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心意意识即八识的总称;五法是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自性是指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相,这里指人无我相和法无我相。八识、五法、自性和人法二无我相是全经的核心,贯穿始终,被称为四法。随着内容的展开,会逐步清晰。摩罗耶山,摩罗是垢的意思,耶是除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除垢之山。此山在南天竺境内,山上产白旃檀香木,清香无比,入者香洁,故云除垢,佛祖曾在此山讲过法。
这时,大慧菩萨又对佛说:“世尊!您所说的八识、五法、自性、人法二无我相也是一切诸佛菩萨所行的境界(诸佛菩萨在这四法之中自由穿行,出入世间毫无质碍,犹如月光照水无有染污),自心所现与世人所缘一样的根尘境界,四法与根尘和合就是妄识,是凡夫(比如眼识与色尘和合就是凡夫所见境界);四法不与根尘和合就是真智,是佛菩萨,无所知无不知,无分别。不和合则显佛所说一切法都是真实相,这是诸佛所教心法之大要也(离言说而说,无法说而说,此为真妄之大别也)。现在请世尊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所住的诸大菩萨演说如来曾经赞叹的阿赖耶识法身像大海波浪一样的境界。”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此为佛祖以眼识为例说明七个转识的流转情况。自心现摄受不觉,眼识对自心所现境界妄取而浑然不觉,这是凡夫所不能自己的,他不认为他是在妄取,他认为他所见的一切都是真的,譬如凡夫路遇美女,你不让他看一眼行吗?不仅要看一眼,而且还要多看几眼,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不自觉的,此为根缘,也就是眼根的摄取之缘。无始虚伪过色习气,眼识招惹色尘是无始虚伪习气的过患导致的,有鸟从头顶惊飞而过,他会不由自主地去看,见到肉便会生起贪取之心,眼睛会瞪得溜圆,此为色缘。计著识性自性,眼识性自性就是眼识的本质,眼识有了别的功能,妄想生执着,此为识缘。欲见种种色相,前三缘即使和合,但如果没有想见之心,则诸色相犹不见也,此为欲见缘。
这时,世尊对大慧说:“因有四因缘的缘故,所以眼识转而生起。有哪四因缘呢?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这就叫眼识的四种因缘。四因缘和合像水一样流转,导致藏识生起七转识的波浪。”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
这段话不怎么好理解,由于宋译本是直译,按汉语的语法习惯,顺序有颠倒,且少连贯性、逻辑较乱,语晦,唐译本则通顺得多,但要深刻理解也不容易。怎么办呢?先编个故事给大家听,以便于理解。
在撒满阳光的春天的早晨,你和你的恋人到郊外散步,一条小河挡在了你们面前,你们循河而行,见一石桥横卧在河面上,你们嬉闹着从石桥上穿过,到达一山谷处,一片妖冶的桃林突然呈现在你们面前,在这林中,桃花盛开,馨香怡人,蜂喧蝶舞,百鸟鸣唱,有悠悠的笛声从不远处传来。于此同时,一只喜鹊突然一声惊叫从你们头顶越过,飞上了附近的一株梧桐树,你的恋人被吓得赶紧抱住了你的胳膊。我们可以把这段描写用一首短诗来概括一下(信手拈来的句子,只为说明道理,题目就不拟了):喜鹊枝头春意浓,桃花流水山色中;妹逐郎走石桥上,蜂蝶伴舞牧笛声。看!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山水风光图啊!
