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大慧对佛说:“只愿世尊我们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等法相。我们以及其他诸菩萨众觉悟到这些空、无生、无二、离自性法相后,就会离有无妄想,尽快得证无上正等正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当为汝广分别说。”
这时,世尊对大慧说:“认真听,认真听,要善巧思之,现在就为你们全面开示。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大慧对佛说:“太好了,世尊!只有受教!”
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
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妄想是空,其自性更是空,因此称空空。比如你非常讨厌你单位的一个同志,你一见到他的笑就恶心,认为那是奸笑;一见他的眼神,你的心里就犯嘀咕,你认为他又要冒什么坏水。你认为这个人的本质就是坏,而且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都这么看待他,从未改变过,你认为他的本性永远都不会变。什么叫笑?那个样子就是笑吗?笑怎么就恶心了?什么叫眼神?眼神怎么就坏了?你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看看,坏在哪里?这些不都是你的妄想吗?显然你所执着的这一切并非是真实的存在,皆如虚幻,空无一物。笑和眼神都是你的妄想,都是空的。你妄想他的笑有自性,这个自性就是恶心,你妄想他的眼神有自性,这个自性就是坏,笑和眼神都是空的,恶心和坏的自性能是实的吗?显然是空的。不仅仅他的笑和眼神是空的,他整个人又何尝不是空的,他就像个影子一样在你面前晃来晃去,如何能有永远不坏的自性?另外,你在人群中生活,你就觉得你比人家强吗?你那样去看人家,又如何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你与他之间之所以会产生隔阂,是因为你们之间无缘,无缘自然无法融洽相处。试想如果他的本质就是坏的,那么他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坏的,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他是坏的,但这可能吗?他对他的顶头上司会不会坏?他对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会不会坏?他对他的爷爷奶奶会不会坏?他对自己的子女和妻子会不会坏?另外谁在社会上没朋友?人家是怎么相处的?如果你能以佛心包容他,不与他斤斤计较名利,他自然不会把你当做他的敌人。而假如你和他一样争名逐利,而你又斗不过人家,你自然认为人家坏。
空空者,一切诸法本身就是空的,比如人的身体。但你不要执着于这个空,这个空也是相,是空相,也就是空性,如果你执着,你会认为空是有自性的,而空也是无自性的,因而这个空的自性也是空,空之又空,连空的相也不要见。一切无所有,一切无所有的相也不要见。这是真如本性,是无法言说的,怎么说都是错误。
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对于那些执着于妄想自性的人,要对他们讲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法。
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大慧,大略地说有七种空: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什么叫相空?就是一切法的自相和共相是空的,观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辗转积聚,缘来而聚,缘散而空,分析推求皆无自性,也就是见一切法都跟其本身没有关系,并不存在一个独立自主的法。佛在这个问题上分析得十分深刻,举例说明,比如我和人这两个概念,我是自相,而人是共相。那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完全独立自在的我呢?我到底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相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都绝对地与众不同,在这个自然界中找不出一个与我一样的东西来,可能吗?经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我们的身体是由水分、矿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构成的,而这些东西是所有生命所共有的,没有生命的时候,这些东西也都在地球上存在了,把我们身上的这些东西拆了看看,我们还剩什么?一无所有!我们的身体辗转变化不过就是这些物质堆积而成的,就像人把地球上的东西垒起来盖了一栋房子一样,而我们却总觉得我们自己与众不同,总觉得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我,我们看到我们的皮肤与狗不一样就说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我们都不过是会喘气的土而已,都是四大所化!因此说,我没有自相!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我就是地水火风,人也不是我的共相,可以说我就不是人!我是地水火风!自相都没了,共相怎么出来的?可能存在吗?一切共相不都是从自相里抽取出来的吗?我都没了,哪还有人?因此佛说,自共相从来就不存在!既没有真正的我,也无没有真正的人,全是假的,不过是地水火风做的一场大梦啊!
