。

  报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这是指成就无分别智而说。无分别智是大智慧,犹如太阳那样照遍世间,不分善恶。因而从十地成就报身佛时,一片光明,无有他相。文中所提彼诸依佛指的就是报身佛,因为只有报身佛为了方便向大菩萨们讲经说法才住色究竟天(色界中最上层的天,据传释迦牟尼佛祖成佛时就住色究竟天)。大菩萨们成佛之时皆需报身佛加持灌顶才能登佛地。

  化身佛:临济祖师说,一念无差别心光就是化身佛。报身佛的无分别指的是无分别智,报身佛是无相的,化身佛是有相的,因为化身佛来世间为解救众生必须显身,既然显身就表明有差别了,为何还说无差别?因为世间的一切不论有无生命,皆是佛的化身,我们看似有差别,而佛却能把这些差别看作都是一样的,花草树木、飞沙走石、猪马牛羊以及人没什么不同,因而化身佛在世间能随意变化,有时化作恶人、有时化作好人,有时化作风,有时化作雨,等等。

  渐修和顿悟是修佛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先渐修才能产生顿悟,才能突然明了;只有顿悟才能有信心进一步渐修。渐修和顿悟是交替进行的,渐修是量变,顿悟是质变,每一次顿悟都能产生质的飞跃,从而进入新的渐修阶段,新的渐修又会产生新的顿悟,直至成佛。

  【原文】: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解说】:

  佛学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在大乘唯识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唯识学的根本。文中所说妄想自性就是指遍计所执性,缘起自性就是指依他起性。

  遍计所执性:在春游的日子里,你和你的男朋友在花丛中漫步,你男朋友折一枝鲜花送给你。这鲜花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但当它从你男朋友手中被递过时,你却认为它有意义,无形中你就给这鲜花附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你认为这是他在向你表达爱,那花本来并不香,而你在接过鲜花时却感觉无比香,那花本来很普通,而你却认为很漂亮。这时,你忽然听到他问你:“好看吗?”你回答道:“好看!”他说:“你比花更好看。”听到赞美,你很受感动,不觉间一丝红晕浮现在你的脸颊上,你心里美滋滋的。这时,你忽然感觉他的手轻轻放在了你的肩膀上,你的头晕了。

  上面这段情景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当鲜花进入你眼睛的瞬间,你只有第一念的照镜感觉,你眼识所能照到的地方皆无遗漏地被摄到,这种无遗漏就叫“遍”,全面周遍。但此时尚未分辨,只是照,因此这体现的是眼识和阿赖耶识的功能,眼耳鼻舌身五识与阿赖耶识都只有遍,而无“计”和“执”的作用。此时花的相分变成了阿赖耶识的见分。就在这一刹那,第七末那识便将花在阿赖耶识中的见分执取了过来,你见是他送给你的花,便立即心生欢喜,于是暗自揣度,花是爱之花,是他的一份心意,这种揣度、计度、分别、思量就是“计”,此时这花的含义完全偏离了第一念的感觉,花已非花,你的感觉关注的已经不再是花,而是他,而你却假意地关注花,试问你还能看到花吗?由此可见被末那识所执取的这个花的见分是个蒙上了感情色彩的假象,而且末那识顽固地执着于这个假象,因此末那识对花的认识是片面的,主观的,不全面的,也因此表明末那识没有遍的作用,但有计和执的作用。花本来并不香,你却感觉很香;花本来很普通,你却感觉很漂亮,这是因为你的意识所接收到的鼻识和眼识信息被末那识的贪爱之情给染污了,已经无法辨清真伪了。当你的耳识接收到他赞美你的声音被你的意识分辨时,你就心花怒放。当你的身识接收到他手的信号被你的意识分辨时,你就崩溃了。于是你便成了他的俘虏。由此可见,意识通过眼耳鼻舌身对所缘外境进行周遍计度,因此意识具有遍和计两种作用。有人问,舌识在这里没体现出来呀?这个问题还用我说吗?自己琢磨去!意识主要以分别、判断等理性思维为主,但由于受到末那识的染污,因此意识所谓的遍计其实只是对末那识执取第八识被染污了的见分的遍计。意识要想真正见到真相,只有彻底断绝末那识的干扰。末那识就像水中的污物,让人无法看清水底的真实。意识为什么要分辨?因为不分辨不行,水太浑浊了,分辨也分辨不清。只有将水彻底澄清,意识才不必分辨,连思考都不必,水底之状况一目了然,一切真理尽现眼前,还有必要去胡思乱想吗?因此只有断除末那识的干扰,意识的理性之光才能将阿赖耶识照亮!这个时候的意识已经离识与识别的作用了,不再叫意识,而是转识成智,这种智叫妙观察智,但只要未脱离肉体凡胎,想转成真正的妙观察智是不可能的。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后,将具有最全面的照遍作用,但无需“计”的作用,以智照遍,一目了然,何须揣度?

