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荆三隆
广东省佛教协会举办“禅宗文化与共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是具有弘法利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举措,本文谨从禅宗文化中丰富而深刻的修身理论方面加以阐述,以襄盛会。
禅宗文化系统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宝藏,无论在历史或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都产生过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认真地发掘禅宗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对于促进社会的祥和安定,使人们在处理各种纷扰的利益关系时,保持互谅和睦;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时,做到圆融会通;对待各种不同价值理念时,予以宽容和尊重。禅宗思想能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博大宏赡、系统致密的禅学理论体系及其思想影响,浸润在人们的心灵中,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在《楞伽经》中的修身理论,不仅展示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同时也构成了一整套修身的独特思想方式,成为知行兼备、定慧双运的实践和体验,对中国历代文人以及社会文化心理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修身理论是以“唯识”、修“心”为出发点的,一切修行方法都要落实到对治“妄心”上。
认为如果心平气和,人就如傍临一泓清泉,自然会觉得身心清爽,从而知妄除幻。修身要修心,不断修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这反映的是佛教对于人的基本认识。其对治妄心的实证,把人的思维推向了极为精巧的阶段,对理念、思辩、心理探究的贡献难以估量,反省自心、反观自身,探索妄心形态的思维方式,在纷扰现实的世界与物质至上日益凸显的今天,对于教化人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独有其思想意蕴。
《楞伽经》内容丰富,共一百零八义,以唯识学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主旨进行论述,对唯识学主要逻辑体系中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范畴逐一阐发。其思想包括了佛教的基本理论,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涉及“无我”论、“涅檠”论、“佛性”论、“宗说兼通”论、“渐悟顿悟”并重论、“见性成佛”、“转识成智”、“由凡人圣”的“三身四智”说,这些论说在佛教史上异说并起,教界、学界皆非止一家之言,反映了禅学思想史的诸多理论问题,并最终演化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宗派——禅宗,自唐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佛教,影响着中国社会思想。[1]这里仅就《楞伽经》三界唯心影响下的禅宗修身观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淡一点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三界唯心理念的认识,有助于自我心灵的和谐
《楞伽经》开篇偈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2]明示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生灭变幻,就好比虚无梦幻的华光。智者证悟f无所谓有与无,就会产生渡人脱于苦海的心愿。一切事物的法则如离奇的梦幻,都是由心中生发而来。要求人们了知一切有灵性的生命的真实,证悟心为万法,从而洞察人心。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消除执着于有我与物的认识,达到对实我、因缘、真实、物我两空的觉悟,并运用自如。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一心一切法,一切法—心。妄心之因,是从各种现象中产生的心念,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知到心念,形成无始至今的妄想熏染,形成了分别认识的事物。只有:
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蜜。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足,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大意,是故欲得如来随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方便,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诸地渐次,相续建立。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应当修学。[3]
认为只有注重内心的修持、不受主观和客观环境的因引缘牵,欲、色、尤色三界于心皆澄静无澜,脱离心之意念,自识妄见,即得转妙之身,才能自觉觉他,内证而成,化度众心。这种高度关注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清澄的修身思想是很有认识价值的,从理念上看,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共识是一‘致的,是中国佛教禅宗修身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认识,可以归纳为:提高人生素养,应从我做起,从自我内心的宁静和谐做起。
在今天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社会中,这种认识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代,人们处于充满了诱惑、机遇、挑战、竞争的氛围之中,成功与失败、通达与困顿的社会现象,人们屡见不鲜。心理失衡,也成为—个现代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人们往往容易去追求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的目标,而欲壑难填,贪欲就好比—只没有脚的飞鸟,只能一个劲地往前飞,最终会坠落。有了无休止的贪欲之心,心理永远不会平衡。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使整个社会处于融洽平稳发展的状态。禅门追求纷扰世事中人心的宁静和修悟,体悟三界唯心的义理,对于消弥社会发展中个人心理的失衡,化解心理矛盾,有积极作用。如“无欲则刚”、“知足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些有益的人生格言中,都包含着深刻的意蕴,不失为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使之趋于和谐与平衡的良药。
二、三界唯心理念的实践意义
三界唯心的理念不仅仅在认识论方面有理沦价值,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时,也有积极意义。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实现融洽、平等、安乐、和睦是三界唯心理念指导下的现实归宿。《楞伽经》卷二云:“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着妄想。”[1]认为妄意外物,刻意区分相同与差别、得与失以及有与无,常存与变幻,都是心识的迷失。这种理念对于引导人们摆脱世俗名利的束缚,淡泊名利得失,修心养性,正确对待人际往来之间所反映出的各种利益关系,都有积极意义。《楞伽经》中论述的心之:妄想的认识,对人的理性回归的感召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会渗透在人们相互之间交往时的言行之中,形成一种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的力量。重视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内心的作用,摈弃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的执着,就会起到净化人的心灵,提升道德观念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益于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改变人与人之间以利益为取向的价值关系,形成诚信、自重、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相互促进关系,也是禅宗思想文化中的重要资源;、尽管禅宗的修身义理和实践,是不能以“常人之心”而论的,不能仅仅从历史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角度去把握世人的认识,也不过是“妄念”与驱动的心识活动,但在意向上,仍是要引导众生摒弃世俗,走向清澄。即:
愚夫计着名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象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着妙色,计着已,无知覆障,故生染着。染着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5]。
告诫人们如果执着于物质利益的多少,贪欲的妄念就会产生贪婪、怒愤的痴迷,从而不可自拔。只有体察内心,了知识由心生,体悟并远离妄有形态,才能使人的由于欲望而产生的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活所形成的怨恨、不满,归之于冷静、平衡、和谐。
禅宗不但有系统的修身理论,还要有独特的修身实践,即我们常说的坐禅修学,这种修行方法是通过静虑凝神的观想,了知一切形态的真实本质,从而达到思其过、悔其行、净其心的作用。这种作用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形成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理想和目标是一致的。《楞伽》宗风所倡导的那种万法唯一心,反省内心、反观自身、探求对治妄心的修身理念与践行,在纷扰和物欲横流盛行的现实世界中,有利于教化和培养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世风。
总之,《楞伽经》中反复阐发的三界唯心的修身观,旨在消弥人们心中所执着的“妄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贪、恚、痴”的意念。这种认识是当代“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使绝大多数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完全一致,有利于促使人内心保持和谐,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具有促进全社会扬善除恶、团结互助的认识价值。同时,《楞伽经》中所反映出的修身观是禅宗文化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启发意义,而且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意蕴,是一座十分丰富的精神宝藏。随着我们对于禅宗修身观中禅定、禅观、禅境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进一步认识,必将会为弘扬优秀禅宗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参见拙作:《白话楞伽经》导读,台北云龙出版社,2001年,第27—30页。
[2]《大正藏》卷16,480上。
[3]《大正藏》卷16,《楞伽经》卷l,第483页下—484页上。
[4]《大正藏》卷16,491页上。
[5]《大正藏》卷16,《楞伽经》卷1,第483页下—484页卜;《楞伽经》卷4,第511页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译为“不可往”,在这里是指印度南面大海之中凡人无法抵达而且险不可攀的一座大山,也有人认为楞伽山位于今天的斯里兰卡,但多不被现代学者认可。“阿跋多罗”翻译成汉语就是“入或无上”的意思。“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译为入楞伽山的宝经或楞伽山无上宝经。
楞伽经讲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