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自是自生,他是他生,俱是俱生,这三者都无性。诸法都是因缘法,因此自生不可能,就像男人不能自己生孩子;他生指造作者所生,明明看到老母猪下羔硬说是神造的,荒唐,只有迷信的人才这样认为;俱生不可能,哪有无缘无故聚在一块就生的?用火柴把冰点着可能吗?无因无法共生,因此只能说缘生而不是俱生。这三种都不会生相,因此说相不住。
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由上可知,一切法相都是空的,这就叫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前者所说相空是从主客观的表象上看的,所谓的我与人等自共相的划分完全是人的意识分别作用,离了意识就不会产生你我他人这样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名言,是人通过意识以概念的形式将主观和客观区分开来,而概念本身不能反映物自体,因此一切名言和概念皆是虚幻。如同兔子长角一样不实际。名字为什么不能反映物自体?因为名字是不变的,而物是变的,比如某人出生时无名,叫婴儿,那么你能叫他一辈子婴儿吗?他变成了老头你也叫他婴儿?显然名实不符。再比如“我” ,我也同样不能反映真实的我,因为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将来的我,死后的我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不得不为我再作规定,比如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成年、我的老年,一秒钟之前的我,一秒钟之后的我等等,但怎么规定也不是如实知,全是表象,这些言说均无意义,如果言说有意义,那可不得了,因为你可以通过说咒语就能咒死你所恨的人,但这显然是荒谬的,佛从来不信邪,那些语言文字要是有意义,恐怕人皆是神了,比如你一说水,水这个字立刻就奔腾不息变成一条大河,这显然是很荒唐的,而人却顽固地执着于这些荒唐的东西,从而产生我你他人的区分,形成错综复杂的对立面,成天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怎能不生烦恼?动不动就说他如何如何,可是昨天的他与今天的他并不是一个人,而你却始终认为他是同一个人,永远化不开的心结,这就叫妄想执着。一切真实皆离言说。
云何性自性空?什么叫性自性空?此条所谓性自性空是从物自体上说的,也就是从事物的本质上说的,不同于自共相的表象说。性自性就是一切法性的自性。一切法空,法的自性空。
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一切法都不是由它自己的自性生出来的,比如火,火自己能生火吗?不成!火要是自己能生自己,那火永远都不会灭,人类的能源将永不会枯竭,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因缘和合、各种条件具备才能生火,比如干木棒、空气、火柴、摩擦、人的因素合在一块儿木棒才可能生火,而木棒生火之前,火根本不存在,是从空中起性,因缘而有,缘尽则灭。因此火离开诸缘根本无法存在,它是没有自性的,不能由火自身来生。人也不能生人,人从一个受精卵开始就吃东西,吸收营养,营养是什么?四大!出生以后继续吃,不吃就不长,就会消失,就不会表现出人性。因此人是食物堆积起来的活物,他的特性就是能主动吃东西,但这种主动是被贪欲驱赶着不得已而表现出来的假主动,有人说意识具有主动性,其实本质是贪欲具有主动性,贪欲就是四大表现出来的亲缘性,就像木棒在空气中燃烧,不停地吃新鲜的空气,不吃绝对不行,不吃火就得灭,这就是火的贪性,同人的贪性形式不同,本质一样,人也必须吃空气,一分钟都不能离开空气,离开几秒钟都受不了,而人吃空气也就相当于是火在缓慢地燃烧。贪性因缘而有,一切都是缘生,自己无法生自己,自己根本无性,自身什么能力也没有,离开外缘是彻底的真空。这就叫一切法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这句话是颠倒的,正过来就通顺了,即阴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离我我所,是名行空。阴是指五阴,即五蕴。这句话翻译为:五蕴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是在所造诸业的作用下方便而生的,如果离我和我所,五蕴之法当体即空,这就叫行空。
五蕴之中谁在行?是这个假我在行!因此佛学上把行蕴也称作是我的代名词。我们从生到死一生奔波都觉得是我在行,其实是被行蕴逼着行的,实际上是五蕴在行,而我们却固执地认为是我在行,如果离我我所,不受五蕴摆布,五蕴让我贪我不贪,让我怒我不怒,让我乐我不乐,让我哭我不哭,五蕴无法左右我,则诸行立马停止,行蕴当即空,这就叫行空,也叫我空。