  当你男朋友送花给你的时候,你是否能远离情感的干扰去看待这枝花?这样的意义又何在呢?意义就在于你不仅仅能看到这花好的一面,还能看到坏的一面,因为花再好,命运却是短暂的,由此你该试想一下,当你年老色衰的时候,他还会说你比花漂亮吗?你要想看透一个人,只有修佛,修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有感觉,不自觉中,你就能看破他在想什么,若进一步提升层次,你甚至能看穿他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以上,我们介绍的是佛学三性中的第一性,遍计所执性。由上可知遍计所执性就是指对于内外之境周遍计度妄想妄执认为实有之性,其实都是幻觉,都是无自性的,都是依他而起的。遍计所执性分为能遍计、所遍计和执遍计三种。能遍计就是指周遍计度之心,如第六识。所遍计就是指被能遍计所周遍计度的对象,如外境。执遍计就是以能遍计之心执着于所遍计之境。

  依他起性:一粒树种不借助任何外在条件能自动发芽长成大树吗?不能!如果各种外在条件都适合该种发育,但种子自身有病或存在缺陷能不能发芽长成树?也不能!种子必须在内外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发芽成长。但内因若要起作用,必须通过外因来实现,内因自己不能自动产生作用。在色法上内因叫因缘,外因叫增上缘,共二缘;而在心识方面除了因缘和增上缘之外,还有等无间缘和所缘缘,心识必备四缘。

  我们还以树种为例,树种要实现生长的特性,必依外缘。如果没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种子是不会萌发的。种子萌发,种芽钻出土壤后,还需要合适的光照、雨露和大气等条件,才能逐步发育成大树。这些促使种子萌发的温度、湿度、土壤,以及种芽成长所需的光照、雨露、大气等外在条件就是增上缘。适合种子发育成长的叫顺增上缘,对种子发育起破坏作用的如恶劣天气等是逆增上缘。种子的整个发育过程必依增上缘才能体现生长的特性。

  我们再以种子为例来看因缘,因也就是缘,为啥称之为因缘呢?因一般指内在的起主要作用的元素,缘一般指起协助作用的元素。但因也是一种缘,是能发生主要变化的缘,因此把内因叫因缘。那么这个因缘在哪里呢?在种子内部。种子的内部有什么?我们发现有胚和胚乳,种子外还包有种皮,我们把胚、胚乳、种皮都拆开来看,里面还剩什么?什么也没有,因在哪里?这个所谓的起主要作用的因是空的。只有当胚、胚乳、种皮和外界的环境共同作用时,种子的内因才得以体现。相对于种子的内因来说,胚、胚乳、种皮都是它的外缘,也就是增上缘,所有的增上缘合在一块才共同促成了种子因的发育,当然种子发育与否首先体现在是否有种芽钻出,种芽是种子生命活性的标志,但种芽未钻出种子之前,就是一无所有。由此可见,所谓的真正的内因并不存在。