但这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呢?当你们从桥上穿过时,一幅美丽的春景突然呈现在你们面前,这景色闯入你眼中的一刹那,也就是你的眼睛与景物刚一接触的第一念瞬间,你的眼睛就仿佛是一面镜子将面前的景物全都摄了进去,但此时尚未分辨都有什么东西摄入了你的眼中;于此同时有气味进入你的鼻子,但你还没分辨那是什么味;有声音进入你的耳朵,你还没分辨是什么声音;你的恋人被吓得抓住了你的胳膊,你还没分辨被抓的感觉是轻是重。你的眼耳鼻舌身诸根所接受到的信号迅速传到了你的大脑,但这信号还没引起你的思考和分辨。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某种事物闯入眼根的刹那,其他诸根(耳鼻舌身意)也同时生起,都首先产生了照见的作用,这种照见的作用叫顿生,也就是阿赖耶识的自心所现,这个时候八识是一体的,尚无分别。但随后第七末那识便在无始妄想执着心驱使下,将第八阿赖耶识所照之相进行再摄取,形成影像的影像,末那识认为这是他之所爱。末那识首先从阿赖耶识中分化出来,形成第一转识。末那识一形成,马上命令意识去分辨,意识一分辨,眼耳鼻舌身五识俱起,眼睛看到了美景、耳朵听到了鸟叫笛声蜂鸣、鼻子嗅到了花香、胳膊被恋人一抓仿佛电打一样,往下越辩越细,七转识此起彼伏,连绵不绝,犹如大海的波浪。转识形成的过程就叫渐生。
经中所言: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这句是以眼识为例说明,一切诸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毛孔特指身根,也就是浑身的毛孔;微尘指的是色香声味触法六尘。俱生的意思就是六根摄取六尘俱生六识。随次境界生意思就是诸转识一产生,各个境界次第而生。亦复如是的意思是,眼识一生,其他诸识都跟着俱生,除了眼识以外,其他诸识也是这样,比如鼻识一生,其他诸识也跟着俱生,当你一嗅到某种味道时,你肯定会不自觉的睁眼看,耳识即便听不到声音也会不自觉地竖起,你在一呼一吸的瞬间,便有身识的存在,你浑身的细胞没有不动的,不信你试试,一呼一吸的感觉可以从头传到你的脚。
譬如明镜现众色相,明镜现色只是照见作用,是根身的摄取功能,尚未形成诸转识,是指阿赖耶识的顿生功能。
犹如猛风吹大海水,以色香声味触法六尘外境比喻猛风,大海水比喻阿赖耶识心体。以前面所讲故事为例,当你被你的恋人抓住以后,你的头一下子被搞晕了,妄想心顿生,眼前的美景都不重要了,你为了讨她欢心,便折一枝桃花送给她,她见你对她有情有义,心生感动,不觉间情潮涌动,她情潮涌动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你送给她的那枝桃花,那枝桃花又是什么呢?就是色尘。而你被她弄得晕头转向、心潮澎湃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被她一抓,她那一抓又是什么呢?就是触尘。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意思就是外尘像风一样在阿赖耶识心海上飘荡,导致七转识波浪翻滚,持续不绝。
因所作相异不异,七转识是因谁而转呢?当然是阿赖耶识了,因有阿赖耶识之故才会有七转识嘛!阿赖耶识这个心海是因,七转识从阿赖耶识上生起形成诸相,七转识相与阿赖耶识相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非相同非不同。因它们各自所作相不同,各了自境,因此是不同的;但波浪看似不一样,不一样也是水,海自体也是水,不论怎么折腾,水的本质没有变,当风平浪息之时你就会看得更清晰,浪会与海水融为一体,因此阿赖耶识心海与七转识又是不异的。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意思是七转识各造各的业,比如眼睛所见、鼻子所嗅、耳朵所听等等,再经意识分别后认为确有这么回事,合到一块就会生起具体的相,因受业力所缚,深陷其中,妄想执着,不能了知诸法本来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的,这才导致眼耳鼻舌身五转识不断生起波浪。这里千万不要把五识身转理解成在六道轮回中转,在六道轮回中前六识都不转,都是断灭的,如果前六识能在六道中转,那么好了,下辈子那个人会与现在的你一模一样,这可能吗?如果下辈子不是人呢?转的只是第八识和第七识的细相部分。有许多人把这理解成五识在下辈子转是严重错误的。
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即彼,就是那个。五识,眼耳鼻舌身识。身,一体。俱,俱现。即彼五识身俱,译为,就是那个前面所说的五识,在未成转识时是一体俱现的,那时的五识其实就是一识,也就是五识初起的第一念,这一念只有照见功能,尚未分别。
差别,色香声味触五尘相不同。分段相,五识不同的知觉。因差别分段相知,译为从五尘的差别引起五识不同的知觉(如眼观色,耳听音等等)可知。
当知是意识因,译为当知前五识是产生第六识的原因。第六识对前五识具有分别的作用。