这句话中,有的把“因”理解成种子,有的把“因所成”理解为因我所成,全是错误的。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上述行空指的是有为法空,无行指的是无为法,有行之法是空的,则无行之法更空了,有为空了就是无为法,并非另有一无为法,有为无为,不一不异。
翻译:大慧!即如刚才所说这样的行之所以空是因为辗转缘起自性非性,所行皆是无行,而无行也无自性,不要认为有那么一个无行存在,所以无行也是空的,这就叫无行空。也就是告诉大家心里不要有一个“无”的相存在。如果你能如实怔到这个境界,你也就涅槃了。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个无,那你最多只算二乘。这个无是很难去的。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
什么叫一切法离言说空?就是一切法都是妄想,其自性都是空的,即是空的你还说个什么呀?所以说一切法离言说,这就叫一切法离言说空。譬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这件衣服是红的,那朵花是黄的,如果你能不被现象所迷惑,就能明白,红不是衣服的颜色,黄也不是花的颜色,衣服与花是什么色是不可知的,以佛智慧照之则连色这个概念都不存在。按物理的说法就是红与黄都是光的颜色,是衣服和花表面粗糙程度、吸收光波的能力等原因导致反射不同频率或波长的色光引起的。如果无光则一切不可见。说什么色都不对。
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什么叫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就是证得自觉圣智,一切恶见过患习气全空,就叫做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努力修,修到金刚道前一刹那大圆镜智现,一切就全明白了。自觉圣智是不可言说的。一切说法都是误导。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
什么叫彼彼空?就是在某处无某物,就说这个地方不存在这种东西,这个地方是空的,这种东西也是空的。这就叫做彼彼空。这就是我们凡夫所执着的空,这是典型的断见。
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
鹿子母舍。鹿子是人名。鹿子母就是鹿子的母亲。鹿子母本名毗舍佉。毗舍佉是印度历法中二月的星名,有功德生长、长养之义,鹿子母的生日恰逢此星,故以此星为名。鹿子母容貌殊好,是鸯伽国长者的女儿,因遇佛祖游化传法而证预流果,后嫁给印度中部舍卫城弥伽罗之子为妻。传说鹿子母生三十二个卵,出一子,取名为鹿,母随子名,故称鹿母。鹿母聪明净信,乐善好施,出嫁时捐九亿钱嫁衣,请求建精舍,安置比丘,得佛祖许可,由目犍连监工,历时九个月而成。精舍分上下两层,下层500个房间,上层500个房间,以后佛祖便时常在此传经说法,这个精舍就被称之为鹿子母讲堂,或东园鹿子母讲堂。关于鹿子母名称的来历说法很多,但不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鹿子母是人,鹿子母舍是佛传法的地方,有些译者将鹿子母舍理解为鹿圈或鹿苑,将鹿子母理解为动物是错误的。唐译本将鹿子母舍译为讲堂是回击错误观点的有力证据。
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比如鹿子母讲堂里虽然没有象马牛羊等,但并不是没有比丘啊,怎么能说讲堂是空的呢?佛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往下看——
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外道们所执都是境界上的空,而不是心空,正所谓空境不空心。如果你心不空的话,境界是无法彻底空的。就像说鹿子母舍没有象马牛羊,你就认为鹿子母舍是空的,可是鹿子母舍里还有比丘呢!即使比丘都不在里面,屋子里还有生活用品呢,即使没有生活用品,还有满屋子的空气和光呢!你怎么能空得了?即使这些东西都没有,你心里不还有一个鹿子母舍吗?否则怎么无缘无故出来鹿子母舍这几个字呢?鹿子母舍里没有象马牛羊,不等于象马牛羊就是空的啊!其他地方还有象马牛羊呢!象马牛羊之性要是不空,随时随地都可能见到象马牛羊,象马牛羊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见不到你就说空这是断见,见到了你就说不空,这是常见。堕于两边之恶见,这正是外道凡夫之所见。而佛以无分别智照之,见与不见皆空,且不着空。翻译这句:外道所看到的鹿子母舍空并不是鹿子母舍的舍之自性空,也不是见到了比丘的自性空了才说空,他们只是看到了象马牛羊空了就说舍空,可是这里没有象马牛羊不等于别处无象马牛羊啊!