  因相当于舞蹈,缘相当于跳舞的人,舞蹈要由众多的人来合演。缘散了,人走了,舞就不见了。一切不依外缘而能自动发生作用的自性不存在,比如上帝能不依外缘而自动创造世界;一切依外缘发生作用的自性也不存在,正如人走舞散一样。总之,在世间法中,依他起性只是一个虚幻的现象,并不真实,因为所有的一切缘本身就不真实,都是虚幻,以幻而变幻,都是无自性的;但若依圣智为缘,排除一切妄想杂念,静心修炼,将会转识成智而入佛地。因此依他起性是连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桥梁和纽带,是佛学三性的核心思想,占有极重的地位。

  圆成实性:就是指如来之性。因依圣智为缘,证得人法两空显现圆满而成就诸法实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三种性质。

  原文翻译:法依佛就是法佛所能依的佛,法佛寂然不动,但受大悲愿力所熏,为救众生故,以报身佛现身说法,有人称之为真如不守自性,其实真如并没有不守自性,法佛就是真如,他在以报身佛现身时,法体不动,正如天上的明月,湛然不堕凡尘,有一句话叫千江有水千江月,是谁掉到凡尘里了呢?是报身佛,是法身佛把报身佛推下去的吗?显然不是!报身佛就像那千江之月,明亮如故,但不过是法佛的影子而已,诚如我们在路上走,身后留下影子,那个影子是我们派出去的吗?

  报身佛随顺说一切法的自相共相(自性和共性)、自心所现的无始习气因相、妄想相续执着因相,所有这一切不论真妄,皆如虚幻,凡有执着皆不可得。(有人问,“真”也不可得吗?不管真不真,都不可得,你一执着“真”心里就见相,见相就是假了)。大慧!执着依他起性,从而生起遍计所执性相(因依他缘他而见妄想故)。大慧!(执着于依他起性),就像那工幻师(比喻心),依草木瓦石(喻各种缘)起种种幻,变化出众生各种形色(喻一切法),起种种妄想(指遍计所执),所有这些妄想都不真实。因此大慧!依缘起自性(依他起性),起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依有种种妄想心,所以种种相呈现(行事是呈现的意思)出种种妄想相,执着习气妄想,是遍计所执性生起的原因。大慧!这些都是报身佛所说的法。

  【原文】: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解说】:

  大慧!什么是法佛呢?离八识心、妄想自性、如幻之诸法相;而以圣智缘清静无为之自觉境界,成就四智,真理法汇聚大圆满者,就是法身佛。建立就是成就的意思。施作指成所作之大智慧。这种智慧有所作,也无所作,无为而作,作而无为,照而不辨,一切非了非非了,在而不在,作而不作,为而不为,有无有,玄而玄,寂而静,生无所生,灭无所灭。

  【原文】: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解说】:

  施、戒、忍、精进、禅定、心智慧,这是菩萨的六种度生行为,又称为六波罗蜜,波罗蜜是印度语,意思是度到彼岸。

  施是指布施波罗蜜,布施的作用在于可以度脱顽固的贪心,贪心是度生死海到彼岸最大的障碍。布施就是舍,彻底地舍,干净地舍,心里一点障碍都没有。当你舍出去感到后悔时,你不如不舍,因为感到后悔即是造贪业,贪念不去,你怎么修也等于白修。舍出去感到快乐、轻松、自在才算初得菩提。但如果你是为了快乐而去施舍,依然属于贪。贪图快乐、轻松、自在就是贪。舍出去希望佛知道也是贪,贪图得好报也是贪,你自己就是佛,还需要哪个佛知道?心到佛知很荒谬。必须是发自内心地,真心为众生,不求自己得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大悲心!当然无条件地施舍是对出家人而言,出家人(受菩萨戒者)无论怎么舍,总会有众生去供养,因此出家人舍善应该是最彻底的,但出家人绝不可有舍出去还可以赚回来的心,一有就等于没舍,反而造更大的贪业,必须是诚心诚意地舍,连命都可以舍,毫不畏惧,有畏惧心就是贪生,贪生怕死依然是贪,有贪修也白修。佛祖绝不会让世人倾家荡产地搞施舍,当鼓励世人量力而为,但这种量力不应有后悔心或犹豫,否则干脆别舍,要舍就心无障碍,干净地舍,既然舍了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等于没舍,一个快饿死的人,你送给他一颗小米粒与你什么也不给他有区别吗?抠门的人就是贪念太重,贪心不去永不成佛。但当你决定出家的时候,你就应该有舍去一切(包括生命)的决心,否则你还是在家里做个凡夫吧,因为你有贪念、有牵挂,根本成不了佛。上面所述是就施舍钱财物而言。天下受苦众生多如牛毛,施舍者的能力是有限的,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若能弘扬佛法,帮助广大众生度过生死海成佛,那功德才是无量的。

  戒是指持戒波罗蜜,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佛陀制定的戒律称作律仪戒,包括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摄善法戒是菩萨发愿所行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是为了阻止菩萨发嗔心而不想行利益众生的事而制定的戒。持戒的作用在于戒能规范修行者的行为且能阻止其胡思乱想,时时戒在心中,从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戒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是修行的根本,戒就相当于度河的船,人在船中不可能像在陆地上那么自在,只有那么小的一个空间,想乱动也动不到哪去,如果河面上有风浪,你更不敢乱动,但当你度过河之后,船就可以舍弃了,重新获得自由。因此戒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一个重要工具。修行者在悟到第八如如不动地的时候,戒自然而然就舍了,此时,戒中的一切规范与他都无关了。戒律中最重要的是要求修行者行善,为什么一定要行善?因为人生来没有不贪的,贪念是无始以来就有的,起初是贪吃、贪睡,然后就是贪玩、贪色、贪财、贪物等等。贪时时在、处处在,因贪而起嗔痴诸念,即使庙里的僧尼也因贪时常起纷争,一切贪都是恶念,一切贪都是妄想,妄想不除何以成佛?对治贪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行善,善是施舍心,正好能抵消贪念。修菩萨心的人一定要先从布施开始,当你感觉贪念明显减少时,再来持戒,否则贪心太重,想持也持不住。

  忍是指忍受苦,也叫忍辱波罗蜜。包括三种:一是生忍,对众生之忍,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被其坑崩拐骗、诽谤陷害不恼火等等;二是法忍,对不可抗拒的色法之忍,也就是对自然的忍受,如饥渴寒热疾病天灾等等;三是无生法忍,佛说让我们止心念,一念不生,而且要以坚定不移的意志长期守在定中,无任何私心杂念,我们是否能做到?能做到即得无生法忍。忍是度生死海到彼岸的真功夫。

  精进是指勤奋不懒惰,也可称精进波罗蜜。精进通六度,各度皆需精进,如布施精进、持戒精进、忍辱精进、禅定精进、智慧精进。修佛切忌懒惰,懒惰不会修成佛果。

  禅定梵语为禅那,指禅定波罗蜜,不是一般的禅定。如为得神通而修禅定,则是凡夫所为,不会成佛;如有人为求解脱而修禅定也可能到彼岸,但到彼岸也不会成佛。因为佛法是无边广大之法,犹如阳光照遍寰宇众生,如果你只为自己得解脱,只为照到你自己而修,你想你能得多大的法力?禅定波罗蜜是专指菩萨禅定。菩萨除了使自己得解脱外,还要通过修禅定得种种法力和智慧神通,从而使广大的众生都得解脱,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禅定波罗蜜。大菩萨们可以行走坐卧都在定中,因此能广施善行而不造善业,因为处在定中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就不造业,这是菩萨们不堕凡尘的原因。禅定十分重要,禅定生智慧,智慧能使我们得解脱到彼岸。不得禅定者一概不成佛,因为不得禅定烦恼杂念不可能了断,满脑子杂念还修个什么呀,就是凡夫!