彼身转,译为那前五识一转而生第六识,而第六识一分辨又引起五识的变化。
彼不做是念:我展转相因。译为诸识之间并没有这样的关联:诸识互相为因。为什么这么说呢?看下句。
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译为(并不是诸识之间能随意互相转化),而是诸识要随自心所现境界转,随妄想执著心转。
而彼各各坏相俱转,译为,未转前,五识所现相是一体的,无差别的,是第一念的,因此是完整无漏坏的相,但只在刹那一转就变坏了,五识不再是一体,产生了分化,转向各个差别相,眼转向视觉,耳转向听觉等等。
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分别境界意思就是开始对色香声味触五尘境界进行分别而转。分段差别意思是五根合五尘境界而形成了五识差别,故转。谓彼转,译为,这就叫五识转。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如果修行者进入禅定境界,有微细习气流转却不觉知,而起这样的念头:我的识已灭,入于禅定三昧(正受)。其实并非是诸识灭而入三昧,因为还有无始妄想习气种子在藏识中尚未灭。因此说,识并没有灭尽,只是暂时伏住六识不取境界罢了。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意思就是原来随境界转的六识不再具摄受境界中六尘的功能。故灭,意思是故以之为灭,其实并没有灭。什么没灭呢?微细的妄想习气没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大慧!这微细藏识(阿赖耶识)究竟边际在哪里呢?除诸如来和住于如如不动地以上的大乘菩萨之外,其余的像声闻、缘觉、外道他们修行所得的所谓三昧智慧之力,再高,即便使出一切力量来,那也是无法测量解决得了的。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是指菩萨们以智慧力巧妙了别诸地之相。余地相就是指从初地到十地各住地之相。
决断句义,意思是善达佛所说诸法。
最胜无边善根成熟,意思就是依最胜修,广大无边的善根逐步圆满成熟。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远离自心所现诸妄想。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意思是安于山林之中,从低到高逐步修行,渐升诸地,可见自心妄想微细相之流注生灭(普通人是无法见到的,这是指变易生死,需实证)。宴,安逸、安闲之意。
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意思是(变易生死过后,微细妄想不存,一念顿证无生)十方诸佛同时来为你灌顶加持,从而得神通正定之大自在力,一切真理、善知识了然于胸,广大的佛弟子围绕在你周围,听你传经授法。佛子就是学佛的弟子。眷属,围绕在你周围,依附于你,成了一家人,佛门。
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意思是八识所现的一切虚妄境界,虚妄之想,三界之生死苦海,所造诸业无明,所有这些因缘,全部了断超度。生死有海中的“有”是三有即三界的意思,海就是三界苦海。无知是指无明。
最后一句译为,因此大慧,如实修行者,应当与最胜的善知识亲近,(不可与二乘以及诸外道为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本段所说偈言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但楞伽经的偈言远没有经文全面,要想全面了解楞伽经大义,必须看经文,偈言只能做参考,因此不做深入诠注,只翻译大义。
这时,世尊想要重宣前面所讲的内容,以偈言说道:“譬如海上的巨浪,是由猛风掀起,巨大的波涛犹如在深不可测的深谷中怒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阿赖耶识的心海本来是平静的,境界的尘风将它鼓动,卷起七识的波浪,腾跃转而生起。青赤种种色指的是色尘。珂指马勒上珂佩的声响,表声尘。乳指香尘。石蜜在梵语中是冰糖的意思,硬而甜,能引起触觉和味觉,指触尘和味尘。淡味就是能分辨出浓淡等的味道,这是意识作用,指法尘,现在之花,未来之果,花果喻法尘,众花果就是种种法尘。天上的日月以及它们所散发的出来的光明,日月喻性,是本体,光明喻心,这是心与性的关系,所有这一切,不是相同也不是不同;正如大海掀起的波浪,七识的流转也是如此,八识心与七转识和合而生诸法也。譬如海水之变换,种种波浪辗转生起,七转识也是这样,与八识心和合而生诸法也。(前后有重复)。藏识之处,种种识辗转而起。因为那个意识,分别种种相之故,才导致诸识各异。八个识本来一如不坏,无能相也无所相,就是无能辨之相,也无所辨之相。譬如海水与波浪,根本没什么差别,都是水。诸转识与藏识心也是一样的,是没有差别的。叫做藏识的能采集一切有漏无漏种子,被称为意的能广泛采集一切有漏业,意就是第七末那识,前六识造业皆以它为根。