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一切法的自相在某处不存在,就说这个地方是空的,这个法的自相也是空的,这就叫彼彼空。比如象马牛羊是动物的自相,鹿子母舍是房子的自相,象马牛羊在鹿子母舍里不存在,就说象马牛羊是空的,鹿子母舍是空的。
对这个彼彼空的理解很重要,理解透彻了,自会对佛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好多人在此弄不通,十分苦恼,当需细揣摩之。
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汝当远离!
如上所说就是七种空。这七种空里以彼彼空最粗,你们应当远离!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一切法自己不能生自己,但一切法不是不生,而是必须要因缘和合才能生。譬如金子不能生金子,金子要能生金子,那你这一辈子还有工作的必要吗?一切法也不能因他生,譬如金子,有人说金子不是人提炼出来的吗?岂不是因人而生?请问人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血肉之躯呀!人这个血肉之躯能变金子吗?金子同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况且金子在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人并不能创造金子,只是提纯而已。再比如,镜子中的影像,你说是怎么生的?是因他生吗?有人说是玻璃所生,可是那玻璃是透明的,我怎么看不到象镜子里那么清晰的像?玻璃自己能自动生像吗?有人说有一点点像,一点点像它也不能生,那一点点像是因为有光的缘故,如果在漆黑的屋子里,你拿块玻璃给我生个像看看!显然你无法做到。有人说是光生的像,如果光能生像那太好了,早晨太阳出来,我一睁眼睛,不必照镜子就在空中见到我的像了,因为光能生像啊!可是这可能吗?你低头看看大地,抬头看看蓝天,你的像在哪里?镜子成像是很奇妙的,既不能自己生,也不能因他生,那么一定是共生的了?这种说法也不对,将桌椅板凳床单被罩放在一块能生出个什么像来呀?显然驴唇不对马嘴。因此共生不确切。另外这像也不是由光的一部分、玻璃的一部分、汞、成像之物等掺合到一块儿发生了某反应变出来的。那么是怎么生的呢?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些东西本身未必会发生什么变化,但它们却有奇妙的缘,因缘而有戏,离缘刹那消散。譬如你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现出你的像,但你一离开,像同时与你消失,绝对不会停留半秒。你走了,镜子里还有你的像,那岂不是活见鬼了?有人说,人一天不吃饭不也还活着吗?那是因为人体内还有东西没消化完,缘未了,只要消化完了,接续不上,人刹那就阴阳两隔。正如将燃烧的木棒突然放入水中,让其与空气绝缘,木棒上的火立马消失,连个火星都不存。这时你会问,火在何方?火呢?火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火?木棒在未燃烧前本无火,因此火从无中来,因缘散而散,又回到无中去。空中自有无穷法,万法皆从无中生,无虽不能自生法,但绝不是不生,而是因缘而生。除了入住三昧境界,彻底绝世间缘,才能称无生,缘不断则法不止。所有的法都是空法,刹那就没。比如一个燃烧的木棒,在着过一秒钟之后,你再寻找一秒钟之前的火,还能找得到吗?显然彻底消失了,出现就消失,刹那不停留,当体即空,后生的火与前面所生的火是绝对不一样的,人与那燃烧的火有区别吗?没区别!因此因缘之法皆是假法,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自性。有人说那人变化好像很慢啊!一点都不慢,刹那就不是先前的你,你前后的相似性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决定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等六大特性。刹那灭决定时时不是你;果俱有表明种子与果同时有,种子刹那灭刹那就生果,这果就是新熏出来的种子,这个新种足以表明刹那就不再是原来的你,这是由种子功能决定的;恒随转决定你的种子不是灭了就断了,而是前灭后生,相似随转,持续不断;性决定表明你的人格特征是由你所造善恶诸业决定,受业力的牵引作用才保证了你脾气秉性在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其余两点省略。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离自性即是无生怎么样才算离自性?缘一断,自性自然消失,只要不结缘,就将如心经所云:“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缘,则空中无色无识,表现为无生。只要一结缘,这色受想行识就将聚在一块儿从而表现出五蕴流转现象。
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 为什么说一切法都是离自性的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在刹那由自变他,如果说有自性,它就应该能保持这种自性不变,让人感受到它自身的存在,但是一切法都是刚出现当即就消失,刹那转变成另外的东西,这种前灭后生的变化像水一样相续流转不绝,说它有它却没有,说它没有它却有。就像辩证法中说的那样“既在又不在”,但辩证法的这个观点是在假定物性不变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地球在其所运行轨道的某个点上是在又不在,辩证法先假定这个地球自身是不变的,而佛学认为地球不仅在其轨道上运行是在与不在的,地球自身也是在与不在,地球刹那就不是它自己,刹那就变异,无论是地球在其轨道上运行的法还是地球自身的法皆如虚幻无自性。无自性的意思就是无法恒定地保持它自己以及它当时的状态,出现的同时,同时消失,这不就是一场虚幻吗?因此说一切性离自性,也就是一切表现出来的看似有某种个性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的。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
云何无二?什么叫无二?