  心智慧是指般若波罗密,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为何称般若,不直说智慧?将胜义谛智慧称作般若是为了与世俗谛智慧区分开才设的。通达人法二无我,离心意意识自性相,万法皆空,一切无所有,金刚道前,刹那间,大圆满,异熟空,入佛地,得四智,成就般若波罗密。这是指大菩萨和佛所成就的智慧,未脱离肉体凡胎肯定无法彻底完成,菩萨们也只是部分获得,因此凡夫不要去幻想。

  以上就是六波罗蜜,修得六波罗蜜即可度过生死海到彼岸,获得不生不灭,到达清净无为自觉之境界。六波罗蜜是为了对治六种烦恼、无明而设的。布施对治贪;持戒对治一切诽谤罪恶;忍辱对治嗔怒心;精进对治懒惰;禅定对治散乱,如心总长草;智慧对治愚痴。此六度既度己也度众生。

  原文译为:大慧!化身佛说六度波罗蜜法门,令众生远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从分别识相上解脱出来,成就无分别观察智,这样的智慧远超外道的分别见,两边见等邪见,也远超无色界中诸定的偏见。

  【原文】: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解说】:

  大慧!我们再来说法身佛,什么是法身佛呢?离攀缘是指能离能缘之心,攀缘离是指所离所缘之境,能所双泯,则一切能造作的根尘识量皆可灭,这不是凡夫、声闻、缘觉、外道、执着我法者能明了的境界,是依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起来的,这就是法身佛。(究竟差别就是无差别,非一非异。比如八识,凡夫八识各个不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功能;但最胜八识说八识其实只是一识,八识各个平等,不分你我,眼睛可以听声音,耳朵能视物,到大菩萨地时就可以感觉得到)。因此大慧,自觉最胜相应当修学;自心所见一切虚妄不实之境界,应当除灭。

  【原文】: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解说】:

  声闻乘,释迦牟尼佛祖刚刚悟道时,在鹿野苑为陈如等五个伺从讲四谛(关于四谛后面章节会讲到,这里不详述),他们因通过听闻佛祖的音声而悟道,就称他们为声闻。后来把所有修四谛而觉悟的人都称作声闻,四谛的教法就被称为声闻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这里指教法。四谛指的是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修声闻乘可以获得声闻四果,分别为须陀洹(初果)、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罗汉(四果)。其中三果阿那含跳出了欲界生死,只在天界中往生,天界包括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四果阿罗汉果位最高,跳出了六道轮回,逃脱了分段生死(也就是肉身生灭),但因尚未断无明惑,故还须经历变易生死。

  自觉圣差别相。是指缘最胜义在修炼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差别相,如从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再入佛地,每一地的相都是遵照最胜义修的,因此称之为自觉圣差别相。这些相同前面所说的自觉圣究竟差别相是不同的,究竟差别就是无差别,到头了,成佛了。而这里是指各个阶段的相。

  性妄想自性计著相。相就是法;性妄想自性计著,就是对于性,妄想有自性因而起执着心。两者连起来的意思就是法执。

  原文译为:大慧!声闻乘通两种分别相,一个是自觉圣差别相(这是声闻乘与菩萨乘相通的地方,也说明了声闻乘存在真实性的一面,声闻乘能灭人我执),另一个就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这是声闻乘与外道相通的地方,是邪见,属法执。菩萨乘即使没证到去法执,也知道心外无法,不起执著心,因而能够远离;声闻乘却固执地认为心外有法,而起法执,生邪念,因而最多只能自己得解脱,不能令众生解脱,无法圆满)。

  【原文】: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解说】:

  所谓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就是以修四谛而观察到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因而离欲望,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的自相共相流注,心外涅槃之相如实得见,得寂灭。心一寂灭,则得禅定解脱,如幻三昧道果,得正智解脱。(这是声闻乘的观空之法,也可以跳出三界,但最终只能入住于有余涅槃中,自得其乐)。外不坏相是指声闻乘在修炼过程中会见到神仙般的境界,如莲花、空中城堡,如幻殿堂等等,这就是声闻乘所见涅槃,是在意识清醒时亲见的涅槃。这个涅槃之境是依佛祖所说四谛箴言证得的,因而也算是正道,称之为自觉圣差别相,外不坏相。(说声闻乘是外道,是相对于菩萨乘而言的。声闻乘住涅槃;而菩萨乘不住涅槃,不享受快乐,菩萨因乐而生大悲心,这是声闻乘和菩萨乘的区别)。声闻乘修习者(因见涅槃之故,便执着地认为心外有法,那法是真的,因而贪念生起,起贪念则无法到达圆满,恋之不舍)受无始妄想无明习气不停染熏,(虽摆脱了分段生死)但不能摆脱不可思议变易生死,得自觉圣乐境界,这就是自觉圣差别相声闻,(也就是小乘佛法所追求的极乐世界,不顾众生,独自快乐,无大悲心,其法力是有限的,无法获得大自在)。证到自觉圣差别乐住的大菩萨们,不会像声闻乘那样享受断灭门的快乐及禅定之乐,而是顾悯众生发本愿(此时发大悲心发大愿非常有效。这个大愿必须来自本心,否则无效;必须是自发产生,而不是强迫自己;不是意识认可,而是如来藏识认可。不达七八地菩萨地不会感觉到如来藏识,未证到此地的时候,一切愿都是杂愿,发什么愿都无用。未见涅槃,你不知道什么叫快乐,不知道涅槃的快乐就不会自发生起顾悯众生的大悲心,发愿者你可以扪心自问,你有大悲心吗?你曾有过最大的快乐吗?如果不曾经历快乐,你的大悲心将导致心境失去平衡,大悲心将占据你的整个心灵,从而大悲心将变成杂念,这样修下去永远是凡夫,最多是个好人。而经历过涅槃的人知道什么是快乐,因而产生的大悲心恰好与之抵消,从而使自己的心重归清净。这是修炼上的真功夫。各人的根性不同,有的能生起大悲心,有的不能生起,那就要看造化了,生起大悲心就是菩萨,否则就是声闻或外道。这个大悲心作用非常强大,能有效抵消对涅槃的贪恋之心,从而能使功夫精进),(去救度众生)不住于证得的涅槃中(独享快乐)。不作证意思就是不住于证得的涅槃中。大慧!上面所讲的就是声闻所证得的自觉圣差别相乐境界,大菩萨们在这个境界上,不应该修学。

  【原文】: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解说】:

  大慧!什么是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就是执地水火风四大种有青黄赤白四种共相,有坚湿暖动四种自相,认为这些都不是造作者创造的,是本来就有的。佛祖善巧方便宣教说四大有自共相,这只是佛祖根据众生根性不同,因材施教,随顺说法,但凡夫愚昧,当四大之性呈现在他们眼前或心中的时候,他们便在四大上起有自性的妄想,执为实有实法。大菩萨们应知四大有自性是妄执,因此要舍弃,随证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和邪见,渐入诸地安立。以上所说就是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青黄赤白为何是四大的共相?因为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四大种,四大种作为种子本无色,比如青色,谁能确定地水火风哪个种是青色的?无法确定,但地水火风这四大种相互作用就能产生青色,因此颜色是地水火风四大种的共性。而坚湿暖动则不一样了,只有地才显坚性,只有水才显湿性,只有火才显暖性,只有风才显动性,因此坚湿暖动是四大各自的自性。

  先胜指佛祖,善说就是善巧方便说。非作生,意为不是造物主造出来的。

  四大为何无自性?四大是色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法皆空,何来自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