诸识识所识意思是前五识所摄五尘皆被第六识所识别,诸识是前五识,第二个识是意识,第三个识是识别,意识一分别,前五识便由无有分别的一体之识转化为五了别识(也就是说,意识一分别,眼睛就表示看到了,鼻子表示嗅到了等等。前五识具有了别作用,但无分别和分析作用,分别和分析是意识作用)。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这时,大慧菩萨以偈问佛祖:“面对青赤等诸多色相,众生会生起诸转识,诸转识像波浪一样种种法,这些法具体如何,只愿听您说。”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这时,世尊以偈回答说:“青赤这些杂色,像波浪一样本来都没有;说心能采集诸业种子,是要令凡夫明白诸业产生之由而开悟啊。如果能取的心远离所取的境,那些业全都没有了。摄无所摄,取无所取,与那波浪一样,不为风所动。受用建立,指的是我们取用享受的外境世界,包括资财和物质世界。身,就是我们的根身。众生身心内外的一切境界都是现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因藏识而现诸业,(导致七识流转),这些业相就像波浪一样起伏不断,但都是水变的,看上去不同,其实都一样。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这时,大慧又以偈问道:“大海波浪之性,我们通过听它们如击鼓般的轰鸣声和腾跃的姿态而能分辨得到,如果说藏识与业相也像大海和波浪那样,我们为何却感觉不到呢?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这时,世尊以偈答道:“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大海,业识就像波浪,这不过是依这个比喻令凡夫能触类旁通而已,并非业识真的有像波浪那样的相可见啊!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这时,大慧又以偈问道:“太阳升起普照四方,高低贵贱一切众生皆受惠泽,平等平等,如来也像太阳那样照耀世间,本该为凡夫们说如来藏识的真实之法,何故(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分讲不同的法,而不普说阿赖耶识的真实之义?岂不堕不平等之过吗?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这时,世尊以偈答道:“我倒是想说真实,可是那些凡夫的心不真实,(你说了他们能信吗?能引起共鸣吗?就如同对一个木头人说法,它听得懂吗?话若不投机都是废话!只能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心本来就如同幻像一样,无境界可得,就像那海波浪,镜中相、梦境等,虽一切俱现,但却都不具有真实性,心境界也是如此。境界指外境界六尘,六尘不是心本来具有的东西,但却会随业力作用而次第转生,(比如当你第一次吃肉造业,知道肉好吃之后,业力便开始形成,当你下次再见到肉时,肉的色尘会立刻扑入你的眼中,香尘会立刻扑入你的鼻中,当你听到有人说真好吃,声尘便进入了你的耳朵,你还没等吃涎水先淌了出来,味尘扑在了你的舌头上。“真好吃”这是意识思维作用,是法尘。如果你不知道肉好吃,可能就会视而不见。),就这样色香声味等诸尘次第随业力而生。六识分别五识而识别外尘,第七识是意识生起之根,取法尘也是如此,五识随五尘而显现,诸识并没有绝对的次第顺序可以遵循。这就像工画师和他的弟子,画师画素像,打轮廓,弟子往里面填彩,我说法也是这样,言语相当于画笔,诸法相当于画好的彩色像,言语非言语。画笔非画笔,它们不过是中介而已,我通过言语把诸法描述出来就相当于画师用画笔将彩色画描绘出来。诸法本身上面并没有言语文字,就像彩色画本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一样,就是一堆颜料而已,有实质意义吗?那是真的吗?只是为了让众生心声新奇欣喜之故,应机利物,错综绮饰出众图像。以言说分别施教,而真实是离名和字的,分别施教只是为应初学之人,有一定修为了以后再向他们示现真实,而真实只在自觉自悟处啊,非言说所能抵达,是离能觉想和所觉想的。这只能为佛子说啊。而对于那些愚者,你不对他们广为分别,他们是无法了知的啊!一切皆如幻,虽显现但却无真实,这些种种的说法是随事而分别施设的,如果所说不能被听者接受,话不投机,那听者会认为你胡说八道。良医要根据不同的病人来开处方,如来也是随顺众生不同的心量而说不同的法,如来境界非凡夫妄想和声闻小乘等以及诸外道所能了知的,发大悲心者说,真实是自觉自悟的境界!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现量,这是个重要的佛学概念。现就是显现,量就是五识心对外境的量度,比如形状、体积、状态等。五识心照见外尘,尚无意识反应,所照之物未经人类思维和意识加工过,只是那么大的一个东西,处于最质朴的原生态,直逼物自体,即自相,也就是事物自身没有任何修饰的本来面目。