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一切法之所以会表现出法来,就是因为存在两边对立的缘故,如影子和日光、长与短、黑与白等,这样就不是“无二”而是“二”了。阴热,阴是指影子,热是指日光。有人或许会问,无二的意思是不是就是把对立的两边看成一边呢?比如把影子和日光都看成影子或都看成日光?长与短都看成长或短等等。错误!那岂不成了一边倒的偏见了吗?而佛法是中道之法,严格说,中道也不对,无道,连无都没有。既然对立的两边都是空的,还什么道不道的呢?修佛法,绝对不能在心中出来一个中道的相,见相就错误。或者想无二是不是一呢?错误!
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大慧,所谓一切法无二,是指一切法本来不存在对立面,正如像涅槃法那样,不是在涅槃之外还有个生死,也不是在生死之外另有一个涅槃;涅槃与生死轮回不一不异,没有本质区别。彼是外的意思。如果把涅槃比作平静的海水,把生死轮回比作大海上的波浪,波浪掀起再高最终还要落回来,怎么折腾不也依然还是海水吗?海水会因浪高而改变吗?既然都是海水还有什么可折腾的呢?何必要走这个起落呢?何必要走这个生死轮回忍受痛苦呢?如果大家都不起波浪,那么大家就将都像平静的大海那样,都是平平等等的,就不会有对立面,就不会有纷争,就不会受苦乐。我不生因而我也不灭,我不起浪还能落到哪里去呢?我不生还灭个什么呢?就如同一根火柴,它具足能生火的法,但如果你不点着它,它还会怎么灭呀?纵观人类历史,古今中外,风云变化,战祸纷争,此起彼伏,哪里折腾得厉害,哪里就落后贫穷,哪里的百姓就遭殃困苦,譬如伊拉克、阿富汗、巴勒斯坦等者;哪里稳定,不起波浪,太太平平,休养生息,哪里的人民生活就幸福,譬如今天,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外的百姓都在忍受煎熬,不敢乱花一分钱的情况下,而我国却异常平静,老百姓安居乐业,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这不就是国家稳定、和谐、不折腾的结果吗?
异相因有性故相之所以看上去不一样,是因为被人们错误地认为有性故,一切性本无性,离一切性则一切相皆如虚幻,既都是虚幻还有什么相异之说呢?
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综上所述,一切法本自不生,皆离自性,连一都没有,何来二?正如涅槃外无生死,生死外无涅槃一样,因为涅槃之外那个所谓的生死是个幻像,而涅槃也是人想出来的幻像,并无那个境界,因此涅槃和生死别无二致,都是幻像,彼此平等平等,何二之有啊?做如是观,则一切法皆如此。有人问,既然涅槃也是幻像,那为什么还要去证涅槃呢?如果你修佛是为了证涅槃,那你一定证不来,因为你心里有涅槃的相。
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因此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常说空法,远离于断常,生死如幻梦,而彼业不坏。虚空及涅槃,灭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诸圣离有无。”
这时,世尊想重宣此义,而用偈说:“我时常说空法,要远离断见和常见。明了生死如梦幻,生等于没生,则远离了常见;明了人的生死轮回是受业力所牵,所造诸业不坏,无生而生,则远离了断见。虚空和涅槃、灭是指三无为法,这三无为法也都是离有无、断常的,非有非无,因此说三无为法离断常二见也是这样的。但是愚夫却总是作常见或断见的幻想,诸圣则远离有无、断常之两边邪见。
尔时,世尊复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凡所有经悉说此义。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著水性,而彼无水。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著言说。”
这时,世尊又对大慧说:“大慧!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普入诸佛一切修多罗(经法),凡所有佛经都说这些道理。诸佛经都随顺众生所愿而分别为他们开示其中的道理,而真实义并不在于言说。就像一群鹿渴了,看到前面有晃动的光影,便以为是水,鹿群受到了诳骗,执着前面有水一路狂奔而去,可是到了近前一看却无水。这些言说就像这如幻的光影一样迷惑群鹿。所有一切经书所说诸法都是为了令愚夫发欢喜故,真实的圣智不在于言说,因此当依于义,不要执着言说。意思是要依于文字所表达的内旨和真义,这种真实义只在心里,是说不出来的东西,千万不要把心思停留在字面上。正如一个人用手指指着月亮让你看,手指相当于文字,月亮相当于真实义,如你要是只见手指而不见月亮,那就是愚夫之所为了。
注:楞伽经第一卷翻译并解说完毕,由于时间仓促,工作量较大,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敬请网友们多多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来完善这部宝经的翻译解说工作,让这部宝经成为一部人人都能读得懂的通俗读本,让佛法普照人间,令众生摆脱迷信和烦恼,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并敬请朋友们继续关注楞伽经第二卷翻译解说部分,多提宝贵意见,诚谢!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叫檀郎认得声。”这两句诗说的是一位小姐带着丫鬟小玉坐在一起看戏,看着看着,小姐忽然呼唤小玉。
“小玉!”
“哎!”丫鬟忙应道。
“小玉!”
“什么事,小姐?”
“没事!”小姐答道。
“哦!”小玉莫名其妙。
“小玉呀!”小姐又喊。
“小姐,什么事?”丫鬟如堕五里雾中。
“没事!”
“什么事嘛,小姐?”
“没事!”
小姐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唤小玉呢?原来小姐看到她的意中人檀郎也在这里,她只是想让他听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他的注意而已。
小姐喊小玉以及回答小玉的字、词、句本身并无意义,而小玉却绞尽脑汁去分析小姐喊她的意义,因此陷入云雾中。
所有的语言自身本来并不具有意义,只因人的分辨才有了意义,不分辨那不过是个声音而已,但恰恰是这没经过分辨的声音才反映了真实,而对这声音的分析则成了假。檀郎听到小姐的声音知道她在这儿,但却无法知道小姐是否知道他也在这儿,更不敢确定小姐这么大声说话是不是有意给他听;而丫鬟却迷在小姐为什么去喊她这句话上了。因此檀郎和小玉都无法琢磨透小姐的用意。这个让人无法琢磨透的意就是禅意。
禅意就是真实义,真实不可说。小姐对檀郎之意就是真实义,而这个真实义到底是什么,无法说,说出来了,马上不真实,马上就没了味道。每个人都有初恋的经历,初恋的双方在未坦白之前都在互相揣摩对方,女方心里有了男方,但不敢肯定男方心里是否有女方;男方心里也有了女方,但也同样不知道女方心里是否有男方。他们互相揣摩、猜测。要是彼此见不到了,就互相想;若是突然见到了,就都羞得不行。正是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才充满了无穷的魅力,这也正是禅的魅力。然而在现代社会里,这样美好纯净的感觉却被金钱给玷污了,如果一切都为了钱,而并无真实义,那有还不如没有的好,真没什么意思。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禅意,并非佛法上才有,一切佛法皆源自世间,入得了世间才能出离世间,而一心想成佛,永远逃离世间这就是异想天开了,因为佛并未离开世间,时时皆在你的心中。
什么是禅?禅像谜一样充满了魅力,令多少佛子为之着迷,为何?因为它真实而又神秘。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这是一首禅趣横生的短诗,传说是弥勒菩萨所做。至今能解此诗者真可谓凤毛麟角,解不出来便说这是一首颠倒诗。
诗中所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空手把锄头空手是指无所有的空性,这无所有的空性却并非一无所有,可以说无所不有,无所不能。锄头代表人,我们的人就像这锄头一样,似乎被什么力量给握着,掐着,驱使着,不得不去锄那地铲那草。大家想啊,我们为什么能去做这做那呢?是不是总觉得有一个力量在支配我们,而这力量却不可见、不可知、不可感,空无所有?这就是空手把锄头的含义。
步行骑水牛我们为什么能往前走路呢?是谁让我们走的路?这脚怎么就能往前迈呢?是不是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支配我们,就像我们骑在水牛身上驱赶它一样?