比如一件红毛衣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那么这件红毛衣在现量的状态下,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呢?首先我们能不能感觉到“一件”?不能!如果你知道那是一件,而不是两件,那是意识的分别作用,不是现量。能不能感觉到“红”?不能!因为红不是这件毛衣的自体像,红是人们的规定,是人们从各种红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比如红苹果、血液、红花、红云等等,因此红是共相,而不是这件毛衣的自体相,说红,红就会在共相上转,比如人与动物都有眼睛,眼睛是人与动物的共相,你能用眼睛来区分人与动物的不同吗?显然不能,必须用人独有的自相的东西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因此上面所说的红不是毛衣的自体相,不是现量。必须将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彻底清除干净,才是现量。那么在现量状态下能不能感觉到“毛”?不能!因为毛也是共相,是人从猪毛、牛毛、马毛等等毛发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不能反映毛衣的自体,不是现量。还剩最后一个字“衣”,“衣”能不能反映这件毛衣的自体?也不能!因为衣也是共相,是人们从各种衣服当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衣”这个概念不是这件毛衣本来具有的东西,说它是衣它是衣,说它不是衣它就不是衣,它与石头又有何异?衣也不是现量。没有一个字能真实地反映现量,现量是离言说的,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由此足见人类语言的贫瘠。一件红毛衣了无可得,一切法如幻啊!
掌握现量,还要知道现量的三种相,其一为非不现见相,是指能被五识清楚照见的相,如果因天黑或眼睛坏了,耳朵聋了,或者在极远的地方等等,五识无法照见,则不是现量;其二是非思构所成相,就是不是人大脑想出来的相;其三是非错乱所见相,如有人挨打后,眼冒金星,那不是现量。
人要想真实地见到现量,必须亲身证到第八菩萨地以上,否则凡夫俗子想见现量那是做梦!见不到现量,就是凡夫,搞鬼弄神、自以为是、自欺欺人,修也白修。
佛说:“大慧!若大菩萨们想要了知自心所现的真实境界,能摄受以及所摄受的妄想境界,应当离开群聚、习俗、睡眠,从早至晚、通宵达旦,无人干扰,才方便修行,常自觉悟不要理解错,意思是要恒常地保持在自觉入定的状态,不要三心二意(这是对大菩萨所说的话,大菩萨们能够做到这一切)。还要远离一切外道恶见言说,及声闻、缘觉等乘相,只有这样才能彻悟一切都是自心所现的妄想之相啊!”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佛说:“大慧!大菩萨们已经建立起智慧之相并能持住了,但若要证得上圣智三相,还应当修学。什么是圣智三相?就是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若修行得此三相,就能到达最胜的第八菩萨地,而不会像一头瘸驴那样因为道远而不能行或行起来费劲。第七菩萨地叫远行地,第七菩萨地前的修行是相当漫长的,有好多佛子会在这段时期内出现懈怠情绪,常常停滞不前,就像瘸驴,佛祖因之而斥责之,勉励佛子应当勤修三相得生圣智。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著,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佛说:“大慧!无所有相,是声闻、缘觉和外道修习所生的相(无所有相既然被称作圣智三相之一,为何还说是声闻缘觉和外道所修呢?魏译云:谓观声闻缘觉外道相。一个“观”说明了一切。无所有是空相也,声闻缘觉等外道证了无所有相之后,便起断灭之心,认为一切皆空而入住空相,这对于他们来说就算修到头了,最终一切枉然不是打轮回就是堕小乘。而菩萨则与之不同,证得无所有相之后,只观,了知而不取证、不入住,站在三界之外观照而已,勤观勤修,不断精进)。大慧!所谓自愿处相,就是诸先佛(为救度众生故,为佛种不断故)自心发愿住持世间诸法(如地藏王菩萨发愿:等度尽一切众生之后再成佛,而众生是度不尽的,因而地藏王菩萨永远也成不了佛)。大慧!所谓自觉圣智究竟相,就是对于一切法相都不再执着,得如幻三昧之报身(已脱离肉体凡胎),在一切佛地随意趣行。大慧!这就是圣智三相,如果能成就此圣智三相,就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因此大慧,此圣智三相,应当修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讲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暂无简介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