人在桥上过有人说这句好理解,从字面上看当然好理解,但那是字面上的意思吗?如果是,作者就不是圣者。诗中的“人”不是指我们的肉身,而是指阿赖耶识,可以用现在所说的灵魂来比喻(灵魂一词虽然不确切,权且方便说),而那桥才是我们的肉身,是说我们的灵魂在我们的身体上走了一辈子,就像人从桥上走过一样。
桥流水不流当我们的灵魂从“桥”上过去,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这桥腐烂了或者变坏了,然后又换了一座新桥,新桥又坏了,新旧不停地变换着,这岂不是桥在流吗?只有这桥下的水始终是水,没有新旧坏灭的变化,因此说水不流。桥当然是指我们的肉身,一茬茬一辈辈在轮回变换,而我们的灵魂也就像从这一座座桥上走过去。灵魂在轮转,桥不停地更新,只有水不变,水是什么呢?这水就是指真实义,是禅。
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首诗时,不免要问,究竟是谁颠倒了?
“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这个句子,困惑了人们千年之久,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猜。为什么令人困惑?因为这本是不可解的句子却硬要解,然而这也恰恰是禅的魅力所在。
这句说的是曾有人问禅师,达摩祖师从西土到我国来是何意?禅师答道,是门庭前的柏树子。这就是一句信口胡诌的话,随便回答,甚至有的禅师回答道是大粪。而听者却百思不得其解,非要弄明白祖师为什么要为这柏树子而来?非要弄清楚祖师为什么会对中原的大粪感兴趣?别说你想千年,就是把地球想没了的那天你也找不到答案啊!
人们总是喜欢用意识去思考问题,总自作聪明地动什么脑筋分辨这分辨那,结果越辩离真理越远。如果你沿着祖师为什么要为柏树子而来这条思路走下去看看,是不是将会越辩越远?答案就在眼前,而你却舍近求远,南辕北辙还说自己的盘缠带得多,这和愚夫有何差别呢?
祖师从西来是何意?祖师从西而来就一定要有意吗?打这经过行不行?吃饱了撑的行不行?如果祖师的意思全让你明白了,他还能是祖师吗?你岂不成了祖师?圣者之意岂是凡夫猜得到的?别猜了!如果你实在想猜那你就猜吧!庭前柏树子!不怕累死使劲猜!
做人要厚道,别老起歪心眼,师傅一说话,你就开始琢磨说得对不对或者是什么意思?如此的心态如何能得禅定?如此做人如何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只有绝对地信,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譬如师傅看你的悟性不高,但为人忠厚,心诚,就让你一心只念阿弥陀佛,万念放下,不起妄想。你不仅万分感激,而且真一心一意按师傅说的做了,心里只有阿弥陀佛,不分心,这样,你将很快得禅定。得禅定并不是有多难,关键在你心诚不诚,得禅定后,自然获得无分别智,这时你将忽然开悟,由一个很笨的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时你自然会明白师傅的用意,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原是为了让你收心排除杂念而已。继续修炼,境界将不断精进,时时接受师傅的加持和教诲,再加自己的悟性必将前途无量。
修禅定过程中,最怕起疑心。比如你开始时很信,吃斋念佛修炼也很刻苦,但你老婆突然得到了大病,把你家底都折腾光了,也没治好她的病,儿子也因此失学出去打工,于是你便起了疑心,这阿弥陀佛也不灵啊,我整天吃斋念佛,我的家人咋还遭此横祸呢?这样一起疑心,一切全完了。凡夫们信佛往往都是求个永远不死,或者希望佛祖保佑,这些想法本身就全是错误的。
首先佛法不是长生不老法,只要生没有不老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佛法是不生不灭法,而世间一切法,什么生老病死皆如虚幻。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虚幻,摆脱不掉诸多的世间烦恼,深陷于儿女情长之中,你修佛没有意义。
其次阿弥陀佛就在你心中,你就是阿弥陀佛,求谁来保佑?你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谁都救不了你!你吃斋念佛行善都是给你自己看呢,不是给你心外的那个阿弥陀佛和佛祖等看呢,做与不做都源于你自己的心,与谁都不发生关系。你应该明白,世间的一切法都受业力支配,之所以会出那样的果报,都是业力的作用,这是不以凡夫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真心修佛的人才能消业。
再次修佛要完成三个过程才能踏上正规:一是自利的过程。必须有抛却一切的想法和行为,一定要止妄,即便你看到世人遭到多大的磨难都不能起心动念,甚至连善念都不要有,恶念更不要有,把所有的一切都看成虚幻,尽可能回避一切,这样你的心才能静下来。试想,世间的灾难总有发生,如果你总起心动念,心何时能静下来?佛祖刚出家时为何躲进森林里?不就是怕受世俗干扰吗!如果你能有这样的决心才可以去修佛,否则一见到一点点事就受不了,妄念忽地一下就起来了,动不动就发善心,那你这辈子就修不成了。二是生境的过程。如果你能有效摆脱妄念和执着,那你将很快进入禅定境界。随着定力的增强,你将见到奇妙的境界。这个境界将给你带来极度的快乐。这种快乐同世俗的快乐是绝对不同的,世俗的快乐都是短暂的,乐过就生苦。而禅定的快乐是无穷尽的,只要入定就处在这种快乐中,身心会得到极大的解脱,感觉浑身大自在,无不舒坦,这是凡夫无法想象的快乐,因此称极乐。三是自利利他的过程,具有菩萨根性的人到了极乐的大自在境界时会忽然生起大悲心,感念到天下众生尚处在无边的苦海中,我怎么能独自享受快乐呢?这大悲心就是大善心,到了这个阶段善法才有意义,因此菩萨在此阶段行善,时时皆能处在定中而不起心动念。因为时时处在定中因而会时时生起禅定的快乐,而菩萨又能时时以大悲心压服禅定之乐,正负相消,心念不起,因此菩萨所行一切善法均不造善业,而法力却能因强大的功德而精进。
学佛必须获得禅定的功夫才能得法,不得禅定将无法获得无分别智,离无分别智则不可能真正体悟到什么叫一切法如幻,因此无法证得人法二无我,不能如实证得人法二无我那就什么都不是。可见禅定境界对于一个修佛者来说该多么重要!
中国禅宗的祖师爷是达摩大师,这个已经不存在争议了。没有达摩大师也不会有今天的少林寺。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四卷本之传授开创了中国禅宗的先河。因此楞伽经是中国禅学的源头。楞伽经也是达摩大师授第二代禅师慧可时留下的唯一一部经书,他当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从此楞伽经盛极一时。到了六祖慧能时才算告一段落,从六祖始《金刚经》开始盛行。楞伽经之所以到了慧能时不再受重视,主要原因是慧能不识字,而楞伽经语奥晦涩难通,容量大,内容庞杂,不如金刚经言简流畅。楞伽经难解不易懂是它很难流传的重要原因。另外楞伽经不符合古人的认识观,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宗教信仰为主。而楞伽经所体现的是另外一种境界,说它是哲学也不确切,因为哲学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是大脑的意识作用,而楞伽经所体现的真实义是不能通过大脑思考出来的,不能称之为看法,是不能靠意识来分辨的,凡是人脑想出来的东西用在楞伽经上没有对的。一切想法皆是虚幻。不立字,不言说,不搞迷信,不搞崇拜,主张众生平等,靠自证自悟求得真理是楞伽经的特色。楞伽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超时代的科学精神,楞伽经的科学性不同于现代科学所讲的科学性,它是超越现代科学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印证着楞伽经的真理性,比如真空的理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等等。科学只能无限地向楞伽经接近,永远也抵达不了楞伽经的彼岸。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里徘徊,离开物质则无科学;而楞伽经所揭示的真理是超越物质和精神两大世界的,是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只能无限接近,不可能通过物质手段抵达。
要想真实通禅,不迷信,非读楞伽经不可。
禅正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愚者见之曰:这丫太丑。智者见之问:她为什么要这样笑呢?只有圣者才明白这笑的真实义。那么什么是禅?请跟我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讲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暂无简介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